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的力量》

美國暢銷書作家,傑克.霍吉(Jack D. Hodge)撰寫的《習慣的力量》,被公認為是一部優秀的作品,被亞馬遜書店、《紐約時報》等權威組織評為2003年度最暢銷的商業生活類圖書。書中剖析了“習慣”在每個人生活和事業中表現出來的強大的力量,並告訴我們如何利用這種力量,發揮潛能,改進方式,使個人最終獲得成功。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習慣的力量

作者:(美)傑克·霍吉著,吳溪譯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7-12-1

字數:69000

版次:2

頁數:123

印刷時間:2007-12-1

開本:16開

印次:1

紙張:膠版紙

ISBN:9787801703019

包裝:平裝

所屬分類:圖書、成功/勵志、性格與習慣、習慣

編輯推薦

如何把成功所必需的事情堅持下來。
紐約時報》、亞馬遜書店年度暢銷書。
《習慣的力量》被共青團中央等單位評為:“我最喜愛的一本書·首屆百種優秀青春讀物”。

內容簡介

美國暢銷書作家傑克·霍吉撰寫的《習慣的力量》被認為是一部傑出的作品,被亞馬遜書店、《紐約時報》等權威組織評為2003年度最暢銷的商業生活類圖書。書中剖析了“習慣”在每個人生活和事業中表現出來的強大力量,並告訴我們如何利用這種力量,充分發揮出每個人的潛能。書中提出的若干技巧也將有效地幫助你改進工作和生活的方式,獲得更大的成功。

書名叫《習慣的力量》,它把“習慣”比喻為飛馳的列車,慣性使人無法停步地沖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有可能是深谷,習慣就是你的方向盤。“習慣”是潛意識的活動,就像人體各種軟體的編程,一旦啟動就按既定的程式演繹。 
人們常講“性格決定命運”。誰不想擁有能攀上輝煌巔峰的性格呢?怎樣才能擁有,誰能說得清呢?這是一個多么難解的“哥德巴赫猜想”。本書只是輕輕地一捅,就捅破了這層遮擋奧秘的薄膜,作者說:“行為變成了習慣,習慣養成了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原來命運的基石就是養成習慣的行為。 
“習慣”就是一點一滴,循環往復,無數重複的行為動作養成的,好的習慣,壞的習慣莫不如此,只是結果不同。關鍵的一步是要馬上行動起來,本書作者稱之為“行動者和空想者的根本區別”。把命運之舟推向成功的彼岸。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習慣與日常行為規律
第一章空想家和行動者
我是誰
第二章習慣的力量
心理學第101守則
第三章習慣的益處
成功人士的共同之處
成功取決於智力
成功取決於天賦
成功取決於處事風格
好習慣好結果壞習慣釀惡果
小習慣與大習慣
那邊草更綠,何不跨籬笆
第四章習慣的主義
自己做主,選擇生活
第五章從空想家到行動者
每天做些苦差事——為自己
第二部分改變習慣
第六章培養好習慣 構建新生活

自我評估
替換,而不是抹去
人為設定結果,引起潛意識的注意
心理預演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聚焦的力量
動量與慣性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冷水煮青蛙
堅韌的力量
一天中兩個最重要的時刻
第七章有效小技巧幫你改習慣
目標的力量
制定一個計畫,並堅持
把它大聲說出來
用筆記下前進的腳步
支持團隊&最佳戰友
在鏡框加貼一張小紙條
永遠不要低估人類的潛能
永遠不要低估自己的潛能
“現狀”與“可能”
第八章今天還是明天
“總有一天”綜合症
付諸行動

