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交叉橋》

《立體交叉橋》,是劉心武的一篇中篇小說,是其在“四人幫”被粉碎後創作的一部作品,作品主要描述侯銳、侯勇、侯瑩一個普通家庭在“四人幫”破壞後所經歷的生活狀態,藉此探尋經歷十年浩劫後的人們怎樣面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生活。

基本信息

簡介

《立體交叉橋》《立體交叉橋》

《立體交叉橋》是由優秀現代文學作家劉心武創作的優秀現代文學文學作品。《立體交叉橋》把現實主義引向了深化的道路。它沒有滿足於表面地、平面地反映生活,它也沒有把生活寫成按照某種意圖或方案來進行構思的情節故事。它象恩格斯所說的,讓“無數的個別願望和個別行動的衝突”,相互錯綜起來,形成一個立體的交叉的生活的網。在這一個網裡面,每一個人物都在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思考和行動。然而,他們的思考和行動,必然要碰到另外的人的思考和行動,於是有衝突,有爭論,有同情,有安慰。

創作背景

在“四人幫”已經粉碎了五年之後,在三中全會的精神已經深入人心之後,在中國社會主義的建設已經大踏步地在前進的時候,再要把革命的“問題”和現實主義的方法從外面加以結合的寫法,已經不能滿足讀者的要求了。劉心武自己可能也感覺到了這一點,因此,作為一個認真的藝術家,他不滿足於已有的成績,他摸索,他探尋,他終於寫出了《立體交叉橋》這樣的作品。

作者簡介

劉心武,1942年6月4日出生,筆名劉瀏、趙壯漢等。曾任過中學教師、出版社編輯《人民文學》雜誌的主編。以短篇小說《班主任》成名,該作被視為傷痕文學的代表作。其作品以關注現實為特徵,其長篇小說《鐘鼓樓》曾獲得茅盾文學獎,是當代主流作家之一。中篇小說代表作有《如意》、《立體交叉橋》、《小墩子》等。

內容特色

劉心武的《立體交叉橋》的特色,在於把生活寫得細,寫得深,寫得具體和真實,他沒有停留在平面地描寫生活,而是把生活立體地加以描寫;他沒有停留在單線地描寫生活,而是把生活交叉起來描寫。這樣,他在這篇作品中就不僅給人以真實和具體的感覺,而且給人以立體和透明的感覺。

人物角色

作品的描寫多層次地開拓下去,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也就逐漸由平面而變成立體,構思的情節由單線的發展而變成複線的交錯,作品中的人物,侯銳侯勇侯瑩以及他們的父母,還有侯銳的愛人白樹芬、二壯、蔡伯都和葛佑漢、傅燕敏等,加起來,總共不過十個人物左右,但一齊匯集到十六個平方米的房屋之中,於是兄弟姊妹的關係,婆媳的關係,叔嫂的關係,等等關係,就象無數相互衝突的電子和原子構成了龐雜的物質世界一樣,構成了一幅雖然小但卻十分複雜十分豐富的生活畫面。在這個生活畫面中,既沒有第一號人物,也沒有第二號人物;既沒有英雄,也沒有壞蛋;他們都只是社會主義現實生活中經過“四人幫”的破壞之後,生活著和工作著的普通人物。他們每個人都懷有美好的理想,都曾想為社會主義的事業作出某些貢獻,但由於“四人幫”所造成的嚴峻的現實,又不能不使他們有的消沉了,有的憤激了,有的甚至沾染上了一些歪門邪道。即使是蔡伯都,這個經過辛勤的努力成了著名編劇的人物,他除了有一顆善良的心和誠實的勞動態度之外,也別無任何的英雄色彩。至於葛佑漢,這個“能最充分地利用一切他所認識以及他僅僅是知道的社會關係,去為自己謀取利益”的人,也不過雞鑽狗營,而並無什麼大的惡行。正因為作者所寫的都是這樣一些人們所熟悉的、在實際的生活中經常可以碰到的人物,因此,人們感到真實、親切而又可信。

