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與文明》

《自由與文明》

《自由與文明》,作者布勞尼斯婁·馬林諾夫斯基 (作者), 王銘銘 (編者), 張帆 (譯者),由世界圖書出版社於2009年10月1日出版。描述的是《自由與文明》是馬林諾夫斯基的遺著,寫於1944年,後由其遺孀於1947年整理出版。事隔半個多世紀,馬氏的這部經典著作終於迎來了它的第一個完整中譯本。“二戰”戰火紛飛,馬林諾夫斯基以其豐富的人類學知識和深厚的人生積澱,試圖在這場世界危機中挽救文明的淪陷。全書分為兩大部分:前一部分是理論闡述,層層深入地剖析自由與文明的共生關係。自由出現於具有一定整合度和規模性的部落,繁榮於工業文明社會,卻遭受現代文明的威脅。後一部分是政治訴求,呼籲建立民主制度和世界聯盟,以對抗極權主義。《自由與文明》雖非馬氏的巔峰之作,卻可稱為其“蓋棺之作”,言辭激昂,思想深邃,融匯了馬林諾夫斯基一生漂泊的洞察。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社;第1版(2009年10月1日)
叢書名:現代人類學經典譯叢
平裝:234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510009716,7510009715
條形碼:9787510009716
商品尺寸:22.6x16.2x1.4cm
商品重量:422g
ASIN:B002NKNA5M

內容簡介

自由與文明》是馬林諾夫斯基的遺著,寫於1944年,後由其遺孀於1947年整理出版。事隔半個多世紀,馬氏的這部經典著作終於迎來了它的第一個完整中譯本。“二戰”戰火紛飛,馬林諾夫斯基以其豐富的人類學知識和深厚的人生積澱,試圖在這場世界危機中挽救文明的淪陷。全書分為兩大部分:前一部分是理論闡述,層層深入地剖析自由與文明的共生關係。自由出現於具有一定整合度和規模性的部落,繁榮於工業文明社會,卻遭受現代文明的威脅。後一部分是政治訴求,呼籲建立民主制度和世界聯盟,以對抗極權主義。《自由與文明》雖非馬氏的巔峰之作,卻可稱為其“蓋棺之作”,言辭激昂,思想深邃,融匯了馬林諾夫斯基一生漂泊的洞察。
★功能學派始祖馬林諾夫斯基的“蓋棺之作”,融匯了其一生漂泊的洞察。《自由與文明》作為馬林諾夫斯基的最後一部作品,《自由與文明》可稱為其“蓋棺之作”,其中隱現著《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中的經驗事實和《科學的文化理論》中的理論思索,極好地體現了他深厚的人生積澱和人文思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紛飛的戰火下,馬林諾夫斯基用盡其人生積澱,試圖挽救文明的淪陷。
★釐清語義含混的“自由”的定義,清晰明了。“自由”一詞,被套用於各種場合,甚至到了泛濫成災的地步。馬林諾夫斯基在開始這個宏大的論題之前,對前人的“自由”概念進行梳理,破中有立,給予“自由”一個馬氏的定義,獨特而富有創見。馬林諾夫斯基回答:自由在文化中,自由不是上帝的施捨,而是文化的贈與。
★剖析自由與文明的共生關係,層層深入,見解深刻。文明出現於具有一定整合度和規模性的部落,繁榮於工業文明社會,卻遭受現代文明的威脅。“今天的人類成為全球霸主也淪為自己創造的機械和愚蠢的奴隸。”現代文明發展,如何避免自由的毀滅?馬氏的論述發人深省。
★言辭激情四溢,全面剖析極權主義之弊病。面對納粹對青年人的蠱惑和欺騙,馬林諾夫斯基深感憂慮。現代戰爭毀棄文明,納粹戰爭首先是一場文化戰爭,其次才是一場暴力戰爭。從自由與文化的角度,馬氏對極權主義、納粹主義展開了激烈的批判。
★探尋自由與民主的關係,尋求文化馴服暴力的手段:民主制度。馬氏認為,民主制度是實踐中的自由,是對抗極權主義的法寶。文化與政治的合謀會帶來精神與肉體的雙重奴役,而文化與政治的聯姻則會帶來精神與肉體的雙向強大。文化既能產生暴力也能馴服暴力,民主制度正是文化馴服暴力的手段。