圖書書摘

第一章空想家和行動者
大學第一學期的期末考試,我就多門課不及格,淪落到差點被開除的地步。我逃課,幾乎讀不進任何書,作業也一拖再拖,直到超過最後期限。我嘗試過努力和改變,但是收效甚微。直到最後,我的祖父把我叫到了面前,他給了我一番語重心長的忠告,正是他的告誡,改變了我的一生。
祖父的語氣似乎在表明,他所說的每一個字都禁得起科學驗證和時間的考驗,都是無可
質疑的確鑿的事實,那就是,人可以分為兩類:空想家和行動者(Dreamer and doer)。
“世界上有兩種人:空想家和行動者。”祖父解釋道:“空想家們善於談論、想像、渴望、甚至於構想去做大事情;而行動者則是去做!你現在就是一位空想家,似乎不管你怎樣努力,你都無法讓自己去完成那些你知道自己應該完成或是可以完成的事情。不過,不要緊,你還是可以把自己變成行動者的。”
祖父的這番話從此改變了我的一生,我想,它一定也能改變你的一生。
那么,如果你仍然還只是一位空想家,你怎樣才能變成一位行動者呢?這一轉變,究竟又是什麼?又如何才能發生呢?
首先,讓我們來仔細看看,什麼是空想家與行動者,兩者又有怎樣的區別。
行動者比空想家做得成功,是因為,行動者一貫採取持久的、有目的的行動,而空想家很少去著手行動,或是剛開始行動便很快懈怠了。行動者具備有目的地改變生活的能力。他們能夠完成非凡的事業,不論是開創一間自己的公司,寫作一本書,競選政府官員,還是參加馬拉松比賽,以及其他事業。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便是,空想家只會站到一邊,僅僅是夢想過這些而已。
是什麼阻礙了空想家成就事業?難道只是因為對“開始”的畏懼?或是對失敗的擔憂?或者,是因為空想家不夠聰明,缺乏智慧,能力欠缺,還是運氣不佳?而究竟又是什麼使得行動者能夠去做,從而成就了令人滿意的事業,而空想家卻注定了一個又一個的失敗?答案很簡單,喔,不過,也很深奧。
給予行動者動力的,同時也是阻礙空想家進步的,那都是同樣一件事物:習慣!
我是誰?
我是你的終身伴侶,我是你最好的幫手,我也可能成為你最大的負擔。
我會推著你前進,也可以拖累你直至失敗。
我完全聽命於你,而你做的事情中,也會有一半要交給我,因為,我總是能快速而正確地完成任務。
我很容易管理——只要你嚴加管教。請準確地告訴我你希望如何去做,幾次實習之後,我便會自動完成任務。
我是所有偉人們的奴僕,唉,我也是所有失敗者的幫凶。偉人之所以偉大,得益於我的鼎力相助,失敗者之所以失敗,我的罪責同樣不可推卸。
我不是機器,除了像機器那樣精確工作外,我還具備人的智慧。你可以利用我獲取財富,也可能由於我而遭到毀滅——對於我而言,二者毫無區別。
抓住我吧,訓練我吧,對我嚴格管教吧,我將把整個世界呈現在你的腳下。千萬別放縱我,那樣,我會將你毀滅。
我是誰?
我就是習慣。
第二章習慣的力量
沒有什麼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
“Nothing is more powerful than habit.”
——奧維德(Ovid),古羅馬著名詩人,長篇敘事詩《變形記》的作者
習慣
1. a. 一種重複性的、通常為無意識的日常行為規律,它往往通過對某種行為的不斷重複而獲得;
b.思維和性格的某種傾向;
2. 一種習慣性的態度和行為。
——《美國傳統詞典》
毫無疑問,人就是一種習慣性的動物。無論我們是否願意,習慣總是無孔不入,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少有人能夠意識到,習慣的影響力竟如此之大。
有調查表明,人們日常活動的90%源自習慣和慣性。想想看,我們大多數的日常活動都只是習慣而已!我們幾點鐘起床,怎么洗澡,刷牙,穿衣,讀報,吃早餐,駕車上班等等,一天之內上演著幾百種習慣。然而,習慣還並不僅僅是日常慣例那么簡單,它的影響十分深遠。如果不加控制,習慣將影響我們生活的所有方面。
