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是經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批准,國家科委同意,通過國家新聞出版署發給合法出版證件,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主管,第三軍醫大學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醫藥衛生類學術刊物。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刊名: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ActaAcademiaeMedicinaeMilitarisTertiae
主辦:第三軍醫大學
周期:半月
出版地:重慶市
語種:中文
開本:大16開
ISSN1000-5404
CN51-1095/R
郵發代號78-91
創刊年:1979
ASPT來源刊
中國期刊網來源刊
2004年度核心期刊


主要欄目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為半月刊,版本採用國際標準210mm×297mm開本,國內統一刊號:CN51-1095/R,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0-5404。國內郵發代號:78-91,國外代號:M6529。主要欄目設有:論著、專家述評、綜述、科研簡報、技術方法、經驗交流、個案與短篇報導等,其中論著附有英文摘要。現任主編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防原醫學及病理學專家程天民教授。

歷史沿革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的前身是1955年創辦的《教學科研資料選編》,為不定期的內部刊物,1978年改為《三醫大科技》,由醫學情報研究組負責出版,1979年元月經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批准,《第三軍醫大學學報》正式創刊,作為季刊在國內發行。1983年經總政治部批准,作為季刊向國內外公開發行。1987年經總政治部批准及國家新聞出版署同意改為雙月刊,1999年元月經總政治部批准、國家新聞出版署同意,改為月刊出版發行,2003年經總政治部批准、國家新聞出版署同意,改為半月刊出版發行。

發展歷程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創刊初期僅在軍內及國內有關單位之間贈閱交流,印數約1500本,1983年開始在國內征訂,並通過郵局發行,包括贈閱交流,每期約2500本;1987年以來在國內交流與經郵局征訂不變的情況下,經中國圖書對外貿易總公司承辦對港、澳、台地區及國外征訂,發行交流到國外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並與國外60餘所院校及圖書館進行交流。
學報編輯部的前身是第三軍醫大學醫學情報研究室,1983年更名為《第三軍醫大學學報》編輯部,行政上受訓練部領導,1993年後由校科研處領導,業務上由《第三軍醫大學學報》編輯委員會指導。
1983年前編輯部有12人,其中高級職稱2人、中級職稱3人、初級職稱6人、勤務戰土1人;1984-1992年有9人,其中高級職稱4人、中級職稱1人、初級職稱2人、工人1人;1993-1995年有6人,高級職稱1人、中級職稱1人、初級職稱2人、工人1人;1996年至今有高級職稱2人、中級職稱2人、初級職稱1人、工人1人。

辦刊宗旨

第三屆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第三屆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學報創刊至今,堅持正確的辦刊宗旨,以質量特色求生存,以社會效益求發展。報導內容始終配合學校各時期醫療教學任務及科研工作的重點,在傳播新理論、交流新經驗、推廣新技術、普及新知識等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成為反映和宣傳學校醫教研成果的重要視窗。發表各類論文5000餘篇,其中30%以上的論文參與了國家與軍隊不同級別的科技成果獎評審。近年來,各類基金資助項目論文占每期刊出論著的40%左右。

主要成績

學報刊出的論文被引用率和學報的影響因子也逐漸上升。學報對提高學校的學術技術水平,促進醫、教、研工作的發展,加強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國內外學術交流,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編委會

名譽主任委員:程天民
主任委員:王正國
副主任委員:錢桂生(常務)張紹祥房殿春吳玉章祝之明曹佳卞修武
特約編委:(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紅陽(院士,第二軍醫大學,上海)王隴德(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
孔祥復(院士,西南癌症中心,重慶)付小兵(院士,解放軍第304醫院,北京)
李大鵬(院士,浙江中藥大學,浙江)侯凡凡(院士,南方醫科大學,廣州)
董家鴻(教授,解放軍總醫院,北京)裴雪濤(教授,軍事醫學科學院,北京)
樊代明(院士,第四軍醫大學,西安)
海外編委:(按姓氏筆畫排序)
JanBorn(德國呂貝克大學)LaurencePartson(英國西約克郡貝爾德大學)
ThomasAllenLang(美國TomLang交流與培訓中心)萬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小俁政男(日本東京大學)王吉民(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
陳江帆(美國波士頓大學)趙敏(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
徐建明(美國貝勒醫學院)黃濤生(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
鄢俊(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譚駿(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
常務委員:(按姓氏筆畫排序)
卞修武王正國王宇明王曙光馮華劉良明劉寶華許建中何鳳田何作雲余爭平冷懷明吳玉章
吳雄飛宋波應大君宋治遠張紹祥楊柳李力肖穎彬鄒全明陳正堂陳康寧房殿春姜軍祝之明
胡義德胡福泉倪兵夏培元郭喬楠錢桂生高鈺琪曹佳梁後傑黃躍生粟永萍蔣建新靳風爍
委員:(按姓氏筆畫排序)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編委別平《第三軍醫大學學報》編委 別平

