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聽不懂,為什麼說不清》

《為什麼聽不懂,為什麼說不清》

《為什麼聽不懂,為什麼說不清》創造性地把溝通與思考看作是一種動態、高效的技能,主張在傾聽對方說話的同時,去考慮對方的意圖、論點、立場,邊思考邊聽對方說話,這樣就會形成有邏輯的清晰思考和溝通,最終獲得商業上的成功。為什麼說的人津津有味,聽的人卻是一頭霧水?鋪天蓋地的信息怎樣才能轉變為個人知識?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要說的內容很澀難懂,我們該怎么表達?只要我們說清楚了,對方就一定會懂嗎?為什麼討論得很熱烈,卻達不成一致意見?日本最強的思考力大師教你玩轉商業!源自東芝、AIG、GLOBIS的智慧經驗!為什麼說的人津津有味,聽的人卻是一頭霧水?鋪天蓋地的信息怎樣才能轉變為個人知識?個人知識怎樣才能轉變為團隊共識?工作停滯不前的項目小組,持續缺乏交集的團隊會議?

內容簡介

個人知識怎樣才能轉變為團隊共識?工作停滯不前的項目小組,持續缺乏交集的團隊會議……問題出在哪?溝通和思考是商業人士必備的兩大技能,二者就如左右手,不能偏廢其一。有好的想法要會表達,能在討論中激發、收穫新想法;從事溝通性工作的人也應該會邏輯思考,頭腦清晰。但目前市面上的書都是各自偏重一個方向。溝通和思考是商業人士必備的兩大技能,二者就如左右手,不能偏廢其一。本書創造性地把溝通與思考看作是一種動態、高效的技能,主張在傾聽對方說話的同時,去考慮對方的意圖、論點、立場,邊思考邊聽對方說話,這樣就會形成有邏輯的清晰思考和溝通,最終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作者簡介

船川淳志,畢業於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法學院法律系,並在美國雷鳥國際管理研究生院取得MBA學位。曾任職於東芝、美國國際集團(AIG),並在矽谷從事組織管理顧問。回日本後,擔任日本Globis集團資深經理。目前任GlobalImpact公司代表合伙人,並且提供組織開發、企業革新等項目諮詢,同時舉辦組織教育、領導才能、人才開發等多個主題的研討會。

目錄

第1章為什麼我們會“聽不懂,說不清”為什麼說的人津津有味,聽的人卻是一頭霧水?“聽不懂,說不清”的問題是出在我們不會思考,還是我們不會傾聽?現在的商務溝通就好像“只升級了一邊輪胎的車子”。思考力的擴展到底欠缺了什麼?第2章“聽得懂,說得清”的基本要求鋪天蓋地的信息怎樣才能轉變為個人知識?個人知識怎樣才能轉變為團隊共識?知性教會我們思考,感性讓我們善於溝通,而理性幫我們認識和管理自身。工作環境是“交流信息和情感的現場”。那些接收信息能力很強、但是洞察現場氣氛能力比較弱的人,就很容易忽略對於心靈互動作用和場合的注意。第3章“聽得懂,說得清”才能實現有效溝通“連打招呼也不會”或是“只會跟人寒暄”的人在商務場合都沒辦法實現自己的目標。你注意到了溝通中“看不見的部分”或者“被忽略的前提”嗎?溝通的決定權不在於說,而在於聽!第4章“聽得懂,說得清”需要活化思考思考放棄症、思考依賴症、思考失真症、思考偏頗症——自測一下,你有“思考的4大生活習慣病”嗎?思考力不需要電池,也不需要電源線。不管是誰,不管在哪裡,無論什麼時候都能使用——只要你願意活化思考。動起來!一起來做活化思考的“3大動作體操”!第5章如何引導對方展開對話說話的分寸該如何拿捏,通常是由對方的反應主導。在商務溝通中,你掌握了隨聲附和的藝術嗎?運用誘導式傾聽和反射式詢問,巧妙地說出“為什麼”!第6章如何做到有交集的討論詭辯就像欺詐,強辯就像強搶!我們怎樣用氣勢和邏輯自由應對?怎樣做到反駁而非指責,對話而非辯論?當心你的口頭禪!不要讓它成為無謂爭執的導火索!第7章如何提升團隊綜效工作停滯不前的項目小組、持續缺乏交集的團隊會議——問題出在哪?要“領會”不要“偏執”,要“傾聽”不要“說服”。群體思維的泥沼,我們怎樣走出?第8章商務溝通的新境界傾聽是平衡的藝術。追求“間隔”的極限。從已知發現未知,進而共同創造未知。

