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名狼藉》

《聲名狼藉》

該影片講述的是“警察”與“罪犯”惺惺相惜的故事,值得一講的是該影片在短短兩年之內兩度被搬上影屏,並《聲名狼藉》且獲得了奧斯卡影帝等耀眼殊榮,是一部值得一看好影片。

基本信息

影片資料

《聲名狼藉》《聲名狼藉》

電影名稱:《聲名狼藉》

英文片名:Notorious

導演:道格拉斯·麥克格拉斯

主演:托比·瓊斯 Toby Jones (飾演)Truman Capote
桑德拉·布洛克 Sandra Bullock(飾演)Nelle Harper Lee
西格妮·韋弗 Sigourney Weaver (飾演)Babe Paley
李·佩斯 Lee Pace(飾演)Dick Hickock
丹尼爾·克雷格 Daniel Craig(飾演)Perry Smith
霍普·戴維斯 Hope Davis (飾演)Slim Keith
格溫妮斯·帕特洛 Gwyneth Paltrow(飾演)Kitty Dean

國家/地區: 美國
類型: 劇情 / 傳記

對白語言: 英語

片長:110分鐘

上映日期: 2006年10月13日

劇情簡介

《聲名狼藉》《聲名狼藉》

該片是一部關於克里斯多夫·華萊士(christopher wallace)的傳記影片。華萊士成長於布魯克林黑人區的單親家庭,從小就展露出了音樂方面的才華。但是,和很多黑人小孩一樣,他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是在街邊遊蕩、打架鬥毆,以及一些不法勾當中度過。雖然蹲過9個月牢,但華萊士對說唱樂的熱情一如既往。一次偶然的機會,華萊士將自己錄製的一首歌曲小樣寄到《源泉》雜誌(The Source)參加音樂比賽,鏇即脫穎而出並被簽約發展。從此這位說唱天才開始大放異彩,他發行的專輯《準備去死》(Ready to Die)銷量甚至勇破多白金。克里斯多夫·華萊士成為了“聲名狼藉的B.I.G.”(The Notorious B.I.G.),史上最偉大的說唱歌手。

但是“聲名狼藉的B.I.G.”也沒能逃過總在美國東西海岸說唱幫派之間糾纏的鬥爭。1997年3月9日早上,他在參加了“靈魂列車獎”晚會後回酒店的路上遭到不明身份搶手的襲擊,在送往醫院的途中不治身亡,震驚美國樂壇。本片集中描述了“聲名狼藉的B.I.G.”是如何冉冉升起,活出自我拒絕妥協於公眾期望,並重新定義了我們關於“美國夢”的理解。

影片視點

《聲名狼藉》《聲名狼藉》

電影《聲名狼藉》講述美國名作家杜魯門.卡波特創造其作品《冷血》(In Cold Blood)的故事。1959年冬天,卡波特歷時六年,調查了發生在美國堪薩斯州的一起兇案。他根據與被害者鄰居及監獄中兩名兇犯所作長談的故事材料,寫作完成了《冷血》。作品首先在《紐約客》雜誌上連載,引起轟動。1965年,《冷血》出版單行本後,立即成為當年美國第一暢銷書。卡波特獨創用小說的筆法將紀實故事寫作成 “非虛構小說”,成為一種嶄新的紀實文體。《冷血》問世40年來,至今仍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充分顯示了作品的經典性與影響力。

導演道格拉斯·邁克格拉斯,是與伍迪·艾倫共撰經典《子彈橫飛百老匯》的天才電影人(執導的浪漫喜劇《艾瑪》,可謂格溫妮斯·帕特洛成名之路的重要基石),《Infamous 》的廣闊舞台,正可施展其“精於解構複雜事件”的長技。仰慕異才,“老甜姐”桑德拉·布洛克、“新邦德”丹尼爾·克雷格、“影后”格溫妮斯·帕特洛、“悍婦”西格妮·韋佛、“才女”霍普·戴維斯等蜂擁而至,召開“演技群英會”。
無論製作班底、抑或演出陣容,該片均遠遠凌駕《卡波特》之上,但“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卻是亘古不變的硬道理。