編輯推薦

《自由與文明》:
自由正如健康:必須在失而復得之時才能認識它。我們為自由而戰。然而我們是否真正明白自由是什麼,珍惜其價值,並覺悟到自由才是我們文明生活的基石?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布勞尼斯婁·馬林諾夫斯基譯者:張帆編者:王銘銘
布勞尼斯婁·馬林諾夫斯基,英國社會人類學家,功能學派創始人之一。1910年入倫敦經濟學院學習,1927年成為該院社會人類學首席教授,1939年出任美國耶魯大學人類學教授。
馬林諾夫斯基對人類學的主要貢獻在於兩個方面:一是功能主義文化論,二是田野民族志方法。前者曾一度成為人類學研究的主要範式,後者則一直主導著當代人類學的走向。1922年他出版了成名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ArgonautsoftheWesternPacific),此後陸續發表了許多影響深遠的民族志作品,晚年則注意文化變遷和文化理論的研究。
譯者簡介:
張帆,北京大學社會學系人類學碩士,在《西北民族研究》、《中國人類學評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上發表若干述評、書評和訪談。參與翻譯馬歇爾·薩林斯的《石器時代經濟學》(StaneAgeEconomics)。

目錄

總序
致謝
前言
第一部分政治序
舊秩序的考察——生產性歷史階段中的和平——不可或缺的價值與原則——珍珠港事件的教訓,“有備之戰,戰無不勝”——未來的隔離意味著民主的死亡——國際法則與基本秩序的建立——世界性組織——全面備戰意味著極權主義——世界範圍內的相互依賴——建立新聯盟(NewLeague)的條件——戰爭暴力導致國內暴動——廢除戰爭——對於民主的威脅——反面意見必須表達——戰爭、極權主義與自由水火不容。
第二部分科學剖析下的自由
第一章我們為何而戰?
科學地澄清自由、民主、文化是必要的——價值判斷,最終決斷——自由取決於對集體暴力的消除——要付出的代價——自由,當今的關鍵因素——文化過程的特性——有組織的工具性行動的特徵——行動的三個階段——自由的定義——自由的決定性條件——自由意味著權力(power)——對於合法使用力或者濫用權力的依賴——文化隨著自由的比重不同而出現差異——分支機構中的自由。
第二章文化產生與發展過程中的自由
文化滿足基本需求——文化推動人類從動物狀態進化成人——文化是催生自由的首要因素——文化拓展控制範圍——充分的文化自由滿足了人類的生物性需求並拓展了人類的活動空間——文化意味著服從於知識、技術以及合作規範——這些規範在所有的行動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人類肌體再次適應人為創造的新環境——文化以制度為形式發揮功能——自由與束縛的區別——自由的主要情境——自由,文化過程的特徵——平衡(balance)與關係(relation)的概念。
第三部分自由的含義
第三章語義混沌中的自由
作為啟發與理想典範的自由——意義的混亂——無拘無束的自由——有律法約束的自由——自由中的權力因素——精神自由——源於身體的自由——自由意味著放棄生命——精神性逃避需要紀律——為自由而殉道使生命產生意義——巫術與聖跡中的自由——自由是文化意義上的並且是不可分割的。
第四章多重意義的分析
藉助圖式以考察意義——清除虛假的用法——圖表——存在於文化過程中的自由——信仰自由——對自由的核.心的分析——自由主義者的自由與克己自律者自由之間的矛盾——文化中的自由及其對立面。
第五章無拘無束的自由的概念
對於各種自由概念的分析——主觀自由(博厄斯)——自由的直觀意義(麥基弗)——無法界定的自由(w.漢密爾頓)——個體自由(J.B.S.霍爾丹)——自由的消極特質(H.M.卡倫)——沒有束縛的自由(D.福斯迪斯特)。
第六章主觀經驗中的自由
心理上與情感上對自由的迎合——孩童的自由意味對規則的接受——對於祛除束縛的普遍渴望——成功的行動並不排斥干預行為——欲望受阻時干預行為被視為束縛——只有自由被威脅時才能意識到自由的存在——藝術與詩人的自由——情感經驗中的自由——對於主觀自由的分析——語言學機制的支持——對隱喻用法的情感抵制。
第七章語義學上的自由
精確定義的必要性——對各種語言學用法的摒棄——白日夢、魔術與神秘主義中的自由——批判主義摘——主觀謬誤——行為中的情感狀態表達——胡思亂想是目標形成的基礎——心理過程表現為外顯行為後才對其進行文化分析——語義學謬誤——無限選擇的缺陷——有關個體自由——文化的本質決定約束自由的真因素——民族和集體的束縛——自然災害——人為災難——為自由而戰——自由存在於行動的三個整合階段——自由意志——自由行動——自由分享勞動成果——文化中對自由的否定因素。
第四部分作為文化饋贈的自由
第八章自由的首要條件
重申假設——動物的自由是對生物性需求的滿足——文化自由的三階段——基本的生存自由對於人與動物的必要性——人的主要生物性驅力——文化增加生物性自由——生存自由包含安全與繁榮的自由——一切自由建立在基本的生存自由之上——這種基本自由毀於極權戰爭——戰爭最大的罪惡在於毀滅基本價值觀——文明進程中的固有危險——基本自由只有依靠國際組織才能得到保證——文化造就自由也提供毀滅自由的手段——自由的規則與壓迫的規則。
第九章促成早期自由的不同因素
原始文化機制——火對於自由形成的貢獻——技術與合作原則在有效行為中的重要性——人工造物對自由的補充——家庭作為有組織的機構是生存自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家庭中自由的益處依賴於規則體系——原始文化中的權威與自由——權威的定義——原始社會不存在系統化的權力濫用——此現象的成因——地方性組織中的自由——人們永遠有組織地完成任務——在這些組織中權威的運用和濫用與自由相關——人造物品是約束的潛在來源——潛在的壓迫伴隨文化而出現。
第十章價值與衍生需要
第十一章自由,教育與目標的形成
第十二章組織中的自由
第十三章文化決定主義的本質
第十四章自由法則與奴役法則
第十五章自由與紀律
第十六章宗教和巫術的功能
第十七章人類對機械設備的依賴
第五部分自由的真正戰場
第十八章民主與元民主
第十九章權力的起源與發展
第二十章部落民族和部落國家
第二十一章國家,仲裁者和進攻者
第二十二章歷史中的戰爭
第二十三章戰爭和奴隸制度,作為自由的主要對立面
第二十四章極權主義,自由和文化的敵人
第六部分結語:民主與自由降臨的基礎
參考書目
譯後記自由,文化的饋贈
出版後記

