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史卷:原來這才是歷史》

《煮酒論史卷:原來這才是歷史》,作者樸素,由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經濟出版社於2009年10月1日出版。描述的是天下無人不識天涯。“天涯社區”10周年作品精選,分“煮酒論史”、“蓮蓬夜話”、“舞文弄墨” 三卷,代表著獨立寫作和民間立場的最佳姿態,見證著中國文字民主化的卓越進程,堪稱中國網路原創文學跨世紀盛典。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出版社: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經濟出版社;第1版(2009年10月1日)
叢書名:天涯10周年作品精選
平裝:293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32
ISBN:7545401514,9787545401516
條形碼:9787545401516
商品尺寸:20.8x14.2x2.2cm
商品重量:422g
ASIN:B002TUSSXU

內容簡介

《煮酒論史卷:原來這才是歷史》內容簡介:天下無人不識天涯。“天涯社區”10周年作品精選,分“煮酒論史”、“蓮蓬夜話”、“舞文弄墨”三卷,代表著獨立寫作和民間立場的最佳姿態,見證著中國文字民主化的卓越進程,堪稱中國網路原創文學跨世紀盛典。
“煮酒論史”卷收錄的,是真正草根書寫的別樣歷史:《中國製造的萬國來朝》其實只是一出滑稽的遊戲,讓我們看到古老的帝國如何迷失在近代化的浪潮里;《如果這是宋史》,讓人感嘆中國最絢麗王朝的三百年間的滄桑與疑問,所寫人物無不真切實在恍若近鄰;在《金土罌粟》的致命誘惑中,我們驚嘆於納粹帝國的野蠻生長背後那一雙冷酷而神奇的推手;《非洲的殤子——迦太基共和國興亡記》展現出令羅馬聞風喪膽的“雄獅”漢尼拔作為一代天才的悲劇人生……歷史可以如此親民,可以如此好看,可以既上得了廳堂,又入得了廚房,亦莊亦諧。——原來這才是歷史!

編輯推薦

《煮酒論史卷:原來這才是歷史》:天涯社區10周年精品華麗奉獻,著名文學評論家、作家:于堅、謝有順、洪治綱、葛紅兵、陳村鼎力推薦。
有見識的文學皆在此。
中國網路原創文學跨世紀盛典
見證中國文字民主化進程

媒體推薦

我以為網路上的“世界大道”就是精神領域的自由思考、創造、發言並且這種言論是引導世界向著人性之善、之博愛、之深厚、之複雜幽微的。自由主義是偉大文明的基礎,傳統中國最輝煌的時代,無不是最寬容的時代,百家爭鳴而大道不廢的時代。我希望天涯社區穩重而固執地堅持。
——于堅(詩人)
天涯社區在中國是一個標誌性的存在!
——謝有順(中山大學博士生導師)
天涯很遙遠,但天涯社區卻離我們很近。它讓我們看到了人間的智慧、思想、良知和愛,也看到了人類的自由、平等和夢想。它不僅僅是我們心靈狂歡的舞台,還是我們克服焦慮、撫慰心靈的寓所,更是我們反抗遮蔽、彰顯自尊的窗的口。
——洪治綱(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我非常欣賞天涯社區,常去探看。這論壇的存在是中文網路的驕傲與幸事。一些人,和你我一樣的人在辛勤耕作。他們不是大佬,他們也是網民。
——陳村(作家)
要想了解中國網路文學的發展動向,不上天涯社區就無法發言。
——葛紅兵(上海大學教授)

目錄

中國製造的萬國來朝
如果這是宋史
從“張睢陽齒”說起
崇禎的子孫們——明典保護的必死者
非洲的殤子——迦太基共和國興亡記
薩拉丁的時代
金土罌粟
各各地的玫瑰
新醒世恆言之樊樓迷情
揀盡寒枝
卞玉京的酒意人生
百年寂寞嘆容若
張愛玲和胡蘭成
闊女婿文人的前塵後事
花自盛開水自流
中世紀的騎士愛情決不是可持續發展的愛情
國之瑰寶

