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恭達

言恭達

言恭達,1948年生,江蘇常熟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政協文史館文化藝術指導委員會委員、研究館員,中國政協文史館言恭達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國家畫院院務委員,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東南大學中國書法研究院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北京語言大學藝術學院名譽院長,教育部全國教育書畫協會副主席,文化部中國國際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文字博物館顧問。

基本信息

藝術簡介

言恭達參加活動言恭達參加活動

言恭達,1948年生,江蘇常熟人,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政協文史館文化藝術指導委員會委員、研究館員,中國政協文史館言恭達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國家畫院院務委員,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東南大學中國書法研究院院長。

受業於著名書畫家沙曼翁宋文治先生,精多種書體,工篆刻、善繪畫。作品參加過第二至第十屆全國書法篆刻展、第一至第四屆全國蘭亭藝術展、數屆全國中青年書法作品展、國際書法展和當代名家書畫篆刻作品展,先後在500多次國家級、國際性和各類全國性展覽中入選並數次榮獲大獎。作品還多次赴日本、韓國、新加坡、巴西、加拿大、美國、法國、德國、英國、墨西哥、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中國台灣、香港、澳門等國家與地區交流,並於2010年11月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首屆中文日”舉辦特展。2008年北京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時創作的《我的中國心》大草長卷、2010年上海第41屆世界博覽會時創作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大草長卷、2011年在美國夏威夷大學APEC文化論壇展出的《世紀脊樑——言恭達書推動百年中國歷史進程人物詩抄》大草長卷、2012年倫敦第30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世界美術大會《體育頌》大草長卷和2013年《時代抒懷——言恭達自作詩大草長卷》等,贏得海內外一致讚譽。作品收入《中國現代美術全集》(書法卷和篆刻卷)、《中國當代書法大家》等500多種全國性專集。1987年全國“當代中青年‘書苑擷英’評比”中,作品以最高評票被評為全國37位優秀作者之一。作品還被選刻於全國各地100多處碑林,並被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等國內外100多家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和中南海、人民大會堂布置與收藏。書學論文多篇參選“全國書學研討會”,選入《當代中國書法論文選》,獲中國文聯“第五屆全國文藝評論”二等獎,“第七屆全國文藝評論”一等獎等。出版《抱雲堂》等書畫專集與《抱雲堂藝評》等專著,《當代書法名家》(字帖)及教材,參與合編《六體書字典》、《中國書法名作鑑賞辭典》等。

社會活動

他熱衷於社會公益與慈善事業,多年來個人為四川汶川、青海玉樹、四川雅安等地震災區和安徽貧困地區、江蘇紅十字孤兒學校、全國愛滋病防治、江蘇省體育發展基金、為東南大學、北京語言大學等無償捐資1000多萬元,建立“南京言恭達慈善基金”、“東南大學言恭達教育基金”、“北京語言大學言恭達藝術文化教育基金”和“中國友好和平發展基金會言恭達國際文化藝術交流基金”
2012年建立“言恭達文化基金會”。
2008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博愛勳章”
2010年被國務院防治愛滋病工作機構授予“愛心形象大使”稱號、全國政協“善行天下·政協委員慈善公益代表人物”
2011年榮獲國家“第六屆中華慈善獎·最具愛心行為楷模”稱號等
2013年榮獲江蘇省人民政府頒發的“紫金文化榮譽獎章”
2014年榮獲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頒發的“和平貢獻獎”。

所獲榮譽

2008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博愛勳章”;
2010年被國務院防治愛滋病工作機構授予“愛心形象大使”稱號、全國政協“善行天下·政協委員慈善公益代表人物”;
2011年榮獲國家“第六屆中華慈善獎·最具愛心行為楷模”稱號等;
2013年榮獲江蘇省人民政府頒發的“紫金文化榮譽獎章”;
2014年榮獲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頒發的“和平貢獻獎”。

人物評價

挺起脊樑

作字行文,文以載道,書以煥采,切如時需。此言雖然樸素無華,卻高度概括了中國書法的內涵和價值。書法首先是表達、記述的需要,在此基礎上,它又要擔當起“助人倫,成教化”的道義,然後才有“筆底龍蛇,萬歲枯藤,

言恭達言恭達
幾至若皮、肉、筋、骨、氣等如人一般的審美需求”,於是,書法上升到了藝術的高度。當然,書法的藝術價值不僅僅體現為線條的遒勁和神采奕奕的氣格,它更應該是能把握住時代的脈搏,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一部以線條藝術的視角記錄時代特徵的史詩。這就是書法的內涵和價值所在。