萬瑛卞修武孔佩艷毛青毛旭虎王東王詠王健王燕王長征王正國王宇明王關嵩王旭開王愛民
王培勇王槐志王曙光鄧國宏馮正直馮華史源史春夢甘立霞艾國平任輝任先軍劉宏亮劉良明
劉寶華劉松青朱剛許民輝許汝福許建中阮懷珍陰正勤何威何鳳田何作雲何念海何婭妮余爭平
余佩武冷懷明吳玉章吳培紅吳雄飛宋波宋治遠應大君張偉國張連陽張學淵張紹祥李力李靖
李世榮李龍坤李彥鋒李曉輝楊柳楊樺①楊輝楊天德楊仕明汪榮泉肖嵐肖穎彬連小華連繼勤
鄒仲敏鄒全明鄒利光陳兵陳彬陳林②陳東風陳正堂陳志文陳潔平陳康寧周紅周躍周世文
周占松周向東③府偉靈房殿春易東范曉棠鄭健姚忠祥姜軍柳君澤祝之明胡義德胡川閩胡志安
胡福泉賀翔鴿趙建華趙樹銘趙曉晏郝飛饒賢才倪兵夏培元徐海偉袁發煥郭喬楠郭光金郭德玉
錢忠明錢桂生高寧高雲華高鈺琪曹佳梁華平梁後傑梁志清彭貴勇曾春雨黃嵐黃躍生粟永萍
蔣建新靳風爍熊鷹熊鴻燕譚穎徽糜漫天魏平魏泓
①新橋醫院普通外科②大坪醫院野戰外科研究所創傷實驗室③醫學檢驗系暨藥學院

期刊收錄

從創刊以來,經過不斷努力,學報辦刊質量不斷提高,是國家科學技術部信息中心確定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是國際核心期刊委員會中國核心期刊組所確認的“中國臨床醫學”、“中國特種醫學”及“中國綜合性醫藥衛生類”核心期刊;被國內1000多家圖書館作為必備期刊收藏。學報現已被中國科學技術期刊文摘(CSTA)、中國生物學文摘、中國醫學文摘、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科技期刊光碟版、中國信息(ChinaInfo)網路資源《電子期刊》及俄羅斯文摘雜誌(AJ)和美國化學文摘(CA)等國內外20餘家重要資料庫和權威性文摘期刊所收錄。

被引情況

刊位列綜合性醫藥衛生核心期刊表第3位
北京大學圖書館等26個圖書情報單位的102位專家和全國各地的5529位學科專家參加評審的中文核心期刊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年版(北京大學出版社,第5版)面世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對所收錄的期刊進行嚴格的定量、定性評價,即對每種期刊的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基金論文數、WEB下載量等定量指標進行隸屬度換算和加權計算,徵求專家意見後進行排序。綜合性醫藥衛生類核心期刊表共收錄37種期刊,《第三軍醫大學學報》位列第3位。排名前10位的期刊是:《中華醫學雜誌》、《第四軍醫大學學報》、《第三軍醫大學學報》、《第二軍醫大學學報》、《南方醫科大學學報》、《解放軍醫學雜誌》、《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2008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的數據顯示,《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7年度的被引頻次為2177次,影響因子為0.439(核心版)和0.593(擴展版),他引率為0.79,擴散因子為22.51,引用刊數490種,基金論文比為0.42。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單篇文獻被引頻次>20次的統計表(CNKI:1980-2008)
2007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的數據顯示,《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6年度的影響因子為0.428(2005年度為0.381、2004年度為0.333),總被引頻次為1767次(2005年度為1477次、2004年度為1226次)。在46種醫科大學學報中,《第三軍醫大學學報》的總被引頻次位列第二,影響因子位列第七。

所獲榮譽

自1989年以來,學報先後兩次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評為優秀期刊;一次被國家衛生部評為優秀期刊;三次榮獲四川省自然科學優秀期刊一、二等獎;1995年被國家教委科技司評為全國重點高校優秀學報一等獎;1999年獲重慶市高校優秀學報一等獎,國家教育部優秀學報二等獎,全軍優秀期刊二等獎,重慶市科委、新聞出版局優質期刊獎;2000年獲《CAJ-CD》執行優秀獎;2003年1月獲第二屆國家期刊獲百種重點期刊。