小到啃指甲、撓頭、握筆姿式以及雙臂交叉等微不足道的事,大到一些關係到身體健康的事,比如,吃什麼,吃多少,何時吃,運動項目是什麼,鍛鍊時間長短,多久鍛鍊一次等等。甚至我們與朋友交往,與家人和同事如何相處都是基於我們的習慣。再說得深一點,甚至連我們的性格都是習慣使然。
牧師華理克(Rick Warren)在他的作品《目標驅動生活》(The Purpose Driven Life)中有這樣的論述:“性格其實就是習慣的總和,就是你習慣性的表現。”關於習慣成就性格的說法並不是最近才提出來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50年便宣稱:“正是一些長期的好習慣加上臨時的行動才構成了美德。”
習慣實際上不僅僅影響我們的個人生活,許多心理學家都一致認為,實際上正是習慣引導著整個社會結構的心理機制的改變。19世紀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如此寫道:
習慣就像一隻巨大的飛輪……正是它,使得那些從事最艱苦、最乏味職業的人們沒有拋棄自己的工作;也正是它,注定了我們每一個人都只能在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和最初選擇的範疇內與生活展開搏鬥,並為那些自己雖然並不認同,但卻別無他選的某種追求而付出最大的努力;還是它,把不同的社會階層清晰地區分開來……
哪怕只有25歲,你也能夠在這個年輕的身影上一眼看出未來的推銷員,醫生,律師,或是首相;哪怕只是一句話,你也能夠從中分辨出細微的主觀思維模式,以及特定的行為方式。而這些都在表明,他們總有一天逃不過某種命運,就像是衣袖上會出現的褶子一樣。我們的性格就像塑膠,一旦塑造成形就很難改變,不過,這對於整個社會來說,這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詹姆斯不僅注意到習慣的巨大力量是如何影響整個社會的架構,同時,他也指出了改變習慣的艱巨和不易。
習慣的力量如此巨大,這恐怕早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了。
“It is notorious how powerful is the force of hatit.”
——查爾斯?達爾文,英國生物學家,《物種起源》的作者
甚至是教會的教義改革,以及國家的憲法變革,都比改掉我們身上哪怕最細小的壞習慣容易得多。
“It is generally felt to be a far easier thing to reform the constitution in Church and State than to reform the least of our own bad habits.”
——塞繆爾•斯邁爾斯(Samuel Smiles),《信仰的力量》的作者
那么,習慣為什麼如此難以改變呢?就因為它們深深根植於我們的潛意識當中。這便是我們僅用顯意識幾乎無法改變習慣的本質原因。顯意識的活動僅在我們警覺時起作用,在我們清醒和防備時能夠戰勝潛意識。顯意識就像是一位值勤的哨兵,夜深時哨兵開始打盹兒了,潛意識就當政了。因為,潛意識從不入睡,它永遠靜靜地存在,靜靜地等待顯意識哨兵開小差。
走老路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你開車前設定了自己的目的地,卻不知不覺行駛到別的地方。就拿我來說,原本每天上班是走同一條路線,而最近一段時間,途中因為施工經常導致交通堵塞,於是,我有意識地為自己規劃了另一條行車路線。然而不幸的是,我還是很多次走上了擁堵的老路。