幕後製作

《聲名狼藉》《聲名狼藉》

兩年前,財大氣粗的索尼公司華納獨立製片公司似乎不約而同地將目光盯上了杜魯門·卡波特的故事,都決心將此爭議頗多的人物傳記快速搬上大銀幕。然而,領先一步的索尼率先扔出七千萬美元,在05年奧斯卡頒獎之前適時地推出《卡波特》,並一舉奪得了奧斯卡影帝等耀眼殊榮。形勢對華納獨立製作公司大為不利。

儘管索尼的投資比華納的一億三千美元縮水了很多,但是卻早拍早得利。然而,華納獨立並未就此罷手,已經在預算上有所消耗的他們決定“頂風而上”,欲換個角度重新詮釋杜魯門·卡波特那段精彩而奇特的經歷。華納因此開始按原計畫進行,將影片製作進行到底,並最終在2006年“低調”將改名之後的《成名》。雖然索尼的《卡特波》先發制人,但華納獨立製作公司卻在影片的打造上花費了更多的心思,從而更堅信其本身擁有的強大明星陣勢絕對可以力挽狂瀾。

作為本片的導演兼編劇道格拉斯·麥克格拉斯儘管相對於好萊塢那些名牌大家們堪稱名氣甚微,但影片演員表中林立的明星卻為影片大大增加了可看度。首先是剛剛和帥哥基努·里維斯做過《觸不到的戀人》的且在好萊塢有著“性格女星”之稱的桑德拉·布洛克,在片中扮演與杜魯門·卡波特有著非同尋常的關係的哈泊·李,在片中與卡波特有著近乎激情的交往……

關於製作

《聲名狼藉》《聲名狼藉》

《聲名狼藉》的基本情節和《卡波特》非常類似,講述作家卡波特(托比·瓊斯飾)在女作家哈波·李(桑德拉·布洛克飾)的幫助下採訪殺人犯派瑞·史密斯(丹尼爾·克雷格飾)的故事。相比起來,《聲名狼藉》的配角陣容比《卡波特》強大很多,而主角托比·瓊斯和獲奧斯卡之前的郝夫曼一樣“默默無聞”,他最有名的一次演出是給《哈利·波特2》中的小精靈“多比”配音。

該片通過紀錄“聲名狼藉的B.I.G.”坎坷的一生,除了紀念和讓更多的人能了解到他傳奇的經歷外,也以此來表達對“聲名狼藉的B.I.G.”的敬意。該片導演原定為安東尼·費裘(Antoine Fuqua),但在臨拍之前福克斯探照燈公司將其換下,小喬治·提爾曼成為了新的導演。事實證明,選擇小喬治·提爾曼是明智之舉;他對“聲名狼藉的B.I.G.”的熱情以及萬事細心的態度,都完整為觀眾還原出90年度初說唱樂世界的絢麗與頹敗,以及展示出傳奇人物“聲名狼藉的B.I.G.”鮮為人知的內心世界。

為力求真實,本片甚至請到了“聲名狼藉的B.I.G.”曾經的共事者,以及他的親人作為製片,包括最初簽下他的另一名傳奇人物吹牛老爹,和他的母親沃萊塔·華萊士(Voletta Wallace)。

聲名狼藉的B.I.G.’的真實人生經歷。他出生於1972年5月21日,熱愛音樂,曾跟隨組合第一次走進錄音室,並用“大大小小”(Biggie Smalls)作為自己的藝名。 17歲,他選擇了退學,開始在街頭做非法買賣,後來通過一首小樣,引起了注意——當時上城唱片公司(Uptown Records)的製作人吹牛老爹(Sean "Puffy" Combs)聽後被深深吸引,毫不猶豫的簽下了他。不久,吹牛老爹自立門戶開設壞男孩(Bad Boy)公司,“大大小小”也被帶到了這間新公司,並正式改為“聲名狼藉的B.I.G.”。

《聲名狼藉》《聲名狼藉》

ldquo;聲名狼藉的B.I.G.”從此的星途一帆風順。1994年9月13日,他發行首張個人專輯《準備去死》。專輯推出後大受歡迎,隨著銷量逐漸達到多白金,“聲名狼藉的B.I.G.”也名聲大噪。不久後,他就與同公司的R&B女歌手菲斯·伊萬斯(Faith Evans)喜結連理。然而美國東西海岸說唱界積怨已深, 在一些出名的說唱歌手紛紛遭受牽連受到傷害後,“聲名狼藉的B.I.G.”也未能逃脫噩運,而他甚至賠上了自己的命……從此,“聲名狼藉的B.I.G.”就成為了說唱界的傳奇,而槍殺他的兇手,至今身份不明。

