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立秋》

2002年排演,2004年首演。獲多項國家級獎項。生動地描述了豐德票號從內外交困、危機四伏直到徹底沒落的歷史瞬間,展示了晉商自強不息、誠信為本的精神操守。

基本信息

資料

《立秋》海報《立秋》海報

導演:陳顒 查明哲
編 劇:姚寶瑄 衛 中
舞美設計:毛金鋼
燈光設計:盧衛東游小林
作 曲:王曉剛
晉劇指導:孫 昌
歷史顧問:張正明
演 奏:中國愛樂樂團民樂隊
演員:董懷玉 張治中 高菊梅 張晶龐艷 黎鳳來 於廣 傅維彬褚悅
演出單位:山西省話劇院
首演時間:2004年4月27日

情節

《立秋》《立秋》

《立秋》演繹的是晉商題材,它講述了豐德票號馬氏家族,在民國初年,時局動盪之時,面臨著生死存亡的考驗。總經理馬洪翰面對客戶擠兌、天津票號被燒、大批國內外借款不能收回的困境下,他恪守祖訓,循規蹈矩,誓死為豐德護碑守門,副經理許凌翔則主張革新,順應潮流,抓住機遇,將豐德票號融入現代銀行業的軌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場“銀行派”與“票號派”的紛爭在兩個情同手足的摯友間展開了。昌仁與瑤琴是許馬兩家因商業利益而聯姻的一對不幸兒女,瑤琴在繡樓上苦等昌仁六年,不料,昌仁留學回國之時,卻另有所愛。故事在一對對矛盾中展開,而一對對矛盾又將故事情節推上一個個高潮。衝突不斷,高潮迭起,動人心魄,意味深長。

主題

《立秋》海報《立秋》海報

《立秋》主題厚重,寓意深遠,生動地描述了豐德票號從內外交困、危機四伏直到徹底沒落的歷史瞬間,展示了晉商自強不息、誠信為本的精神操守,同時也反映了他們頑固保守的封建傳統思想。展現了傳統文化的合理性與保守性之間的重大差異。揭示了歷史轉變關頭和社會轉型時期,改革創新與因循守舊之間的矛盾衝突及其必然結局。宣揚的是勤奮、敬業、謹慎、誠信的價值觀念,倡導的是:“天地生人,有一人應有一人之業;人生在世,生一日當盡一日之勤”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
《立秋》打破了以往影視戲劇作品僅歌頌晉商創業,和他們的商業道德的創作主旨,而是具有了明顯的反思性、批判性,較為客觀公正地對晉商興衰的歷史原因進行清醒的反思,同時又對其傳統精神得以肯定。其次,《立秋》沒有局限於歷史的視角,而是運用當代人的審美眼光去翻新歷史,在傳統重現的同時,又加入現代話語闡釋,具有了更深層次的意義。

命名

話劇以《立秋》命名,有其豐富的內涵和寓意。立秋,首先是一個時間概念,是自然氣候由熱轉涼的一個轉折點;它還關聯著歷史興衰,寓意著晉商由繁盛轉向沒落的深層含義;同時立秋在山西人的風俗中,是個祭祖的日子,這又涉及到了祖宗與後代、傳統與現代的歷史對話。《立秋》在展現豐德票號內外交困、危機四伏以至徹底沒落的歷史瞬間時,反映了他們頑固保守的一面,同時也展示了晉商自強不息、誠信為本的精神操守,展現了傳統文化的合理性與保守性,揭示了歷史轉變關頭和社會轉型時期,改革創新與因循守舊之間的矛盾衝突、及其必然結局。

特點

選題的把握開掘,是晉商最後的絕唱;劇名的立意,是面對收穫還是風霜的選擇;人物關係的糾葛,是親情在動盪歲月中的真誠再現;悲劇特質的確立,是將晉商靈魂與精神展示在悲壯的不可逆轉的時局之中;而一天時間,大院內相對封閉的空間,則是古典式創作規律在新形勢下的現實套用。

原型

日升昌日升昌

豐德票號總經理馬洪翰的原型是平遙日昇昌票號的老闆毛鴻翽。他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按老祖宗規矩行事,從未走出過娘子關,卻把票號管理得井井有條。而北京分號經理許凌祥的原型叫李宏齡,他長年闖蕩江湖,見多識廣。袁世凱主政後欲建國家銀行統一貨幣,曾兩次請日昇昌參與,均遭拒絕。第三次機會來臨時,李見多次書信未果,便聯絡全國各地200多名分號經理上書相勸,卻被毛誤認為逼宮,一怒之下將李辭退。李後來回歸故里做了教書先生,並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著寫了《山西票號興衰史》等書。