這種“走老路”的習慣,便是潛意識作用的結果。它就像是我的自動導航員。在匆匆忙忙的早晨,我的顯意識思維早已被無數的工作計畫、任務和其它緊要的事占得滿滿當當,於是,我的自動導航員(即我的潛意識)便輕易地取得了控制權,並指揮著我駛上以往上班的老路。
顯然,“走老路”對我的意識來說顯得更自然,更節省精力,也就是說,除非我必須調整自己的潛意識(即習慣),否則,我將毫不遲疑地重複類似的選擇。
的確,儘管我已經有意識地注意到了惡劣的交通路況,以及照老路行駛必然造成上班遲到的現實,但是,在我的潛意識還沒有進行相應的調整之前,我便只有面對這樣的困境:因為我的潛意識掌控了我的方向盤而選擇了老路,當然就不可避免地停在擁堵的隊伍當中長噓短嘆了。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改變習慣(潛意識)才是問題的關鍵。我們要有意識地與潛意識進行溝通與交流,再對它進行必要的培訓,最後才能生成一套新的潛意識的運行程式。
心理學第101守則
只有主動去改變潛意識,我們的生活才有可能發生改變,否則,我們只會繼續那種我們以往一點一滴構築起來的生活方式。
“Nothing will happen to change your life until you consciously step in and start to work with your subconscious mind,otherwise, you will continue in the same pattern you have built up.”  ——梅瑞德•曼恩(Mildred Mann)
顯意識與潛意識
試想,你的思維由兩個相互獨立的部分構成:顯意識和潛意識。顯意識便是你的知覺,它負責思考、推理、計算、計畫或設定目標。潛意識則是各種事物的倉庫,你過去的經歷和經驗便在此存放。你的記憶,情感,信仰,價值觀,當然,還有你的習慣,統統構成了你的潛意識。
你或許聽過這樣的說法:“改變一個習慣需要21天。”這的確有幾分真實性,甚至得到了某些研究數據的支持。但是,“21天”也並不是一個那么神奇的數字。不同習慣的改變花費的時間也不盡相同。越早(尤其是在兒童時期)形成的習慣,形成的時間越長(重複的次數越多)的習慣,越難改變。比方說,我每天早晨上班走的路,便沒有花費21天的時間去改變。在我第六天堵在施工路段之後,我的顯意識便開始注意到了我的潛意識,並開始著手訓練它,重新對它進行編程。
再舉個例子,我很小的時候起,便養成了咬手指甲的壞習慣,一直到二十幾歲這一壞習慣仍然沒有改掉。改掉這個長期以來的習慣竟花費了我五個多月的時間,遠遠超出了神奇的21天。
下面的故事可以進一步闡述以上觀點。
一天,一位睿智的教師與他年輕的學生一起在樹林裡散步。教師突然停了下來,並仔細看著身邊的4株植物。第一株植物是一棵剛剛冒出土的幼苗;第二株植物已經算得上挺拔的小樹苗了,它的根牢牢地盤踞到了肥沃的土壤中;第三株植物已然枝葉茂盛,差不多與年輕學生一樣高大了;第四株植物是一棵巨大的橡樹,年輕學生幾乎看不到它的樹冠。
老師指著第一株植物對他的年輕學生說:“把它拔起來。”年輕學生用手指輕鬆地拔出了幼苗。
“現在,拔出第二株植物。”
年輕學生聽從老師的吩咐,略加力量,便將樹苗連根拔起。
“好了,現在,拔出第三株植物。”
年輕學生先用一隻手進行了嘗試,然後改用雙手全力以赴。最後,樹木終於倒在了筋疲力盡的年輕學生的腳下。
“好的”,老教師接著說道,“去試一試那棵橡樹吧。”
年輕學生抬頭看了看眼前巨大的橡樹,想了想自己剛才拔那棵小得多的樹木時已然筋疲力盡,所以他拒絕了教師的提議,甚至沒有去做任何嘗試。
“我的孩子”,老師嘆了一口氣說道,“你的舉動恰恰告訴你,習慣對生活的影響是多么巨大啊!”
