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細聽春山杜宇啼》

《浣溪沙·細聽春山杜宇啼》

《浣溪沙·細聽春山杜宇啼》是宋代詩人辛棄疾的詩詞之一。

原文

《浣溪沙·細聽春山杜宇啼》辛棄疾
《浣溪沙·細聽春山杜宇啼》辛棄疾

細聽春山杜宇啼,一聲聲是送行詩。朝來白鳥背人飛。對鄭子真岩石臥,赴陶元亮菊花期。而今堪誦《北山移》

賞析

這首詞作於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在信州上饒蟄居了十年之久的作者,於紹熙二年歲暮,忽然接到朝廷的詔命,委任他擔任福建提點刑獄。辛棄疾對於這次任命,並不那么熱心,直到次年春天,才告別家人,到福建赴任。臨行前,寫了這首《浣溪沙》 ,描述了他此時的心境。

上片寫景。辛棄疾對他的重新出任,並沒有一般失意文人在偶然得意時的那種“春風得意馬啼疾”的快感,相反,他寫了這樣一個開頭:“細聽春山杜宇啼,一聲聲是送行詩。”竟然把“道聲聲不如歸”的杜宇啼鳴,比喻為給他唱的“送行詩”。杜宇,即杜鵑。相傳蜀王杜宇死後化為子規,其鳥鳴聲悽厲,能動旅客懷歸之思。這裡說“送行”,是囑他別忘歸來之意,表達了作者未出行即思歸鄉的心境。“朝來白鳥背人飛。”白鳥,即沙鷗。沙鷗這些平時與他結盟為鄰的伴友們,在他臨行之際,竟也不忍相別,背著他飛走了。作者用杜宇鳴叫,白鷗的飛走,描繪和渲染出一種喜悅不足、悽苦有餘的氣氛!

下片寫情。作者用鄭子真、陶元亮,《北山移文》 ,三個典故,抒述了自己這時的心境。他感到,這次出山,與其說是為國家建功立業,不如說是對這些年來久已習慣了的“隱逸生涯”的背叛。因此,他發出了“對鄭子真岩石臥,赴陶元亮菊花期”的感嘆。鄭子真:《楊子法言·問神篇》:“谷口鄭子真,不屈其志而耕乎岩石之下,名震於京師。”陶元亮,即陶淵明,據《續昔陽秋》記載:“陶潛九日無酒,出籬邊悵望久之,見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使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這裡作者是說,對於鄭子真、陶元亮這兩位前代卓著名聲的“隱者”,自己已無顏再見他們了。《北山移》,指《北山移文》,南齊孔稚圭著。據《文選之臣注》說,南齊周彥倫,臨隱鐘山,後應詔出為海鹽縣令,欲過鐘山,熱愛山水,不樂世務的孔稚圭在借山靈的口吻,寫了一篇《北山移文》,拒絕周彥倫,再到鐘山來。並對那些貪圖官祿的假隱士們,進行了辛辣的嘲諷。移文,是用於同級官吏之間的一種官府文書。而今堪頌《北山移》,如今,辛棄疾忽然覺得這篇著名的文章,好象是給自己的,是嘲笑他自己似的了。

其實,這都不過是作者的謙托之詞罷了,這首《浣溪沙》的實際用意,是對朝廷棄置他長達十年之久的一種憤怒抗議!因為這個差使,並不能充分實現他的報國初衷,所以,與其擔任一個不能實現報國宏志的差使,還不如在家飲酒賦詩,自得其樂。他這一時期的許多作品,如《添字浣溪沙·三山戲作》 :“繞屋人扶行不得,閒窗學得鷓鴣啼,卻有杜鵑能勸道:不如歸!” 《臨江仙·和信守大道丈韻,謝其為壽。時仆作閩憲》 :“海山問我幾時歸,棗瓜如何啖,直欲覓安期”,也都流露出倦宦思歸之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