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體制改革

文化體制改革

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關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實現,關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關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河北大廠評劇歌舞團整體轉制為國有獨資有限責任公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促進了藝術生產力新的解放,固定資產達到1000萬元;遼寧省營口市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掛牌後,4個月的演出收入比改革前全年總收入還多110%;江蘇崑劇院轉企轉制後,新版崑劇《1699·桃花扇》一炮打響,在全國巡迴演出,備受年輕人的追捧,一場戲將崑曲變成了一座“流動的博物館”。報告稱,全國承擔改革任務的580多家出版社、3000多家新華書店、850家電影製作發行放映單位、57家廣電系統所屬電視劇製作機構、38家黨報黨刊發行單位等已全部完成轉企改制;全國3388種應轉企改制的非時政類報刊已有3271種完成改革任務,占總數的96.5%。

主要成就

轉企改制

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製作為文化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衡量改革是否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重要標誌。在改革實踐中,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的要求,積極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國有文化單位市場主體缺失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明確轉企改制範圍,把文化單位分成公益性和經營性兩大類,出版、發行、影視、演藝、廣電網路、新聞網站、非時政類報刊等經營性文化單位,逐步轉制為企業。

——完善改革的配套政策,對轉企職工社保銜接實行“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中人過渡法”,對轉制單位原有財政投入一定時間內保持不變,並減免所得稅等。特別是針對國有藝術表演團體大多歷史包袱重、適應市場條件差的實際,在改革中出台了許多特殊政策措施,“扶上馬、送一程”。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共註銷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4千多家,核銷事業編制18萬個以上。出版發行、影視製作等領域改革任務基本完成,應轉制的419家地方出版單位已完成402家,應轉制的2412家發行單位全面完成改革任務;29家電影製片廠已完成27家,地方362家電影公司已完成327家,460家電影院已完成411家,廣電系統內需轉制的57家電視劇製作機構已完成52家,38家省級黨報黨刊發行機構已完成32家。此外,國有文藝院團、非時政類報刊社改革取得積極進展,2118家國有文藝院團中已有590家完成轉制,地方3000多家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已有595家完成轉制。

國有文藝院團

2010年,北京市全市82家營業性演出場所共演出近2萬場,實現演出收入10.9億元;北京兒藝、北京歌舞劇院、中國木偶劇團、中國雜技團等四家轉制院團演出場次比轉制前翻了一番多,營業收入比轉制前增加了兩倍多……

這是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胡振民在不久前的“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參觀考察活動中了解到的。對考察中的所見所聞,他感觸很深:“北京市的文化改革發展,不僅經濟效益喜人,而且出人才、出精品,社會效益也十分顯著,改革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難能可貴。”

北京市這幾家院團的新面貌可謂全國文藝院團體制改革成果的縮影。江蘇、安徽、陝西、河北四省已基本完成國有文藝院團改革任務。山西、遼寧有60%的國有文藝院團完成轉企改制,寧夏完成省級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任務。

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國有文藝院團增強了內部活力和發展動力,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河北大廠評劇歌舞團整體轉制為國有獨資有限責任公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促進了藝術生產力新的解放,固定資產達到1000萬元;遼寧省營口市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掛牌後,4個月的演出收入比改革前全年總收入還多110%;江蘇崑劇院轉企轉制後,新版崑劇《1699·桃花扇》一炮打響,在全國巡迴演出,備受年輕人的追捧,一場戲將崑曲變成了一座“流動的博物館”。

一些地區將轉企改制與資源重組結合起來,紛紛組建演藝集團公司,積極打造區域性龍頭演藝企業。截至目前,全國已組建50多家演藝集團公司,演藝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實力不斷增強、產業鏈不斷延伸、市場開拓能力不斷提升。這不僅擴大了國有文藝院團的市場占有率,而且為演藝產業健康有序的發展起到了引領和示範作用。

為切實推動國有文藝院團改革,一些地方加大了對轉制院團的財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北京、河北、山西、遼寧、四川、江蘇、安徽、重慶、陝西、雲南等省市分別出台扶持院團改革發展的保障政策。江蘇省級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解決省直院團轉制後的退休人員事企待遇差問題。河北省級財政每年撥款1000萬元用作藝術精品生產專項基金,通過演出補貼、政府採購等形式扶持院團走向市場。

一大批民營院團,緊緊抓住文化體制改革機遇,不斷發展壯大,煥發出蓬勃生機。天津市劉榮升京劇團挖掘整理優秀傳統劇目,堅持在中小劇場低票價演出,在服務基層、服務民眾中迸發新的生機;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堅持面向農村、服務農民,年演出1500餘場,年收入近千萬元;河南小皇后豫劇團成立18年來,演出近萬場,觀眾達數千萬人次。

改革不是“甩包袱”,而是“創新路”,文藝院團以改革實踐向社會傳遞出這樣一個啟示:轉企改制不是政府不管了,而是要堅持面向民眾、面向基層、面向農村、面向市場,遵循藝術規律與市場規律,改革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切實把演藝業發展的主體培育好、結構調整好、環境營造好,激發文藝院團內在發展活力,不斷提高創作、生產、演出的水平。