故事中的植物就好像我們的習慣一樣,越根基雄厚,就越難以根除。的確,故事中的橡樹是如此巨大,就像根深蒂固的習慣那樣令人生畏,讓人甚至憚於去嘗試改變它。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習慣比另一些習慣更難以改變。這一點,不僅壞習慣如此,好習慣也不例外。也就是說,一旦好習慣養成了,它們也會像故事中的橡樹那樣,牢固而忠誠。在習慣由幼苗長成參天大樹的過程中,習慣被重複的次數越來越多,存在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它們也越來越像一個自動裝置,越來越難以改變。
習慣與上癮
值得注意的是,“習慣”有別於“上癮”。在通行的詞典里,“習慣”的同義詞是“傾向”、“趨勢”、以及“日常行為規律”等;而“上癮”的同義詞則是“變態的固執”、“藥物依賴”、以及“沉迷”等等。顯然,二者差別顯著。
通常,“習慣”和“上癮”有些聯繫,而又相互獨立。舉例來說,當我們試圖戒菸的時候,如果能認識到吸菸不僅是一種習慣,同時還是一種上癮行為時,無疑將有助於我們成功地戒菸。在吸菸的行為里,上癮源自對尼古丁的化學依賴,這之外的就是一種習慣了。每一個菸民吸菸的習慣和上癮的程度都不盡相同,但是,要想成功戒菸,不論是吸菸的習慣,還是吸菸的化學依賴,都必須同時加以根除。
因此,本書論述的主題僅僅涉及習慣以及日常行為規律,而不會涉及到任何上癮的問題。
第三章習慣的益處
如果你希望出類拔萃,也希望生活方式與眾不同,那么,你必須明白一點——是你的習慣決定著你的未來。
“If you want to distance yourself from the masses and enjoy a unique lifestyle, understand this——your habits will determine your future.“
——傑克•坎菲爾德(Jack Canfield),全球暢銷書《心靈雞湯》的作者
成功人士的共同之處
所有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基於良好習慣構造的日常行為規律。各個領域中的傑出人士——成功的運動員、律師、政客、醫生、企業家、音樂家、銷售員,以及所有專業領域中的佼佼者,在他們的身上你都能發現這樣一個共性,那就是良好的習慣。正是這些好習慣,幫助他們開發出更多的與生俱來的潛能。當然,他們身上並不一定沒有壞習慣,但是,一定不會太多。
讓我們來認真思考一下吧。成功人士並不見得比其他人聰明,但是,好習慣讓他們變得更有教養、更有知識、更有能力;成功人士也不一定比普通人更有天賦,但是,好習慣卻讓他們訓練有素、技巧純熟、準備充分;成功人士不一定比那些不成功者更有決心、或更加努力,但是,好習慣卻放大了他們的決心和努力,並讓他們更有效率、更具條理。
成功取決於智力?
每個人都應感謝父母賦予我們的智商。智力是天生的,它就像身高一樣與生俱來,很難更改和提高。但是,你完全可以在好習慣的幫助下,提高個人的教育水平,獲得更多知識。正是習慣,決定了每個人如何更為充分地開發自己與生俱來的潛能。
下面,讓我們舉一位家庭醫生的例子。
瓊斯大夫養成了這樣的習慣,早晨起床後,坐在早餐桌旁,翻一翻有關醫療和臨床研究的雜誌。沒過多久,這一習慣就發揮了作用,瓊斯大夫慢慢變得博學、更富經驗,也更專業。在局外人看來,瓊斯大夫似乎顯得比其他大夫的智力水平高一些,而事實卻是,瓊斯大夫並不比大家智商高。不過,不論聰明與否,都不會妨礙瓊斯大夫比其他大夫更有能力,而這正是瓊斯大夫擁有了一個好習慣的結果。
托馬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勿庸置疑,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他一生共創造了1,093項發明,包括白熾燈泡、留聲機、電影等。在大家眼裡,愛迪生確實堪稱天才,但他本人卻把成就歸功於勤于思考的習慣。