正因為書法對中華文明所具有的重要性,和它對普通大眾審美所具有的廣泛影響,基於中華文明的傳承和時代的需要,有識之士熱切呼喚書法藝術回歸傳統審美精髓,即求真、向善、追美。這是對中國書法的負責,也是對中國書法文脈的負責,更是對中華文明的負責,簡而言之,是對中國負責。於是,書法審美的取向,上升到中國書壇,乃至是中華文明脊樑的高度。

筆者為何要潑墨言書,甚至是發肺腑之言作憂天之慮呢,究竟今天的中國書法在審美上出了什麼問題?當我們發現這些 “以醜為美”、“極度強調個性,忽視書法本體美”的所謂流行書風真正地流行起來時,當某些別有用心的人賦予書法很玄乎很符號化的功用時,書法離妖魔化不遠了,它被扭曲了,只能彎下腰,低垂著頭,無奈地被他們驅使和利用。更為可怕地是,中國書壇颳起了這兩股歪風,甚至有越演越烈的趨勢,不知他們究竟有何用心,要將中國書法和中國大眾的審美帶向何方?

帶著這些擔憂和質疑。於是,言恭達的意義和重要性就充分地凸顯出來了。他以其雅正、高格的書法藝術向這兩股歪風宣戰,中國書法不容忽視本體美,書法還是要在傳統和法度中汲取營養,在規矩中有限的拓展,展現出具有中國傳統審美的大氣象、大格局。言恭達認為書法的線條是心學,每一筆下去都是書家心電圖的寫照,是書家生命狀態的體現。誠然,一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書家,他的血液里流淌著的是中華文明剛勁而又內斂的基因,他的氣格是陽剛正大的,他的審美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一脈相承的,是真善美的化身,是體現時代的脈搏,鼓舞國人更堅定、勇敢、文明地邁進新時代,從而完成了“助人倫,成教化”的道義擔當。挺起脊樑,這是一個書法大家應該有的勇氣和擔當,是一種社會的道義和歷史的使命感,也是言恭達用其書法藝術默默地擔當著。

當我們看到了《世紀脊樑——言恭達書推動百年中國歷史進程人物詩抄》巨幅書法長卷作品時,也許人們真正地看懂了言恭達的書法審美,看懂了言恭達對中國書法和中華文明的敬畏感和使命感。挺起脊樑,請言恭達先生以其書法藝術和書壇影響力繼續挺住!挺住!

收放自如

上文筆者濃墨潑彩談言恭達先生書法審美的意義,現在請諸君隨筆者的筆觸,解讀一下先生的書法風格及其內涵。筆者以為,言先生專長於大草,同時也精通篆書和隸書。他對歷代草書都有深入的研習,特別鍾情於張芝、王獻之、張旭、懷素、黃庭堅等書法大師的作品,對篆隸書體的創作也達到了相當的高度。更難得的是,他對經典的研習不是簡單的停留在法古的層面,而是以先賢法度入而出之。每一種書體,不僅創造了極具個人特色的藝術風格,而且在深刻領悟各種書體特徵的基礎上,做到在幾種書體之間自由“切換”,融匯貫通,體現出他深厚的綜合藝術修養。像他的篆書作品用筆雅正,取《泰山石刻》和石鼓文的拙厚與樸實天真,加上對草隸的借鑑,形成了獨特的書體和面貌;他的隸書在強調那種蟬頭燕尾的感覺時,取草書的動態和氣勢,強調結體的動態美,同時,也用大草的寫意性加強了隸書的生命感性經驗,使其隸書充滿才情和意境之美;堅實的篆、隸功底,也使先生能將篆、隸的筆墨和審美取嚮導入大草創作,可以說,他是在用篆書的筆法作草書,所以其草書在矯若驚龍的同時,處處呈現一種入木三分和屋漏痕的筆力。

