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作良》

《潘作良》

影片《潘作良》是以潘作良同志生前的真實事跡改編的一部電影,該影片是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作為向建國六十周年獻禮的電影,由遼寧電影製片廠出品,於2009年5月25日在京舉行了首映式,該片將於6月2日起在國內公映。宋江波導演,周小斌、嚴曉頻、曹力等出演,其主題曲《愛如彩虹》由田震演唱。

基本信息

影片簡介

(圖)《潘作良》《潘作良

宋江波導演擔綱執導、著名演員周小斌、曹力等出演,以潘作良為原型拍攝的電影《潘作良》,選取了潘作良省錢成功化解的百餘遇難上方案件中的四個故事典型,細細的描述了他與上方民眾,家人、同事相處的多個片段。已故遼中縣信訪局局長潘作良信訪系統中有口皆碑的“拚命三郎”,凡是在疑難案件他中是親自接手,對民眾委託的事情件件有結果,事事有問音。

《潘作良》通過選取潘作良在信訪工作中四個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架構全片,描述了他與家人、同事及上訪民眾相處的多個片段。
在二次承包時沒有得到土地的事件中,潘作良面對腐敗村幹部孫玉鑫的威脅和利誘毫不動心;面對因醫療事故被丈夫拋棄,醫院拒不賠償,無奈之下提著“禮品”敲開潘作良家門的齊春英的跪求,潘作良與昧著良心做事的醫院調解主任唇槍舌劍,終於為齊春英討回了公道;年近七十、與殘疾兒子相依為命的馮大娘在破舊的漏屋裡住了五年,每次都步行往返一百多里到縣信訪局求助,潘作良認下了這個窮苦的“老娘”,面對不作為的鄉主管民政幹部夏主任,憤怒地掀翻麻將桌,把馮大娘穿掉底的膠鞋放在他面前……當遼中縣從一個上訪老大難縣變成零上訪縣的時候,潘作良含笑融入了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
影片一樁樁真實的事跡,讓潘作良“一身正氣、為黨分憂、為民解難”的優秀基層信訪幹部形象瞬間生動起來。

基本概況

片名:潘作良
導演:宋江波
主演:周小斌
嚴曉頻
何 苗
曹 力
類型: 劇情
國家/地區: 中國
對白語言: 漢語國語

主人翁

潘作良同志,1965年2月出生,1984年7月參加工作,1986年5月入黨,大學文化,先後擔任過遼中縣老觀坨鄉司法助理、鄉黨委副書記,養士堡鄉鄉長,四方台鎮鎮長、鎮黨委書記,縣人大專職常委。2008年5月9日18時,潘作良同志因帶病連續工作,突發大面積腦出血昏迷在工作崗位上,經搶救無效,於5月10日10時30分病逝,年僅43歲。潘作良同志在22年的基層工作中,憑著對黨的事業的無限忠誠、對人民的深厚感情、對工作的無比熱愛,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為黨分憂、為民解難,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直至病倒在工作崗位上。在潘作良身上充分展示了當代共產黨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時代精神,充分反映了人民公僕為民解憂、無私奉獻的良好形象,充分體現了新時期信訪幹部嘔心瀝血、紮實工作的優秀品質。潘作良同志一生淡泊名利,甘於奉獻,多次把自己應得的榮譽讓給別人,卻把民眾的讚揚作為最高榮譽。根據潘作良同志的先進事跡和一貫表現,國家信訪局追授他“全國優秀信訪局長”等榮譽稱號!

劇情介紹

(圖)獻禮片《潘作良》精彩劇照獻禮片《潘作良》精彩劇照

遼中縣河西村幾百個農民,因為在土地二次承包中沒有得到土地,在衝擊了村裡的土地大戶以後,準備群體進省城上訪。上任不久的縣信訪局長潘作良趕到村里,被情緒激動的村民“圍困”在村里,縣委書記張書記趕到為他解圍。這使潘作良更加感到信訪工作的責任與艱難。

年輕的農村婦女齊春英,因醫療事故被丈夫拋棄,醫院拒不賠償,齊春英求告無門,無奈之下,提著“禮品”敲開了潘作良的家門;年近七十的馮大娘,與殘疾兒子相依為命,在破舊的漏屋裡住了五年,每次都步行往返一百多里地,到縣信訪局請求幫助;一樁樁、一件件的百姓上訪案件敲擊著潘作良這個普通基層幹部的心。他以一個普通黨員和責任心和一個農民的兒子的感情,為百姓們解決著一個個上訪案件。黃家崗子村,他認下了一個窮苦的“老娘”,面對不作為的鄉主管民政幹部夏主任,憤怒地掀翻麻將桌,把馮大娘穿掉底的膠鞋放在這個幹部面前,他的真誠教育了基層幹部,保證馮大娘住進了新房;

