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靈的碎片》

《神靈的碎片》是由作者西辭唱詩著作完成的武俠小說,小說情節引人入勝,深受讀者的喜愛與推崇。

作者:作者:西辭唱詩
提交日期:2008-9-820:44:00
商周時期所認識到的天命是政權的天命,也就是專指帝王的權力來源的。夏桀和商紂這兩個暴君,在傳說中幾乎是混同的,他們有許多差不多的表現,例如他們都表示自己有命在天,所以什麼也不怕。這就是“天命”的初級的認識,這個認識在西周被改變了,從“生而有命在天”變成“天命靡常”而以德配天,這是因為周武王滅商而引起的。這個轉變其實是人對自身的一次認識深化,強調德的重要,也就是強調了人的作為,以及人與天之間的互動的關係。但此時仍然還是局限於政治權力的。天命也就是天賦予有德的聖人的統治天下的使命。也就是天派了一個聖人來統治天下的百姓。聖人的家族便負有保持這種德從而保持天命延續的義務。這是這個家族對於天的義務,而對於天下百姓來說,維護天命便是這個家族的特權了。但是,既然必須用德來配天,一旦這種德喪失了,那就“天命靡常”,便要轉移給應運而生的另外的聖人及其家族。這就是“命運”。
到了孔子,“天命”又得到一次深化或者修正。即天命不僅僅是專指政治統治權力的來源了,而擴展到一般人身上。孔子自己就認為自己有天命,他說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在《論語》中還好幾次提到天賦予他的使命,就是明證。儘管孔子也具有某種政治身份,但是天命的降臨已經分明地超出帝王統治權的範圍,向普通人轉移了。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雖然不是儒家創始人,但他卻對儒家具有耶酥對於基督教那樣的地位,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天命作為一般的人的信仰的建立。“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很顯然已經是適用於一切社會成員的觀念了。但是孔子罕言“命”,張居正的解釋,是說,天命靡常,本來是難以說清的,如果說多了就會使人產生怨天尤人之心,也就是把什麼都怪罪到天和命運,反而把人所應該擔負的責任忘記了,所以,夫子不多說,是為了使人修身以盡人道。這個思想經過通俗化,也就是“成事在天,謀事在人”。孟子則順著孔子的意思往下說——盡心知天。也就是將人道與天道結合起來
天道是世界觀,天命是人生觀。死亡是命運之王,它俯視眾生,最有資格發出冷笑,仿佛在看那烈日暴曬中的蚯蚓。一切宗教都從死亡出發,但各自給出一種希望,是對死亡的抗拒。當希望破滅的時候,便是上帝死亡的時候。希望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神,一個是人本身。例如:“方仙道”神仙擁有不死之方,而人可以變成神仙,需要做的是求仙問道,蒙神仙的賞賜得到不死藥,同時要修道,要祭祀灶神,煉丹,封禪,等著黃龍下凡迎接上天當神仙。“太平道”人的病痛受神靈主宰,如何治病?“跪拜首過”和“符水咒說”,就是向冥冥中的神靈磕頭認罪,由法師將神符燒成灰攪在清水中飲用,在法師的咒語中治療疾病。
“五斗米道”大體差不多,但更看重懺悔罪過,社會組織性更嚴密。“外丹道教”希望不在於神,有沒有神還是個疑問,但是有仙,成仙也就是長生不老,超越死亡。達到這個目的的途徑,除了天賦的星宿之氣外,更重要的是修道,這其中包括一定的道德要求,而主要是修煉製造長生不老的藥物的技術和服用這些藥物的方法,最上等的藥物就是丹砂。杜甫有詩云:“未就丹砂愧葛洪。”可見杜甫是終於不相信這種“希望”的。而葛洪先生原本是一個憤世嫉俗的的儒者,他走入宗教的道路很可以和陶淵明對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