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理學遇上博弈論》

《當心理學遇上博弈論》

《當心理學遇上博弈論》,薩文編寫的書籍、出版、出版業、出版物、圖書類作品,於2011年4月28日由京華出版社出版。心理學是一門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是一門讓人變得更聰明的學問。人際關係中的各種問題,都與心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京華出版社;第1版(2011年4月28日)
平裝:288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7550201498,9787550201491
條形碼:9787550201491
商品尺寸:23.8x17x1.8cm
商品重量:440g
品牌:磨鐵
ASIN:B004U8209C

內容簡介

當心理學遇上博弈論》內容簡介:心理學是一門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是一門讓人變得更聰明的學問。人際關係中的各種問題,都與心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當心理學遇上博弈論》上篇針對不同的人際互動情境,提供了各種獨特有效的應對策略,教你巧妙運用人類共通的行為準則與心理機制,以四兩撥千金的神奇招數,征服人心、化解衝突、發揮個人魅力與影響力,讓你能夠按照自己的心意掌控局面,讓你在每一場“心”對“心”的人際博弈中過關斬將,輕鬆享受心想事成的快意人生!
博弈論與心理學息息相關。《當心理學遇上博弈論》下篇則著重講述博弈論的知識。你要想在現代社會做個有價值的人,就必須對博弈論有個大致的了解。我們的一生,可以看作是永不停息的博弈決策過程。無疑,在這個總是充滿著利益衝突、甚至少不了一些爾虞我詐色彩的世界上,博弈論有助於我們認識問題的實質和找到更理性、也更符合自身利益的選擇。為了自己,也為了與他人更好地合作,你需要學習一點博弈論的策略思維

編輯推薦

《當心理學遇上博弈論》編輯推薦:心理學讓你更懂人心,博弈論讓你更會做事。全新版日常生活制勝寶典,不懂心理學的人,很難算一個真正成功的人。
心理學是一門最貼近我們自身的學問,它為我們打開了一扇認識自己和他人的窗戶,它會讓你發現人心並不難測。
人的一生,是一個不停決策的過程,選擇什麼專業,從事什麼工作,和誰結婚,怎樣把孩子撫養成人,怎樣爭取更高的職位,甚至於怎樣保持體形,都是一種決策。
大多數情況下,一個決策的制定並不完全是你個人的事情,往往和別人的決策會相衝突。
博弈論的作用,不僅是擴大你在衝突中的勝面,更重要的是讓別人快樂地接受你的成功。