關於主演
早在2007年10月初,本片就開始了漫長的選角工作。雖然這不是一部大製作的影片,但主創人員都精益求精,力圖找到最符合“聲名狼藉的B.I.G.”的氣質,也最能完美複製他的人選。很多演員、說唱歌手、以及懷揣明星夢的普通人都參與了這次選角(甚至包括著名說唱歌手賓利·西格爾),而要在人海中找到那名“惟一”也確實不是容易事。不過導演與製片們都沒有放棄希望,在面試了一波又一波的人選,看了一打又一打的選角錄像帶後,終於一名名叫的年輕說唱歌手賈瑪·“肉汁”·伍拉德(Jamal "Gravy" Woolard)進入了他們的事業。所有人一拍即合——努力沒有白費,這不就是要尋找的那個人嘛!其他選角出來的還包括飾演他母親的安吉拉·貝塞特(Angela Bassett),飾演他好友的德瑞克·盧克(Derek Luke),飾演著名說唱手“史努比狗狗”(Snoop Dogg)的安萬·克拉夫(Anwan Glover),以及飾演他妻子的安東尼可·史密斯(Antonique Smith)。

關於音樂

由於主講一名音樂人的傳奇人生,本片的原聲當然也受人矚目。而讓人驚喜的是,這張原聲大碟里就有收錄三首“聲名狼藉的B.I.G.”從未公布過的歌曲,它們來自於他曾經的試錄帶。而最有紀念意義曲目來自於那首重新混錄版的《再一次機會》(One More Chance),配有“聲名狼藉的B.I.G.”兒子CJ的獻唱。這張備受期待的原聲專輯將於1月13日,即本片上映的3天前上市。

花絮

《聲名狼藉》《聲名狼藉》
作為2006年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的開幕影片,和去年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的熱門影片一樣,這部名叫《聲名狼藉》(Infamous)的電影也講述了美國著名作家杜魯門·卡波特的故事。
《聲名狼藉》於2006年8月31日作為“視野”單元的參展影片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放映,並拉開電影節的幃幕。這部電影由曾經拍攝過《艾瑪》的作家道格拉斯·邁克格拉斯執導,演員陣容非常強大,包括桑德拉·布洛克(《生死時速》)、丹尼爾·克雷格(《007皇家賭場》)、傑夫·丹尼爾斯(《魷魚和鯨》)、格溫妮絲·帕特洛(《戀愛中的莎士比亞》)、伊莎貝拉·羅西里尼(《藍絲絨》)、西格妮·韋弗(《異形》)等人。
去年,同樣講述卡波特傳奇人生的電影《卡波特》為它的男主演菲利浦·西摩·郝夫曼贏得了一尊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主創陣容

《聲名狼藉》集合了眾多耀眼的明星,桑德拉·布洛克、丹尼爾·克雷(新邦德)、西格妮·韋弗、格溫妮絲·帕特洛等等,而最重要的角色Truman卻啟用了長得很奇怪、身材矮小的Toby Jones,然而,眾星托起的Toby Jones卻真的吸引了人們所有的目光。配音演員(聽說是給Harry Poter的托比小精靈配音的)和Toby Jones的配合描繪出來的這個“來自於紐約上流社會的Gay作家”真的很出乎人的意料,有種眼前一亮的感覺,導演麥克格蘭斯說,“在堪薩斯州,他的行李里就裝有一罐魚子醬。那裡的人都叫他女士,不是先生,就是女士。所以這個故事怎么講都是有點喜劇色彩。他到堪薩斯州時腳穿軟皮鞋,身披綿羊毛外套,脖子上圍著一條桔黃色的圍巾。”


精彩對白

《聲名狼藉》《聲名狼藉》

When you are tiny you have to be tough. This world isn't kind to little things.

We are in control until we are not, and we are helpless.

Being in jail is not punishment if you didn’t like it on the outside. And neither is death if it was painful to live.

America is not a country where the small gesture goes noticed. We are not a country like France where charm, something light or effervescent can survive. We want everything you have and we want it as fast as you can turn it out.

Every time she sings, she dies a little. That’s how much she gave. It’s true for writers, too, who hope to create something lasting. They die a little getting it right.