書法是線的藝術,點畫線條間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將全部美的特質包容其中。草書藝術對“線”有著更高的要求,追求節奏感、立體感和力量感。一般形式美創造往往陷入程式化、靜止化,從而失去鮮活的生命感和力量感。而先生的草書作品可謂是真正意義上的“有意味的形式”,有著中國書法藝術所獨有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現力量,活生生的自由流動之美。通過結構的疏密,點畫的輕重,行筆的緩急創造出行雲流水般的藝術效果。作品中每一篇、每個字都是有個性創造的,而不是僵硬的規範,或簡單的機械重複。先生創造性的將篆隸的“裹鋒”之法引入大草,避免了筆鋒散癱之弊病,很好的保持了中鋒用筆,“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以使點畫線條渾圓飽滿,力含其中,厚重凝潤,因此,他的作品有著很強的立體感。中國的書法藝術評論總是將“線”和“骨”聯在一起。唐代著名書論家張懷瓘認為“書以風神骨氣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書斷》)骨氣首先強調書法“骨”之形質,即用筆的藝術表現力,言先生深諳書法對線條力量的要求——“藏而不露”、“暢而不滑”、“澀而不滯”,因此才能創造出作品中那種非表面化的剛柔相濟,骨力追風的力量美。縱觀先生作品,大草用筆爽健,起止分明,毫無拖泥帶水之感。線條挺拔,剛斷直截,肥瘦停勻,骨勁有力,作品厚重感十足,給人堅不可移的感覺。側鋒用筆則作為中鋒的補充和陪襯,變化萬千,增加了作品的飄逸之美。從整體書風來看,高古而秀逸,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從中外繪畫藝術史的經驗來看,只有深諳傳統才能談到上創新。創新從來都不意味著對傳統的拋棄,即便是高喊反傳統、看似完全顛復傳統、與傳統決裂的現代藝術,其實也只不過是在傳統基礎上的一次創新而已。每一代藝術家都是在對前代藝術的繼承和發展中開創屬於自己的時代的。因此,最為卓越的書法家總能在嚴格的法度之中自由馳騁,施展其創造才能。

深厚的功底以及對前輩的借鑑為先生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營養和創新的靈感。先生迷戀經典,但這不意味著守舊,而是能夠“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書法藝術強調收放自如,也就是說書法創作要在法度中自由發揮情感,在怡情悅性的基礎上又處處呈現出書法之嚴謹。用儒家的語言就是不偏不倚式的中庸,用道家的話說就是以虛托實,用實說虛的空靈與超脫。先生曾這樣談他對書法創作過程的理解:藝術創造本身應該是一種若有若無、自然而然的行為。如果刻意追求,反而會被這種追求束縛住。創作的過程中,不拘泥於任何的法則或者經驗,不把自己捆在既定的框架里,跟隨內心深處的聲音,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觀先生的作品,仿佛能看到他揮毫潑墨的酣暢淋漓和無拘無束,但因為有著深厚功底的積澱,先生的字從來都不流於“荒誕狂怪”。這便是藝術創造的“超以象外”和“得其環中”,看似無法實則有法,看似自由自在的創造,其實是被冥冥之中的藝術“向心力”牽引著,離而不遠,散而不亂,縱而又歸。這樣的作品才能既有經典之遺韻,又是只屬於自己的東西。

書道無為

筆者曾經屢次提到“書道無為”這一書法理念,很多人甚是不解,書道緣何無為呢?筆者以為,首先當先解讀無為的含義。老子提出無為主張,基於一個原因:他的修行達到了絕頂高度。修行達到玄同高度,就明白一切都是虛幻的,都是無的。老子已經“超越”這一高度,所以,老子明白一切“為”,不管為有為無,為大為小,都是“無”,都是空。那么什麼是“無為”?“心”知其為乃是“空”,此為就是無為。老子言:“無其為,是為;無其事,是事;無其味,是味”。這說的是事物本相。由此可見,無為,就是“心知其空而為之”。也就是“心不著相”,“不執著”。其實在筆者看來,道家的無為,並非不求有所作為,只是指凡事要“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違反“天時、地性、人心”,憑主觀願望和想像行事。這也是“無為無不為”的內涵所在。

書道者,乃是書法之大道也。習書當得法入理,由技入道,繼而實現“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如此,則真正地入道,真正進入書藝的康莊大道。其實,藝術之初入門者,比的是技法的熟練度,慢慢地就變成了性情和學養的高低,最後就是變成了文化底蘊和修養的厚薄。書家除了文化的薰陶,還需要社會的歷練,所謂“人情練達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學問”也是這個道理。書道無為,是心不著相,是因人之心的自然流露,不造作,不功利,這其實才是書藝達到的最高境界,是弘一法師書法所具有的拙中帶稚的境界。

在談書道之時,且讓我們回顧一下中西文字的區別。眾所周知,西方的文字是拼寫文字,但從字形上是無法看出這個字所反映的客體事物或概念的,也就是說,能指與所指是沒有直接關係,偶然結合在一起的。而中國的漢字則是象形文字,是以象形為本源的符號,就像是繪畫,是對事物概括性的模擬寫實。因此,與西方文字不同,漢字不管是古文字還是現代的文字,人們單從字形上就能大概看出這個字是表示了什麼含義。而且,更重要的是,象形字從一開始就包含著超越被模擬對象的符號意義,很多時候,一個字表現的不只是一個或一種對象,也包括主觀的意味、期望或要求。