作者簡介

薩文,著名自由撰稿人、心理學博士。有十年心理類圖書寫作經驗,曾策劃、編著過暢銷社科勵志類圖書數十本,現任某研究所心理學科部研究員。

目錄

目錄
心理學
認識自己,認識他人
交際心理學
怎樣讓自己變得更受歡迎
首因效應:初次相見,給別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近因效應:有好的開始,更要有好的結尾
親和力效應:面帶微笑,表現親和,架起一座心靈溝通的橋樑
幽默效應:幽默是一種潤滑劑,它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和諧有趣
名字效應:記住別人的名字,既是一種禮貌,又是一種感情投資
相互吸引定律:人們都喜歡跟喜歡自己的人交往
待人處世心理學
怎樣贏得他人的友誼
學會尊重:我們只有尊重別人,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
投射效應:設身處地體會他人感受,同時也要了解其真正的需求
超限效應:說話做事要注意對方的心理承受度,不要適得其反
讓步效應:給人以心理上的台階,讓他覺得占到了便宜
求同存異:把自己融入對方,減少差異,達成共識
合作思維:社會是共生的,人們需要充分合作
雙贏法則:在尊重各自利益訴求的基礎上追求更大的共同利益
職場成功心理學
應以什麼樣的心態面對工作
杜利奧定律:工作不僅僅只為了生存,你應對此傾注熱忱
態度致勝:將你的個性投入工作之中,愛並努力著
向上的心態:我成功,是因為我志在成功
主動效應:不用別人告訴你,也能出色地完成工作
敬業精神:工作無大小,乾好當下每件事
專注精神:專心致志於一件事,對目標有清楚的認識和執著的追求
團隊意識:注重協作,個人事業的成功離不開團隊後盾
古德定律:充分溝通,了解對方需求,並找到雙方的共同點
華盛頓合作定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事半功倍
回歸自我
審視內心,生命因你而精彩
杜根定律:追根溯源,凡事成敗取決於一心
自我賞識:世界只有一個你,你的作用不可替代
手錶定律:替自己做主,不要被別人的言論所左右
價值認定:只要多嘗試,你就可以實現心中所期盼的一切
跳蚤現象:突破內心的藩籬,不要自我設限
消除心理落差:人生目標要現實一點,期望值不要定得太高
情緒心理學
掌控情緒,做自己心情的主人
發生什麼樣的事無法選擇,但可以選擇自己的情緒狀態
一個人的負面情緒,容易造成一群人的連鎖反應
讓自己的情緒處於安全之中
修築堤壩不如引流疏導,讓情緒發泄得恰到好處
每當恐懼不安的時候,要往好的方面去想,不要被焦慮壓倒
擺脫“齊氏效應”的困擾,從緊張壓抑的狀態中解脫出來
追求身心健康
創造美好人生
人的理智接受事實,人的心靈接受暗示
調節心理的失衡狀態,加重補償功能的砝碼
拋棄雜念,修身養性,從內心中尋找寧靜
懂得選擇,學會放棄,擺脫心理的貧窮
從平凡中窺見浪漫,永葆一顆赤子之心
心是快樂的根,只要下定決心要擁有幸福,你就會得到幸福
博弈論
讓身邊的人快樂地接受你的成功
博弈是一種遊戲策略
關鍵在於你如何選擇
破悉對方心理,採取有效策略,實現某種利益
從妥協中建立規則,實現利益分享的公正
博弈不是一個人的遊戲,要理性而非感情用事
可以改變的博弈結局,完全取決於參與者的策略
破解囚徒困境
走出零和遊戲
背叛還是同盟?個人利益還是最大收益?
不幸陷入了囚徒困境,該如何應對
第三條道路:在對抗和屈從之間尋找另一種解決之道
即使競爭雙方是理性的、自私的,合作依然可以出現
哈丁公用地悲劇:一個多方參與的囚徒困境
大部分人合作,小部分人背叛,如何約束
納什均衡
最優策略,但不一定是最優結果
當利益發生衝突時,要設法對雙方進行協調
均衡點唯一時,誰態度最強硬,誰就會占領主導權
在潛在的契約關係下,共謀並達成默契
納什均衡不一定是最優結果,而是最有可能出現的結果
鬥雞博弈
衝突中進與退的智慧
勢均力敵,狹路相逢時,該進攻,還是該撤退
在沒有更好的方法之前,示弱和妥協也許是最好的方法
僵持太久徒然耗費精力,猶豫不決只會喪失主動權
如果耗不起,不妨向對方曉明利害,爭取讓其主動退出
放不下面子去示弱,只會讓結果更糟糕
做最後的贏家,而不是當勝利後的烈士
調整姿態,站到敵人的身邊去,把敵人變成朋友
智豬博弈
誰才是聰明的豬
為什麼大豬願意跑著踩踏板,而小豬卻在旁等待
多幹活的不一定多得,不幹活的卻照樣生活的好
弱勢一方要學會等待,在等待中把握時機
弱勢一方不妨去搭強者的便車,以坐享其成
尋找“貴人”幫助自己,藉助他人的力量壯大自己
證券投資與智豬博弈:莊家抬轎,中小散戶搭便車
企業競爭與智豬博弈:強者有強者的攻略,弱者有弱者的對策
智豬博弈與激勵機制設計:讓“小豬”和“大豬”和睦相處
信息博弈
博的就是信息籌碼
現實生活中,博弈各方對信息的掌握是不對稱的
藏好自己的底牌,製造虛假信息,迷惑對方
主動把自己的信息透露出去,嚇退對方
逆向選擇: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人們往往會棄優選劣
權威的信息有時候也是虛假的,我們應有所鑑別
所羅門王的智慧:如何提取和甄別信息
信息博弈在戰爭中的套用:盡最大可能了解敵人的信息
信息博弈在商戰中的套用:信息競爭力強弱決定企業的生死存亡
槍手博弈
強弱對陣與勝敗結局
多人博弈,最強者卻不一定是勝利者
如果不想被當成攻擊目標,就應收起鋒芒,保持低調
結盟的最佳策略:最強者應與最弱者建立同盟
先發制人、主動出擊,不要讓機會白白錯過
重複博弈
失信已不單是個道德問題
從一次性博弈走向重複博弈,誠信反而變得更有利可圖
如何建立科學的交易機制以破解誠信危機
約束失信行為的有效對策:一報還一報
延遲滿足:為追求長遠利益,寧願捨棄眼前的小利
人際交往中的
博弈法則
對抗不足取,交際中的負和博弈會導致兩敗俱傷
何必非要吃掉一方,分出個誰輸誰贏來
把人際關係變成一種雙方得益的正和博弈
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
人際關係從負和走向正和:儘量避免衝突和矛盾
保持恰當的距離,維護人際博弈的納什均衡
互助共存,恰恰就是實現利益最大化的途徑
職場生活中的
博弈學運用
職場如同江湖,博弈智慧有著廣闊的用武之地
與同事之間的博弈:該做“大豬”還是“小豬”
為什麼有時候積極表現卻適得其反
為什麼成了上司的“心腹”卻最先被解職
員工與企業之間的囚徒困境:薪酬是最核心的博弈點
員工該跳槽還是留任,企業該許可還是挽留,兩難選擇,何去何從
自己與自己的重複博弈:把握職業發展規律,革新自我,不進則退

