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人工栽培新技術》

《羊肚菌人工栽培新技術》

《羊肚菌人工栽培新技術》是由作者王波著作、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羊肚菌人工栽培新技術》羊肚菌人工栽培新技術

近年來,我國科技工作者對羊肚菌的栽培也進行了諸多的探索,已有許多栽培成功的例子,同時探討了羊肚菌子實體發生的生理條件。但還存在著產量低、不穩定、重複性差等問題,至今還不能進行大規模的商業性栽培。鑒於羊肚菌是一種有極大開發前景的珍貴食用菌,對它感興趣的栽培者越來越多。為此,編者根據國內外在羊肚菌資源、生態習性、生物學特性、深層發酵、遺傳育種以及栽培技術等的研究資料,結合本人的一些試驗研究成果,編輯成書。書中詳細記載了國內外人工栽培羊肚菌的成功例子。

編輯推薦

科學栽培新技術是食用菌生產致富成功的關鍵。本書編者根據國內外在羊肚菌資源、生態習性、生物學特性、深層發酵、遺傳育種以及栽培技術等的研究資料,結合自己的一些試驗研究成果,並參考了國內外大量的有關羊肚菌方面的研究資料,編輯成此書,是科學研究、教學、生產者和經營加工者的重要參考書籍。

精彩書摘

一、概述
羊肚菌是一種春末夏初發生的珍貴食用菌,在國際市場上極為暢銷,價格高,每千克乾品可達到153馬克。德國、法國、義大利、美國等國家對羊肚菌的需求量大,價格不斷上升。
羊肚菌的最早記載文獻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90年),距今已有400多年。明代潘之恆在《廣菌譜》中也有關於羊肚菌的記載。我國認識利用羊肚菌的歷史悠久,自古以來把羊肚菌作為珍品,在雲南麗江過去把羊肚菌作為進貢皇帝的珍稀貢品。目前,我國每年採集的野生羊肚菌供出口,但產量遠遠滿足不了需求。
羊肚菌的研究與開發,一直是世界各國感興趣的課題。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主要探討了羊肚菌的分類問題。到20世紀中葉,基本上掌握了羊肚菌的生理特性。早在1898年Barond’yvoir開展了羊肚菌的栽培研究。我國人工栽培羊肚菌始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僅開展羊肚菌的半人工栽培工作。隨後國內外許多科技工作者不斷探索羊肚菌的人工栽培方法。人們探索羊肚菌的人工栽培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但直到1982年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生物系植物標本室的RonOwer首次在《真菌學雜誌》上發表了人工栽培羊肚菌的報導,並分別於1982年和1986年取得了羊肚菌栽培的兩個美國專利。但羊肚菌的生活史,直到1990年才被ThomasVolk首次提出。近年來,我國科技工作者又在羊肚菌資源、生態習性、生物學和人工栽培等方面,開展了較詳細的深入研究,人工栽培羊肚菌、尖頂羊肚菌黑脈羊肚菌等取得成功,但產量低,重複性還不能進行大規模的商業性栽培。羊肚菌子實體形成的條件還有待進一步試驗研究,掌握其規律,方可實現商業性栽培。
由於羊肚菌是一種珍貴食用菌,目前僅靠採集野生菌供食用,遠遠滿足不了需求。於是開展了羊肚菌的菌絲體發酵及產品加工工作。20世紀60年代美國和法國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深層發酵生產羊肚菌菌絲體,利用菌絲體開發出調味品投放市場。我國已利用羊肚菌發酵液,生產出羊肚菌保健飲料,並獲得國家專利。此外,在羊肚菌的鮮味胺基酸含量高的菌株選育上也開展了研究,選育出了一些鮮味胺基酸含量高的菌株。利用羊肚菌深層發酵生產出鮮昧胺基酸,或利用菌絲體作食品添加劑,開發出一系列產品投放市場,將成為食品工業中一枝引入注目的新花。

圖書目錄

總序
前言
一、概述/1
二、經濟價值/3
(一)營養價值/3
(二)藥用價值/6
三、分類地位及其形態特徵/10
(一)分類地位/10
(二)形態解剖特徵/14
(三)中國羊肚菌資源及形態特徵/16
四、生態習性及分布/26
(一)生態習性/26
(二)分布特點/37
五、生物學特性/39
(一)營養/39
(二)環境條件/4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