序言

10年天涯:見證網路如何文學
樸素
記得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文學已經接近上帝,一篇小說一首詩歌就能招引全國人民的目光。那是文學的黃金時代,再去重溫,只是記憶里的前塵舊影,仿佛“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的味道。然而網路破天而出,文學在網路又找到了知音,於是一夜之間春風來,網路文學花開遍地,湧現出一大批的知名寫手,譬如慕容雪村、王怡、心有些亂、小舌頭、雷立剛、恭小兵、十年砍柴、李傻傻、李尋歡、步非煙、蕭鼎、寧財神、西門大官人、赫連勃勃大王等。
網路天然的自由主義傾向很適合文學的內在要求,故爾網路與文學可謂一拍即合。網路文學的世界是一個自由表達的世界。發表的自由、拒絕的自由、批評的自由,在這裡得到了在傳統文學媒介里無法想像的發揮。網友常說某論壇水深,水深意味著自由言說的力度。為網路文學帶來表達自由的,除了媒體的技術因素之外,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匿名性”。
正是憑藉這種匿名性帶來的開放性和虛擬性,網路寫手沒有任何顧忌,得以自由地抒寫,自由地發表。毫無疑問,這一高度自由的電子虛擬空間給寫手們一個表現自我、發現自我、發泄自我的最好空間,他們在這裡可以盡情拾起或重塑被日常生活、社會角色所壓抑、限制了的一部分自我。但成也“匿名性”,敗也“匿名性”。“匿名性”帶來了寫作的自由,同時也帶來了寫作的泛濫(即垃圾性文字的大量產生)。在一個誰都可以寫作並發表的網路時代,其作品的質量也就難以保證。
吹盡黃沙始見金,經過再三的閱讀與選擇,一些精彩的網路文學作品被編輯到三本書,像一種因緣匯聚在一起,讓拾到吉光片羽的我們深為驚訝,知道這個網路江湖還有溫暖人心的文字在流淌,還有冷靜客觀的文字在批判,還有風花雪月的柔情文字在訴說。譬如舞文弄墨里花樣百出的先鋒小說,譬如煮酒論史里堂堂正正的歷史戲說,譬如蓮蓬鬼話里的妖狐鬼事,這一切都與腐朽的傳統文學拉開了距離,一種更為貼近當下的寫作在網路上湧現出來,而這一趨勢在天涯社區尤為明顯。
許多人認為網路文學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文學卡拉OK”、“文化快餐”,並不指望網路文學能夠創作出真正意義上的作品。不能否認,網路寫作將成為大眾文化的一種娛樂方式,但是否就意味著網路寫作永遠只是“一次性消費品”,永遠難以修成正果呢?我以為尚可商榷。看一看傳統文學,其實一樣是大量的泥沙和塗鴉之作充斥著各種報紙與雜誌的版面,但這並沒有影響傳統文學構築起輝煌的歷史。網路文學創作具有民間性,它的作品在流通過程中被不斷地加工,隨時都可能有瀏覽者加以評述、修改、補充,這種變動不居讓人想起中國古代的“說話”、“講史”,網路文學能否在電子賽伯空間重演歷史上有過的輝煌?一種可能性昭示著我們。而如何把握這種可能性正是目前的當務之急。
