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恭達羅》

《沙恭達羅》

《沙恭達羅》(劇名全譯是《由於一種信物而重新找到沙恭達羅記》)是7幕劇,是迦梨陀娑最成功的作品,也是詩人獲得世界聲譽的力作。它以青年男女愛情為主題,除歌頌忠貞不渝的愛情外,還反映了若干其他的社會問題,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

簡介

季羨林翻譯季羨林翻譯

七幕詩劇《沙恭達羅》是迦梨陀娑最成功的作品,也是詩人獲得世界聲譽的力作。它以青年男女愛情為主題,除歌頌忠貞不渝的愛情外,還反映了若干其他的社會問題,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

《沙恭達羅》的基本情節來自史詩《摩訶婆羅多》,也曾見於《蓮花往世書》,但史詩和往世書中的故事比較簡單。史詩說的是國王豆扇陀在一次狩獵中,走進了一座淨修林,和淨修林主人乾婆的義女沙恭達羅相愛,並用闥婆(自由戀愛)方式結了婚。豆扇陀回城後,擔心因不告而娶會使乾婆生氣,不敢迎娶;直待乾婆派人護送已懷孕的沙恭達羅去見國王時,豆扇陀又懼怕輿論的壓力而不敢相認。幸虧其時,上天傳來叫他接受沙恭沙羅的旨意,夫妻得以團圓。

詩劇《沙恭達羅》描繪的是半人半仙、亦人亦仙的世界,人神一體,雲煙絪縕,呈現出一派恬靜輕柔、令人神往的藝術境界。沙恭達羅是一位凡人苦行者嬌屍迦與一位天女彌諾迦所生的女兒,她在義父隱士仙人乾婆管轄的一座淨修林里長大,但她卻嚮往人世的生活。國王豆扇陀本是凡夫俗子,卻與天帝因陀羅結成莫逆之交,他們聲息相通,互相關照;他可以駕天車往返於天上人間,應召前往幫助天帝平定惡魔之亂。

內容梗概

《沙恭達羅》《沙恭達羅》

《沙恭達羅》(劇名全譯是《由於一種信物而重新找到沙恭達羅記》)是7幕劇,描寫淨修林女郎沙恭達羅和國王豆扇陀的戀愛婚姻故事。豆扇陀行獵時遇見沙恭達羅,兩人相愛而結婚。不久,豆扇陀返回京城,臨別時,將戒指作為信物交給沙恭達羅。後沙恭達羅懷著身孕,上京城去找國王。但由於遭到仙人詛咒,結果失落了戒指,豆扇陀也完全忘卻往事,拒絕接納沙恭達羅。最後,豆扇陀重新獲得沙恭達羅遺失的戒指,詛咒的魔力隨之解除,破鏡終於重圓。關於豆扇陀和沙恭達羅的故事,最早見於史詩《摩訶婆羅多》。迦梨陀娑匠心獨運,將這個古老而平凡的故事改造成充滿詩意的戲劇。劇中沙恭達羅形象豐滿,性格完整,是一位印度古典美的女性形象。

具體介紹

《沙恭達羅》劇照《沙恭達羅》劇照

迦梨陀娑在劇中只是借用了史詩前半部的故事輪廓,主要用以構成作品的一至三幕,即國王與沙恭達羅的邂逅相遇、彼此鍾情而自由結合的情節。但就在這裡,劇作者也以異常豐富的想像力和濃郁的現實生活情趣,將詩情畫意融會其中,並在作品中加進了新的人物和新的情節,從而把這個故事鋪敘得詩意盎然、形象感人。劇情的後半主要出於迦梨陀娑的創造,說國王離去後,沙恭達羅因想念國王,竟絲毫未曾覺察到大仙人達羅婆娑的來到,惹惱了這位仙人,致被仙人詛咒:沙恭達羅一定要被國王忘掉。由於沙恭達羅的女友從中斡鏇,才使大仙人慈悲為懷,減輕了對她的詛咒,改為必須讓國王見到作為信物的戒指時,他的記憶力才能恢復。後來,沙恭達羅遵義父之囑,告別了仙境般的淨修林,找到了國王的宮廷,卻因在途中祭水時,不慎失落了戒指,以致無從喚起國王的記憶,故他始終不肯承認自己曾同沙恭達羅結過婚。沙恭達羅求告無門,終遭遺棄,只得憤而離去。後來,失去的戒指為一漁翁從魚腹中發現,國王見戒指後即時恢復了記憶,並深為自己曾拒認沙恭達羅而痛悔。但事已至此,只好繪影圖形,徒增思念。天帝因陀羅同情他的遭遇,為了減輕其痛苦,約請國王前往協助討平惡魔的作亂。亂平,豆扇陀凱鏇歸國,途中降天車於尊者摩哩折、阿地提(天帝因陀羅的父母,他們庇蔭著被遺棄的沙恭達羅)修真養性之所,在那裡遇見一個名叫“征服一切者”的童子,隨後得知,這就是他與沙恭達羅所生的兒子(後來得了“婆羅多”的稱號),於是夫婦、父子得以團聚。