省城醫療鑑定中心的門前,他與昧著良心做事的醫院調解主任唇槍舌劍,為齊春英討回了公道;面對腐敗村幹部孫玉鑫的威脅和利誘,他一身正氣,剛直不阿;當發現河西村賬本被盜以後,他在酒店裡找到主管局長,摔了手機以泄憤懣。潘作良嫉惡如仇,他對調解主任說:“如果我不是黨員幹部,你早就趴在地上了!”潘作良心繫百姓,他對信訪幹部說:“都說老百姓的事比天大,其實,這個天一點都不大,中國農民最容易滿足,哪怕你給他辦一點點好事,他們也會記你一輩子……”潘作良是農民的兒子,他對馮大娘說:“朝里沒人怎么啦,朝里沒人就應該住在這種地方?以後誰再說你朝里沒人,你就說,你有個兒子在縣裡當局長…”潘作良有著他獨特的工作智慧,他用齊春英送來的雞和雞蛋,向老同學,法院院長“行賄”,兩名農民出身的幹部,深深感悟到人民公僕情懷和政府幹部責任。為了工作,潘作良顧不上妻子和女兒,連睡覺都把手機拴在手腕上,準備解決新的上訪案件。他顧不上家庭、顧不上自己的女兒、顧不上七十多歲的父親……。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獻給了平凡、艱辛的的基層信訪事業,他的行為感動了人民、感動了同行,感動了身邊所有的人……。當遼中縣從一個上訪老大難縣變成零上訪縣的時候,潘作良含笑融入了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

幕後故事

2008年12月31日,影片《潘作良》劇組在潘作良生前工作地遼中縣正式封鏡,自去年10月23日開機以來,拍攝歷時70天。影片《潘作良》由國家信訪局總監製,遼寧省委宣傳部、瀋陽市委宣傳部、遼寧電影製片廠等聯合出品,省信訪局,市紀委、市委組織部、市委政法委、市總工會、市信訪局和遼中縣委、縣政府等聯合攝製,該片由曾執導過《蔣築英》、《毛澤東與斯諾》、《任長霞》等優秀主旋律影片的長影著名導演宋江波執導,由軍旅演員“大周”周小斌主演,2008年12月31日,《潘作良》劇組在潘作良生前工作地遼中縣舉行了封鏡儀式。

影片《潘作良》根據遼中縣信訪局原局長潘作良的真實事跡創作而成,通過選取潘作良在信訪工作中四個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架構全片,描述了他與家人、同事及上訪民眾相處的多個片段,生動刻畫出一個“一身正氣、為黨分憂、為民解難”的優秀基層信訪幹部形象。影片在籌拍期間即被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確定為向建國六十周年獻禮影片,並力爭衝擊中宣部、省委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和“華表獎”。