序言

前言
時下有一句話特別流行: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是啊,生活中經常會有一些坎不好過,有一些難題不好解決。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為什麼你的想法經常被人誤解?為什麼別人的想法你卻琢磨不透?為什麼跟人交往總是那么難呢?你甚至會想:是不是自己能力不行?或者根本就不討人喜歡?
這么想著想著,心理上就開始不平衡了。
實際上,這種現象在很多人身上都發生過。一方面,人們交際接觸日益頻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複雜多變,大家普遍都感到與人交往不容易;另一方面,現代社會生活壓力大,個人心理上的失衡就更容易產生了。所以懂一點心理學會有很大幫助。
什麼是心理學呢?其實,說簡單一點,就是研究別人的心理和研究自己的心理。研究別人的心理是為了在交際中“知人知面”,讓自己處於有利的位置,獲得有利的結果;研究自己的心理,說穿了,就是自我心理的調解,撫慰自己的內心,拋棄不良的情緒,以樂觀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創造美好人生。心理學就是這樣一門照亮人類自身的學問,是一門讓人變得更加聰明、更加從容的學問。
本書上篇嘗試從心理學的角度,運用心理學原理,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對平常可能遇到的各種心理現象進行非常細緻的分析,並提供各種獨特有效的應對策略,教你巧妙運用人類共同的行為準則與心理機制,以四兩撥千金的神奇招數,征服人心、化解衝突、發揮個人魅力與影響力,平衡自我心態,輕鬆享受快意人生!
博弈論與心理學息息相關。本書下篇則著重講述博弈論的知識。
“博弈”這個詞可能聽起來有點高深莫測,其實它就是“遊戲”的意思。在英文中,“博弈論”叫做GameTheory,game的本義是“遊戲”。
通俗地講,博弈就是遊戲中的一種選擇策略。生活中的很多事就像一場“遊戲”,參與其中的每個人都面臨著如何選擇的難題,小到跟同事討論今天中餐去哪家飯館吃,大到國家經濟政策的制定,幾乎每個人的行為都離不開博弈的概念。
若想在現代社會做個有價值的人,就必須對博弈論有大致的了解。我們的一生,可以看作是永不停息的博弈決策過程。無疑,在這個總是充滿利益衝突,甚至少不了一些爾虞我詐的世界上,博弈論有助於認識問題的實質和找到更理性也更符合自身利益的選擇。為了自己,也為了與他人更好地合作,你需要學習一點博弈論的策略思維。就像大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說的:“要想在現代社會做一個有生存能力的人,你就必須對博弈論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本書既是一本通俗易懂而又不失準確深刻的心理學讀物,同時,下篇比對博弈論的種種妙用,又為讀者提供了一種全新而實用的博弈論思維。
其實,博弈既然包括選擇的行為,自然也離不開心理學的運用。因為,你既要考慮自己的選擇,同時也要考慮別人的選擇。這都需要進行足夠的思考和心理分析。所以,把心理學和博弈論的知識放在一起讀,肯定能起到那種融會貫通的效果。
不多說了,朋友,請翻開下一頁,來一場心靈的探索和智慧的發現之旅吧!希望讀完本書之後,你會成為一個心理學和博弈論的雙面高手!

