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策軍碑》冊(唐末或北宋初年拓本)

《神策軍碑》冊(唐末或北宋初年拓本)

正文

柳公權書《皇帝巡幸左神策軍紀聖德碑》的原石拓本。剪條裝。現存 1冊,文為前半部,27 開,54 頁,每頁縱23厘米,橫35.6厘米。此碑為柳公權66歲時所書,書法精練蒼勁,結體布局平穩勻稱,為今傳柳體書中佳作之一,加之刻工精良,拓本與真跡無異。
此拓為海內孤本,唐末五代或北宋初年拓,始為南宋賈似道藏原宋代內府故物,賈遭籍沒復歸內府。其後歸元朝翰林國史院。元亡,歸明庫,拓本末題有“洪武六年閏十一月十八日收”泥金小字 1行。此後歸晉王府,明亡為孫承澤所有。又經梁清標安岐、張蓉舫等遞藏。20世紀中葉,流於香港,1965年在周恩來指示下,以重金購回。現藏北京圖書館。
拓本首簽題曰:“柳公權神冊軍紀聖德碑。”後尾有著名元代書法家鮮元樞及清孫承澤、姚元之等題記。全本鈐有“翰林國史院官書”、“晉府書畫之印”、“北平孫氏”、“安儀周家珍藏”、“關玩流藏”、“伯郊過眼”、“梁清標印”、“張氏蓉舫”及宋賈似道“封”字等印記 96 方。此本歸譚敬收藏時曾以珂羅版影印行世,藝苑真賞社又翻印,日本二玄社《書跡名品叢刊》再翻印輯入。1974年文物出版社又以原拓本製版重新印行。
《神策軍碑》刻於唐會昌三年 (843),崔鉉奉敕撰文,柳公權奉勅書冊。碑在宮廷禁中,拓本不易,故傳本絕少。原石已無存。 神策軍碑刻於唐會昌三年(843年),由翰林學士承旨崔鉉撰文。拓本中,從“皇帝巡幸左神策軍”起至“來朝上京嘉其誠”止,約有七百餘字,但現存拓本中的文字不足原碑的一半。根據殘存文字推敲,前段主要讚頌了唐武宗李炎的德政,敘述了他在會昌元年祭祀的盛況,後段則敘述了回鶻衰敗及大首領嗢沒斯來降等事,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
柳公權,字誠懸,唐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生於唐代宗李豫大曆十三年(公元778年),卒於唐懿宗李淮鹹通六年(公元865年)。他自幼而好學,並能持之以恆,12歲便可吟詩作賦,29歲中進士。他精經術、曉音律,尤其擅長書法,官曆七朝(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官至太子少師。在朝期間,長期任右拾遺、翰林侍書學士,是—位職業的宮廷書法家。柳公權書法初學二王,二王即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後取唐初名家如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之長,打下了楷書的深厚基礎;繼而又法顏真卿,對其筆法加以變化運用,終於自成一家。對此《舊唐書·柳公權傳》中有記載:“公權初學二王,遍閱近代筆法,體勢勁媚,自成—家。”
《神策軍碑》是由當時任學士判院事的著名書法家柳公權書寫。雖然該拓本中有將近一半的字跡已無法辨認,但僅從字口清晰的四百多字開看,也是具有非常難得的書法珍品。柳公權的書法以精練勁健、端莊秀美、神完氣爽著稱於世,世人譽之“柳骨”。他的書體在當時是極負盛名的。公卿大臣家的碑板、墓誌,如不是柳公權書寫,便被人視為不孝。後世稱讚他的作品說,既有魏晉時錘、王的風韻,又有初唐歐、虞、褚、陸之體勢。柳公權完成《神策軍碑》時已66歲,已達到了人書俱老,融會貫通,從心所欲,信手入玄。全碑字型沉著穩健,氣勢磅礴,被歷代書法大家公認是柳公權“生平第一妙跡”。
除《神策軍碑》外,他還有很多傳世佳品如《玄秘塔碑》、《金剛經刻石》、《李晟碑》等等。當代書法家啟功先生在《論書絕句》中稱:“柳書碑板,傳世甚多。今所存者,必以《神策軍碑》、《玄秘塔》二碑最精。《玄秘》刻手,猶偶有刀痕可見,惟《神策》孤拓,無異墨跡焉。”
神策軍碑介紹
《神策軍碑》刻成於唐會昌三年(843年),立於長安宮廷禁地,但是最終毀於戰火,該碑的拓本極少,流傳至今只有中國國家圖書館這部孤本,其珍貴不言而喻。
北宋末期,金石學家趙明誠在《金石錄》中曾著錄有一種分裝兩冊的《神策軍碑》拓本,與國圖館藏恰好相同。由此推測,該本可能曾經由趙明誠、李清照伉儷珍藏。但是沒有具體的史料對此有過記載。

配圖

《神策軍碑》冊(唐末或北宋初年拓本)《神策軍碑》冊(唐末或北宋初年拓本)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