人物性格描寫

要把人物性格的描寫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寫得豐滿一些,寫得更富有生活的氣息,就應當突破被理解得簡單化了的對比法和類型法的框框,而深入到生活之中去,讓人物從生活本身的樹上長出各種各樣的綠葉,開出各種各樣的花。劉心武的《立體交叉橋》,在這一方面作出了可喜的嘗試,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小說中的人物,是有類可分的,但他寫的時候,並沒有青、紅、黑、白,強加區分,而是按照生活發展的過程和生活本身內在的邏輯,讓他們一個一個地出場,一個一個地交叉在一起。他們都是侯家那個十六平方米房屋中的產兒,他們有共同的關心和共同的利益,他們都是典型的大城市中的小市民。父親侯勤豐,是個老好人。兒子侯勇進屋,他會“居然欠起身”,勸兒子喝酒,向兒子送菜。可是兒子不領情,“端起碗,使勁地一躲”,結果他“吃了一驚,筷子一抖,在一塊紅燒帶魚中段掉到了地下”。但這樣一個人,他卻忠於職守,常常義務地去值班。侯勇似乎很蠻橫,不講理,他聽了葛佑漢的孬主意,甚至希望他的妹妹侯瑩發瘋,然後他好以此為理由,申請從外地調回北京。然而,當他的妹妹真的瘋了,“他的心又忽然軟了下來。侯瑩真的瘋了!他痛楚地意識到了這一點。”他想起了和妹妹小時候天真無邪的種種遊戲。至於侯銳和他的愛人白樹芬,年輕時都是大學生,都懷有純真的感情,高尚的理想,他們都是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中堅力量,然而,“四人幫”的破壞,殘酷的現實,卻又使他們“枯竭到麻木狀態”,再很少去思考幸福呀、理想呀“這類重大嚴肅的問題”。二壯,這是一位正直的善良的然而帶幾分憨氣的勞動人民,他不為別的,只為要嘗嘗坐小汽車的味道,就叫一部出租汽車。他愛侯瑩,但他又沒有愛的條件,他只是死死地愛著,終於得到了侯瑩的報償。總之,作品中的人物,他們的性格,都既不簡單,也不劃一,他們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他們相互生活在一起,相互影響著,相互依存著,同時又相互矛盾著,相互爭執著,從而他們雖然同時長在一棵樹上,他們卻又個性分明,各不相同,從遠遠看去,他們並沒有差別,他們共同構成了生活中的一個點。

人物衝突

雖然在創作《立體交叉橋》之前劉心武就以《班主任》等短篇小說廣為人知,但他作為優秀、成熟的小說家出現,應當說是從《立體交叉橋》開始的。《班主任》等作品主要是以思想的敏銳振聾發聵,但其思想大於形象及至概念化、主題先行等藝術上的不足之處顯而易見。而《立體交叉橋》,則以其濃郁的生活氣息、對人物心靈深入細緻的描繪、豐富的思想意蘊,展示出獨特的魅力。這篇小說是以住房緊張為中心來展示北京普通人的生活面貌,描繪市井社會的眾生相的。侯家三代人擠在一間從當中隔開的平房裡,因此發生了一系列的矛盾衝突。

侯銳這個安分守己的中學教師沒有能力調回城裡,沒有能力搞到房子,和父母擠在一起,因此只有受弟弟的白眼和奚落,只有可憐巴巴地盼著立交橋動工;侯勇雖然和家在北京、有四室一廳住房的高幹女兒結了婚,但並不被小舅子、小姨子們看得起,還得回到父母窄小的家中來爭地盤、鬧矛盾。侯家父母在高幹親家那裡開了眼界,才知道自己原來生活得如此可憐,於是盼望女兒也能和高幹或教授的兒子結婚,一天一天等下去,幾乎把女兒弄成神經病。侯家作為普通市民是這樣為一點點生存空間而掙扎,蔡伯都那樣一個出名的劇作家,也只分到兩間房。

