《自遣》

《自遣》是由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詩詞膾炙人口,流傳至今,深受後人喜愛與推崇。

李白詩《自遣》

基本信息

【名稱】《自遣》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體裁】五言絕句

作品原文

自遣
對酒不覺暝,落花盈我衣。
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

作品譯文

與朋友對飲,不知不覺已經暮色昏暗,落花灑滿了我的衣衫。醉意朦朧在溪邊月光下散步,鳥都歸家了,路上行人也很稀少。

作者簡介

李白
(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詩歌以抒情為主。他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存詩千餘首,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羅隱詩《自遣》

基本信息

【名稱】《自遣》
【年代】晚唐
【作者】羅隱
【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作品譯文

有所得時即縱聲高歌,有所失時也就無所謂了,縱有太多的愁、太多的恨也拋之腦外,照樣悠閒自得。今天有酒喝就喝醉了吧,明天有憂愁的事情也是明天的事情。

作品鑑賞

此詩作者一作權審。茲從《唐詩鑑賞辭典》(蕭滌非、程千帆等撰寫),定為羅隱作。
羅隱仕途坎坷,十舉進士而不第,於是作《自遣》。這首詩表現了他在政治失意後的頹唐情緒,其中未必不含一點憤世嫉俗之意。這首詩歷來為人傳誦,除反映了舊時代知識分子一種典型的人生觀外,尤其不容忽視的,是詩在藝術表現上頗有獨到之處。
這首先表現在詩歌形象性的追求上。乍看來此詩無一景語而全屬率直的抒情。但詩中所有情語都不是抽象的抒情,而能夠給人一個具體完整的印象。如首句說不必患得患失,倘若直說便抽象化、概念化。而寫成“得即高歌失即休”那種半是自白、半是勸世的口吻,尤其是仰面“高歌”的情態,則給人生動具體的感受。情而有“態”,便形象化。次句不說“多愁多恨”太無聊,而說“亦悠悠”。悠悠,不盡,意謂太難熬受。也就收到具體生動之效,不特是趁韻而已。同樣,不說得過且過而說“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更將“得即高歌失即休”一語具體化,一個放歌縱酒的曠士形象呼之欲出。這,也就是此詩造成的總的形象了。僅指出這一點還不夠,還要看到這一形象具有獨特個性。只要將此詩與同含“及時行樂”意蘊的杜秋娘所歌《金縷衣》相比較,便不難看到。那裡說的是花兒與少年,所以“莫待無花空折枝”,頗有不負青春、及時努力的意味;而這裡取象於放歌縱酒,更帶遲暮的頹喪,“今朝有酒今朝醉”總使人感到一種內在的淒涼、憤嫉之情。二詩彼此並不雷同。此詩的情感既有普遍性,其形象又個性化,所以具有典型意義。
此詩藝術表現上更其成功之處,則在於重疊中求變化,從而形成絕妙的詠嘆調。一是情感上的重疊變化。首句先括盡題意,說得時誠可高興失時亦不必悲傷;次句則是首句的補充,從反面說同一意思:倘不這樣,“多愁多恨”,是有害無益的;三、四句則又回到正面立意上來,分別推進了首句的意思:“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覆與推進,“明日愁來明日愁”則是“失即休”的進一步闡發。總之,從頭至尾,詩情有一個迴旋和升騰。二是音響即字詞上的重疊變化。首句前四字與後三字意義相對,而二、六字(“即”)重疊;次句是緊縮式,意思是多愁悠悠,多恨亦悠悠,形成同意反覆。三、四句句式相同,但三句中“今朝”兩字重疊,四句中“明日愁”竟然三字重疊,但前“愁”字屬名詞,後“愁”字乃動詞,詞性亦有變化。可以說,每一句都是重疊與變化手牽手走,而每一句具體表現又各各不同。把重疊與變化統一的手法運用得盡情盡致,在小詩中似乎是最突出的。
由於上述兩個方面的獨到,宜乎千年以來一些窮愁潦倒的人沉飲“自遣”時,於古人偌多解愁詩句中,惟獨最容易記起“今朝有酒今朝醉”來。

作者簡介

羅隱
(833—909)唐末文學家。本名橫,字昭諫,自號江東生,新城(今浙江富陽)人,一作餘杭(今屬浙江)人。少時即負盛名。但因其詩文好抨擊時政,譏諷公卿,故十舉進士不第,乃改名隱。黃巢農民起義爆發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後歸鄉依鎮海節度使錢鏐,深得錢鏐賞識。公元887年(唐光啟三年),表奏為錢塘令,遷著作郎。公元906年(唐天祐三年),充節度判官。公元908年(後梁開平二年),授給事中,次年遷鹽鐵發運使,不久病卒。羅隱生活於動亂年代,又久受壓抑,詩工七絕,頗有諷刺現實之作,多用口語,故少數作品能流傳於民間。有詩集《甲乙集》十卷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