藝術表現

《沙恭達羅》讚美純真的愛情,頌揚下層人民的正直善良和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並以婉轉曲折的方式鞭撻統治者的靈魂。在藝術上,全劇詩意盎然,情節波瀾起伏,人物性格鮮明,心理刻畫細膩,風景描繪優美,語言麗而不華、朴而不質,達到了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

分析人物

《沙恭達羅》《沙恭達羅》

詩劇的女主人公沙恭達羅是作家理想中女性的典型。迦梨陀娑成功地運用詩的比興手法,來刻畫這個理想化的善良而美麗的古代印度婦女的典型形象。她有如野林中的花朵,具有天生的麗質,她自己愛野林中的花木就象愛她的姊妹一樣。劇作家將人物安排在秀麗和諧、繁花似錦的自然懷抱之中,環境與性格融為一體,以環境的秀麗,烘托出她的秀色天成。在她身上不僅洋溢著一種魅人的青春之美,而且有著一種嫻靜、質樸的內心生活。她的性格非常鮮明,跟史詩《羅摩衍那》中賢妻良母型的悉多一樣善良而美麗,但那種束縛悉多的近似“三從四德”的封建意識,在沙恭達羅身上比較少見。她的性格以溫柔和順為主,然而在柔順之中也不乏剛強的一面。作為一個大自然中森林道院裡的苦行者,沙恭達羅卻大膽地追求人間的幸福,她一見到豆扇陀後,便對他懷著一種由衷的好感,儘管明知這是淨修林里的清規所不允許的。她在國王面前含羞作態,而又畢竟用乾闥婆方式結了婚。當她遭到丈夫的遺棄時,她對豆扇陀發出的譴責也是合情合理、頗有分寸的,並不失矜持和莊重。
劇中國王豆扇陀的形象,具有明顯的兩重性。一方面,他是現實生活中的國王,他之追求沙恭達羅,“正如一個厭惡了子的人想得到羅望子一般,萬歲爺享受過了後宮的美女,現在又來打她的主意”(第一幕)。而且跟《優哩婆濕》中國王補盧羅婆娑一樣,豆扇陀在鍾情於沙恭達羅時,意識中也不無玩弄女性的成分,他把女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美容、美德,看作是供自己享受的對象。一旦他的欲望得到了滿足,就將她遺棄,這是一般國王的行徑,不足為怪。在這些地方,劇作家側重地運用寫實手法,揭露了統治者荒淫無道的面目。另一方面,作者又把自己對愛情和婚姻的理想,寄託到國王豆扇陀身上,寫他始終對沙恭達羅一往情深,而把國王對沙恭達羅的遺棄處理成受了大仙人達羅婆娑詛咒的結果,引起詛咒的原因則是由於沙恭達羅自己過分沉溺於愛情,因而得罪了這位大仙人。這樣,迦梨陀娑終於使劇中人物和讀者相信,國王對沙恭達羅的愛情始終是忠貞不渝、可以信賴的,他的行動也是真實感人的。迦梨陀娑在第五、六兩幕中表現了豆扇陀失去和恢復記憶前後對待沙恭達羅的態度。失去記憶的國王,仍為沙恭達羅的美貌所傾倒,但他無愧於心,莊重自持,舉止得體;恢復記憶後,他的追悔和自我譴責之情,又如“毒箭穿心”,表達了他對沙恭達羅深沉、真摯的感情。這樣,就從這個側面寄託了作家的理想。順便指出,由於作者成功地運用了仙人詛咒應驗這個關節,使它成了這種戀愛婚變一般以悲劇收場,變為以喜劇終結的轉折點,從而緊扣了表現純貞愛情這一主題,使全劇融會在浪漫抒情的藝術氛圍之中。仙人詛咒應驗是否可信,當以作品的神話傳說成分和浪漫主義特色來看待,何況古代印度人是相信有仙人詛咒的。