訂閱信息

第三屆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第三屆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為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醫藥衛生類學術期刊,被國內各大檢索系統和《美國化學文摘》(CA)、《俄羅斯文摘雜誌》(PЖ)、《波蘭哥白尼索引(IC)》等國際知名檢索系統收錄,兩度被評為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自然科學類核心期刊和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核心庫收錄期刊。主要刊載國內外醫學領域(軍事醫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預防醫學、檢驗醫學、生物醫學工程等)所取得的新理論、新成果、新經驗、新技術、新方法。主要欄目有:專家述評、專題報導、論著、技術方法、研究快報、短篇論著、經驗交流、疑難病例、個案與短篇和學術之窗等。讀者對象主要為從事醫藥衛生工作的中高級科研、醫療、教學機構人員和高等醫藥院校師生。
該刊創刊於1979年,半月刊,國際標準大16開本,96頁,105g銅版紙彩色雙膠印刷,國內郵發代號:78-91,國外郵發代號:M6529。
可在當地郵局訂閱,也可來函或致電我刊編輯部辦理郵購,免收郵寄費。每期定價10元,全年共240元。

投稿指南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獲獎《第三軍醫大學學報》獲獎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為綜合性醫藥衛生類學術刊物。本刊為半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主要登載國內外廣大醫療、教學、科研工作者在醫藥科研領域中所取得的新理論、新成果、新經驗、新技術、新方法。主要欄目設有:專家述評、專題報導、論著(軍事醫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預防醫學、檢驗醫學、生物醫學工程等)、技術方法、研究快報、短篇論著、經驗交流、疑難病例、個案與短篇、學術之窗、讀者•作者•編者等。
1論文撰寫要求
1.1文題文題力求簡明、醒目,應準確地反映論文的主題。中文文題一般在20個漢字以內為宜。儘量不用縮略語。英文文題應與中文文題含義一致。
1.2作者作者應具備下列條件:(1)參與選題和設計或參與資料的分析和解釋者。(2)起草或修改論文中關鍵性理論或其他主要內容者。(3)能對編輯部的修改意見進行修改、核對,在學術界進行答辯,並最終同意該文發表者。凡在論文上署名的作者,均應簽名授權發表。僅參與獲得資金或收集資料者不能列為作者,僅對科研小組進行一般管理也不宜列為作者。其他對該研究有貢獻者可列入致謝部分。通信作者應在投稿時確定,如在來稿中未特殊標明,則視第一作者為通信作者。第一作者與通信作者不是同一人時,在論文首頁腳註通信作者姓名、聯繫電話及電子信箱。
1.3摘要本刊一律採用4項結構式摘要,具體層次為: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結果(Results)和結論(Conclusion)。具體要求:(1)目的:需與正文前言相一致,與結論相呼應。(2)方法:需包括文中所使用的主要方法的名稱、病例(動物)數和必要的分組情況。(3)結果:與研究結論相關的主要結果及數據、統計學意義均應列出,並與文核心實無誤。(4)結論:需與研究目的相呼應。(5)中文摘要一般在300字左右,英文摘要則與之相對應。論著稿摘要請譯成英文。英文摘要請譯出文題、作者姓名(姓的全部字母均大寫,名的首字母大寫,雙名中間加連字元)、單位名稱、所在城市名及郵政編碼等。
1.4關鍵字和中圖法分類號關鍵字採用《醫學索引》(IndexMedicus)的《醫學主題詞表》(MeSH)所列的詞。如表中無相應的詞,處理辦法有:(1)可選用直接相關的幾個主題詞進行組配。(2)可根據樹狀結構表選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題詞。(3)必要時,可採用習用的自由詞並排列於最後。關鍵字中的縮寫詞應按MeSH還原為全稱,如“HBsAg”應標引為“肝炎表面抗原,乙型”。關鍵字之間用“;”分隔。中圖法分類號請根據論文內容的學科分類從《中國圖書館分類法》中查得。
1.5圖圖(含照片)要精選並應有“自明性”,即只看圖、圖題,不閱讀正文,就可理解圖意。圖應有圖序和圖題,並在正文中標示。圖中注釋符號請用“a、b、c、d……”等英文字母標註。
1.5.1線條圖列印應該點線分明、粗細適當、墨色均勻、切忌淺淡。圖的大小通常以9cm×6cm為宜。橫縱坐標標目應簡明,且必須標註量、單位國際符號。坐標上的量與單位的符號和縮略詞應與正文一致。