網路文學是一個新生物,所有的缺陷在時間的沖洗下可以慢慢解決。網路文學的未來絕對是光明的。事實上,本質上的寫作就是指一種不受約束的自由寫作。網路文學得天獨厚,它在各個方面對傳統文學的顛覆都預示了網路文學的生命力。從天涯社區來看,此間已經湧現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作者,他們的成長已經證明了網路文學開始走出草創期間的幼稚階段,預示了文學乃至思想的另一種可能。他們有別於傳統文學的創作讓人耳目一新。
古代文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的開篇就說:“時運交移,質文代變”,千百年來,隨著時代風氣的交相變幻,每一個時期的文學都會因此產生不同的特點,而且互有更替,富於變化。“文變染乎世情,廢興系乎時序”也。現在,一種新的寫作方式已經產生。但一種新的寫作方式的發展有賴於參與者的文化水準的提高,對網路文學的提升便有賴於一大批的高水準的網路寫手的加盟。其前途從目前來看,無疑是光明的。但網路同時也突顯了九十年代以來的精神症候:即隨意塗鴉、過度損耗以及導致的普遍倦殆,這一切無疑讓我們警惕。沒有人能夠阻擋網路文學的行走,網路文學的成敗在於網路自身。問世間,誰是真正的英雄?在一個傳統文學已經腐化的時代,網路文學有可能成為文學、思想的又一次生髮點。
在網路虛構,在別處生活。網路寫手各有各自的精彩生活,他們在網路虛構,強調了自身的言論自由與發表自由,共同構築了我們虛擬的網上家園,在網路文學“陌生化”的驚喜與震撼之下,我們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沉悶單調,被虛擬世界一束束神話般的光芒所照亮。讓讀者沉迷其中,久久不能自拔。網路強調了虛構的力量,並把這種虛構的力量放大到極致,網路文學自產生之日起,就與說教無關,就與神聖無關,它以自始至終的疑問方式召喚著所有人的參予。
天涯社區上的文章可以說是“個性化的復調”,其最突出的一點就是能見到寫作者本人的喜怒歌哭與真性情。無論是寫手的人生獨語還是學者的思想體驗或者是普通網友的民間話語,皆能有感而發,筆端凝注著對現實的思考;縱然是古舊的歷史研究,依然折射著現實的鋒芒。如此,這個世界上也就有了許多意味深長的漂亮文字。其中許多篇什值得一讀再讀,乃至百讀不厭,相信可以經得起時間的大浪淘沙。世界上的許多事物會消失,但真正的文字不會消失。這樣的文字在人心深處沉澱下來,如春風化雨,改變了我們單薄的思想。
網路寫手有自身的優勢,他們的寫作題材一般在四個方面,一是青春言情類,譬如三十的《和空姐同居的日子》、《下班抓緊談戀愛》趙趕驢《趙趕驢電梯奇遇記》,都是以純情的戀愛故事吸引了一大批的冬粉。二是奇幻武俠,譬如蕭鼎、步非煙,步非煙開創的“華音閣”系列,氣勢極大,文字也優美華麗。另外鳳歌的《崑崙》影響也不小。三是鬼話,寫家眾多,譬如燕壘生的《道可道》、一枚糖果的《愛情心懷鬼胎》、tinadannis的《冤鬼路》、納蘭元初的《斷龍台》、天下霸唱的《鬼吹燈》等。四是歷史傳奇,譬如十年砍柴的《閒話水滸》,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赫連勃勃大王的《華麗血時代》。眾多的天涯寫手以十年的沉澱,見證著中國網路文學從無到有,從幼稚到成熟的每一個階段。正所謂“要想了解中國網路文學的發展動向,不上天涯社區就無法發言。”

