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渠記》

《石渠記》

《石渠記》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創作的一篇散文,上承《袁家渴記》,下啟《石澗記》,是《永州八記》的第六篇,記述了作者沿渠探幽,探奇制勝,拓寬胸懷,也藉以美景抒發了作者本人胸中的積鬱之氣和懷才不遇的心情。該文章文字簡潔,用詞精煉確切,獨具特色。

作品信息

【名稱】《石渠記》

【年代】中唐

【作者】柳宗元

【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自渴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橋其上。有泉幽幽⑵然,其鳴乍大乍細。渠之廣或咫尺⑶,或倍尺⑷,其長可十許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⑸,昌蒲被之,青鮮⑹環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墮小潭。潭幅員減百尺,清深多倏魚。又北曲行紆餘⑺,睨若無窮,然卒入於渴。其側皆詭石、怪木、奇卉、美箭⑻,可列坐而庥⑼焉。風搖其巔,韻動崖谷。視之既靜,其聽始遠。

予從州牧得之。攬去翳朽,決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⑽而盈。惜其未始有傳焉者,故累記其所屬,遺之其人,書之其陽,俾後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⑾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於是始窮也。

作品注釋

⑴渴:指袁家渴。

⑵幽幽:水細流的樣子。

⑶咫(zhǐ)尺:古代稱八寸為咫。咫尺,比喻很近的距離。

⑷倍尺:二尺。

⑸泓(hóng):深潭。

⑹鮮:苔蘚。

⑺紆餘:曲折伸延。

⑻箭:小竹。

⑼庥:同“休”,止息。

⑽釃(shī):分流,疏導。

⑾鷁(juān):清潔。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渴:指袁家渴(一條溪水的名字)。

⑵橋:架橋。

⑶幽幽然:流水幽靜的樣子。

⑷乍:連詞,或者。

⑸或:有時。

⑹咫(zhǐ)尺:比喻很近的距離,古代稱八寸為咫。

⑺倍尺:二尺。

⑻逾:越過。

⑼泓(hóng):深潭。水深而廣。

⑽被:通“披”,復蓋 。

⑾蘚:苔蘚。

⑿墮:落,流。

⒀紆(yū)餘:曲折伸延。紆,彎曲。餘,通“徐”。

⒁卒:最終

⒂箭:小竹。

⒃庥(xiū):同“休”,休息。

⒄釃(shī):分流,疏導。

⒅遺:留給

⒆蠲(juān):古同“涓”,清潔。

白話譯文

從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見一個石渠,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便橋。有一眼泉水幽靜地流淌,它流淌時的聲音時大時小。泉渠的寬度有時一尺,有時就有二尺寬,它的長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塊大的石頭,就漫過石頭。跳過大石頭再往前走,就發現一個石潭,菖蒲復蓋著它,碧綠的苔蘚環繞著石泓。渠水又轉彎往西流,在岩石邊流入石隙里,最後像瀑布一樣的流入北邊的小潭中。小潭方圓還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較深,有許多快速遊動的魚。渠水又往北迂迴繞行一些,斜著看好像沒有盡頭,就這樣最終流入渴潭。潭的一邊全是奇異的石頭、怪異的樹木、奇異的花草、美麗的小竹,人可以並列坐在那裡休息。風吹動著樹梢,悅耳的聲音在山崖和山谷間迴蕩。看它已經很寧靜,它們被風吹動所發出的聲音才在遠處傳播。

我跟隨柳州太守發現它的,撥開陰鬱的密林和腐爛的朽木,開掘和疏通淤土和亂石,把朽木亂草堆積起來燒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滿。可惜從來都沒有寫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記寫下來,留給匠人,刻寫在潭南面的石頭上,幫助以後喜好遊歷的人能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從蠲渠疏通到大石。十月十九日,越過石頭發現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給遊人了。

創作背景

柳宗元因參加王叔文革新運動,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貶到永州擔任司馬。到永州後,其母病故,王叔文被處死,他自己也不斷受到統治者的誹謗和攻擊,心情壓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險,許多地方還鮮為人知。柳宗元在這漫長的戴罪期間,便到處遊覽,搜奇探勝,藉以開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借。《永州八記》就是這種心態之下的遊歷結晶,這篇文章寫於唐憲宗元和七年(812年)。

