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種國家的出路:吳景超文集》

《第四種國家的出路:吳景超文集》

《第四種國家的出路:吳景超文集》,作者吳景超,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全書共分四章,第一章是導言,全書的要義,已在於此,以後三章,不過發揮這些要義,但每章都有一個中心主張:第二章提倡機械化的生產方法,第三章提倡節制人口,第四章提倡公平的分配,這幾件事都做到了,是否中國便有出路,還請讀者指正。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第1版(2008年12月1日)
平裝:220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100051842
條形碼:9787100051842
商品尺寸:22.6x16.4x1.2cm
商品重量:399g
ASIN:B001R98HJE

內容簡介

《第四種國家的出路:吳景超文集》收集了十六篇文章,都是我於過去數年內,在《新月》、《清華學報》、《社會科學》、《大公報》及《獨立評論》中發表過的。書名似乎有點新奇,但也無需解釋,因為在《第四種國家的出路:吳景超文集》第一篇文章里,已經把第四種國家的意義,講得很清楚了,中國不幸,就是第四種國家,如何改變這種不幸的境遇,就是《第四種國家的出路:吳景超文集》所要討論的。全書共分四章,第一章是導言,全書的要義,已在於此,以後三章,不過發揮這些要義,但每章都有一個中心主張:第二章提倡機械化的生產方法,第三章提倡節制人口,第四章提倡公平的分配,這幾件事都做到了,是否中國便有出路,還請讀者指正。

編輯推薦

《第四種國家的出路:吳景超文集》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作者簡介

吳景超,字北海,20世紀中國著名社會學家、經濟學家。1901年3月5日出生於安徽歙縣。1915至1923年就讀於清華學堂。1923至1928年赴美留學,先後獲明尼蘇達大學社會學學士、芝加哥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28至1931年,任南京金陵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其間出版《都市社會學》(1929)、《社會組織》(1929)、及《社會的生物基礎》(1930)。1930年組織成立中國社會學社,歷任理事、副理事。1931至1935年,任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教務長,其間主編《清華學報》、《社會科學》、《獨立評論》。
1936年,吳景超出任南京政府行政院秘書,其後兩年,先後於商務印書館出版《第四種國家的出路》和《中國工業化的途徑》。抗日戰爭期間,吳景超歷任工礦調整委員會、經濟部和戰時生產局秘書,1943年春與晏陽初赴美講學。抗戰勝利後任善後救濟總署顧問。1948年5月,吳景超主編《新路》,旋被國民政府勒令停刊。
1949年後,吳景超先後執教於清華大學、中央財經學院、中國人民大學。1952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任民盟第二屆中央委員,全國政協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委員。1957年,吳景超和一同參加了民盟中央6月6日座談會的費孝通、錢偉長、曾昭掄、黃藥眠、陶大鏞等六位知識分子一起被劃為“右派”。1968年5月7日,吳景超因肝癌病逝於北京。
1980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統戰部《關於愛國人士中的右派複查問題的指示報告》,正式決定給“六教授”政治摘帽平反。

目錄

代序一在紀念著名社會學家吳景超教授學術思想討論會上的講話
代序二在紀念著名社會學家吳景超教授學術思想討論會上的講話
上篇第四種國家的出路
1936年版自序
第一章導言
一世界上的四種國家
二提高生活程度的途徑
第二章經濟建設
三農民生計與農村運動
四中國農民的生活程度與農場
五從佃戶到自耕農
六地方財政與地方新政
七近代都市化的背景
八發展都市以救濟農村
九再論發展都市以救濟農村
十都市教育與鄉村教育
十一我們沒有歧路
注釋
第三章人口政策
十二多福多壽多男子
十三土地分配與人口安排
十四中國的人口問題
第四章分配問題
十五新稅制與新社會
十六階級論
注釋
下篇社會與制度評論補編
十七論積極適應環境的能力
十八革命與建國
十九中國的政制問題
二十答陳序經先生的全盤西化論
廿一論經濟自由——美蘇經濟制度述評
廿二六十年來的中國經濟
廿三社會主義與計畫經濟是可以分開的
廿四縮短貧富的距離
廿五中國工業化問題的檢討
廿六中國農村的兩種類型
廿七農業建設與農民組織
廿八關於《論經濟自由》的總答覆
廿九婚姻向何處去?——評費孝通《生育制度》
三十社會學觀點的套用
三一民族學材料的利用及誤用
後記回憶我們的父親吳景超
附錄吳景超先生主要著作