巨大影響

《沙恭達羅》在古代印度廣泛流傳,版本很多。在中世紀,又被大量譯成各種印度方言。在近代,也正是《沙恭達羅》首先為迦梨陀娑贏得世界聲譽。1789年英國梵文學者威廉·瓊斯率先將《沙恭達羅》譯成英文出版,並稱頌迦梨陀娑為“印度的莎士比亞”。此後,《沙恭達羅》被譯成其他歐洲文學,在歐洲文學界,尤其在德國,引起巨大反響。在中國,自20世紀20年代起,出現過多種《沙恭達羅》譯本,但都是根據英譯本或法譯本轉譯的。1956年,中國首次出版依據梵文原著翻譯的《沙恭達羅》(季羨林譯)。自50年代以來,中國先後兩次將《沙恭達羅》搬上舞台。

《沙恭達羅》本來自大史詩《摩訶婆羅多》,而史詩可能成書於公元前後幾百年間,反映的是人類童年時代的生活見識和思想情趣,包含著豐富的上古神話和傳說,史詩為作者創作《沙恭達羅》提供了想像和幻想的廣闊天地。同時,迦梨陀娑在構思這樣一個富有傳奇色彩、具有濃郁神話傳說氣氛的故事時,又極為巧妙地以一定的現實社會為依託,曲折地反映出當時印度社會的若干真實情況,如上層統治者的驕奢淫逸(以國王豆扇陀為代表),下層勞苦大眾(以漁夫宮女為代表)的難堪處境等,從而表達作者對當時社會政治制度的不滿,和對愛情、婚姻生活的理想。

作品評價

《沙恭達羅》之具有一定的思想認識意義,且給人們以崇高的美感享受,和它在內容與藝術手法方面區別於一般的現實主義作品有關。作品主要以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為主題,沒有劍拔弩張的戲劇衝突,迦梨陀娑充分自如地利用古老故事中的神奇變幻,加進自己的想像,使古老的傳說與現實的世界融會溝通,生活真實與審美理想水乳交融。在這裡,作家突破了現實主義的規範,不是拘泥於人物的社會地位和階級屬性,而是恰到好處地賦予他的人物(特別是女主人公)以完美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使之既不違背藝術真實的要求,又能充分表達自己的理想。
從劇本對沙恭達羅和豆扇陀內心情緒和舉止行為的生動描繪中,不難看出,迦梨陀娑並非在為現實生活中的帝王后妃立傳,男女主人公之間的純貞愛情和美滿婚姻,既是作家的理想所寄,又代表了當時普通印度人對幸福生活的熱愛和嚮往。劇本對健康、理想和美好願望的大膽肯定,具有明顯的進步傾向。
再則,作品所寫的是既無父母之命、又無媒妁之言的、男女雙方的自由戀愛,這種乾闥婆式的婚姻,無論在奴隸社會抑或在封建社會,都是被根本否定的。作家所歌頌的男女主人公的自主婚姻,正是突破當時社會常規的叛逆行為。劇本生動形象而又令人信服地描繪了沙恭達羅在事件進程中,在衝破當時婚姻制度的羈絆時所經歷的內心矛盾和鬥爭。事實上,為了追求愛情的幸福,沙恭達羅終不免受到社會勢力的阻撓,經受了巨大的折磨,劇中大仙人達羅婆娑正是這種社會勢力的象徵。劇本歌頌這種自由結合的婚姻,讚美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曲折地表達了對社會惡勢力的憎恨,也正符合當時廣大普通印度人的理想和願望。這種積極的思想傾向,是難能可貴的。
如前所述,劇中豆扇陀的形象有其複雜性,由於作者的理想所寄,他被處理成“情種”的形象,從而寫了他一些好品德,這是顯而易見的。但在相形之下,他的所作所為,又遠不如沙恭達羅的純樸和完美,這因為他畢竟身為國王,脫不淨他那所屬階級的劣根性的印記,尤其是他對沙恭達羅的一度遺棄,不管出自什麼原因,終歸透露出當時社會婦女的無權地位。因此,從對豆扇陀行為的這一個側面的描述中,亦可窺見作品的批判意義。
《沙恭達羅》的語言充滿了詩意,構成一部優美的抒情詩劇。特別是第四幕沙恭達羅別離淨修林的場面,充滿了離情別緒,烘託了沙恭達羅的內在性格特點。
在戲劇結構方面,詩劇各幕之間,銜接自然,波平浪起,引人入勝。第一幕,沙恭達羅始終未與豆扇陀交談,卻用一種所謂“心理推進法”,通過人物之間在心理上的互相揣摩,展示各自的內心世界,從而把劇情推向前進。第二和第六兩幕,沙恭達羅不曾出場,觀眾不僅不會感到沉悶,而且從國王對沙恭達羅一往情深的追求或懷戀中,更使我們步步加深對女主人公命運的關注。
人物語言的充分個性化,富於戲劇性,形象生動,切合人物身分,又飽含哲理性,也是詩劇的特色之一。如寫國王的侍從自感已經衰老,就在人物的自白中加進了一條“杖”作為他虛度了幾十年光陰的見證:“我執著這條杖保衛國王的後宮。我心裡想,這只是形式上的制度。許許多多的時光已經消逝過去了。我行路蹣跚,它卻成了我的支柱”。通過這段獨白,這位侍從飄零的身世,悽愴的內心,就落到了實處,並被刻畫得淋漓盡致。
迦梨陀娑作品中高超的藝術技巧,至今仍給我們以有益的借鑑

