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篳路藍縷》

《篳路藍縷》

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意為駕著簡陋的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去開闢山林。形容創業的艱苦。

基本信息

《篳路藍縷》《篳路藍縷》

篳路藍縷解釋

篳路:柴車;藍縷:破衣服。駕著簡陋的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去開闢山林。形容創業的艱苦。

篳路藍縷出處

《左傳·宣公十二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篳路藍縷寓意

當時楚人正是用篳路藍縷這種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使疆域不斷擴展,國力不斷增強。春秋時期,楚莊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楚國就是這樣在強國如林的環境中由弱變強,使楚國由一個方圓不足百里的小國發展壯大為泱泱大國。創造了當年社會發展的奇蹟。

楚人篳路藍縷的精神成為楚國強盛的立國之本,也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現在的年輕人正需要這樣的精神!

《篳路藍縷》《篳路藍縷》

左傳簡介

《篳路藍縷》《篳路藍縷》

《左傳》的作者,相傳是魯國的史官左丘明。但由於文獻不足,迄今尚無定論。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詳細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為“十三經”之一。因為《左傳》和《公羊傳》《穀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也有人認為《左傳》是一部獨立的自成體系的歷史著作。
《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後為序,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實(起於魯隱公元年,終於魯哀公二十七年)。記事比《春秋》詳細而具體(字數近二十萬,超過《春秋》本文十倍)。《春秋》和《左傳》原本各自成書,到晉代杜預作《春秋經傳集解》,始把兩書合在一起。
《左傳》從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比較系統地記敘了整個春秋時代各諸侯國所發生的重要事件,同時也較為具體地描繪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政治狀況。作者在選材、描寫和評論時,往往帶有自己的褒貶和愛憎。作者以其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認識和高度的文學修養,對許多大小歷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動的記述。
《左傳》不僅是我國最早最完備的編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學作品,成為歷代散文的典範。《左傳》善於描寫戰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篳路藍縷》《篳路藍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