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中生有》

《無中生有》

誑騙,並不是長期的誑騙,而是在虛假誑騙之後,把真象推出。把小虛假髮展到大虛假,在極端的虛假之後,採用極端真象的行動。

古兵法原文

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少陰,太陰,太陽

原文今譯

誑騙,並不是長期的誑騙,而是在虛假誑騙之後,把真象推出。把小虛假髮展到大虛假,在極端的虛假之後,採用極端真象的行動。

出處原文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於《老子·四十章》 )。

《無中生有》《無中生有》

出處今譯

天下萬物都從有的狀況中生髮出來,而有又是從無的狀況中生出的。

解釋

古人按語說:無而示有,誑也。誑不可久而易覺,故無不可以終無。無中生有,則由誑而真,由虛而實矣,無不可以敗敵,生有則敗敵矣,如:令狐潮圍雍丘,張巡縛嵩為人千餘,披黑夜,夜縋城下;潮兵爭射之,得箭數十萬。其後復夜縋人,潮兵笑,不設備,乃以死士五百砍潮營,焚壘幕,追奔十餘里(新唐書一九二《張巡傳》《戰略考·唐》)。

此計的關鍵在於真假要有變化,虛實必須結合,一假到底,易被敵人發覺,難以制敵。先假後真,先虛後實,無中必須生有。指揮者必須抓住敵人已被迷惑的有利時機,迅速地以“真”、以“實”、以“有”,也就是以出奇制勝的速度,攻擊敵方,等敵人頭腦還來不及清醒時,即被擊潰。

無中生有,這個“無”,指的是“假”,是“虛”。這個“有”,指的是“真”,是“實”。無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虛實互變,擾亂敵人,使敵方造成判斷失誤,行動失誤。此計可分解為三部曲:第一步,示敵以假,讓敵人誤以為真;第二步,讓敵方識破我方之假,掉以輕心;第三步,我方變假為真,讓敵方仍誤以為假。這樣,敵方思想已被擾亂,主動權就被我方掌握。使用此計有兩點應予注意:
第一、敵方指揮官性格多疑,過於謹慎的,此計特別奏效。
第二、要抓住敵方思想已亂迷惑不解之機,迅速變虛為實,變假為真,變無為有,出其不意地攻擊敵方。

案例

唐朝安史之亂時,許多地方官吏紛紛投靠安祿山、史思明。唐將張巡忠於唐室,不肯投敵。他率領二三千人的軍隊守孤城雍丘(今河南杞縣)。安祿山派降將令狐潮率四萬人馬圍攻雍丘城。敵眾我寡,張巡雖取得幾次突擊出城襲擊的小勝,但無奈城中箭只越來越少,趕造不及。無有箭只,很難抵擋敵軍攻城。張巡想起三國時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心生一計。急命軍中蒐集秸草,紮成千餘個草人,將草人披上黑衣,夜晚用繩子慢慢往城下吊。
夜幕之中,令狐潮以為張巡又要乘夜出兵偷襲,急命部隊萬箭齊發,急如驟雨。張巡輕而易舉獲敵箭數十萬支。令狐潮天明後,知已中計,氣急敗壞,後悔不迭。第二天夜晚,張巡又從城上往下吊草人。賊眾見狀。哈哈大笑。

張巡見敵人已被麻痹,就迅速吊下五百名勇士,敵兵仍不在意。五百勇士在夜幕掩護下,迅速潛入敵營,打得令狐潮措手不及,營中大亂。

張巡乘此機會,率部衝出城來,殺得分狐潮大敗而逃,損兵折將,只得退守陳留(今開封東南)。張巡巧用無中生有之計保住了雍丘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