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汀傳》

吳福輝的《沙汀傳》由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後博得普遍好評。有人讚揚《沙汀傳》體現的真誠的寫作態度;有人讚揚吳福輝給健在的、並非第一流的作家寫傳的勇氣。

作品資料

沙汀傳

作者:吳福輝

內容簡介

還有人讚揚《沙汀傳》占有資料的豐富性。但我以為《沙汀傳》更大的成功在於作者對傳主深刻、獨到的理解與把握,以及寫作過程中作者表現出的深刻的自覺性。它涉及了作家傳記寫作的方法論問題,因而其價值超出了這部傳記本身。

從多種角度觀照傳主,呈現傳主生活的全貌和人生的全部複雜性,清晰地展示其文化性格形成的軌跡和心靈史,是《沙汀傳》的一大成功。出於這種意識,作者對傳主的生平資料以及與傳主相關的文化、歷史方面的資料進行了廣泛的蒐集,自覺地用理性的眼光審視之,深刻理解它們對於傳主的獨特意義。從總體上看,作者的目光主要集中於三個層面:一是地域文化對沙汀的浸染。這裡包括茶館文化、獨特的風土民情、袍哥社會、延續到十七歲的家塾教育,等等,這種獨特的川北文化和沙汀生命的最初記憶膠合在一起,並伴隨他成長。正是地域文化的浸染,使沙汀獲得了深具“戀鄉情結”的“土著文化人”的獨特品格,並成為真正代表沙汀風格的小說作品的精神故鄉,和沙汀之所以成其為沙汀的決定因素。二是新文化的薰陶,這種薰陶是從沙汀十七歲的時候到成都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讀書,結識具有新思想的優秀青年張君培,並接受“五四”新文學的影響開始的。這一過程經過二十年代中期到北京接受進步刊物《語絲》、《莽原》的影響,三十年代在上海接受魯迅和左翼進步文學的影響,成為沙汀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俄羅斯小說對他的影響也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認識。新文化的薰陶為沙汀認識故鄉的生活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參照系,使他有可能回過頭來用一種新的眼光審視故鄉的生活,完成對那個由川北文化塑造起來的“舊我”的超越。正象《沙汀傳》的作者指出的:縱使沙汀有幸生在川北那片土地上,但卻不幸永遠滯留在那片土地上,沙汀是無法成為沙汀的。三是家庭環境、社會交往、特定時期的社會生活和歷史事件給予沙汀的直接影響。如母親的多感能行在他氣質上留下的印記,三十年代在上海與魯迅、周揚、艾蕪、周立波、任白戈的交往對其文藝思想的影響,三十年代後期的延安之行、解放後新的生活方式對其創作心境的衝擊,等等。上述三個層面的作用隨著沙汀的多次出川歸川消漲起伏,如作者對沙汀所說:“每次離川回川,構成你一個生命之圈”。循著這一個一個的生命之圈,我們不僅可以理解沙汀作為一個人的全部複雜性和作為一個作家獨特的創作個性,而且看到了沙汀作為一個人和作為一個作家相交融而又相排斥的雙重性。作為一個人,他曾走到川外的世界,投身大時代的新生活。抗日戰爭爆發的時候他積極參與大眾體長篇小說《蘆溝橋演義》的寫作,以喚起民眾,抗日救亡。上海“八·一三”抗戰時他主動去慰勞傷兵、戰士。1938年他親自去延安採訪革命者的生活。建國後,一度擔任文藝界的組織、領導工作,還常常到農村調查研究,深入生活。總之,作為一個人他滿懷熱情經歷了時代的風風雨雨。但是,並非他所體驗過的一切都能在他的筆下得到成功的表現。當他要作為一個有個性的作家而存在的時候,他又必須收縮自己,回到川北那片土地。只有把筆伸向故鄉那片土地,他才能獲得生命,才能寫出真正體現自己的創作個性,在文學史上有獨特價值的作品。正是多角度的切入,《沙汀傳》才能把沙汀寫得這樣複雜、真實、血肉豐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