作品鑑賞

這篇文章上承《袁家渴記》,下啟《石澗記》,是《永州八記》的第六篇,借寫景抒發作者仕途不得志的憂鬱之情。

作者所寫的石渠在袁家渴西南不到一百步的地方,當地的老百姓在它上面架了一座橋。“有泉幽幽然,其鳴乍大乍細”句,從視覺上描繪了泉水細徽輕緩流動的樣子,從聽覺上描摹了它忽大忽小的鳴聲,突出了石渠泉水的特點,石渠有的地方寬不到一尺,有的地方兩尺來寬,長度大約十來步(古時一步五尺)。它的水流碰到大石,就從石下潛流出來。一個“伏”字,進一步突出了渠水“幽幽然”的特點。接著寫渠水的流向及渠上的景色:過了大石,前邊有石泓。石泓是比石渠水深的石窪。它的上面復蓋著菖蒲,四周環繞著苔蘚,泉水折向西流去,旁邊的水落入岩石下。北面墮入小潭中。潭的面積小不足百尺,潭水清而深、有許多白條魚在水中遊動。後又向北彎彎曲曲地流去,看起來好像沒有盡頭,然而終幹流入渴中。它的旁邊都是形態怪異的石頭,詭怪的樹木,奇異的草兒,美好的嫩竹,這裡,人們可以並排坐下來休息,這一段描寫,語言簡潔,把“睨若無窮”的曲折的泉水寫得一目了然,渠上的風光只用幾個字就寫出了特色,作者著重描寫了石渠的風:它搖動著那些樹木,花草、竹子的梢頭,發出的聲音在山谷里響動。眼看著它們已經靜靜地不動了,可它們被風吹動發出的聲音卻方才在遠處迴響。視覺上是“靜”,聽覺上卻是“遠”,構成了十分奇妙的意境。拿這篇的風同《袁家揭記》中的風比較,它們的“個性”特點是十分鮮明的:一個是“靜遠”,一個是“駭動”,這反映了作者善於細緻觀察自然、善於抓住其特點,並且用貼切的語言來再現它們。柳宗元的遊記的確匠心獨具,有其特殊的風格。

第二段寫作者從州牧那裡得到石渠加以整治的情況:把枯草朽木歸斂成堆然後清除,疏通渠道,清除堵塞的土石,把已經堆積起來的枯草朽木燒掉,渠道既已疏通就注滿了清泉。可惜還沒有人傳揚它,所以作者才完備地記下它周圍所有的景物,留給那些喜愛山水的人,並把這些刻寫在石渠的北面,使以後熱心此事的人便於得到。這段記事簡明扼要。文中一個“惜”字,反映了作者的心情。可以這樣理解:既是“惜”石渠之未始傳,也是惜自己的懷才不遇。

最後一段記下整修的時間:元和七年正月八日整修到大石邊。十月十九日,走過大石發現了石泓小潭,至此石渠的美景才算到了盡頭。這篇文章文字簡潔,用詞精煉確切,獨具特色。

作者介紹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祖籍河東(今山西省芮城、運城一帶),柳出身於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為考進士,文以辭采華麗為工。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劉禹錫與之並稱“劉柳”。王維、孟浩然、韋應物與之並稱“王孟韋柳”。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詩文作品,其哲學思想中具有樸素的唯物論成分,政治思想主要表現為重“勢”的社會歷史觀和儒家的民本思想,文學作品語言樸素自然、風格淡雅而意味深長,代表作有《黔之驢》、《捕蛇者說》、《永州八記》及絕句《江雪》等。

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出生於京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王維、孟浩然、韋應物與之並稱“王孟韋柳”。世稱柳河東或柳柳州。少有才名,早有大志。貞元間中進士,登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一度為藍田尉,後入朝為官,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遷禮部員外郎。革新失敗後貶邵州刺史,再貶永州司馬。後回京師,又出為柳州刺史,政績卓著。卒於柳州任所。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成就大於詩。其作品由劉禹錫保存並編成集。有《柳河東集》。

柳宗元柳宗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