他說:“就像鍛鍊肌肉一樣,我們同樣可以鍛鍊和開發我們的大腦……恰當地鍛鍊、恰當地使用大腦,將使我們的思維能力得到加強和提高。而思維能力的鍛鍊,又將進一步拓展大腦的容量,並使我們獲得新的能力。”愛迪生進一步解釋道:“缺乏思考習慣的人,其實錯過了生活中最大的快樂。不僅如此,他也會因此無法最大化地發揮和展現自己的才能。”愛迪生真正明白,正是勤于思考的好習慣,讓人們把自身更多的潛能開發出來。
19世紀西班牙最偉大的小提琴家薩拉薩蒂(Sarasate)曾被媒體稱為天才,對此,薩拉薩蒂回擊說:“天才?! 37年來我每天苦練14個小時,現在,有人叫我天才?!”顯然,薩拉薩蒂知道,並不是什麼天才或天賦就能造就一個時代最傑出的小提琴家,而是每日堅持不懈的練習成就了他的卓爾不群和耀眼的輝煌。
成功取決於天賦?
無疑,托馬斯?愛迪生是一位天才,一位極具天賦的發明家。但是,他卻沒有把自己的成就歸功於天賦或天才,而是把這一切視為堅持和毅力的結果。愛迪生曾這樣說過,“生活中
的很多失敗,都是因為人們在決定放棄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如此地接近成功。”儘管他的天賦讓人欽羨,但是,白熾燈泡的誕生還是得益於他的堅韌不拔。在找到合適的燈絲材料之前,愛迪生嘗試了一萬多次,也失敗了一萬多次。每當我們打開電燈的時候,面對這一跨時代的偉大發明,我們要感謝的,不僅是愛迪生的天才智慧,更多的恐怕還是愛迪生那永不放棄的習慣吧。
堅韌不拔更是造就了一位籃球場上的巨星,拉里?伯德(Larry Bird)——一代NBA的傳奇人物,歷史上最傑出的籃球明星之一。毫無疑問,伯德是一位不可思議的運動員,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伯德並不是最具運動天賦的人選。然而,正是天賦有限的伯德,率領波士頓凱爾特人隊(Boston Celtics),三次登上了總冠軍的領獎台,當之無愧地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運動員之一。既然天賦有限,那這一切又是如何做到的呢?你或許已經猜到了答案,是的,正是“習慣”。伯德堪稱NBA歷史上最出色的三分球投手之一,早在加入NBA之前的少年時代,每天早晨,伯德總是先練習500次三分投籃,再去上學。有了這種習慣,不論天賦幾分,都有可能成為一個好的三分球投手。拉里?伯德就是這樣一位依靠良好的習慣把自己先天的才能和天賦發揮到極至的典範。事實上,貫穿他整個職業生涯的,正是這些幫助他發揮出所有運動潛能的自律的習慣。
那么,天賦是否重要呢?誠然,天賦的確是大多數成功人士的法寶。芝加哥大學的班傑明?布魯姆博士(Dr. Benjamin Bloom)開展了一項對傑出學者、藝術家、以及運動員的研究,前後長達5年之久。研究選取了各個領域中最傑出的20位成功人士進行匿名訪談,其中涉及知名鋼琴家、網球運動員、奧林匹克游泳冠軍、雕塑家、數學家、以及精神病專家等。此外,還對這些成功人士的家人及教師進行了補充訪談,以獲取更充分的信息。班傑明和他的同事仔細研究採集到的信息,希望從中能夠找出一點蛛絲馬跡,以解釋究竟是怎樣的共同點使成功人士能有效開發自己的潛能,讓他們和普通人區別開來。最終,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不是天才和天賦造就了這些原本普通人士的非凡成就,而是堅韌不拔的好習慣,即不畏挫折與失敗,並能在實踐中不斷地追求與完善。
成功取決於處事風格?
你是否認識這樣一些人,他們很聰明,很有天賦,但卻總是得不到他們應有的成功。他們的確天賦過人,但是天賦卻沒有轉化為相應的成就。同樣,在你的身邊,是不是還會有另
一些人,他們的成績明顯超越了他們的個人天分?看上去,他們似乎並不是特別聰明,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天賦,但是,他們卻總是做什麼就能成就什麼。