序言

西方的現代人類學諸學派萌芽於19世紀末,到20世紀前期已長成豐滿。
所謂“現代人類學”是相對於19世紀後半期的人類學古典學派而言的。古典人類學包含種種“大歷史”,它先後以進化論和傳播論為敘事框架,視野開闊,想像力豐富,但論述多嫌武斷,時不時流露出傲慢的西方中心主義心態。
現代人類學是在反思古典人類學中成長起來的。
處在人類學的“現代時期”的學者,鄙視西方中心主義,注重探究非西方文化的內涵與延伸價值。他們質疑西方傳教士、探險家、商人、旅行家的見聞和偏見,反思古典人類學獲得見聞的知識和方法,以不同的方式提出了“譯釋”不同文化和理解人文世界的新思路。
現代人類學並非鐵板一塊。在英國、法國和美國,現代人類學家分別提煉出功能、社會、文化等概念,圍繞著這些概念,他們展開了激烈的辯論,使歐美人類學出現了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
中國的人類學曾經與歐美的現代人類學並肩。20世紀三四十年代,吳文藻、費孝通、林耀華間接或直接地接受到英國功能學派的影響,凌純生、楊壟等直接師從法國學派大師莫斯(MarcelMauss),還有許多人類學家,浸染於德國一美國文化人類學/民族學之中。

