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影搖紅》

《燭影搖紅》

《燭影搖紅》是詩人賀鑄創作的,他的詩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詞內容、風格較為豐富多樣,兼有豪放、婉約二派之長。

基本信息

詞牌簡介

《燭影搖紅》《燭影搖紅》
《燭影搖紅》,詞牌名。始創於徽宗時,牌名則改自周邦彥。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六云:“王都尉(詵)有憶故人詞,徽宗喜其詞意,猶以不丰容宛轉為恨,遂令大晟(徽宗所置音樂研究創作機關)別撰腔,周美成(邦彥)增損其詞,而以首句為名,謂之《燭影搖紅》雲。”
王詞原為小令,或名《憶故人》、《歸去曲》、《秋色橫空》。雙調五十字,前片二仄韻,後片三仄韻。周作演為慢曲,《夢窗詞集》入“大石調”。九十六字,前後片各五仄韻。

詞牌作法

此調九十六字,前後闋同。起為四字平句,第一字可仄。第二句為仄韻七言句,惟第一字必作仄,第三字可平。第三句與《御街行》第三句同。第四句為五言仄句,協韻。第五句六字,為仄仄平平仄仄,第一、三、五字平仄不拘。第六句七字,上三下四,協韻;平仄不能移易。第七、八、九三句,均為四字,首句仄收不用韻;次句平收而“得”“見”二字俱可作平;末句為平平平仄,不可假借。

詞牌格律

格律對照例詞:【北宋】周邦彥《燭影搖紅·芳臉輕勻》
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韻)。
芳臉輕勻,黛眉巧畫宮妝淺。
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韻)。
風流天付與精神,全在嬌波轉。
仄仄平平仄仄(韻),仄平平、平平仄仄(韻)。
早是縈心可慣,向尊前、頻頻顧盼。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韻)。
幾回相見,見了還休,爭如不見。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韻)。
燭影搖紅,夜闌飲散春宵短。
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韻)。
當時誰會唱陽關?離恨天涯遠。
平仄平平仄仄(韻),仄平平、平平仄仄(韻)。
爭奈雲收雨散。憑闌乾、東風淚眼。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韻)。
海棠開後,燕子來時,黃昏庭院。
(說明:詞牌格律與例詞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例詞使用斜體字排印。詞牌符號含義如下:
平:填平聲字;仄:填仄聲字(上、去或入聲);中:可平可仄。逗號“,”和句號“。”:表示句;頓號“、”:表示逗。下劃線:領格字。『』:例作對偶;〖〗:例作疊韻)

典範詞作

【南宋】廖世美《燭影搖紅·靄靄春空》
【北宋】周邦彥《燭影搖紅·芳臉勻紅》
【南宋】孫惟信《燭影搖紅·一朵鞓紅》

作者簡介

賀鑄(1052-1125) 字方回,自號慶湖遺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居衛州(今河南汲縣)。長身聳目,面色鐵青,人稱賀鬼頭。孝惠皇后族孫,授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蘇州,杜門校書。不附權貴,喜論天下事。能詩文,尤長於詞。其詞內容、風格較為豐富多樣,兼有豪放婉約二派之長,長於錘鍊語言並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韻特嚴,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部分描繪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曠,語言濃麗哀婉,近秦觀、晏幾道。其愛國憂時之作,悲壯激昂,又近蘇軾。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等對其詞均有續作,足見其影響。代表作為《青玉案·橫塘路》、《鷓鴣天·半死桐》、《芳心苦》、《生查子·陌上郎》、《浣溪沙》([一]、[二]、[三])、《搗練子·杵聲齊》、《思越人》、《小梅花·行路難》、《搗練子·望書歸》、《採桑子》等,其中以《青玉案·橫塘路》、《鷓鴣天·半死桐》、《芳心苦》三首為最著名。《鷓鴣天·半死桐》悼念詞人相濡以沫的妻子,字字悲切,如泣如訴,“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這一句更是飽含深情,哀婉淒絕。《芳心苦》寫“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脫盡芳心苦”的荷花,視角新奇卻又不失於理,且托物言志,可謂手法高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