1.5.2照片請選用圖像清晰、層次分明、反差良好的黑白或彩色照片。顯微照片應註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數。組織切片照片要選準所需顯示的部位,並將其置於照片中央或用箭頭標示為宜。對可辨認的患者照片,作者應負責徵得患者的同意,並進行技術處理,儘量使其不易辯認,請在照片的背面註明作者名、圖序與上下方向。為防折損,請放在硬紙袋內,勿貼上在稿紙上。
1.6表表應有“自明性”,有簡明、準確的中文表題。遵照統計學要求繪製,並寫出表序,隨文排版。表內一般用阿拉伯數字,上下行位數對齊;數據必須準確。
1.7致謝對參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接受委託進行某項工作的輔助人員,以及給予指導、提供資助者,可用簡短的文字表示感謝。原則上應徵得被感謝人的同意方可提名感謝。致謝內容加括弧置於正文之後,參考文獻之前。
1.8參考文獻必須以作者親自閱讀過的近年(5年內為宜)主要文獻為限,在文內用角碼標註(用阿拉伯數字加方括弧表示)。內部刊物、未取得國內統一刊(書)號的會議論文集及待發表資料等請勿作為文獻引用。投稿時,請作者附所引用文獻的首頁複印件。
1.8.1期刊文獻的著錄格式作者.篇(題)名.刊名,年,卷(期):起頁-止頁.
作者不超過3位應全列出,姓名之間加逗號;4位以上作者應寫出前3位作者,再加逗號及“等(etal)”。例:
[1]潘瑞芹,賈振庚,劉德輝.胰腺及壺腹周圍癌100例診治分析[J].實用外科雜誌,1987,8(5):404-407.
[2]HsuSW,RaineL,FangerH.Theuseofantiavidinantibodyandavidinbiotinperoxidasecomplexinimmunoperoxidase[J].AmJClinPath,1981,75(6):816-819.
[3]梁景東,高玉堂,鄭葦,等.237例胰腺癌病例對照研究[J].腫瘤,1988,2(1):56-61.
[4]ZhaoHX,MillerC,ReitzBA,etal.SurgicalrepairoftetralogyofFallot[J].JThoracCardiovascSurg,1985,39(2):204-206.
1.8.2書籍文獻的著錄格式著者.書名.其他責任者(任選).版次(第1版可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頁-止頁.例:
[5]翁恩琪.痛與鎮痛[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164-233.
[6]EissenHN.Immunology:Anintroductiontomolecularandcellularprinciplesoftheimmuneresponse[M].5thed.NewYork:HarperandRow,1974:406-409.
1.8.3專著中析出文獻的著錄格式析出文獻著者.析出文獻篇(題)名//專著編者.專著題名.版次(第1版可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頁-止頁.例:
[7]鍾學禮.低血糖症[M]//林兆耆,戴自英.實用內科學.第1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945-949.
[8]RisdonRA.Diseasesofthekidneyandlowerurinarytract[M]//BerryCL.PaediatricPathology.Berlin:Sprilingerverlag,1981:395-450.
1.9醫學名詞以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醫學名詞》為準,暫未公布者仍以人民衛生出版社編的《英漢醫學辭彙》為準。中文藥物名稱應使用2005年版藥典《法定藥物》或衛生部藥典委員會編輯的《藥名辭彙》(非法定藥物)中的名稱,英文藥物則採用國際非專利藥名,不用商品名。
1.10縮寫詞除已被公認常用的縮寫詞可不加說明直接引用(例如:ACTH、DNA、HBsAg)外,其餘第1次出現時一律先寫出中文名詞後括弧標註英文全稱及縮寫詞,文中引用中國人姓名時,應寫全名。