因此,在中國古典美學以及漢字會意的影響下,書法藝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一直都是人的精神和氣質的抽象體現與表露,所謂“暢寄幽情”。劉熙載曾這樣評價:“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評價一件書法作品除了看書法家的功力、章法,更要看其修養與胸襟。而先生的書法充分體現了他的才情和人品,體現了文人的雅意和書卷氣,是中國式的審美的集中體現。其實上文所提到的中國書法對“骨”的強調,不僅限於用筆的力量美,還指向書家的人格力量,強調書法要高雅、有品位,反對媚俗,所謂“書如其人”。“品格”實乃中國藝術之魂靈,如果藝術格調不高,任憑技巧再嫻熟高深,終歸流於俗手,難以體現中國畫最為本質的藝術精神。高格調從何而得?言先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唯靠一個“養”字。先生有著超脫常人的悟性和苦耐寂寞的勇氣,靜觀世間的名利誘惑,保持止水的心境,坐看雲捲雲舒。多年來,始終堅守著自己藝術生命的底線,與世無爭,唯與藝搏。也唯有這樣創造出來的作品是需要多次的品讀、玩味才能領悟其中妙處的,就像收藏家無時無刻不在把玩的藝術珍寶,反覆品味,趣味無窮,每一次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三十多年來,先生不斷的與古代大家對話,又時時吸收時代的新鮮空氣。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體會,深厚的學養、廣博的人生歷練、詩書畫印兼涉,使他的藝術和人生都體現著中國古典美學的至高追求。身為孔子徒弟言偃的後代,先生有著儒家“清、正、中、和、厚、朴”典型人格魅力,儒家“以道自任”、“經世濟用”的精神追求在他的血液中流淌,多年來,他以切身經歷踐行著儒家藝術審美教化喚醒人性道德的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西方學人對知識分子的界定主要包括兩點:首先,“知識分子”應是以某種知識技能為專業的人,例如藝術家、科學家、教師等腦力勞動者;其次,他還必須深刻的關懷著國家、社會以及世界上一切有關公共利益之事,而且這種關懷必須又是超越於個人的利益之上的。當國家、人民遇到災難,他默默捐款200萬元,他為南京慈善協會設立專項百萬慈善基金……同時,他打破藝術家“靜觀的人生”,積極的參政議政,身為全國政協委員,他關注教育、關注文化、關注民生,身體力行地以一個書法家的身份融入到社會生活,他常常從一個藝術家、文人的角度對一些社會問題進行思考,並努力的解決問題。

言先生的性格中也有著道家自然而然、隨遇而安的超然與灑脫,言恭達先生總是給人彬彬有禮、平易近人的感覺,隨著歲月的消逝,他的人生觀與審美觀更趨於清靜、自然,返璞歸真。在如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如此恬淡平靜的心境更顯難得。

他的書法充分體現了中國式的審美,至善至美、堅定厚重的藝術表現力承載著儒家厚德載物的審美理想。洗鍊、簡約、自然的書法章法和結體,則是的道家思想在其作品中的具體體現,觀先生的作品,有一種清逸、渾樸、平和、簡靜的美,平中蘊奇,風韻天成。這是禪宗所謂“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之境界,超越了法則和束縛而返璞歸真。

“筆墨當隨時代”,經典的藝術形式、審美法則應該為這個時代服務,言恭達的書法又不止於古典美,而是迎合整個時代主題的。在如今這個強調多元和諧的時代,使得先生似乎有一種能力,就是將看似矛盾的因素和諧的統一在他的書法藝術中,作品中既讓人感受到北派藝術的恢宏豪邁,又有南派藝術的清新逸氣,既有碑的凝重、帖的醇雅、又有簡的率真,可謂南北貫通、碑帖相融。更為重要的是,先生的書法藝術貴在用傳統的審美意趣表現新時代主題,用看似傳統、經典的筆墨意趣傳達出具有時代感的當代精神,正是他成功的關鍵。他用中國書畫獨有的長卷形式來表現當下流行的奧運題材服務,創造了書法白話文長卷的歷史紀錄,而且用這種蘊含著東方審美密碼的藝術形式,創造了如何格調高古、氣韻生動的作品,讓東方文明的文化魅力和獨特韻味隨著奧運文化傳遍世界,走向未來,讓古老的書法藝術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最後以言恭達先生的一段話為本文劃上句號。言恭達說:“中國書法不僅是線條的藝術,同時也是時代脈象的彰顯。當我們回顧歷史,就會發現,那些流芳百世的經典作品,都顯現出對當時社會的思考和人類精神的弘揚。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稿》、黃庭堅的《諸上座帖》、懷素的《自序帖》、王鐸的草書長卷、林散之的《論書帖》等,都與當時的社會文化緊密結合,才使傳統的書法藝術因此擁有了勃勃生機而綿延不絕。所以,書法藝術創作要有時代特質、傳統特點和個性特色。我們呼喚時代經典,呼喚審美崇高,也呼喚藝術包容,就是書法藝術創作要緊密聯繫現實生活,將藝術的價值與社會價值有機統一起來。還要認識到文藝作為民族精神的旗幟,對於社會有著重要的引領和凝聚作用,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先進性、導向性。作為一個書法家不能閉門造車,與時代隔絕,而應該陽光下感恩時代,文化中敬畏傳統,民生里關愛大眾。