後記

《自由與文明》並不是馬林諾夫斯基為人們所熟知的作品,經常被遺忘於各個圖書館的角落裡。事實上,作為馬林諾夫斯基的最後一部作品,本書可稱為其“蓋棺之作”,極好地體現了他深厚的人生積澱和人文思索。
對於“自由與文明”這個抽象的議題,馬林諾夫斯基廣徵博引人類發展進程中的案例進行闡釋,將概念具體化,讓讀者可以跟隨他的思路在人類文明發展的脈絡中思考這個議題。在歷史文明與現代文明的對比中,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出自由與文明的伴生關係:“自由是文化的饋贈。也可以說文化是自由的饋贈,因為自人類誕生之日起,自由就是文化成就運作、維持與發展的前提。”文明的發展,促進的自由,但同時“自由的增加伴隨著對自由的否定”,“今天的人類成為全球霸主的同時也淪為自己創造的機械和愚蠢的奴隸”。對今日的讀者而言,如何在現代文明中維護自由,如何在文化發展過程中避免文化自身的毀滅,馬林諾夫斯基的闡述深有啟發。
作為“現代人類學經典譯叢”之一,《自由與文明》的出版,使中國讀者可以近距離地品讀馬林諾夫斯基的大作,具有重要的意義。名家名著,不論是翻譯還是編輯過程中我們都儘量斟酌、仔細推敲,但定然仍會有疏漏之處,期盼廣大讀者不吝賜教,讓此書更為完善。