1.11計量單位嚴格執行國務院《關於在我國實行法定計量單位的命令》,全面貫徹國家標準GB3100~3102-93《量和單位》的規定,在文稿中應正確使用和書寫量和單位的名稱和符號。量符號以斜體拉丁或希臘字母表示(pH用正體),例如:m(質量),t(時間),λ(波長)等;為表示不同的限定條件,量符號可設下角標,例如:物質B的量濃度CB,物質B的質量濃度ρB等。單位符號一律以正體拉丁或希臘字母表示,例如kg(千克),m(米)等。圖表中表示數量的量和單位時,應採用“量/單位”的標準化形式,即把量符號寫作分子,單位符號寫作分母。例如,“t/h”(時間單位“小時”),“p/kPa”(壓力單位“千帕”)等。人體內某物質的含量,凡已知相對分子質量者,一律用物質的量濃度單位表示;尚未精確測得相對分子質量的組分,如某些蛋白質,仍可用質量濃度單位表示。不論使用的量濃度或質量濃度,一般使用L(升)作為人體檢驗組分濃度基準單位的分母。組合單位符號中表示相除的斜線多於1條時應採用負數冪的形式表示,如“mg•kg-1•d-1”不能寫為“mg/kg/d”,也不能寫為“mg/kg•d-1”。帶長度單位的每個數值後的單位不能省略。如40mm×20mm×30mm不能寫成40×20×30mm,也不能寫成40×20×30mm3。
1.12數字用法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數字且很得體的地方,均應使用阿拉伯數字。數值的修約不能採用“四捨五入”法則,應為“4舍6入5看後,5後有數進上去,5後為零看左數,左數奇進偶捨棄”。數值範圍的表示形式:5至10應為5~10;5萬至10萬應為5萬~10萬,不能寫成5~10萬;3×109至5×109應為3×109~5×109,或(3~5)×109,不能寫成3~5×109;60%至70%應為60%~70%,不能寫成60~70%。以百分數表示的均值和標準差應寫作(50.2±0.6)%,而不寫作50.2±0.6%或50.2%±0.6%。分數的分號用斜線表示,數學公式例外。
1.13外文與符號
1.13.1應正確使用外文字母的正斜體、大小寫和上下角標。外文字母、阿拉伯數字、百分號之後的句號用黑圓點“.”。
1.13.2單位和詞頭符號一律用正體,量的符號必須是斜體。國際單位制中單位名稱來源於科學家姓氏時,其第1個字母應大寫,如:帕[斯卡]、焦[耳]、瓦[特]……(Pa、J、W…)。
1.13.3統計學符號:按國家標準GB335882《統計學名詞及符號》的有關規定書寫,常用統計學符號如下:(1)樣本的算術平均數用英文小寫字母表示(中位數仍用M);(2)標準差用英文小寫s;(3)標準誤用英文小寫s;(4)t檢驗用英文小寫t;(5)F檢驗用英文大寫F;(6)卡方檢驗用希文小寫χ2;(7)相關係數用英文小寫r;(8)自由度用希文小寫υ(鈕);(9)機率用英文大寫P(P值前給出具體檢驗值,如t值、χ2值、q值等)。以上符號均用斜體。
1.14連線線用於把意義密切相關的詞連成一體,我刊用半字線“”,若表示範圍則用“~”。
2投稿要求
2.1來稿須有作者單位介紹信。介紹信除證明稿件內容的真實性之外,還應證明稿件無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問題、署名無爭議等。請在來稿上註明聯繫電話和第一作者性別、籍貫、民族、學位、職稱、發表論文篇數、研究方向等信息。論文如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或省部級以上重點攻關課題,請在文稿首頁註明“基金項目:……基金(編號)”。
2.2為縮短審稿周期,來稿請一式兩份。論著稿全文在8000字以內(包括中英文摘要、圖表和參考文獻);技術方法在4000字以內;經驗交流在3000字以內;疑難病例、個案與短篇請勿超過2000字。
2.3來稿請按《第三軍醫大學學報》投稿排版格式(投稿時用)排版列印,圖表請用中文表示,如有彩圖,請提供彩色照片;本刊確定刊用的稿件請按《第三軍醫大學學報》修改終稿排版格式(修改稿用)排版列印,並提供電子版(彩圖請提供TIF格式或JPG格式)。詳見本刊主頁[http://192.168.13.65/(校內),http://aammt.tmmu.com.cn(校外)]公告欄。外文字母、符號,須區分正斜體與大小寫;用於上標或下標的字母、數碼或符號,其位置高低須區別明顯。
2.4根據《著作權法》,並結合本刊具體情況,凡來稿在收到本刊回執後3個月內未接到稿件處理結果通知者,系稿件仍在審閱中。作者如欲投他刊,請先與本刊聯繫,切勿一稿兩投。來稿一律文責自負,本刊有權對來稿做文字修改、刪節,凡涉及原意的修改則提請作者考慮。來稿請自留底稿,對不用稿件,本刊將退還作者。對本刊擬刊用的稿件,作者應及時簽訂著作權轉讓協定書。本刊所支付稿酬已含各資料庫使用報酬,本刊不再另行支付。
2.5本刊已入編萬方數據資源系統、中國期刊網和《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作者稿件一經錄用,將同時被萬方數據資源系統、中國期刊網和《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等多種全文資料庫收錄,如作者不同意收錄,請在投稿本刊時提出聲明,否則將視為同意收錄。
2.6來稿請送(或寄)重慶市沙坪壩區高灘岩正街30號第三軍醫大學學報編輯部(40003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