影片欣賞

《聲名狼藉》《聲名狼藉》

喜劇中的悲劇:雖然說,Toby Jones飾演的Truman給人很強的喜劇性,然而,他確實在講述一個悲傷的故事。在紙醉金迷的上流社會中的Truman和一直流放在社會最底層的Perry其實本質上那么的相似。不幸的家庭、沒有愛的童年、父母的陰影,於是造就了這樣的兩個人,一個拚命證明自己用一枝利筆一張巧嘴穿梭各種酒會各個貴婦身邊,一個流浪放蕩為了一句話可以冷血到要別人的命,但是他們都那么敏感、任性,一個用巧言令色規避孤獨和自卑、一個用暴力殘忍來抗擊別人的置疑。他們都是可憐人,心裡有傷的人,於是惺惺相惜,於是抱頭痛哭,於是可以產生愛情。當Perry死後,他將所有的一切都留給了Truman,一個大大的箱子,裡面是Perry從小到大畫的畫,寫的東西,唱的歌……其實他一直善良、一直心中有愛有美好,可是他的執著敏感、易衝動的性格,讓他走上了不歸路。在上絞架前,Truman告訴Perry要承認自己的罪行取得別人的諒解,而他由始至終從沒說過這樣的話,他只是無所謂的吃著香口膠。其實,我們現在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都受著之前經歷的巨大影響,環境塑造了人格,塑造了每一個靈魂現在的行為和將來要去的地方。人性,其實就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你所有走過的路。
電影最後,作為Truman好友的Nelle Harper Lee說了一句話:“其實寫作就是在耗費生命。不好的作品沒有意義,而好的作品就要你放心進去,寫一點你的生命就消耗了一點。”而Truman的男友說:“當時的絞架上,吊死了三個人,Truman從那時便沒有活過。”或許吧,我們現在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消耗生命,不止寫作,不止創作,只是我們應該懂得什麼時候要堅持,什麼時候該放手。有投入是好的,太投入卻變成了壞事,Truman說到底也是幸運的,畢竟他的付出最終成就了他自己,並獲得了一個靈魂至死不渝的愛戴。可世界上卻又有那么多不該的付出,沒有結果的等待,沒人可以判斷這樣是否值得,只是我們都蒙蔽了雙眼又太過執著。當絞刑結束,Truman跪在大雨中痛哭的那一刻,他傾注了自己所有的力量來祭奠Perry的靈魂,留下的一個空殼也不知是為了那部作品抑或是為了愛情。
家庭和童年可以傷害一個人,也可以錘鍊一個人,那些心裡的傷痛,或許永遠無法擺脫,但是,它也讓人明白愛是那么重要,有家的溫暖、有人愛的感動並不是那么容易去發現去珍惜的。受過傷才會明白,敏感也並非壞事吧。

影片簡評

《聲名狼藉》《聲名狼藉》

傳記類影片在好萊塢愈發熱門,《飛行家》、《靈魂歌王》、《一往直前》等片均成為金球及奧斯卡的熱門之作。這也大大勾起了各大電影公司對此類型片的興致。這也是為什麼索尼與華納獨立兩大電影公司幾乎同時、採用同一題材並且堪稱是運用同樣手法拍攝同一個人物的傳記影片的主要緣故。另外,杜魯門·卡波特其人本身的頗具爭議性也是眾好萊塢人在缺少劇本的情況下而皆聚焦與此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卡波特編寫《冷血》的全過程更是對廣大美國人乃至所有世人產生著莫大的吸引力。出現此種巧合使人深感困惑,不可否認,卡波特的確具有極大的爭議性。喜歡他的人稱卡波特為美國最著名的作家,這是因為那部《蒂凡尼的早餐》,還因為他創作過程嚴肅認真全身心投入,他創作《冷血》時的認真程度的確令人欽佩。而討厭他的人,則針對他的性取向,更重要的是不屑卡波為成名所使用的卑劣手段——熱心求助心理陰影的殺人兇手,原來只是為了拖延時間,以便更好地完成小說……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
義大利2006年8月31日
美國2006年9月2日
加拿大2006年9月14日
以色列2006年11月16日
義大利2007年1月29日
英國2007年1月19日
波蘭2007年2月9日
土耳其2007年3月16日
法國2007年4月4日
澳大利亞2007年5月17日
西班牙2007年6月15日
阿根廷2007年8月9日
巴西2007年6月1日
新加坡2007年5月24日
荷蘭2007年8月16日

1.

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