出版社轉企改制

2010年底,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轉企改制工作全部完成。改革實踐表明,新體制新機制讓出版單位與市場貼得更近,和讀者貼得更緊,逐步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出版發行體制改革一直走在文化體制改革的前列。無論是轉企改制、上市融資,還是跨地區、跨行業、跨媒體聯合重組……我國出版行業正經歷著一場波瀾壯闊的深刻變革,轉企改制後的出版社步入了發展快車道——

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實現發貨碼洋3.2億元,回款1.3億元,利潤1000萬元,同期相比,增幅在20%以上;

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碼洋和發貨碼洋同期相比分別增長19.84%和22.32%,創歷史新高,所出版的圖書在填補市場空白、裝幀質量及技術領先性方面的表現均好於往年;

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出版集團碼洋增長10%,預計全年銷售碼洋將超過5000萬元。

早改早受益,發展更有力。“如果不轉制,作為事業單位的出版社不是市場主體,沒有上市融資的資格,也就無法藉助資本市場的力量做大做強。”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李朋義說。

2010年12月18日,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成立。2011年3月31日,中國教育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採用“集團公司+股份公司”的模式組建,集團公司與股份公司同步組建、共同發展。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語文出版社、中國教學儀器設備總公司、中國教育圖書進出口公司等5家單位組成的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被業界比喻為“航空母艦”。

把剛剛下水的“小舢板”變成實力強大的“航空母艦”,是經營性新聞出版單位轉企改制後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國出版業正努力朝著這個目標邁進:數十家中央和地方出版社組建了股份公司,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轉企改製得以如期完成,離不開員工的支持。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過程中,出版單位注重保障員工權益,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

智慧財產權出版社從現有企業利潤中拿出1600萬元,投入到企業資產當中,並且明確規定該筆資金用於78位退休老職工的未來保障;

電子工業出版社也通過職代會的方式鎖定了1500萬元放在企業的賬上,為離退休人員未來的養老待遇進行保障。

如今,“主動適應機制變化”“早改早受益,早改路更寬”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職工李慧遠認為,告別傳統出版業論資排輩的舊風氣,年輕能幹的員工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

影視企業上市

影視製作領域不斷深化改革,以塑造新型市場主體為目標,大力推進經營性事業單位轉企改制。

長春電影製片廠積極推進股份制改造,16個車間和經營單位組建了產權多元的有限公司,自負盈虧、獨立經營,煥發了新的活力。

長影參照世界最先進的電影工業模式,確立了“立足主體產業、發展相關產業,建設‘一廠三區’(老區、景區、新區)”的戰略部署,以電影創作為龍頭,拉動旅遊、電視等相關產業發展。在全國電影廠中第一個建設了中國獨有、世界一流的電影主題公園,第一個建立了農村電影創作基地……今天的長影,已形成了電影、電視、洗印、旅遊比翼齊飛的四大產業,形成了新的利潤支撐點,年利潤穩定在3000萬元以上。

擺脫了生存困境的長影,積極投入電影創作,成功地推出了《導火線》《耳朵大有福》《辛亥革命》等影片,不僅成功實現了以副業養主業的構想,還取得了電影事業本身的突破。良好的發展態勢,讓長影人有了充足的底氣。如今,長影正在積極籌備上市,老區改造、長影世紀城二期、農村題材電影拍攝景地等工程也在進行中。

江蘇廣播電視總台將影視製作部分剝離轉制,於2005年組建成立了幸福藍海影視文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新體制帶來了新的理念,也鑄就了新的發展優勢。成立來,集團公司實現市場領域從江蘇邁向全國、從國內邁向世界的“三級跳”,共投資拍攝、發行百餘部影視產品,其中電影《南京!南京!》進入英國主流院線,《秋之白華》獲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十月圍城》獲香港電影金像獎8項大獎,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獲第28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長篇電視劇一等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2010年,集團公司產值近10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已發展成為國內知名的影視內容提供商和集成商。

通過改革,湧現出一批新型影視市場主體,直接推動了我國電影產業的繁榮發展。2003年以前,國產電影年產量不到100部,2010已經達到526部,成為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產國,全國城市票房總收入突破100億元,連續第六年保持30%以上增長,共有13部國產電影票房過億元,改變了進口大片主導我國電影市場的格局。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正極大改變著文化領域的面貌,調動了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激發了全社會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波瀾壯闊的改革實踐有力地證明: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必由之路,是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途徑。

文化單位改制

中國文化部部長蔡武24日稱,中國已全面完成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任務。

受國務院委託,蔡武當天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國務院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工作情況的報告時,提中國在文化改革方面取得的進展。

報告稱,全國承擔改革任務的580多家出版社、3000多家新華書店、850家電影製作發行放映單位、57家廣電系統所屬電視劇製作機構、38家黨報黨刊發行單位等已全部完成轉企改制;全國3388種應轉企改制的非時政類報刊已有3271種完成改革任務,占總數的96.5%。全國共註銷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法人6900多家、核銷事業編制29萬多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