序言

就我所知,吳景超先生是我國第一輩的社會學家。1934年我進清華大學研究院的時候,吳先生是我的老師,我聽過他的課,是他的正牌的學生。其實在我進清華之前,我們就認識了,我們經常有來往。今天是學術討論會,所以吳先生的為人,他在政治上所起的作用,我們且不去談論。從學術上講,吳先生的治學精神是非常認真的。他讀了書之後,就要做筆記、作卡片。他的卡片有許多箱,這是我們都知道的。當時我們要什麼資料都會去找他。我要查歷史知識找潘光旦先生,要查各國情況、社會統計就找吳先生。這種治學精神,我們這一代很少人能真正繼承下來。
一個學科的發展要跟著社會的發展走。我們是歷史唯物主義者,應當根據當時的情況來評論當時的學術成就。吳先生是走在學科前面的人。他在學術上的一個特點,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理論聯繫實際。他從實際的社會生活、社會.現象中去找問題,而從當時能找到的資料綜合起來,對於這問題發表意見。同時針對地提出了辦法。當然,這辦法你可以不同意,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對中國的發展能提出這么多的主張,他是占風氣之先。這不是加一個什麼主義能抹殺的。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我想談談我從他那裡學到些什麼?我與他有些什麼不同?學術上要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吳先生和我們上一代的社會學者都堅持了這條原則。我們大家可以發揮不同的學術見解。我們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老師身上學到東西。吳先生和潘光旦先生是好朋友,但他們學術上可以相差很大。陳達先生又是一個樣子。

後記

我和哥哥從國中一年級起,就按父母安排,離家住校學習。入大學時,父母都去參加土改,我們又自己選擇,先後離開清華園的家,到遠離北京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工程技術去了。對父親從事的社會學和經濟學,我們可以說是不懂的。因此對於父親的學術思想的解讀,我們只能向社科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人民大學等單位的社會學研究機構里父親的生前好友、同事和學生們學習;並向許多青年專家、學者們請教。他們花了許多精力來研究父親吳景超的學術思想,寫出文章;開學術研討會,使我和哥哥能更好了解父親,認識父親,使他的一些理想和學術思想能繼續為國為民服務。我們也了解了我父親不論沉浮起落,一生“執著追求祖國民富國強”(全慰天);努力“使社會學為國家服務的中國化”(雷潔瓊);以及理論聯繫實際的治學精神。“這種治學精神,我們這一代很少人能真正繼承下來”(費孝通)。我們深深地感謝他們。
我們感謝北大社會系袁方教授去美國時,取得了我父1928年在芝加哥大學的博士論文《唐人街:共生與同化》,並由潘乃穆(我們少年時的朋友)和築生、鬱林譯校而發表。在那時,父親就以大量實例和數據,深入探討了“由於東方人與西方人的會合,這個國家的各個民族在個人生活、社會關係和‘民族’關係方面顯示的後果。強調了‘邊緣人’對東西文化交流和中國的社會改革起作積極而關鍵作用”。我們沒有調查,但能否在此順便探詢一下,父親是否是詳實描述美國“唐人街”和要求共贏的中國第一人呢?

文摘

上篇第四種國家的出路
第二章經濟建設
三農民生計與農村運動
中國農民生計困難的原因,據我的分析,最要的不外下列數種。第一,他們的農場太小,平均不過24畝左右,還有許多農場,不到這個數目。第二,生產方法落伍,這可從農作物的收穫上面看得出來,無論是小麥、米、玉米或棉花,中國農民的成績,都遠不如他國農民。第三,交通不便,以致農民的出產品,在市場上得不到善價。假如農民要把他們的農產物運到價格較高的市場中去販賣,結果因為舊式交通工具運費的昂貴,恐怕也得不償失。第四,是副業的衰落,以前這些副業,是農民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現在因為許多副業的出產品,與外國工廠中的出產品或外國農場上的出產品相競爭,受優勝劣敗原理的支配而被淘汰,以致農民喪失了一筆重要的收入。這些副業,有的大約是不可挽救,如紡紗織布;有的還可以想法復興,如絲茶。以上這些原素,都是使農民的收入縮小的。假如這點小小的收入,農民可以完全用在自己的身上,那么他們的生活,也不致如現在那樣窮困。他們所以走到現在這種地步的,就是在農民的四周,還有許多剝削他們的人及機關。這些剝削的勢力,使農民的生活更加困難的,不外下列數種。第一是地主,中國土地分配的不平均,是研究這個問題的人所公認的事實。一方面有窮無立錐之地的佃戶,另一方面有擁田數萬畝的地主。如最近農村復興委員會的調查,便發現江蘇的邳縣、阜寧、灌雲等縣,有五六萬畝以上的地主。這些人能夠不勞而食,便是因為另一方面,有許多苦耕而還免不了凍餒的佃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