劇中人物

(圖)獻禮片《潘作良》精彩劇照獻禮片《潘作良》精彩劇照

潘作良——43歲。遼中縣信訪局長。

潘 妻——40歲。(賈麗娟)燃氣公司收費員。性格內向。

潘 鶴——18歲。

潘 父——75歲。農民

老 徐——56歲。男。縣信訪局接訪科科長。有二十多年的信訪工作經驗。

李 燕——27歲。女。“80後”。政法大學本科生,一心想到法院工作的女孩子。

於建秋——30歲。男。李燕的男朋友。省城某法院的法官。

孫玉鑫——57歲。男。原河西村村主任(書記)。在任二十多年,村霸。有著嚴重貪污行為的農村基層幹部。

孫志強——38歲。現任河西村(書記)主任。

趙二敢——28歲。男。綽號二桿子。河西村村民。無地、無業青年,是老知青的子女,父母雙亡。一個專愛尋釁滋事的“屯不錯”、“二溜子”,等等。

藝術價值

遼寧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慶祝新中國60周年獻禮新片《潘作良》(編劇黑紀文,導演宋江波)令人感動,令人難忘。影片根據真人真事創作,通過一位基層信訪幹部“為黨分憂,為民解難”的感人事跡,塑造了一位當代優秀黨員幹部的先進形象。
藝術家截取了主人公任遼中縣信訪局局長不久的一段工作與生活。在那裡,他遇到了全縣老百姓一樁樁、一件件相關切身利益的大小案件。它們像一塊塊試金石,磨礪著潘作良,考驗著潘作良。
藝術家精心構思,選取了“處理土地量化遺留問題”、為馮大娘解決危房問題、為喬春英解決醫療事故索賠問題,以及為一件錯判多年的冤案平反,並穿插了主人公家庭生活的波折等事件,來作為構建藝術大廈的棟樑與基石。
解決土地量化遺留問題被作為了貫穿全片的核心事件;而為馮大娘解決危房與為喬春英解決醫療事故索賠問題,被作為了同樣貫穿全劇的重要事件。藝術家把三件大事打碎重塑,採取分切、交替敘述的方式,不僅保持了影片強烈的懸念,而且使它們相互映襯、相互呼應。如果說“解決土地量化遺留問題”,因其衝突的尖銳、深刻,以及群體性令人震驚與強烈關注的話;那么,後面兩件重要事件,則讓我們更多地走進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和感情世界。在潘作良的心目中,他的權力是人民給的,他只能拿它為人民辦事;那么後兩件事件則讓我們看到了潘作良的正義意識與人性意識。在他的內心深處,他並不以為自己是一個“官”。因而他不但會同情一位艱難上訪的大娘,還能把她視為自己的親娘。他對喬春英的不幸之所以寄以深切的同情,是因為他深感人的生命的珍貴,人的合理、合法的權益的不可侵犯。為了維護喬春英的人的權益,他可以冒犯一個權勢單位,並與它的責任人展開艱苦的鬥爭。
我們常常說矛盾衝突的質量往往決定著作品的藝術質量。從影片的選材、布局、架構中,我們看到了藝術家的精心構思與明確追求。
敘事並不是藝術家的目的。藝術家敘事的目的全在於寫人。於是,我們看到了藝術家在上述敘事框架上,對主人公形象濃墨重彩的描繪與精細入微的刻畫。 藝術家全力以赴,緊緊抓住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不放。
影片並非泛泛寫人。影片寫人的可貴之處在於它既寫出了潘作良這一形象的“質”的規定性;同時又寫出了人物形象多側面的豐富性。作為縣信訪局長,“責任意識”、“權力意識”以及“為黨分憂”、“為民解難”,顯然是他身上最為本質性的東西。影片描述的一系列核心事件與重要事件,都鮮明而生動地體現了這一點。然而敘事主線之外的種種“閒筆”與細節,卻同樣使我們深受感動。別人對“老上訪”避之唯恐不及,他卻熱情接待,並送她新鞋,稱她為親娘;別的官員對部屬常常頤指氣使,他卻關懷備至,不但去探望老徐患病的妻子,還把局裡工作的成績歸功於老徐。在與法院院長老同學交談時,院長一句話:“你還是年輕時的理想主義”,使我們感受到了潘作良的個性與前史……
影片寫人的另一個可貴之處在於,它既能以平實的鏡語描述人物的常態;又能以充沛的激情展示人物非常態下的“爆發”。影片中,潘作良曾多次光火發怒,曾多次做出“驚人”之舉。我們不但沒有感到人物的粗魯與乖戾;相反我們卻更強烈地感受到了他的高尚人格的魅力。他有愛,也必然有恨。他的愛是大愛,他的恨也是大恨。他愛民如母,勢必恨那些不把老百姓當人的人。他怒斥夏主任的官僚主義;嚴正警告為事故辯護的責任人;冷眼面對腐敗犯罪分子,表面看來,似乎只是一種憤激,但實際上,它同樣也是一種對人民,對正義的愛。 
潘作良收下喬春英母女的禮品,也是作品中的“驚人”一筆。開始時,我們也並不十分理解,慢慢咀嚼、品味,我們才悟出這是真正來自生活、來自人物善良性格的動人一筆。
影片刻畫人物的另一可貴之處在於,它能運用、調動多種藝術手段,並且獲得良好的藝術效果。該片的整體風格,無疑屬於質樸與紀實的;但我們注意到,在質樸與紀實的基調中,藝術家融入了華美與寫意的元素。像影片開篇一段遼中農村豐收美景的描寫,寫實融匯寫意,景物描繪中飽含著深情。它既介紹了潘作良的工作生活的環境,同時又暗喻了他的樸實而壯美的一生。
電影講究節奏,有人稱之為“節奏的藝術”。藝術家不但利用故事的曲折,對事件敘述的分切、組合來贊成跌宕起伏的節奏,還大膽地採用儀式化等方式,使節奏更為鮮明,意蘊更為深刻。馮大娘新房的上梁儀式以及片尾結束時潘作良過年探望鄉親百姓兩節,可稱為“神來之筆”。前者使“新房”的意義更為擴張升華,後者則使影片呈現“奇觀”,使作品的敘事高潮與影像“高潮”有機統一,融為一體。
英模人物傳記片是我國電影創作中的重要一脈。《潘作良》等優秀影片以自己的藝術經驗與成就,標誌著這一片種已經趨於成熟。它們不但能寫人寫情寫性格,還能夠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寫出他們的氣度與精神。它們不但能生動講述人物做了些什麼,還能深刻揭示他們為什麼以及能夠這樣做。它們不僅是我們的“生活教科書”,也是能感染我們,激勵我們,使我們得到美的薰陶與享受的藝術品。(彭加瑾)