文摘

第一部分 政治序幕
對自由的本質及其與人類本質和文化之間關係的質疑,對於處在戰爭狀態中的民主國家來說尚未過時。我們正陷入一場戰爭,這場戰爭是為了對抗對於人類自由的最大威脅。我們為自由而戰。然而我們是否真正明白自由是什麼,珍惜其價值並覺悟到自由才是我們文明生活的基石?我們被許多宏偉的口號所包圍,這些口號中有一些是真實的、有意義的。我們知道這是“一場自由人對抗奴隸制的戰爭”;我們聽說“這是一場自由之戰”;我們被正式告知這場戰爭將堅定而永久地實現“四種自由”。
然而口號背後的熱情並不總像人們所希望的那樣真實。我們仍然經常發現一種消極的態度,認為戰爭不得不打、不能不勝只是因為國家受到了攻擊。有些人甚至正在尋找一種“新秩序”來配合希特勒。很多人並沒有醒悟到,未來新浪潮(NewWaveoftheFuture)的說法除了表現出親納粹的態度之外,毫無用處。在我們民主國家不充分的備戰中,已經喪失了精神動員的可能性。這種不充分的備戰是自然的,因為民主是對戰爭與備戰的否定。極權主義戰爭否定了民主制度所認為是對的、真的和有價值的一切。
必須考察我們的舊秩序憲章,看它是否真的不能提供給我們像荒謬而短命的納粹教條所提供的那種穩定而有力的信念和信仰。在民主制度中,我們依靠與人類歷史一樣古老的真理與信仰生存。我們堅守某些價值信念,依靠這些價值信念發展文化,並將其推進到現在所擁有的水平。在這些價值信念中,自由同樣需要服從於被整個社會所尊重的契約與律法。在所有試圖發現新的知識準則、新的裝置設備、新的社會組織形式的努力中,無論是原始人還是處於進步中的人,其自由都會被秩序、動力和成就所限制。這是一種人類進化過程中的舊秩序,一種我們在民主制度中仍然堅持的生活方式。在此秩序中,和平及其永恆存在的基礎總是與進化過程中及歷史上真正的高生產效率階段相聯繫。在此秩序中,個體與群體的分野並未表現為衝突,不是壓迫與被壓迫的敵對關係,而是給予與接受的互補關係。在此秩序中,對規範、法律及道德準則的遵守並不意味著束縛,而意味著理性利益計算和自我表達能力。
在這個充斥詭辯術與相對論的年代,人類學家的責任是重新表述與確認在文化的維持與推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價值與原則。這種原則必須被整合人作為我們贏得這場戰爭的意志基礎的集體信念中——在與敵人第五縱隊的詭計的對抗中,這種信念使我們充滿永不低落的警醒。自由、正義和民主的信念為健康的文化發展提供了最好的環境,一定會變成和平的一部分,贏得這些信念和贏得戰爭一樣重要。這種和平一定要為我們的社會價值和道德價值提供永久的保證,在這些價值中,自由是最無價的。
1941年12月7日,發生了一件迫使美國參戰的事情——意料之外、背信棄義、長期謀劃並且準備精良的珍珠港偷襲,以及同時發生的對馬來西亞半島、菲律賓和香港的襲擊。正如羅斯福總統指出的,這將成為日本和軸心國同盟的恥辱。果然,這一天使進攻者與被攻擊者、勤懇生活著和工作著以獲得和平的國家,以及蓄意發動戰爭並背負戰爭罪孽的國家之間的區別清晰浮現。
這一天同樣標誌著美國、英國和尼德蘭的悲劇,這個悲劇為我們提供了正確的結論和有用的教訓。包含在“銘記珍珠港”的口號中的首要教訓是:不打無準備之仗。這一課意味著除非我們為戰後的和平作好充分準備,除非這準備充足到使未來的戰爭成為不可能,否則我們將要面臨世界大戰;也就是說,我們將被迫在全球範圍內廢止民主。這就是為什麼這個記錄在案的事件深刻影響著目前分析的主題。
 在當今這個機械化帶來極端高效的世界中,充分備戰則戰無不勝。讓我們面對事實吧。在珍珠港、馬尼拉、香港及新加坡周邊,我們發現世界上最強的四股力量面對著一個相對弱小、資源貧乏且經濟落後的國家。然而這個國家能夠在每次戰鬥的第一回合全面擊敗最強勁的對手。中國、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和荷屬東印度群島擁有超過十億的人民,占據世界分之三的經濟資源,並且享有全球一半以上的工業出口量。而日本只有不足十分之一的人力;如果考慮到可以動用的財富以及技術與經濟的效力,日本是不適宜進行持久戰的。正因為當前的戰爭是一場閃電戰,只有備戰、偷襲、先發制人和背信棄義才能得勝,而且也正在得勝。我們所謂的背信棄義,在進攻者的概念里,即選擇目標、確定戰場,然後給予致命一擊,而同時在意志上削弱對手,用安全承諾哄騙對手。在任何正派正規的民主制度標準下,這都是一種臭名昭著的行徑,違背了我們通常所認為的契約、誓言和法律的有效性。但是,一旦現代戰爭的原則被承認——軍事備戰的自由;陰險的政治宣傳以及組建第五縱隊的自由;所謂的力量均衡,即國際無政府主義——對於認同這樣的世界的人來說,日本贏得戰爭的手段顯然只不過是一種明智的謀略和有效的戰術。所有這一切也同樣適用於德國和義大利自戰爭開始以來的一舉一動。
