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織女傳》

《牛郎織女傳》是中國過去封建社會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生活的藝術反映,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家庭關係及其所造成的婚姻悲劇。

簡介

中國民間著名傳說。這個傳說是中國過去封建社會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生活的藝術反映。它以封建家庭生活為背景,通過牛郎與織女結合又離散,只能七夕在天上相會一次的幻想性情節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家庭關係及其所造成的婚姻悲劇。

傳說中的主人公牛郎和織女是從牛郎星和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的。漢魏間,民間便有了這個故事。漢應劭《風俗通義》逸文引《歲華紀》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南朝梁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記載:“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哀其獨處,許配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這大約是這個傳說的較早面貌。後來故事中的天帝,被說成是王母娘娘,織女則成為她的外孫女,牛郎是人間的看牛郎。織女與牛郎婚配,並生一男一女,最後王母將其捉回,用髮簪在她和牛郎之間劃成一道天河。牛郎攜兒女追逐,被河所阻,只能靠鵲橋每年七夕相會。每到此時,婦女集於瓜棚下,可聽到他們相見時的哭聲,喜鵲在這一天也因以身搭了橋而頭上要掉毛。此外,還有一種說法,是用故事解釋天上牛、女二星的:天上牛郎星身邊的兩個小星,為織女生的一男一女;織女星懷中還有個牛枷星,是夫妻吵嘴時牛郎隔河拋過來的;而牛郎附近的梭子星,是織女生氣時打過來的,不過織女力氣小,打得不準,所以梭子星並沒有靠近牛郎。這種說法增加了傳說中的生活色彩。

牛郎織女傳說,千餘年來家喻戶曉。它的源頭,從《詩經·大東》中可以看到,如“跂彼織女”,“睆彼牽牛”等。《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中也有關於它的歌詠。故事在流傳演變中,由原來的隔河相望,變成七夕鵲橋相會。溶進了人們對牛郎織女的同情,增加了理想的成分。但這個故事在民間口頭上還常常生出許多變異的說法,有的與兩兄弟型故事結合,把牛郎說成是被兄嫂虐待的弟弟;有的與羽毛衣型故事結合,把織女說成是天女下凡洗澡,老牛告訴牛郎藏匿織女衣服而成親,最後織女找到衣服飛回天上,牛郎披上老牛皮,上天去會織女。當代記錄的流傳於內蒙古地區的《天牛郎配夫妻》中,老牛是幫助牛郎戰勝哥嫂虐待的助手。故事的結尾,還有岳父考驗這個牛郎女婿的情節。牛郎忘了織女囑咐的話,結果被天河所隔。後世文人運用這個傳說題材寫成了《天河配》等戲曲,更擴大了它的影響。它與孟姜女傳說、白蛇傳說、梁祝傳說被稱為中國著名四大傳說。

牛郎織女傳說,與七月七日的乞巧風俗結合非常緊密。《荊楚歲時記》較早記載了這個故事對風俗的影響:“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