文摘

中國製造的萬國來朝
乾隆年間,英國派遣馬戛爾尼勳爵作為全權特使出使中國,這是歷史上兩國的第一次會面。馬戛爾尼在回國後語出驚人,作出了一個最危險的評論:“中華帝國只是一艘破敗、瘋狂的戰船。一旦碰到一個無能之輩掌舵,一切將分崩離析,朝不保夕。”
一、天朝式翻譯
1792年10月18日,很普通的一天,廣州城還是如同以往那樣的井然有序,只是一些不速之客給廣東巡撫郭世勛製造點兒麻煩:三位英夷人請求郭大人的會見,因為他們準備遞交他們國王的信函。其實,他們早在9月20日就到了廣州,托關係找人引見費了些周折。
這些年來,前往廣州貿易的英夷越來越多,郭大人對他們並沒什麼好感。在郭大人眼裡,這些英夷不懂規矩,又貪圖利益,是蠻夷中的蠻夷,著實的討厭。不過,考慮到信函是國王寫的,郭大人還是同意了英夷的請求。
本來,郭大人以為信函的內容肯定是英夷請求朝貢,如今天朝恩威澤及四海,有幾個蠻夷小國仰慕天朝,前來朝貢也是很正常的事。只是,當那封信翻譯成漢文後,郭大人不禁冒了一身冷汗:“……為了對貴國皇帝樹立友誼,為了改進北京和倫敦兩個王朝的友好來往,為了增進貴我雙方臣民之間的商業關係,英王陛下特派遣自己的表親和參議官、賢明幹練的馬戛爾尼勳爵作為全權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謁見中國皇帝,深望通過他來奠定兩者之間的永久和好。”
這封信太放肆無禮了!普天之下,居然還有蠻夷敢以平等的口氣與天朝說話,這簡直是對天朝以及被天朝萬民景仰的大皇帝的蔑視!震驚後的郭世勛又苦笑了一下:蠻夷就是蠻夷,夜郎自大,坐井觀天。
不過,在宦海沉浮多年的郭大人又馬上意識到,他遇見了一件棘手的事情。因為若就這樣把信函報上去,恐被皇上斥責:如此無禮、蔑視天朝的表文也敢呈給皇上看?蠻夷不懂事也就罷了,你堂堂一個封疆大吏也不懂事嗎?但是,英夷畢竟看起來像是朝貢的,若將此事不報,耽誤了接待貢使的大事,怕是要丟烏紗帽的,萬國來朝一直是皇上希望看到的,阻斷蠻夷向化之路,壞了皇上的雅興,這可是不小的罪名。
於是,郭世勛把粵海關監督盛住找來,兩個人一起合計出一個完全之策:事情還是要報告的,當然,不能就這樣把事情報上去,該修飾的還要修飾,比如那份朝貢表文,雖不符天朝體制,但蠻夷不懂天朝禮儀,也可以原諒,只要在翻譯時稍加潤色一番,讓皇上高興就行。就這樣,直到10月22日,一份署名郭世勛、盛住的奏摺才發往北京。
12月3日,乾隆看到了這份奏摺,與郭世勛的愁眉苦臉不同,乾隆爺倒是一臉的喜色,因為他看到的表文是這樣寫的:“咭總頭目官、管理貿易事百靈(英國東印度公司董事長百靈)謹稟請天朝大人鈞安。敬稟者,我國王兼管三處地方,向有夷商來粵貿易,素沐皇仁。今聞天朝大皇帝八旬萬壽,未能遣使赴京叩祝,我國王心中惶恐不安(兩年前乾隆八十大壽,英國未遣使祝壽)。今我國王命親信大臣,公選妥乾貢使(注意:原文中的全權特使變成了貢使)馬戛爾尼前來,帶有貴重禮物進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順之心(增進友誼變成了慕順之心),惟願大皇帝恩施遠夷,準其永遠通好,俾中國百姓與外國遠夷同沾樂利,物產豐盈,我國王感激不盡。”
郭世勛的確厲害,原本一封以平等口氣寫的外交信函,愣是被他潤色成一份蠻夷小邦仰慕天恩、前來朝貢的表文,也難怪把乾隆老頭子哄的這么開心。英咭唎雖與荷蘭、俄羅斯、西班牙、葡萄牙等國一樣,早已被《皇清職貢圖》、《大清會典》列為天朝的朝貢國,但畢竟還從未到天朝朝貢過。如今遠夷仰慕天朝,向化輸誠,不遠萬里前來朝貢,這讓乾隆感動不已。
至於奏摺中郭世勛講述的那些英夷不符合天朝體制的問題,比如英夷以貢品貴重為由要求在天津登入而不是天朝規定的廣州,在乾隆看來,不過是枝節小事。蠻夷小邦初來天朝,自然有不懂規矩的地方,這還需要慢慢的教化,接不接待他們,關鍵是看他們的誠意。想到這兒,乾隆把那份翻譯過來的表文又仔細看了一遍:嗯,高度的恭敬,說明英夷是有向化之誠的。乾隆也聽說過,英夷是西洋蠻夷中最為強悍的國家,想到在他八十三歲生日party上,匍匐在他腳下的朝貢國又多了個強悍的英咭唎,乾隆不由喜上眉梢:這是何等的威風啊。於是他批示道:“其情詞極為恭順懇摯,自應準其所請,以遂其航海向化之誠。”
