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廢林泉寺》

《池州廢林泉寺》作者杜牧,是唐朝的一部詩詞。

作者

杜牧

詩詞正文

廢寺林溪上,頹垣倚亂峰。看棲歸樹鳥,猶想過山鍾。
石路尋僧去,此生應不逢。

注釋

①池州,今安徽貴池縣。杜牧曾於此任過州刺史。林泉寺,在貴池縣內西街。唐廢后,宋太平興國初改建。

②頹垣:倒塌的牆。

作品譯文

寺院廢棄碧溪旁,寺牆倒塌群山中。

眼看暮鳥栖舊樹,心隨晚鐘過山峰。

沿著石路尋僧去,只恐此生難相逢。

作品鑑賞

晚唐會昌年間,唐武宗大力打擊佛教勢力。公元844年(會昌四年)下令拆毀天下山房蘭若並令被拆寺僧尼還俗。據公元845年(會昌五年)武宗詔載,天下共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零五佰人。拆招提蘭若四萬餘所。經過這次打擊,佛教許多宗派一蹶不振,而“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佛教禪宗,在晚唐卻更加興盛起來。禪的重精神領悟而不拘修道形式是經過中國文化改造而適合中國文化的宗教主旨。杜牧親身經歷了“會昌法難”,該詩讓世人讀到在寺院毀棄後,禪的精神的存在。寺院廢棄了,但它旁邊的溪水仍清澈地流淌;寺牆坍塌了,但它四周的山峰依然聳立。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似乎象徵了禪的精神。暮鳥依然歸來,遊人在懷念山寺里傳出的鐘聲。這代表了一種人們在情感上的皈依,佛的力量、禪的根性已種入了人們的心中。僧人已經不見蹤影,可能已被迫還俗,可能已混跡世間,可能已雲遊他方。然而,只要佛心在、佛性在,一念悟,眾人即佛,又何必一定要有出家僧呢。會昌之後,禪宗分宗立派更加興盛,就是因為它的不拘形式的禪道為大多數人所接受。[2]

作者簡介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唐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市)人,為宰相杜佑之孫。公元828年(太和二年)擢進士第,曾為幕僚多年,歷黃、池、睦三州刺史,並曾任監察御史、左補闕及膳部、比部、司勛、吏部諸員外郎等官職。最後官至中書舍人。杜牧秉性剛直,不屑逢迎,敢論列大事。其詩情致豪邁。《唐音癸簽》卷八引徐獻忠語:“牧之詩含思悲悽,流情感慨,抑揚頓挫之節,尤其所長,以時風委靡,獨持拗峭。”人稱杜牧為“小杜”,以方之於杜甫。杜牧有《樊川文集》20卷,《全唐詩》存其詩8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