因此,如果在下一次的和平期,勝利的民主國家再次置全球混亂於不顧,導致瘋狂備戰,這些民主主義者自身將會面臨或備戰或死亡的選擇。我們可以再做一次絕對孤立主義(suPerisolationism)實驗。大不列顛可以再次嘗試相信有海峽這個天然屏障的存在,靠建立毫無用處的馬其諾防線支撐目己的信念。美利堅合眾國,或多或少懷有將大西洋和太平洋作為屏障的幻想,會再次退回到防守性的孤立政策中。在下一次戰爭中,任何一個民主國家都會在更新、更大、更好的閃電戰的第一回合中就被孤立、被攻擊、被毀滅、被奴役。
比較一下1941年和1914年的事件就足以認識到這一點。對於每個國家,尤其是強大的、和平的、熱愛自由的民主國家,備戰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很顯然,只有在國內充分且完全地採用極權主義體系才能作到最好的戰爭準備。任何一個不能最大限度地動員人力、財力和精神資源的國家都不可能作好準備。充分備戰意味著對於人、軀體、靈魂、心智、意識、信念進行充分、堅決、全心全意的戰爭訓練。這意味著徹頭徹尾發展為充滿攻擊性、野蠻而粗魯,並且對法律、契約、責任極端蔑視的民族。
因此,除非我們確立在國際事務中對於自由、法律、誠實的基本保證,拒絕接受將戰爭作為唯一的國際政治工具這個原則,否則我們將處於一個真正毀滅性的選擇的十字路口。民主國家將面臨這樣的選擇:或者在敵人之劍下慘死,或者在磨刀備戰中衰竭。作為民主國家的臣民,作為自由的人民,作為高貴的公民,不得不在備戰時簽下敢死狀。
這裡,仍然有第三條路,這條路通向一個自由民主的世界,通向一個注定永久和平的共產聯邦(CommonwealthofUnitedNations)。以威爾遜(Wilson)的藍圖為代表、試圖建立一個真正有效的聯合國的構想並非烏托邦。這是一個可行的構想,這只不過意味著在如今已經成為一個整合的、相互依賴的整體世界中建立國際法和國際秩序。
在以下有關自由的分析中,我們將會發現這個道德的、法律的、政治的以及文化的現實,必須考慮到生存於同一套法律和秩序體系之下的整體社會。我們將會發現,在人類進化過程中,自由首先出現在部落規模的群體中。通過戰爭、歷史變遷、侵略以及文化融合,自由在一個社會中出現,並在其中或增加或減少,諸如此類的社會單元逐漸擴張。我們將會發現,政治組織,也即一個集立法、司法、行政和軍事於一身的中央體系,必然隨著真正的共同利益的變化而被調整。
在人類發展的當前階段,作為整體的世界被共同利益結成網路,被一個國家對其他國家的依賴、被國家間的相互依賴聯結起來。這個利益共同體在戰爭中是政治性的,因為國際糾紛不可能是局部的。這個利益共同體同樣是經濟性的,因為原材料及工業製成品需要一個大型的世界市場,否則我們將永遠處於經濟戰的煉獄之中,導致失業、大蕭條和全球性危機。在健康與技術、科學與犯罪這些事情上,全球同樣是相互依賴的。疾病傳播跨國犯罪、全球精神墮落和謠言四散都是世界性的。所有這一切都意味著我們必須避免“局部戰爭”和世界大戰的爆發。如果民主國家間開戰,那么一定是為戰爭的終結、人性的重建以及那些被改良過的、美妙的、威爾遜式的原則而戰。
老式的威爾遜式的國家聯盟(LeagueofNations)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它並非普適性的,沒有真正的立法能力,沒有力量來強化其決定。新聯盟在國際關係中必須有充分的立法能力,並且其法律與行政決定必須被強力執行。此聯盟的主要任務是阻止備戰和有效消解國際的敵對狀態。它還將管理一切需要中央控制體系才能解決的國際利益紛爭。新聯盟首先通過一個有彈性的立法機制在政治、經濟和道德上進行戰爭制衡,這個立法機制建立在商議與自由討論之上,由此達成自願協定,從而和平解決制衡問題。
一個世界規模的政治組織需要每一個成員國作出意義深遠的犧牲,當然,這種犧牲不會像世界秩序的敵人所宣稱的那么大。核心問題在於,要分析兩個問題:如果我們踏上和平之路,那么我們須付出什麼代價;如果我們在和平的談判桌前確立一項注定會引發新一輪戰爭的協定,那么我們將會輸掉什麼。在分析中,此計畫中所包含的一些原則將要被論及。所有主要的文化危機都產生於危及自由、民主以及對幸福的追求之際。如果國際事務秩序中的自由不能夠被保證,那么就目前的技術效力和控制手段、暴力段及破壞手段的發展水平而言,國內生活將永無自由。只有通過國際重組我們才能阻止戰爭,才能將自由置於一個穩妥的基礎之上,才能避免試圖將極權主義手段引入我們國家以及其他所有國家的體制之中的一切誘惑、一切判斷及一切可能。
聯繫到我們的口號“銘記珍珠港事件”,還有一兩點需要闡明。在戰爭中我們團結起來,直至戰爭勝利。然而,一旦考慮到戰事結束之後的諸多事宜,這樣一種功利性的表麵團結很可能掩蓋了大量的意見分歧、情緒牴觸以及目標不合。一個國家遭受攻擊,所有人都認為它應該防守。但是一旦問及“我們為何而戰?”“我們所渴望的新世界秩序又是什麼?”——答案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清楚一致。我認為,表面一致而內心卻充滿著意見、理想和目標上的分歧,是最危險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