那么,這兩者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呢?通常,前者總是被人們打上懶散的標籤,而後者會被認為很刻苦很勤奮。懶散實際上也是諸多壞習慣綜合作用的結果——拖沓,做事沒條理,糟糕的時間觀念,缺乏實際行動,不守信用,沒有毅力等等。同樣,良好的處事風格其實也是若干好習慣的綜合表現——做事有條理,時間觀念強,信守承諾,堅韌不拔,從不拖沓等等。因此,只要查看一下個人習慣,你很快就會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區別所在。
你或許認為,處事的風格是天生的,父母遺傳的,好和不好都與生俱來。不過這隻說對了一半。的確,人的所有性格特徵都來自遺傳。但是,除了先天的素質之外,一個人的處事風格還受到環境的影響。這么一說,我們似乎回到了“性相近,習相遠”的老生常談了。其實,我們每個人,在表現出強烈的遺傳傾向(天性的一面)的同時,也受到了教育、經驗、環境等因素的巨大影響(後天的一面)。至於先天的本性與後天的培養各自占據多大的比重,則是人們永遠爭議的焦點。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後天的培養鑄就了我們強大的習慣,而正是習慣根本上決定了我們的處事風格。
下面,讓我們走進一對雙胞胎的生活,看看究竟是哪些習慣決定了個人的處事風格。
類似的故事你可能聽到過,就是一對雙胞胎從小被分開後,在不同的家庭中成長……
故事的主人翁——比爾(Bill)和傑伊(Jay)便是這樣一對從小長在不同家庭中的雙胞胎。傑伊生活在農場,每天早晨他都早早起床,幫忙打點活計。此外,傑伊還幫著準備午餐和晚餐,飯前整理桌子,飯後收拾餐具等等。傑伊參加了“少年聯盟杯”的棒球比賽,在最艱難的第一年,父親一直鼓勵他堅持下去,並教導他不要做一個知難而退的懦夫。每天放學後,傑伊都會先練習30分鐘的鋼琴,然後完成家庭作業,再去玩耍。於是,“勤奮是光榮的”,“努力和堅持不懈終會得到回報”等觀念便牢牢根植在了小傑伊的頭腦中。
傑伊的雙胞胎兄弟比爾,則從小受到了截然不同的教育。他有自己的房間,並常常獨自相處。從來沒有人要求比爾幫助做家務或收拾房間,同樣也沒有人告訴過比爾勤奮工作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去全力以赴。儘管長大後,兩兄弟身上存在的那些與生俱來的共性還是讓人驚嘆,但他們的處事原則和風格卻截然不同。
顯然,我們只能把這樣的差別追溯到習慣的不同上來。
好習慣結好果 壞習慣釀惡果
實幹家的標誌便是他們的實際行動!不僅是偶然為之,更是持續的、有目的的行動。
前面的那些章節已經讓我們明白,成功的人並不一定比別人更聰明、更加能說會道、更勤奮、或者更有恆心和毅力。他們不過是養成了一些良好的習慣,正是這些習慣,不僅讓他
們著眼於行動,也讓他們有機會獲得更多的知識,變得更有毅力,使他們溝通更有效果、工作更有效率。
閉上眼睛,憧憬一下,我們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我們也因此變得更有效率。然而,這個願望該如何去實現呢?
這裡列出了一些好習慣,你不妨再把自己的不良習慣一一列出。然後,讓好習慣取代你自己清單中的每一項“惡習”。那些好習慣將影響你的一生,比如:
永遠信守承諾;
開會和約會不遲到;
從來不忘記回復電話;
與同事、客戶、家人的溝通更充分一些;
總是明確告知他人自己將做什麼以及日期安排;
快速處理各種瑣碎的行政事務;
積極傾聽;
永遠不要等到最後一刻才做計畫;
一經介紹,就永遠記住對方的名字;
與人交談時,保持良好的眼神接觸;
保證每天的飲食健康;
定期鍛鍊身體;
少看電視;
多讀書;
常與家人共進晚餐;
控制情緒和脾氣;
至少把每月收入的十分之一用於適合自己的某種投資;
