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44年

公元844年,甲子年(鼠年);唐會昌四年;南詔天啟五年;日本承和十一年;渤海國鹹和十四年。本年發生了黠戛斯遣將軍諦德伊斯難珠入貢、昭義大將郭誼等斬劉稹請降、牛僧孺、李宗閔流貶遠州等歷史紀事。

歷史紀事

黠戛斯遣將軍諦德伊斯難珠入貢
會昌四年(八四四)二月,黠戛斯遣將軍諦德伊斯難珠等人入貢,言欲徙居回紇牙帳,請發兵日期和集會之地。武宗賜黠戛斯可汗詔書,喻意如今秋可汗擊回紇、黑車子時,朝廷當令幽州河東、振武、天德四鎮出兵要路,邀擊其逃亡之眾。然後,即依回紇舊例,冊命可汗。
昭義大將郭誼等斬劉稹請降
會昌四年(八四四)七月,昭義山東邢、洺、磁三州請降,劉稹等人聞訊大驚。大將郭誼押牙王協密謀殺稹請降以自贖。八月,郭誼、王協以計使劉稹解除其堂兄中軍兵馬使兼押牙劉匡周兵權,然後令稹親從董可武勸說稹歸順朝廷,以郭誼為留後。稹性懦弱,聽從可武之言,以母命署郭誼為都知兵馬使。稹宅內兵馬使李士貴得悉,率後院兵數千人攻誼,誼叱退,殺士貴。遂易置將吏,部署軍事,一夕俱定。次日,郭誼、王協設計誅殺劉稹及其宗族家小,殺劉從諫父子親從張谷等十二家。遂遣使送劉稹首級及降書於南面招討使王宰。其使過澤州,稹將劉公直舉營慟哭,亦降於宰。十五日,王宰以郭誼降書上奏。十七日,宰相入賀昭義平定。李德裕奏言郭誼為劉稹謀主,抗拒朝命,及稹勢孤力窮,又賣稹以求賞,當誅之以懲惡。武宗遂命河中節度使石雄率七千人入潞州,設計擒郭誼、王協等數十人。九月,送至京師斬首。昭義劉稹之叛歷時年余,至是平。
牛僧孺、李宗閔流貶遠州
李德裕與東都留守牛僧孺、湖州刺史李宗閔積怨日深,會昌四年(八四四)十月,德裕奏稱劉從諫據昭義十餘年,太和六年(八三二)入朝時,宰相牛僧孺、李宗閔未加扣留,反加使相名號使其還鎮,以成今日之患,朝廷徵發大軍方始平定,皆二人之罪。德裕又派人赴潞州查尋僧孺、宗閔與劉從諫交往書信,一無所得。因令昭義孔目官鄭慶奏言從諫得二人書信後,皆已焚毀。武宗詔御史中丞李回等案問,皆以為然。時河南府少尹呂述奉李德裕旨意,奏稱昭義平定時,僧孺聞訊出聲嘆恨。武宗大怒。十一月,再貶牛僧孺為循州(今廣東惠州)長史,李宗閔流放封州(今廣東封開)。

文化紀事

趙嘏進士及第
會昌四年(八四四),趙嘏進士及第。嘏字承佑,生卒年不詳,山陽(今江蘇淮安)人,大中年間(八四七—八五九)官至渭南(今陝西)尉。工詩,善七律,詩作有《長安秋望》等,杜牧最愛其“長笛一聲人倚樓”句,人因稱為“趙倚樓”。有《渭南集》二卷傳世。
馬戴進土及第
會昌四年(八四四),馬戴進士及第。馬戴字虞臣,生卒年不詳,曲陽(今河北)人。大中(八四七—八五九)初任河東(今山西太原南)掌書記,以直言獲罪,貶龍陽(今湖南漢壽)尉。後遇赦回京,官終太常博士。與賈島、姚合為詩友,擅長五律,代表作有《落日悵望》《楚江懷古》等。有《會昌進士詩集》二卷傳世。
項斯進士及第
會昌四年(八四四),項斯進士及第。項斯,字子遷,江東或台州人。生卒年不詳,始未知名,以詩卷謁楊敬之,敬之贈詩云:“幾度見詩詩總好,及觀標格勝於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詩。”後謂代人揚名亦稱“說項”。生卒年不詳。官至丹徒縣(今江蘇鎮江)尉。文集已佚,明人輯有《項斯詩集》一卷。
唐廷議復河湟四鎮十八州
唐河西、隴右地區,安史亂後被吐蕃攻取。會昌四年(八四四)春夏之際,唐廷以回紇衰微,吐蕃內亂,議復河、湟四鎮十八州。遂以給事中劉濛為巡邊使,命其儲備兵器、軍糧,偵察吐蕃邊防屯兵眾寡,以為收復之備。
道士趙歸真為右街道門教授先生
武宗雅好神仙,拜道士趙歸真為師。會昌四年(八四四)三月,以歸真為右街道門教授先生。歸真恃寵,排斥佛教,言其非中國之教,蠹害百姓,宜盡除去。武宗頗以為然。
吏部奏減官一千二百一十四員
會昌三年(八四三)十一月,宰相李德裕以州縣佐僚冗多,奏令吏部郎中柳仲郢裁減。四年六月,仲郢奏減內外官一千二百一十四員。
劉稹腹心將高文端降
會昌四年(八四四)七月,劉稹腹心將高文端降,言稹軍中乏食,令婦人掠谷穗舂之以給軍用。宰相李德裕召文端問破敵之策,文端盡言稹軍中防守虛實及地形險易,又言稹大將王釗率重兵戍防洺州(今河北邯鄲東北),與稹不合。德裕奏請詔成德(今河北正定)節度使王元逵諭意王釗,使其率兵取稹,事成後,加以厚賞,並許除別道節度使。

過世人物

陳夷行卒
陳夷行,字周道,潁川人。元和七年(八一二)進士及第。累遷虞部員外郎。太和三年(八二九),為起居郎、史館修撰,參予修《憲宗實錄》。五年四月,以吏部郎中召充翰林學士。八年,兼皇太子侍讀。開成二年(八三七)四月,拜同平章事。夷行為李德裕同黨,時牛黨成員楊嗣復李珏入相,雙方相互詆毀,屢有爭論,夷行罷為吏部尚書。四年九月,出任華州刺史。五年,武宗即位,李德裕拜相,復入朝為同平章事。會昌三年十一月出任河中節度使。四年(八四四)八月卒於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