除了批示,乾隆還要求沿海各地官員做好接待的準備,並為此次接待英夷使團定下了原則:豐儉適中、不卑不亢,一個很有中國特色的原則。乾隆又以上諭的形式告誡相關人員:“該貢使航海遠來,初次觀光上國,非緬甸、安南等處頻年入貢者可比。”是啊,人家畢竟是第一次朝貢,接待的規格自然要高於那些經常來朝貢的藩屬。乾隆還囑咐道:“於該國貢使到口時,總須不動聲色,密加查察防範。”這也對,蠻夷嘛,還是要防著點兒。
當然,皇上下了諭旨,地方官員們總要來拍一下馬屁,直隸總督梁肯堂的奏摺就是馬屁折的典範:“臣仰見皇上德威遠播聲教覃敷,似此海隅外夷人亦不避重洋,輸誠入貢(英夷前來朝貢都是乾隆威德的功勞)。當航海獻瑞之時,正勁旅凱旋之候,熙朝盛事,亘古罕聞(英國朝貢的確是罕聞),臣實不勝踴躍欣忭之至。優查該使臣馬戛爾尼等既由天津進口登入,初履中華之土,得近日月之光,似宜量加犒賞,以勵其向化之誠(鄉下人第一次進城,可要優待人家啊)。”就這樣,乾隆和他的手下都在得意洋洋的等待著英夷的到來。
此時的英國使團已經乘船漂在海上,他們是9月26日從英國的朴茨茅斯港出發的,而馬戛爾尼的心思暫時放在了法國的局勢上: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共和國已經成立,君主制被廢除了。當然,馬戛爾尼不會想到,在不久的將來,法王路易十六的腦袋將會被砍下來。但馬戛爾尼對歐洲的局勢非常清楚:英國正一步步的捲入到這場戰爭中。在這種緊迫的形勢下,英國海軍部仍毫不猶豫的把最先進的“獅子”號軍艦撥給使團使用,從中可以看出英國朝野上下對這次中國之行寄予了厚望。
馬戛爾尼此次出使的使命主要有:要求天朝政府平等外交、開放口岸、擴大市場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求天朝按照西方的規則遊戲,而所謂的遊戲就是指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等全方位的交往。
東西方世界在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後,已各自形成了一套獨立的國際社會體系:東方是以各國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為基礎、以各國承認中國宗主地位為核心的朝貢體系,講究和諧相處;西方則是以國際法為基礎,以國家主權平等為核心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當然,這個體系並不反對強權。
本來,在東西方還未直接接觸時,大家也相安無事。但伴隨著西方的擴張,西方人以不速之客的形象闖入朝貢體系後,也隨之帶來了一個新問題:究竟按照哪個國際社會的規則遊戲?在今天,國與國的民商法律發生衝突時,會由國際私法來決定適用哪國法律。遺憾的是,那時的兩個國際社會在規則上發生衝突時,並沒有一個類似國際私法的東東來決定適用哪個規則,畢竟,這兩個國際社會體系的規則差別太大,以至根本無法調和。
更糟糕的是,雙方都希望對方適應自己的規則,都先入為主的拿自己的規則要求對方。開始時,西方人在表面上退讓了。不過,他們也早就受夠了,伴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始,西方尤其是英國的實力與日俱增,所以,他們開始迫不及待的要求天朝按照西方的規則遊戲,而馬戛爾尼正是他們的嘗試。
當1793年的春天到來時,馬戛爾尼距離中國也越來越近了。此時,天朝沿海各省的官員們已經有些不知所措,在通訊極其落後的年代,英夷的使團何時才能到達天朝還是個未知數,很多接待工作是要有個確切的時間才行。乾隆也很著急,他擔心的是英夷不能在他生日前趕到,所以,他老人家不斷派人到廣東打聽訊息,生怕錯過了在生日party上製造萬國來朝的好機會。終於,在6月20日,英夷的船隊出現在澳門的海面上。廣東巡撫郭世勛第一時間將訊息送到北京,天朝的官僚體系也開始為馬戛爾尼的到來高速運轉起來。
馬戛爾尼到目前為止還不清楚天朝方面對他們來訪的態度,所以,英國人的船隊暫時停在澳門的海面上,馬戛爾尼派他的副使斯當東到澳門打探訊息。好訊息很快傳回到船上:天朝的皇帝同意了他們從天津登入的請求,天朝沿海港口還全部向他們開放,並做好了接待、補給的準備。還能有比這個更振奮的訊息嗎?馬戛爾尼站在甲板上,盡情的呼吸著東方的氣息,神秘的天朝就在眼前,而天朝皇帝的熱情,讓他更有了自信。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