文摘

踢貓效應:一個人的負面情緒,容易造成一群人的連鎖反應
美國洛杉磯大學醫學院心理學家加利的研究表明,一個心情舒暢、性格開朗的人,如果同一個整天愁腸百結、抑鬱難解的人相處,不久也會變得性情沮喪,這便是傳染。這種傳染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敏感性和同情心愈強的人愈容易被不良情緒傳染。美國密西根大學心理學教授詹姆斯證明,只要20分鐘,一個人就可能受其他人低落情緒的傳染,由此可見,不良情緒的傳染比病菌傳染還快。
當一個人生氣的時候,經常按捺不住而發泄到周圍無辜者身上,被發泄者受了委屈,又會轉身對其他的人發泄……如此傳染下去,就會影響身邊很多人,讓生活充滿緊張空氣。
心理學中有個原則叫不要“踢貓”,起源於如下的故事:
一位嚴格要求員工的董事長比平時起床晚了一些,在上班途中又遇堵車,結果他遲到了。他煩躁地來到辦公室,衝著主任嚷了幾句後就走了;主任火氣騰騰地向正好走過來請示問題的行政主管嚷嚷開了;行政主管愣愣地出了門,看見正在印檔案的秘書,也忍不住對她嚷了一通;下班後還悶悶不樂的秘書回到家,瞧見正在瞎搗鼓的兒子,就怒氣沖沖地把他罵了一頓;兒子滿臉委屈,看見自己的寵物——一隻大花貓,就朝它狠狠地踹了一腳,結果大花貓“喵嗚”一聲,鑽到沙發底下去了。
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人們在享受現代生活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更大的壓力,神經經常處於緊張狀態,好像張滿的弓弦,稍有裂紋就會繃斷。生活在這樣的高壓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到了脆弱的極限,一點點不順的小事都會使得情緒一落千丈,怒火會像膨脹已久的火山噴射而出。周圍的人也許正處於雷同的狀態,於是,這種糟糕的心情或者情緒便會像瘟疫一樣在人群中蔓延。稍不留意,還會帶給自己的家人,使他們成為“踢貓效應”鏈條末端無辜的受害者。
不良情緒在家庭成員之間尤其容易互相傳染。在一個大家庭中,主要家庭成員,如父母的情緒暗示性大;而非主要成員,如小孩則相對小一些。假如在一天的開始,家庭某一個成員情緒很好,或者情緒很壞,其他成員就會受到傳染,產生相應的情緒反應,於是就形成了愉快、輕鬆、沉悶或者壓抑的家庭氛圍。
不良情緒對人的身心危害很大,因此,我們應該像重視和防治環境污染一樣,重視和防治情緒污染。
第一,防治家庭情緒污染
有些人在外面受了氣,喜歡回到家中對家人發泄,這是很不恰當的做法,會造成家庭情緒污染。有煩惱可以拿出來和家人一起分析、討論,得到來自家人的寬慰和勸解,不僅增進家人之間的感情交流,還能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緒,何必非得要拿家人撒氣,搞得一家子不痛快呢?
第二,學會穩定自己的情緒
情緒低落時,要有忍耐力和克制力,學會情緒轉移,把注意力轉到使人高興的事情上來。儘量把不良情緒化解掉,如參加娛樂活動、體育鍛鍊、加倍工作,還可以尋找發泄渠道或找知心朋友一吐為快。千萬不要將自己的不良情緒帶到公共場所,那樣害人又害己。
第三,善待人家的“不友好”
別人對我們不友好時,不一定是真的對我們有什麼惡意,也許是他遇上了什麼煩心的事,一時沒有走出負面情緒,不知不覺地把氣撒到我們身上。面對這樣的人,不要過分計較,要儘量寬容為懷,包容別人就是包容自己,沒有經過你的允許別人也傷害不到你。
無論如何,拿別人撒氣是不對的,對別人是不公平的。自己不希望別人把自己當出氣筒,那么也別拿別人當出氣筒,“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句話,人的負面情緒是很容易擴散和蔓延的,當負面情緒來臨時,我們要加以控制。
所羅門王的智慧:如何提取和甄別信息
利用信息博弈中的信息不對稱,一方會使用虛假信息迷惑另一方,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該如何提取和甄別信息?要說明這個問題,引用很多的一個例子,是所羅門王斷案的故事。