而那個不學無術、寡廉鮮恥的市儈葛佑漢,卻住上了大三居室,生活條件比誰都好。小說在展示這些極富生活氣息的普通人生活圖景的時候,特別注重對人物心靈世界的刻畫。這在侯勇和二壯兩個形象的塑造方面尤其突出。在塑造侯勇這一形象的時候,小說著力表現他心靈中邪惡與良知的衝突。僅僅是靠乘人之危和高幹女兒結了婚,他就自以為身價倍增,回到家裡看誰都不順眼,訓哥哥,罵妹妹,對待拿他當貴客的父親也極不耐煩。但另一方面,在看到妹妹神經質地發出驚叫的一瞬間,他回憶起童年時代和可愛的小妹妹在桌子下面玩賣水的遊戲,於是又傷感又慚愧,主動去拉躲在桌子下面的妹妹,承認自己錯了。父親給他夾帶魚的時候他厭煩地往旁邊一躲,帶魚掉到地上。父親看到兒子當了“將門貴婿”之後連家裡的魚都嫌棄,不禁眼圈發紅、鼻子發酸。這時侯勇的良心又有所發現,掩飾說坐飛機反胃不想吃葷腥,並伸筷子去夾涼拌黃瓜。

在塑造二壯這一形象的時候,小說主要是寫這個樸實、憨厚、健壯的普通市民青春的苦悶和他對侯瑩那真誠卻又不知如何表達的愛憐。在貧困、壓抑的生活中,他為了嘗嘗小轎車的滋味,曾經自己掏錢坐計程車。看到蔡伯都給侯瑩介紹對象,他只知道怒目而視。侯瑩找對象屢次失敗,他暗自得意。對市井生活的多側面展現,對人物心靈世界複雜性的揭示,使小說具有了豐富的思想蘊含,耐人尋味。雖然小說是以往房問題為題材,但它表現的主要不是住房問題,而是社會的落後與不公平、市民階層的價值觀念、知識分子的良心與苦悶、被壓抑被扭曲的人性、道德的墮落,等等。“立體交叉橋”所指的並非僅僅是北京市多見的那種多層的橋,它可以理解為不同的社會等級、人們心靈中不同層次的情感和道德體驗,等等。

構思

作者在小說中說,“立體交叉橋,意味著給人們提供更多的空間,在人與人的關係上提供更多必要的迴避機會,因而也就意味著撫慰、平息大量因空間壅塞而感到壓抑與痛苦的靈魂!”可見這是一篇寫社會、寫心靈的小說,住房是一種衡量人的尺度、一種構成人的因素。在藝術上,這篇小說值得注意的是它獨具匠心的構思和真實、細緻的描寫。

小說敘述的故事從黃昏侯銳在十字路口徘徊開始,至夜裡10 點多鐘幾個人送侯瑩去醫院結束。故事發生的地點以侯家那個擁擠的家為主。過去的許多往事被作者用這樣那樣的方式穿插進來。因此整篇小說場面集中,線索清晰而又內容豐富。無形中與戲劇創作的“三一律”相吻合。多種衝突集中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裡來表現,也有利於突出人物的性格。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作品很少誇張和刻意的修飾,直接的議論和行情也不多,整個敘述是客觀、平靜而又細緻的。對侯家那個擁擠不堪的家的描寫,幾近於舞台說明。恰恰是這種看似平淡、漫不經心的敘述,使作品獲得了強烈的真實感,顯示了作家小說技巧的圓熟。

評價

劉心武的《立體交叉橋》,比他過去的作品在藝術上更為成熟,把生活反映得更象生活,不僅具有具體感和真實感,而且具有立體感和透明感,能夠把生活反映成立體的和交叉的。

經過“四人幫”的破壞之後,人的社會性和理想性減少了,人的動物性和本能性卻增加了。這是十年浩劫所造成的悲劇!而《立體交叉橋》面對這一現實,它描寫了人們的精神面貌怎樣受到了“四人幫”的踐踏,人們的心靈怎樣受到了創傷。但是,作者並沒有失望,他通過蔡伯都的嘴說:“我們要努力衝破灰溜溜,我們要頑強地開闢通向幸福的道路。”這是作者寫作這篇作品的基調。

《立體交叉橋》在藝術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並不是說,它在藝術上就沒有缺點。例如過多的對於人物分析性的介紹,以及某些抽象的議論,這或許是受了西方小說的影響,但中國讀者是不大習慣於這一套的。

劉心武的主要作品

劉心武(1942~ ),當代作家,四川成都人。曾當過中學教師、出版社編輯、《人民文學》主編。1977年發表短篇小說《班主任》,被認為是新時期文學的發軔作,獲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首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