影片評價

由宋江波執導、周小斌主演的電影故事片《潘作良》,以現實主義的藝術手法,把敘事和抒情相結合,在真實故事的基礎上加以精巧構思,充分調動電影藝術的獨特語言,把潘作良這個新時期新的英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地、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影片以潘作良在信訪工作中所遭遇的四個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為經線,以潘作良與家人、與同事、與信訪對象的關係為緯線,交織成一部極富時代氣息又曲折生動引人入勝的豐富人生故事。這中間,又以河西村發生的土地糾紛事件為主要線索,一下子就把主人公潘作良推入到矛盾衝突的漩渦之中,置身於風口浪尖之上,有了一個展示人物性格特徵、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寬廣平台。

潘作良到遼中縣信訪局上任伊始,就面臨民眾反映強烈的河西村土地量化遺留下來的一大堆難題。為了破解這些老大難問題,他走遍了遼中縣的村村鎮鎮,訪問了一個又一個有意見的鄉親。在河西村,他對眾多的農民兄弟說,我是農民的兒子,我知道農民失去土地的滋味,我一定會根據黨和政府的有關政策,解決好你們關心的土地量化遺留下來的問題。在黃家崗子村,他把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婆婆認做“親娘”,並協調鄉縣有關部門解決了這個老人的住房問題。潘作良對基層的人民民眾滿懷一腔赤子之情,但是,對那些不負責任的幹部,以及腐敗分子,卻絲毫不講情面,與他們進行著不懈鬥爭。他死守在醫療鑑定中心,和那個醫院的調節主任唇槍舌劍,為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爭取到了應得的醫療賠償費,他還為一件誤判了多年的錯案爭取到了平反昭雪,讓死者瞑目,生者欣慰……當那個有著嚴重貪污行為的村幹部、原河西村主任,人稱村霸的孫玉鑫對他進行威脅利誘時,他大義凜然,一身正氣,不為所動。影片通過這一件件故事情節的展開,使我們看到,潘作良,不愧是一位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民公僕,他披肝瀝膽,殫精竭慮,對黨對人民展示出了一片忠誠。

導演闡述

作為五屆華表獎導演獎的獲得者,著名導演宋江波是圈中名副其實的獲獎專業戶,這次執導電影《潘作良》,能否實現他的第六次問鼎呢?宋江波說:“其實獲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讓這部主旋律的影片感人、好看”。

另外,說起這部作品的拍攝,宋江波說認為當時我在電視上看到潘作良的事跡就特別感動,正想要拍攝這個故事時,就有人找到我,邀請我來拍,於是不謀而合。那時我就想,一定要組成一個一流團隊來完成這部作品。對於目前的主創陣容,宋江波認為演這個角色一定要有非常質樸的特點。之前也有很多朋友推薦其他的演員,但他還是選擇了周小斌。我們去潘作良家中,踩著他們家的瓷磚地吱吱作響,當時我看到周小斌流淚了。其實飾演一名心繫民生的信訪局長,就一定要有這種感情。只有你入戲了,才能塑造好這個角色。 這部電影拍出來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宋江波認為《亮劍》吸引人不是因為打了多少仗,而是李雲龍這個人物的性格太鮮明了。潘作良的性格和李雲龍一樣鮮明。他身上有一種時代精神,認為老百姓的事比天還大,這讓我感動。我就是要以情動人,讓感動我的事通過影片來感動大家。拍攝這部影片主要有兩點突破:首先創作這種人物不要高高在上,要把他從雲端拉到人間,是大家可以接觸到的;然後是找到一種特殊的敘述方式,比如影片開頭我就加上了一家三口的旁白,讓人身臨其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