作者介紹

印度古典梵語詩人、劇作家。一般認為他是旃荼羅笈多二世的宮廷詩人,在世年代不晚於5世紀。他的生平事跡,流行有兩種傳說。一種說他是個婆羅門孤兒,由一個牧人收養,後與一位公主成婚。在公主的勸說下,他去迦梨女神廟祈禱,終於獲得迦梨女神的恩賜,成為大詩人。這顯然是後人根據迦梨陀娑(意思是“迦梨的奴僕”)這個名字所編的故事。另一種說迦梨陀娑晚年訪問錫蘭(今斯里蘭卡),續寫了國王鳩摩羅陀娑懸賞徵求的下半首詩,一個名妓企圖冒領賞金,當夜害死了迦梨陀娑。鳩摩羅陀娑查明真相,為迦梨陀娑舉行隆重的葬禮,自己也投身火中而死。印度現存署名迦梨陀娑的梵語文學作品約有40多部,但其中多數是後人偽托的或同名作者的作品。公認的迦梨陀娑的作品有7部:抒情短詩集《時令之環》,抒情長詩《雲使》,敘事詩《鳩摩羅出世》《羅怙世系》 ,劇本《摩羅維迦與火友王》《優哩婆濕》和《沙恭達羅》。

相關知識

古典梵語戲劇本質上是詩劇,與其他古典梵語戲劇家相比,詩歌成分和戲劇成分在迦梨陀娑的詩劇中達到最完美的統一。他善於按照戲劇藝術的要求安排情節,設計戲劇性場面,塑造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同時,在戲劇藝術許可的範圍內,充分發揮他的詩歌才能。他擅長描繪景色和抒發感情,而且嚴格切合劇中人物的環境和心理;他長於修辭鍊句,但從不故意賣弄詩才。

印度作品與傳說人物

印度作品、作者和古代作品中的人物,以及古代傳說中的形象。

國內戲劇書籍盤點(二)

戲劇,指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藝術的總稱。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即劇本。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本任務主要盤點國內外著名的戲劇書籍。
《明天的天氣》
《小林宏劇作選》
《木下順二戲劇集》
《接頭人》
《荒誕派戲劇選》
《王爾德戲劇選》
《梅里美戲劇集》
《第一個造酒者及其他》
《人之一生》
《丹東之死》
《緞子鞋》
《魔鬼與上帝》
《正義者》
《格萊葛瑞夫人獨幕劇選》
《艾希廣播劇選》
《歌德戲劇三種》
《海濱漁婦》
《戲劇資本論》
《果戈里選集(第二卷)》
《聰明誤》
《拉丁美洲現代獨幕劇選》
《雨果戲劇選》
《回憶安德列耶夫》
《杜卡萊先生》
《卡·恰彼克戲劇選集》
《奧尼爾集》
《老好人·屈膝求愛》
《安德列耶夫小說戲劇選》
《漫長的旅程 榆樹下的戀情》
《維迦戲劇選》
《朝鮮現代戲劇集》
《沃爾夫戲劇集》
《當代蘇聯劇作選》
《雪球花林》
《在烏克蘭草原上》
《真理》
《普拉東·克列契特》
《艦隊的毀滅》
《柯涅楚克選集》
《果戈里小說戲劇選》
《博馬舍戲劇兩種》
《索福克勒斯悲劇兩種》
《蘇聯當代戲劇選》
《莫里哀喜劇全集》
《喜劇六種》
《馬雅可夫斯基選集四》
《努希奇喜劇選》
《狄爾戲劇集》
《包戈延戲劇選》
《索弗洛諾夫劇作集》
《瑪蘭公主——梅特林克戲劇選》
《非洲戲劇選》
《羅馬尼亞戲劇選》
《霍爾堡喜劇選》
《普希金戲劇集》
《翅膀》
《文明的果實》
《暴風雪》
《病房》
《活屍》
《威廉·退爾》
《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
《黑暗的勢力》
《沙恭達羅》
《陰謀與愛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