評價摘要

▲他沒有任何名家的架子,心境極其恬淡、平靜,卻又深沉、多彩。談起人生品格,他說他欣賞的品格:“正直、真誠、單純”,再加“平實與寬容”。“一個藝術家到了一定的社會層面,要保持平常心很不容易”,他感嘆著。他並不把“頭銜”當回事,“藝術家最終靠作品說話。當了什麼‘長’,只會助長你的優裕感,要時時清醒啊”。然而,他又坦率地表示:“這個‘長’要掛,是便於工作。職務不是榮耀,是一種責任。”看來他十分珍惜他的工作環境,他對朋友說“我常想到自己是個倖存者”。

▲事業是他全部生命的內涵。對言恭達老師來說,藝術與管理的雙重層面是他執著而苦澀地追求的事業。他道出二個鮮明的觀點:一是他不把協會工作僅當作職業來做,而看成學問來做,這樣才有創意,才能發展;二是他反對“玩藝術”,真正的藝術創作是嚴肅的,是現代人文品格的宣洩,人文精神的弘揚。所以,他每天的工作都很投入、充實。他將文化信念看作是生命信念,真實而充盈,從容又崇高。心靈的獨到與精神的飽滿令人感動!

▲我曾多次聽到好多江蘇書家的評論,除了治學嚴謹、書藝高超外,言恭達老師具有很強的行政管理能力,又有極豐富的人情味:謙和、公正、寬容、大度、厚道。他能團結人、理解人、善待人。“他辦事不是考慮對自己有沒有利,而是對江蘇書法事業有沒有利。”這個原因大大升揚了他在廣大會員中的凝聚力和親和力。

▲文聯工作很重要的是“交友”。他說他來南京工作時確立了交友的十二字方針,即道義相交、誠信相待、平等相處。這裡“平等”最難,“平視”是關鍵,要象善待生命一樣善待朋友與同道,重視人性的價值。

▲習慣決定成功。有人總結恭達老師“習慣”的三個特徵——養成做事的緊迫感,追求卓越的信譽感,加上激情而投入的工作。

▲恭達老師意味深長地說:“我十分看重三條:個人修養上要注重人格的完整性;思維切入點從‘小我’進入‘大我’狀態;工作效果上則堅持藝術本體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同一性。”藝術“為學”先“為人”,這就是他求道的支撐點。

▲他戀古,但不守舊;他天天與古人對話,但又時時吸收時代的新鮮空氣。清逸、蘊借、渾樸、平和、簡靜是他三十多年來硯邊探索的藝術風格。“清逸”是他藝術審美的基本傾向。清逸贏得自然、平和、古雅、高踔、簡靜的書卷氣息。平中求奇,風韻天成。對於書畫印,恭達老師的美學思想是追求“清、拙、厚、大”。“清”則古雅,去“濁”、“俗”,顯“逸”、“靜”,風規自遠也;“拙”則朴渾,無作氣,勝於巧,熟筆易得,生拙難求,氣韻生動也;“厚”則沉雄,去浮滑,強骨格,真力彌滿也;“大”則精深,去小家氣,生至剛、至中、至正的大家氣,品位高古也。他的作品,碑帖相融,達到北“勢”與南“韻”的有機統一。將恢宏的豪氣與清暢的逸氣結合起來;將碑的凝重蒼茫、帖的醇雅精微、簡的天趣率真結合起來,在充實中求靈透,於閒靜里把握節奏,捕捉感覺中朦朧而又微妙的深層意象。