這個故事說的是兩個女人為爭奪一個孩子吵到所羅門王那裡。一個女人說:“陛下,我和這婦人同住一個房間。我生了一個孩子,3天以後這婦人也生了一個孩子,房間裡再沒有別的人。夜裡這婦人睡覺的時候,把自己的孩子壓死了。她半夜醒來,趁我睡著,把我的孩子抱去,把她已經死了的孩子放在我的懷裡。天亮要餵奶的時候,我才發現懷裡的孩子是死的,仔細察看,並不是我生的孩子。”
另一個女人趕緊說:“不對,活孩子是我的,死孩子才是她的。”兩人吵得不可開交。
所羅門王喝令她們別吵,吩咐下人拿刀來:“如果她們還吵,就把孩子劈成兩半,一半給這個婦人,一半給那個婦人。”
一個女人趕緊說:“陛下把孩子給那個婦人算了,萬不可殺他。”另一個女人說:“這孩子既不歸我,也不歸她,劈了算了。”所羅門王知道心疼孩子的女人一定是孩子的親生母親,便吩咐下人把孩子給她。
上述故事就是提取和甄別信息的一個範例,直到現在,博弈論專家還在繼續討論和發掘所羅門王斷案的故事。所羅門王的方法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獲取和甄別信息的思路:可以通過設計一套博弈規則,令不同類型的人作出不同的選擇,儘管每個人的類型可能是隱藏的,別人觀察不到,但他們所作出的不同選擇卻是可以觀察到的。觀察者可以通過觀察不同人的選擇而反過來推演出他們的真實類型。
人們都知道壟斷企業可以獲得壟斷的超額利潤,然而許多壟斷廠商並未如人們所料想的那樣高價格銷售商品,而是以低價長期銷售某種產品。譬如,已開發國家的私營鐵路、航空、海運碼頭等的價格都長期遠低於按照其壟斷定價方法定出的價格。其實,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就是信息甄別,比如在飛機、輪船里設定頭等艙、經濟艙的差別定價方法。
無論是買票乘飛機、火車還是輪船,不同的人所願意支付的價格實際上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收入高一些,或對錢看得比較松一些,就可以支付較高的價格;相反,收入低的人或對錢看得比較緊一些的人,就只願支付較低的價格。但是,如果你問他們願意支付什麼樣的價格,他們都必定說願支付較低的價格,因為即使有錢人也會認為在同樣服務下以低價購買划算一些。
飛機或輪船公司為了將這些具有不同支付意願的人區分開來,讓能支付較高價格的人支付較高價格,就設計了一種信息甄別機制。這是減少逆向選擇的又一種途徑。通過這種機制,飛機、輪船公司就是設立頭等艙、二等艙、三等艙……
當飛機或輪船的艙位條件和價格完全一樣時,不同支付意願的人都會以最低價格買票,不會有人願支付比別人更多的錢去買相同艙位的票。於是,航空公司或輪船公司將艙位分成頭等艙、二等艙等,價格稍有不同,當然服務也不同,就將不同支付意願的顧客區分開了。
頭等艙比其他較低等級艙位的價格高許多,這並不表明相應的服務一定比其他艙位好很多,真正的原因在於,選擇頭等艙旅客的支付能力要遠高於其他人。說白了,就是坐頭等艙的人比坐其他艙位的人更有錢或更能花錢而已。
旅客支付能力無法觀察,但買什麼艙位的票卻能夠觀察。這樣,航空公司就可以識別出不同的顧客,來賺取更多利潤。
譬如,有兩位旅客A和B乘飛機。A的最高支付能力為1000元,B的最高支付能力為1500元。經濟艙的服務成本為800元,頭等艙的服務成本為1200元。
經濟艙帶給A和B的消費滿足感為1000元,頭等艙帶給A和B的效用為1800元。如果沒有頭等艙,航空公司最多把票價定到1000元,利潤為2×(1000-800)=400元。因為票價一旦高於1000元,A和B就不會買票了。但當設立頭等艙後,航空公司將經濟艙票價定為1000元,將頭等艙票價定為1500元。此時,A以1000元買經濟艙,B如果買經濟艙,則其淨效用(獲得的消費滿足感減去付出的代價的淨值)為1000-1000=0元,但當B買頭等艙時的消費者剩餘或淨效用為1800-1500=300元,所以B會買頭等艙。A的支付能力只有1000元,所以A只有買經濟艙。這時,航空公司的利潤增大為(1000-800)+(1500-1200)=500元>400元。這樣,航空公司通過機制設計提高了公司利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