定期給家人或朋友打電話或寫信。
是的,這樣點點滴滴的好習慣將會改變你的一生!
小習慣與大習慣
培養小習慣意義非凡。
舉例來說。假定你養成了下面這3個小習慣:
1. 你總是及時處理日常事務,而不任由它們堆積如山;
2. 你總是快速回響客戶和同事的請求;
3. 你第一次讀到收件箱裡的郵件時,就及時處理好。
上述的3個小習慣將給你帶來如下好處:
1、從不拖沓日常事務;
2、客戶和同事們相信你會及時回響他們的請求;
3、你會及時處理各項事務並得到大家認可。
這樣的成果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好習慣的影響還遠不止於此。更多、更有意義的結果會很快接踵而至——你開始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不再拖沓,變得有條理,有效率。漸漸地,你還會發現你的閒暇時間因你的井井有條而多了起來,你可以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這些,都是好習慣的結果。
小習慣帶來小成果,也將逐漸變成你的日常習慣,並取得更大、更有意義的成果。
大成果也許難以準確推斷,或是難以預料,但是,它們對於生活的影響無疑是相當深遠的。
“改掉壞習慣,培養好習慣”的好處太多了,我們甚至可以肯定地告訴你,你究竟能在成功之路上走多遠,完全取決於你的習慣。
好習慣造就好結果,壞習慣釀成壞結局。
那邊草更綠,何不跨過籬芭
成年人大多局限於某種思想、行動和結果當中。他們很少跨越那條自己強加於自己的人為界限。
“Many intelligent adults are restrained in thoughts,actions,and results. They never move further than the boundaries of their self-imposed limitation.” ——約翰•馬克斯韋爾(John C. Maxwell),《領導力21法則》的作者
你的習慣是否已經阻礙了你的進步呢?小時候,我很喜歡到叔叔的農莊玩耍,在農場裡無拘無束地奔跑,自由自在地嬉戲。不過,除了遊戲,農莊還教會了我許多農活,也讓我懂得了很多生活中的道理。給我留下深刻記憶的是這樣的一課。
一天早晨,我和叔叔步行穿過農場。當叔叔帶著我慢慢靠近用來阻擋家畜的電籬笆時,我不禁暗自揣測起來,我們怎么能從電籬笆那兒穿過呢?就在我疑惑不解之際,叔叔令人吃驚地用手壓住電線,挺身跨過了籬笆。
他竟然沒有遭到電擊?我驚訝得目瞪口呆,叔叔回頭招呼時,我還是猶豫了。
這畢竟是一道能讓人致命的電網啊,而我曾無數次聽到過切勿靠近的警告!叔叔看出了我的猶豫,便向我解釋,其實電籬笆沒有必要一直都帶電。家畜遭到幾次電擊後,記住了這個教訓,就再不會靠近籬笆了,這時電籬笆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
我看到籬笆外的草甸是那么的青蔥,與籬笆內稀稀淺淺的草坪相比,一定會讓家畜垂涎三尺。
可就是過去的經驗導致的習慣最終戰勝了美食的誘惑,讓它們在籬笆前永遠躑躅不前。
我們過去的成就並不代表我們所有的潛能。
“Our past is not our potential.“ ——瑪麗琳•弗格森(Marilyn Ferguson),《寶瓶同謀》的作者
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這樣一堵並不帶電的籬笆牆呢?這些自我強加的條條框框,最終演變成了阻礙你充分發揮潛能的習慣。當舊習慣阻礙了你,那么去改掉它們吧,去跨過那道根本沒有實質意義的籬笆吧。千萬不要任由過去的經驗扼殺了你的未來。記住,改變習慣是關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