(摘自葉應天《現代人文品格的宣洩》)

▲言恭達草書的最大特點是獨特的筆法,而這個特色正是清代碑學書法的創新成果和時代書法演進的具體體現。

▲言恭達草書的真正成功之處就是碑、帖結合,就是對清代乾嘉以來碑派的繼承和發展。

▲言恭達對篆隸書體的創作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對歷代草書的深入研習特別是張芝、王獻之、張旭、懷素、黃庭堅、王鐸下過非同尋常的功夫,因此,能將篆籀筆法和筆意融入大草的研創之中,走的是一條自北宋以來,到清代碑學後期的金石碑帖結合之路,是當代碑帖兼容書家的成功典範。

▲言恭達的草書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對書法自覺的主動探索就具有了自覺書法的特殊價值和歷史意義。他的大草書法的取法、筆法、章法、字法、墨法以及書寫工具和書寫載體的自覺運用和思考,達到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他用古代書法常用的長卷藝術形式為這個充滿世界意義和影響的奧運題材服務,不僅創造了書法白話文長卷的歷史紀錄,而且用這種最具東方文化魅力和典型代表的書法形式,宣傳奧運的和平精神,展示中國文化獨特魅力和書法的特殊價值。

▲他不僅和時代文化發展相表里,而且對以儒釋道為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審美價值相對應。厚重、堅定的線條,表現出儒家厚德載物的審美理想;洗鍊、簡約、自然的書法結體和章法,是超然物外的道家思想的具體體現;飛白、漲墨、暈色,特別是嫻熟、不可捉摸的高超用筆技巧,在更高的層面上對書法之“法”的否定,追求著一個亦真亦幻、超驗的理想世界,所謂的“惟觀神采,不見字形”的剎那今古、瞬間永恆的佛家境界。

▲面對言恭達的大草長卷,我們似乎看到了古老的書法藝術在飛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它既承載著幾千年東方神秘的藝術密碼,讓我們的心靈得到震撼和升華,同時也同樣復載著現代的人文精神,伴隨著特殊的奧運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摘自衡正安《書東方神藝 報世界和平——言恭達大草長卷<何振梁在莫斯科陳述演講>賞評》)

▲言恭達的大草藝術有著極其獨特的審美個性,在當代書壇戛然獨立,極具個人藝術面貌。

▲言恭達乃言偃後裔,深厚的學養、人生歷練和詩書畫印的全面浸染,造就了他寬廣的胸襟和廣博的藝術胸懷。特別是他的書法以甲金籀篆為根本,貫穿於真草隸行,更運之於大草之中。該長卷,氣息純正、高古,格調高雅、飄逸。給人以縱橫奇逸、張弛有度、儀態萬方、大氣充沛、風神外躍、卓犖高邁之審美感受。

▲言恭達於篆隸書體有著深厚的筆墨功底,是當代篆隸書之高手。他以中鋒用筆使其線條厚實、凝重,偶用側鋒取妍、得飄逸之恣。他承接張芝、小王、張旭、懷素、黃魯直硬毫中鋒用筆而來,更以長鋒羊毫的裹鋒用筆之法獨創之,是將古人的“中鋒”用筆之法,運用於生紙、長鋒羊毫的不同工具之中,中鋒裹毫揮運,纖毫必究,其點畫、線條,厚重如高峰墜石,堅不可移,飄逸似翔龍在天,儀態萬千,呈現出嶄新的藝術魅力。在氣息、用筆的大處上,言恭達先生的大草藝術表現出超凡的藝術特色,在點畫、線條、墨法等細微處,也表現出驚人的藝術表現力。

▲不管是再厚重的線條還是纖絲微毫,都能一絲不苟、筆筆到位,筆不敗、毫不散。

▲用墨,也是言恭達先生大草書法的一大亮點,他尤擅用澀筆、渴墨、漲墨,甚至用宿墨,使書作更增添了風韻神采,妙盡天然,退去鉛華。言先生大草的字法是純正的,他追求草法的純粹性。

▲言恭達草書不管從風格面貌、氣息境界還是技術功力上都可謂耀眼於當代。

▲言恭達草書的用筆之法,直接來自於篆籀,和“古法”相合,他繞過了元明清和唐宋相接,他的大草用筆之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也是他在當今書壇具有強烈個人藝術面貌的最重要的原因。然而,“筆墨當隨時代”,時代變了,書寫的載體、工具以及審美標準變了,所以,所謂的“古法”也要變,也要有所創建,言恭達先生草書用筆暗合於古人,又和古法有所發展,這正是他成功的關鍵。言恭達先生作大草是用長鋒羊毫,喜用生宣紙,這種紙和筆要到明末之後才出現。

