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書》

司馬遷有他不能跳出的歷史局限,在他眼裡,也許這樣的生活已經是百姓的天堂了吧。 有人說是因為他諷誡漢武帝太過,是人為的毀亡。 《禮書》作為司馬遷的思想結晶,在《史記》中占著相當重要的地位。

《禮書》

是司馬遷的最高人生理想,把《禮書》列為八《書》之首恰好是一個明證。另外,他還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維三代之禮,所損益各殊務,然要以近情性,通王道,故禮因人質為之節文,略協古今之變。”
禮是一種文化,是一種思想,後來,它也成了一種制度,一種規範。每個朝代建立以後幾乎都要對禮做一定的規範。在漢朝到了漢武帝的時候,這種現象變得尤為明顯。“今上即位,招致儒術之士,令共定儀,十餘年不就。或言古者太平,萬民和喜,瑞應辨至,乃採風俗,定製作。上聞之,制詔御史曰:‘蓋受命而王,各有所由興,殊路而同歸,謂因民而作,追俗為制也。議者鹹稱太古,百姓何望?漢亦一家之事,典法不傳,謂子孫何?化隆者閎博,治淺者褊狹,可不勉與!’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山,定宗廟百官之儀,以為典常,垂之於後雲。”漢武帝即位以後,就想大刀闊斧的做一次改革:拋開之前在漢處於統治地位的黃老思想,改以儒家思想作為統治武器。但是之前的統治者多重黃老,這種局面難以一下子改變,因此雖然漢武帝招致儒術之士來定製禮儀,但是這些儒士做了十餘年也沒有完成任務。一般這樣的事情要是別的帝王遇上了也許會不了了之,定製了十餘年還成功不了,那就算了吧。可是這事是漢武帝讓做的,這個彎就難以繞過去了。他的反應是“議者鹹稱太古,百姓何望?漢亦一家之事,典法不傳,謂子孫何?化隆者閎博,治淺者褊狹,可不勉與!”果然不愧是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帝王,他用他至高無上的帝位和難以抗拒的王者霸氣征服了所有稱難的臣子,用自己銳意改革的精神完成了作為一代帝王的夙願,最終得以“定宗廟百官之儀,以為典常,垂之餘後雲。”漢家的一家之事得以後傳,禮也因此作為一種制度規範在之後的各個朝代得到理所當然的重視。司馬遷重禮應該是和時代的風氣分不開的,帝王的意願在潛移默化中也成了他這個士人的理想的一部分。
司馬遷寫禮僅僅是因為漢武帝的無比重視嗎?如果是這樣,那他就難以稱得上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史家了。他寫《史記》慣用春秋筆法,於微言中見大意。在《禮書》中亦如此。漢武帝即位取得一片霸業之後,開始了窮兵黷武的行為,是他把大漢王朝推向了頂峰,也是他使一朝繁榮的頂峰走向了衰落。經過幾朝積澱才發展起來的大漢王朝,由於漢武帝無底的帝王私慾,它前進的步伐又有些不穩了。歷史證明,因為漢武帝的窮兵黷武,不但使邊地戰事不斷,國家的經濟也因此耗費得七七八八了。消耗容易積澱難,武帝之後出現了短暫的光武中興,之後就幾乎再沒有有能耐的皇帝了,大漢王朝也走上了萬劫不復之地。所以在《禮書》中司馬遷說:“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忿,忿而無度量則爭,爭則亂。”武帝不正是因欲而忿,因忿而爭,因爭而亂的嗎?要怎樣愛能解決這個問題呢?司馬遷對此洞若觀火,明白的指出:“故制禮義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不窮於物,物不屈於欲,二者相待而長,是禮之所起也。”在漢武帝時候,雖然經濟發展到了高峰,但社會也出現了很多陰暗面,往往小人得勢,正直之人受屈,司馬遷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他因替李陵求情而入獄,最後招致最屈辱的宮刑。在這個是非黑白顛倒的世界,在司馬遷看來,正是由於缺乏禮的制約,因此他大肆倡禮,非常崇尚古時的周。對於周的衰,司馬遷很有幾分遺憾:“周衰,禮樂廢壞,大小相逾,管仲之家,兼備三歸。循法守正者見侮於世,奢溢僭差者謂之顯榮。”“循法守正者見侮於世,奢溢僭差者謂之顯榮。”這貌似在客觀的陳述周衰之後的社會狀況,其實更指當朝令人痛心的局面,這裡不僅哀古,也是一種哀時和自哀。
司馬遷重禮,還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雖然司馬遷不只受儒家影響,還受其父道家思想和史官思想的影響,以及當時流行的陰陽五行思想等的影響,但是單就在《禮書》部分而言,其受儒家的影回響占首位。他曾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余讀孔氏之書,想見其為人。”可見對於孔子他是相當敬重的。在《禮書》中對於周禮的衰敗,他引用了孔子對當世的反應:“仲尼曰:‘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而且他還和孔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周禮相當推崇,十分嚮往那個秩序井然的社會。
是否如司馬遷所想,有一個“君臣朝廷尊卑貴賤之序,下及黎庶車輿衣服宮室飲食嫁娶喪祭之分,事有宜適,物有節文。”的社會,人民大眾就能過上天堂般的日子呢?社會等級分明,尊的永遠尊,卑的永遠卑。被踏在腳下的卑微之輩還是永遠無法翻身。這樣的社會充其量只能是百姓能居有定所,生活能勉強餬口,那些沉重的負擔永遠是他們身上的枷鎖。司馬遷有他不能跳出的歷史局限,在他眼裡,也許這樣的生活已經是百姓的天堂了吧。
《禮書》在流傳的過程中僅存其序,後面的正文已經亡佚。這對於今天想要研究《禮書》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無法彌補的遺憾。有人說是因為他諷誡漢武帝太過,是人為的毀亡。其真正的原因今天已經無法得知。《禮書》作為司馬遷的思想結晶,在《史記》中占著相當重要的地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