許昌仁的原型是大同豪門子弟李昌仁。李昌任留學日本,回國探親期間,目睹官府腐敗、經濟衰退、國運日下的慘景,並聞山西的許多礦山被清政府賣給了英國。返日後,他開始到處呼籲海內外學子護路、護礦,但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讓他悲痛欲絕,最終留下三萬多字的遺書,以跳海自殺來驚醒國人。此事在山西引起震動,以山西大學部分學生為代表的一群愛國之士開始遊行示威,最終渠家的後代——山西大學首任校長渠本翹籌錢將礦權從英國人手中買回。

背景

2003年,中央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拉開文化體制改革的大幕,山西省出台了《山西省文化體制改革試點方案》,山西省話劇院等試點單位被推到改革的前沿。2000年至2004年,山西省話劇院經歷了建院50年來最為低谷的時期。從外部環境看,戲劇市場不景氣,話劇市場萎縮,就連“話劇之鄉”北京也不例外,全國省級話劇院團已多數陷入困頓,生存岌岌可危。從內部看,2000年底,省話債台高築,賬面上可供使用的資金僅有91元6角,職工靠政府下撥的60%的經費維持生活,劇院已經好久沒有排戲了,無戲可演,名演員大多外出搭班拍電影、電視劇去了,隊伍渙散,人心浮躁,走穴成風。

2002年歲末,話劇《立秋》的劇本開始進入他們的視野。在山西省委宣傳部的有力支持下,經過山西省內外專家和領導數十次研討,劇本先後9易其稿。作為山西省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山西省話劇院以創作演出話劇《立秋》為突破口,用精品生產帶動深化改革和創新機制,《立秋》艱辛的創作生產過程,就是山西省話劇院機制創新的破冰之旅。

創作

編劇姚寶瑄編劇姚寶瑄

姚寶瑄構思《立秋》的過程近10年期間,多次到山西常家、喬家、曹家、渠家、王家等大院深宅採風,翻閱大量歷史書,追尋晉商生活軌跡,最終將其融入劇中,使《立秋》顯得如此氣勢恢宏。姚寶瑄說,任何一部文學藝術作品,情是基座,也是紋飾,是主線,也是推力。為將嚴肅的思考與動人的情節糅合在一起,《立秋》採用嚴格的三一律,以同一時間(立秋當天),同一地點(晉商大院)和同一事件的發生(票號危機以及因此引起的許馬兩人道路衝突和瑤琴婚事的衝突)為主線,是古典式創作規律在新形勢下的現實套用。

2002年11月7日初稿問世,到2004年最終定稿,國內知名專家藝術家反覆論證,九易其稿,才有了經典《立秋》。

風波

導演陳 顒導演陳顒

2002年賈茂盛接到《立秋》劇本。研讀初稿,賈茂盛認定這是個好題材,能出精品。他先後往返北京數十次,請來了導演陳顒。開始陳顒以不了解晉商為由拒絕,在院長賈茂盛的再三邀請下,陳顒終於答應出任這部話劇的導演。2004年3月1日,在陳顒和編劇的努力下,經過四次大的修改,《立秋》定稿並定於2004年4月27日進行首演。2004年4月18日16時45分,山西省委宣傳部開一個新聞發布會,對外宣傳。在會上,陳顒講完第一段話以後,頭一歪,就在大家的熱烈掌聲當中,離開了人世。

之前査明哲一直在新加坡排演話劇《這裡黎明靜悄悄》。就在陳顒去世前兩天,査明哲應上海方面邀請回國指導越劇《何文秀》,其間正巧戲劇梅花獎頒獎典禮在揚州舉行,査明哲作為嘉賓出席。在那個典禮上査明哲收到馮憲珍給査明哲發來的簡訊,“陳老師昨天在太原排戲時突然去世。”査明哲臨危受命,連夜的就看劇本,看陳顒老師的導演本,看她在上面紅紅綠綠的筆記,記下來的眉批。然後在這裡面,一路揣摩著陳顒老師的意思。然後看了話劇的彩排,就基本上知道了陳顒對這部戲的思想立意的把握,包括藝術處理上、形式的一種把握。 在七天時間裡排出了《立秋》。話劇如期演出。

獎項

《立秋》先後榮獲第九屆中國戲劇節“首屆中國戲劇獎·優秀劇目獎”,第五屆全國話劇優秀劇目展演一等獎,2005—2006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獎,中宣部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特等戲劇獎,文化部第十二屆文華大獎和觀眾最喜愛劇目獎,並榮登首屆“中國文化產業品牌”榜,囊括了所有國家級重大獎項的“大滿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