▲言恭達作草書,將清人羊毫長鋒作篆隸的“裹鋒”之法運用於大草之中,這樣就避免了筆鋒散、倒、癱之病,既能保持中鋒用筆,又將古人的中鋒古法有所發展。又因為長鋒羊毫蓄墨多,生紙吃墨深,所以,就能產生高質量的點畫和線條。

▲言恭達的大草書法,達到了較高的藝術境界,是他綜合修養的藝術體現,是建立在他具有書法本體深厚功力之上,特別是其堅深的篆隸筆墨,運之於“裹鋒”的用筆之法,使其整體書風高古而秀逸。草法的純粹性,正尋繹了“簡約”乃大草藝術乃至中國藝術的最高指歸;字字連綿而字中筆斷又巧妙處理好了“遲”和“流”的辯證關係;用長、短線條,大、小塊面對空間的分割,增加了章法的變化和節奏的強弱,以達到超凡的藝術表現力和超越同儕,力追古人的藝術境界。

(摘自衡正安《椽筆攪海 飛龍在天——言恭達大草作品<唐詩宋詞長卷>賞析》)

▲言恭達自覺地背負起對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的責任。就書藝而論,言恭達的書法是“為人生而藝術”的藝術。

▲言恭達以書法的藝術形式彰顯了“為人生而藝術”的人生理想,特別是他的篆書與草書更是自覺地交融了某種心靈狀態和精神狀態,我們姑且理解為道德的境界。他的人生藝術,系在這種心靈狀態中所產生與成就的。一個大書家的成就,必是“道”之修成,這是萬古標程。

▲言恭達的“一筆”草書,最具哲學思想中的寫意性與“道”之精神。他能在書法的矛盾中(創作狀態下)抽象出生命的意義,從而體悟出生命境界,在道、藝中踐行其人生的至高境界,正如孫過庭在《書譜序》中所曰:“窮微測妙之夫,得推移之奧賾”。可見書法中的“道”與哲學中的“道”,其深層面是一致的,也是統一的。理解了這點,也就理解了中國藝術的“寫意”精神,也就理解了言恭達書法中追尋的人格精神,這就是中國藝術的特有方式——寫意傳統。

▲言恭達以篆書筆意入草的“線性”,生動地凸現了他人格精神中“清、正、中、和、厚、朴”的生命情懷。這是中國書道追尋的最高精神境界,它實是“和善敦厚”的社會道德在藝術中自覺覺醒的社會責任感,書家以其個人的審美藝術追求在完善這一社會使命和社會責任。

▲言恭達的書有一股清氣、淡氣。這說的是他書法的“內美”,即意境之美。意境其實是一種文化內涵在作品中的生髮與彰顯,意境也是一個時代文化精神在作品中的自覺與冥契。我們溯源其書法的“法意”精神,他是從魏晉、漢三代,到鐘鼎大篆,再到商代甲骨文的。在筆法上,他把漢三代深奧高古的筆意,於古法(有“道”之精神)中化解出今意,並能突破窠臼,自成風貌,於虛淡敦厚的點畫中闡釋出蘊涵大朴大美的大境界。我們在他的“真線”中,常常體會到那洋溢著生命情懷的宇宙之源,這“線”是充滿著生氣與精氣的生命之線。

(摘自石延平《上善若水 故幾於道——談著名書法家言恭達的人格精神》)

▲言恭達早年以篆書名世,他是當代書壇最早進行寫意大篆探索的書家。他的寫意《散氏盤》筆墨淋漓,以漲墨強化線條張力和金石氣表現,同時在結撰上又融入強烈的主體意識,在視覺造型中傳遞出時代審美趣尚。在大篆這一古老的書法審美領域開拓出自己的疆域。在當代不多的大篆名家中,言恭達無疑是取得較高成就並具有開拓性的代表人物。

▲作為對篆書古法研味的延伸,他在隸書創作領域也取得很高成就。他的隸書以《好大王碑》為基,強化篆書筆意,在保持《好大王》朴茂雄強的氣勢風格下,又強化引入了靜穆之氣,以閒逸的筆路和江左風尚傳遞碑版雄強氣質,這種隸書審美取向對後來江蘇中青年書家隸書創作構成很大影響。