精彩書摘

第1章為什麼我們會“聽不懂,說不清”1 誤區:邏輯思考不是思考力的全部“我曾經試著閱讀有關邏輯思考的書,但是實際套用於工作的時候,實在是……”“我以前上過邏輯寫作的課,但是每次參加會議的時候,發現自己的表達還是有許多內容讓別人根本聽不懂……”最近幾年,隨著“邏輯思考”、“批判性思考”的概念逐漸普及,許多企業都開始舉辦邏輯思考的培訓課程。正因為此,我從1999年開始規劃“學習如何強化思考力”的課程,內容包括從訓練學員的思考邏輯到面對問題該如何解決的實例說明,涵蓋的行業從製造業到金融業。然而在培訓的時候,參加的學員卻會不約而同地提出一些非常值得探討的意見。“總覺得人可以分為情緒型和理智型兩種,但我在工作上總是遇到情緒型的人,實在很傷腦筋。”“在寫策劃書的時候,我總是會想到要引用金字塔等相關的理論,但是要口頭表達的時候,卻會突然找不到貼切的字句來做說明。”“因為看了訓練邏輯思考的書,我覺得可以用‘為什麼’、‘然後呢’等字眼,卻因此惹得老闆不高興,覺得我是強辯。”(參見圖1—1)思考力已經擴展.但是程度還不夠還有一種情況,對接受過培訓的學員或曾與諮詢顧問合作過的人來說,MECE、金字塔等術語都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對其他同事來說,他們恐怕就不太了解這些用語是什麼意思。所以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某些人談得津津有味,而旁邊的人卻是一頭霧水”的情況(參見圖1—2)。這也證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邏輯思考逐漸被認同,不過被認同的程度還不夠。現階段,不只是商界,整個世界都在追求包括邏輯思考在內的思考力的擴展。所謂思考力,不只是獲得單純的知識,還要把知識加以整理,從事實中找到假設,再加以驗證。要了解知識的附加價值,思考力是不可或缺的。有關思考力的描述會在後面章節中進行詳細介紹。然而,我覺得擴展的程度還不夠。這就好像只升級了一邊輪胎的車子,一旦開出去,你立刻就會發現另一邊的輪胎是沒有升級的。那么思考力的擴展到底欠缺了什麼呢?答案就是本書所要介紹的邏輯傾聽。2互動式思考才是溝通的基礎邏輯傾聽是以思考力和互動力相結合而成的互動式思考為中心的技能。不管是邏輯傾聽或是互動式思考都是我發明的辭彙,所以首先我要說明一下什麼是互動式思考。互動式思考如果翻成英文是“interactivethinking”。在工作上如果只有思考力是行不通的。因為工作必須要靠與人溝通,彼此合作才能發展事業。而且這個道理不僅是針對工作,也可以套用到其他方面。想要在社會上生存,除了自己必須思路清楚,與人溝通、互相協作也是不可缺少的。互動是溝通的本質,思考力和互動力對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不過,這種理所當然的事在現實生活中卻常常被忽略,常常有人深信只要有其中一項就可以了。其實這是不對的,二者都很重要,可以說是一體的兩面。被置之不理的核心技能接下來我所要說明的就是邏輯傾聽。傾聽對溝通來說是最核心的技能,然而這項核心技能卻被擱置了很長一段時間。近幾年來,由心理諮詢師和培訓講師所主導的“傾聽研討會”,針對如何引導對方話題的技巧進行了介紹。大家總算開始認識到傾聽的重要性。但是往往大家還忘記了一個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在傾聽對方說話的同時,不僅要聽對方在說什麼,還應該去琢磨對方說這些話的時候心裡究竟在想什麼,要去理解對方說話的意圖。總之,在傾聽的同時,思考是很重要的。說到這,應該會有一些反對的聲音出現,下面所提到的心理諮詢師的意見就是一例。“自己在思考的時候,肯定聽不到對方在說些什麼。”這個理論完全正確。如果把說法換成“自己在想其他事情的時候,根本不會去聽別人在說些什麼”,應該會更容易理解。但是,“在傾聽對方說話的同時,去考慮對方的意圖、論點、所處立場,邊思考邊聽對方說話”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說傾聽和思考是可以並存的。只是思考和傾聽可能同時都會受到自己的意識影響。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以傾聽和思考並存為目標,就是邏輯傾聽的巧妙之處。傾聽對方說話的同時。去理解對方的論點和意圖在溝通過程中,為什麼思考這件事如此重要?因為能夠有條不紊地說明事理,並讓對方很容易理解,這樣的人實在不多。所以我們才需要仔細傾聽對方說的話,並且思考對方省略掉的前提以及跳躍式的理論。根據不同的場合,有時你還可以利用適時的發問和反應,讓對方表達得更有條理,更容易理解。