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勝覽圖卷》

《江山勝覽圖卷》是一件堪與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一較伯仲的紀實性風情畫長卷。這幅長卷中國元代著名宮廷畫家王振鵬所繪,長約10米,共涉及到一千多餘人物,數百種建築、船隻和動物,真實再現了元代浙江東部沿海地區的山水風光和風土人情。

簡介

《江山勝覽圖卷》江山勝覽圖卷
該畫由元代畫家王振鵬所作,為比利時著名收藏家尤倫斯所藏。手卷描繪了浙南甌江沿線的生活場景,共畫1607人、494幢建築、68艘船隻、108頭牲畜、87隻鳥,著錄於《石渠寶笈續編》《石渠隨筆》

這幅長卷呈現的是仲春季節浙東沿海地區的山水風光和風土人情。它既是研究元代當地社會政治的“百科全圖”,又是研究元代繪畫的重要參考。

內容場景

《江山勝覽圖卷》部分《江山勝覽圖卷》部分
《江山勝覽圖卷》中繪兩山(天台山雁盪山)、兩城(永嘉城瑞安城)、兩江(甌江飛雲江)、兩寺(聖壽禪寺寶壇寺)和一海(東海),真實再現了元代浙江東部沿海地區的山水風光和風土人情。
這幅畫作上涉及的部分場景至今仍有遺存。
比如卷首繪有與山腰連體的石橋,橋下涌瀉出的瀑布叫“石樑飛瀑”。這裡是浙江東部天台山的“天台八景”之一。畫中出現的一條大江,正是甌江。在這條江畔的城市就是永嘉城,即現在的浙江溫州
除了描繪自然風光,這幅長卷如實記錄了元代的人文風貌。畫面中的人物保留著南宋時期的衣冠服飾。許多漢族男女人物的裝束也曾出現在《清明上河圖》中,比如下層百姓穿的宋式襦襖衫、褲等。
有意思的是,畫面中還出現了元代蒙古族的人物形象。比如一位騎馬的男子,他頭戴鈸笠,身穿窄袖方領衣。這是元人特有的衣冠服飾,鈸笠就是俗稱的韃帽

爭議

已故鑑定家徐邦達曾因《江山勝覽圖》落款爭議否認此為王振鵬親筆,但他也肯定了此幅署名王振鵬款的畫作確為元代繪畫。

鑑定

收藏家朱紹良以3個細節證明的確屬元代高古畫作。
首先是其中人物衣飾和建築風貌明確地證明了此作的真實年代。1368年明朝建都北京,蒙古人所有的痕跡都被銷毀。例如畫面中間部分一名騎馬官員的茬帽,以及隨從的雙檐帽,正如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第175頁中記錄的一樣,屬於元代蒙古人的服飾特徵。
再者,畫面前部和後部的建築細節中,漩門和壼門均為元代典型建築。
第三點,很重要的證據就是畫作落款處的明初“國子監重詔”半印和“典禮稽查司”半印,據朱紹良解釋,此兩方印在明初同時使用,作為抄家後的存檔記錄。

評價

藝術家劉丹強調,此畫最大意義在於它是藝術史的轉折,實現了從界畫到繪畫的轉折。畫面不僅保持了建築、人物、山水嚴謹的比例關係,而且在筆觸、線條和墨色暈染的技法中又加以藝術的創作。
畫面完整地還原了元朝中國南方的日常生活,尤其是雜技表演等娛樂活動,可謂是元代的“清明上河圖”。

拍賣

2012年11月,堪比《清明上河圖》的元代紀實風情長卷《江山勝覽圖卷》將領銜北京保利2012秋季拍賣會,目前(2102年11月20日)估價7000萬元人民幣。

北京保利2012秋季拍賣會,中國古代書畫夜場在12月4日晚拍賣,第Lot4234號拍品王振鵬(元)《江山勝覽圖》,這副幾乎可與《清明上河圖》相伯仲的南方風情的紀實性巨作最終以人民幣1.012億元成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