▲在很大程度上,篆隸古法構成言恭達書法審美價值的核心,他在對篆隸古法的審美價值追尋中,建立起主體化風格並積澱為其書法創作深層審美心理結構。

▲因而,可以說言恭達對篆隸古法的研創並未停留在法古層次,而是在對篆隸古法的深入研味中尋覓和體悟表現性的審美向度,並在表現性中強化書法的生命感性經驗。也正是在對篆隸古法的寫意性審美價值追尋中,言恭達最終轉向對大草的創作與探索,並以大草建立起他書法創作審美價值的中心點。

▲言恭達正是在經歷了在寫意大篆領域幾十年的創作砥礪而完成實現了他創作上由篆隸古法向大草飛躍的轉進。從這個意義上說,言恭達始終是一個具有強烈主體意識及表現性的書家。

▲對篆隸古法的信守和創作審美價值尋覓,使言恭達對大草的歷史認同具有強烈的主體性,他始終強調大草的篆籀古法,而他在草書創作中將篆籀氣視作大草筆法的最高表現。他認為篆隸古法才是大草的主調,所以他的大草在整體上傾向於唐宋傳統。他的草書以旭素為基,強化線條的純粹性及由對篆籀氣的崇尚所帶來的力量感,同時又引入空間結構意識,化裁黃山谷,強化草書的空間表現。在草書文本形式上,他採用唐宋草書慣常的手卷形式,將時、空結構表現相整合,融化草書大的章法結構和欹側穿插咬合,體現出強烈的唐宋草書精神。言恭達大草的對篆籀古法的強調,顯示出他對草書史的個體化分梳與洞見,這對當代草書創作尤其是大草創作無疑是有啟迪意義的。

(摘姜壽田《自胸藏風雲 筆挾元氣——評言恭達大草長卷的時代意義)

重要事件

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收藏儀式收藏儀式

2010年8月9日下午,“言恭達書法長卷收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著名書法家言恭達先生向中國國家博物館捐贈他創作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胡錦濤主席在上海世博會歡迎晚宴上的祝酒辭》大草長卷。

此作品近25米長,整篇協調一致,動中寓靜,古質遒美。將書法藝術與我國舉辦上海世博會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相結合,記錄了世博會的輝煌時刻,能夠喚起民眾的藝術感覺與文化思考,是書法藝術內容與形式在時代創新中的有效嘗試,具有獨特的現實意義與文化價值。

收藏儀式由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助理陳履生主持,書法捐贈者言恭達先生和中國文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馮遠先後發表了講話。隨後言先生向中國國家博物館捐贈書法長卷,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向言先生頒發了收藏證書。最後中國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副館長黃振春在儀式上致辭。

選錄於言恭達先生作品集選錄於言恭達先生作品集

言恭達先生在講話中說到,書畫篆刻藝術是他一生追求的生命。這種生命體驗不斷支撐其人文知識的豐富和人文品格的完善,也不斷引導其逐步將技藝傳承的視覺擴大到社會的人文關懷。他正是用書法藝術大草長卷形式來記錄歷史、體現歷史、暢想歷史,作為時代的文化記憶,弘揚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精神!他感謝社會各界尤其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對他藝術追求的認可。

收藏儀式

出席收藏儀式的還有全國政協副主席羅富和,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顧秀蓮,中紀委副書記黃樹賢,中宣部副部長孫志軍,中國文聯名譽主席周巍峙,中央委員、軍事科學院原院長劉精鬆上將,中央候補委員、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劉振起上將,中國文聯黨組副書記、書記處書記、副主席覃志剛,中國文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馮遠,中國奧委會名譽主席何振梁,中國書協名譽主席沈鵬,中國書協主席張海,中國曲藝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姜昆,中國音樂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徐沛東,中國攝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李前光,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李前寬,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康健民,民進中央秘書長趙光華,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亞民,著名作家蘇叔陽,著名美術家錢紹武,奧運冠軍李寧,《瞭望中國》雜誌社社長秦清運,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副總經理劉佑局,中央數位電視書畫頻道董事會主席王平等各級領導和文藝界、體育界、媒體的嘉賓100多人。

2015年10月20日下午,首屆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隆重舉辦了漢字文化傳播獎、第五屆中國文字發展論壇優秀論文和“鼎甲”杯甲骨文字有獎辨識大賽頒獎儀式。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言恭達獲“漢字文化傳播傑出貢獻獎”。大會給言恭達先生的頒獎詞為:他博學多聞,睿智廣識,熱心公益,德藝雙馨。他是當今中國書壇最具影響力的代表性書家之一,是推動書法文化走向世界的藝術大家。

作品賞析

言恭達言恭達
言恭達言恭達
言恭達言恭達
言恭達言恭達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