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橋

清風橋

清風橋位於浙江省嵊縣,主跨為2孔淨跨92m的單室箱形拱,全長222.15m,橋寬為淨7+2x0.75(m),箱寬5.2m,主拱圈拱軸線採用變截面懸鏈線,拱頂高1.6m,拱腳高2.01m。箱壁厚40cm,所有構件均採用預製裝配。

基本信息

構造

清風橋清風橋

清風橋的拱圈分7段預製,每段將箱壁連同立柱加臨時斜壓桿和立柱鋼拉桿及上弦拉桿組成臨時桁架,逐段整體無支架懸臂拼裝,在中段合攏,形成桁拱受力。隨後安裝頂、底板等組成立拱圈,拆除臨時桿件,形成無鉸拱永久結構。

這種施工方法具有安裝設備簡單、整體剛度大、安裝時安全可靠等特點。於1980年竣工。

地理位置

。。。。

清風橋楓跨在剡溪江上,東接車騎山,西連舜皇山下清風嶺,故名清風橋。舊時,清風嶺風景秀麗,文人墨客常駐足賞景,畫家鄭午昌曾在此作畫吟詩:"清風嶺下白沙灘,曲曲回湍疊疊戀,一樣溪山晴雪後,扁舟不暇往來看。"清風橋距剡城30餘里,是通往革命老根據地四明山區的要道,隨著山區經濟的發展,縣人民政府根據廣大民眾的要求籌建清風橋。1978年1月開工建造,1980年元旦建成通車,總長225.4米,橋的結構為雙孔單室混凝薄壁箱形拱橋,單孔淨跨92米,橋面淨寬7米,是我市目前單孔淨跨最大的拱橋,曾獲全國七十年代優秀設計獎。北端有單孔淨跨12米的立體交叉橋架於104國道上。橋東岸上三線高速公路貫串南北。清風橋的建成連線了剡溪兩岸的交通,對促進山區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104國道上賓士的汽車穿越清風橋那巨大的拱洞南來北往,橋北邊有一座傍山而建的清風汽車站,沿車站背後公路而上,只見綠樹掩映中,有一亭翼然,這就是有名的清風亭。亭前有一塊"清風橋記"青石碑。清風亭依山臨水,隔江相對的是一座形若笑、筆架的長帶形山巒。兩山間架起了一條彩虹,在此,一年四季可欣賞剡溪風光,橋上江中的風光總是那么美。漲潮時節,潮水溯曹娥江直至清風橋下,那時去游清風橋,當可領略"清風萬里卷潮的勝景吧!

由來

清風橋的橋名是由地處清風嶺而來的,而舜皇山下的清風嶺則大有來歷。它與名山大川相比,這座舜皇山下的清風嶺似乎並不突兀,也沒有名山那樣秀麗,舜皇山上有舜皇井,但人們尚不知舜皇曾到過此地,也許已被人們淡忘了。到了南宋末年,清風嶺卻因為一位王氏烈女而聲名大振。

歷史文化

南宋景炎元年(1276),元軍南侵,臨海民婦王氏被擄,不願受辱,至青楓嶺處乘隙跳崖投江而盡。後人為紀念這位不屈的烈婦,就把清楓嶺易名為清風嶺。從此,歷代文人墨客、達官士子為烈婦王氏作詩憑弔的絡繹不絕。而今,王氏投崖之處已闢為風景點對遊客開放,清風亭中卻刻滿了後人稱頌王氏的聯句:"宋室陸沉剡溪波痕悲血淚,清風亮節山雩月影慰忠魂。"可敬的是一個纖弱女子在兵荒馬亂的南宋末世,有如此剛烈之舉,恰如淒風冷雨的暗夜中折射出一道眩目的閃光,映照古今。

清風橋下,千秋剡溪水潺潺奔流,帶著烈女王氏的忠魂一去不返,唯有舜皇山上的清風卻依然悠悠吹拂著清風亭,禁不住吟詠起鐫刻在清風亭上的楹聯: 喜邀趙州橋邊客,來賞清風亭外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