總而言之,邏輯傾聽就是在傾聽對方說話的同時,去理解對方的論點和意圖的技能。這其實是很基本的道理,所以從業務員到研發中心的開發團隊,從諮詢顧問到引言人,各個行業都應該具備這個技能。但是,為什麼這么重要的技能會被擱置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呢?3 被分割的思考力和互動力對工作來說,必須同時具備思考力和互動力才能有所發展,但是人們卻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想法,認為“兩者只需擇其一”。像“思考力和互動力是不相容的技能,只要擁有其中一項,另一項沒有也沒關係”這樣的觀點,逐漸變成一股風潮。也有人為這股風潮命名為“重思考輕互動”或“重互動輕思考”。首先,“重思考輕互動”強調思考力,對於互動力不太在乎。這種人往往會深信頭腦好別人就不會有異議,所以只有思專力不好的人才需要互動力,自己不需要。正因為如此,他們永遠也無法具備互動力。事實上,有這種想法的人,往往他的思考力並不如他自己所想的那么好。他們大部分都是倚仗著有點學識,腦筋轉得快而自我膨脹,不會繼續成長。不僅如此,這類人往往會因為自以為是,而讓自己在與他人互動上的缺陷更為明顯。相反,如果是真正擁有卓越思考力的人,他們會非常自然地去認同別人,這也是他們絕對不會“以自我中心”的關鍵。“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不可能具備與人的互動力。另一方面,“重互動輕思考”則是強調互動力,不太重視思考力。這種人通常會認為自己的做法才是正確的,因為他們相信:在這個世界上,只要有道理就不用擔心,所以我不做挑剔的事。而且,頭腦好的同事都靠不住。也就是因為這樣的想法,他們永遠沒辦法學會思考。詳細的原因會在稍後的章節再做說明。我要強調的是:我絕對不認為會讀書就是思考力強,不會讀書就是思考力弱。因為我們的學校教育向來不重視思考,與其說是在傳授知識,還不如說偏重記憶力的訓練,所以不能將讀書與思考力等同。不僅如此,還有些人根本就放棄思考,心甘情願變成一個“重互動輕思考”的人,實在是很可惜。因為只要經過訓練誰都可以輕鬆擁有思考力。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思考力和互動力必須都具備,這其實是很明顯的事實,卻被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任意分割。再加上教育機構或是提供技能訓練的機構,都在灌輸“兩者只需擇其一”的概念,更是助長了這種想法的發展。4企業的“溝通樹”思考力與互動力的分割其實是一種技能分割(skillFragmentation)。這會使人的各個技能各自為政,無法實現全面的協調和運用。所以,當有企業委託我設計培訓課程的時候,我通常會特別注意從整體的角度來培訓員工。課程必須能抓住行業特性和公司的組織需求,提供和戰略方針一致的技能教育和人才培訓。邏輯傾聽是商業人士的“作業系統”要考慮全面的設計就不能不考慮培養員工的基礎技能,這就像電腦要運行,必須安裝基本的作業系統。我開始注意到“作業系統”這個問題,應該是1995年在GLOBIS公司參與籌劃公司項目的時候。從那時開始,我有很多機會可以參與設計、安排企業的培訓課程和各式各樣的活動。除了自己擔任講師、顧問,我還常常在其他講師主辦的活動中擔任助手。當時有些強調“甄選進修”、“商學院進修”的課程,並不是人人可以參加的,能參加的學員都有一定專業素養。但是在為學員提供戰略、行銷、財會、個案分析的過程中,我才開始發現如果作業系統沒有訓練好,行銷4P觀念現金流量折現法(DCF)、SWOT分析模型都會變得毫無用處。在21世紀的今天,學習符合世界標準的商業技能以及相關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往往不容易達到。六西格瑪、平衡計分卡等最新的管理方法陸續被使用,但是如果“作業系統”完蛋了,這些工具就沒有辦法發揮作用。就好像如果電腦的作業系統不是WindowsXP,最新的Excel和PowerPoint就沒法使用一樣。那么我所說的“作業系統”又是指什麼呢?它指的是思考力和互動力,也就是思考技巧和溝通技巧。這兩樣基本的技能如果不能順利運作,管理技巧也就沒辦法施展,如此一來想要提升公司的附加價值更是不可能。很多時候經營團隊和培訓部門都沒有很明確地認識到“作業系統”的重要性,所以我認為在加強經營管理知識之前,首先應該進行“作業系統”的檢查。前文提到,現在已經有企業開始重視以邏輯思考為中心的思考力訓練了。不過就算是這些企業,仍然免不了面臨如前所述的問題,因為它們對於互動力不那么重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