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曲藝》

《民俗曲藝》雜誌創刊於1980年11月,原宗旨在於報導介紹與社區廟會相關之民俗曲藝,如子弟戲、布袋戲及陣頭等。後來研究領域不斷擴大,2002年3月起,《民俗曲藝》,由雙月刊改為季刊,每年3、6、9、12月出刊,王秋桂教授擔任《民俗曲藝》總編輯。

基本信息

簡介

《民俗曲藝》144期《民俗曲藝》144期

《民俗曲藝》雜誌創刊於1980年11月,原宗旨在於報導介紹與社區廟會相關之民俗曲藝,如子弟戲、布袋戲及陣頭等。1991年起將研究地域擴展及大陸,研究範圍增加宗教與儀式,研究視野進而包容整個文化現象,逐漸從一主要為報導的雜誌轉型為學術期刊。自2002年3月起,《民俗曲藝》,由雙月刊改為季刊,每年3、6、9、12月出刊,以嚴謹的編審流程,期許成為國際水準的學術期刊。

創建

台灣第一本由大學生參與的子弟戲團所發行,以報導、研究地方曲藝為主的刊物。 1979年9月由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地方戲劇研究社以報紙型式發行,1980年11月改由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正式創刊發行雜誌,仍由地方戲劇研究社成員編輯。

發展

1975年,邱坤良應中國文化學院戲劇系中國戲劇組主任俞大綱之邀,開課教授“地方戲曲研究”,同時擔任學生社團“地方戲劇研究社”的指道老師。俞大綱認為傳統戲曲起源於民間,不斷鼓勵學生到民間劇團做田野考察。為了使學生親身體會民間戲劇活動的本質與社會文化功能,俞大綱與邱坤良帶領地方戲劇研究社學生前往台北大稻埕的“靈安社”拜會社長施合鄭,希望靈安社收學生為子弟,傳授北管。靈安社成立於1869年(同治8年),主要由大稻埕聚落各行各業移民組成,配合霞海城隍的祭典籌辦活動。中國文化學院學生的加入,受到施合鄭社長及社員們大力地支援與資助,學生們也從參與中感受到民間戲曲的社會力與重要性。

1979年9月,基於為地方曲藝活動發揮報導與傳播的力量,中國文化學院地方戲劇研究社出版報紙型的月刊《民俗曲藝》。創刊號〈我們的話〉提到:“我們不願這些流行長久的傳統曲藝在現實社會灰飛煙滅,……它的文化與娛樂價值仍應隨著人們的生活前進,作為歡娛民間的表演,不單單是存放於博物館的文物資料而已。”期盼以“這份小型刊物,貢獻給演員朋友,以及所有關心民俗曲藝人士,作為共同研究,討論的園地,希望借著大家的力量,使民間曲藝呈現新風貌”。

《民俗曲藝》發行11期後,由1980年成立的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接手,在同年11月出版雙月刊《民俗曲藝》雜誌創刊號。邱坤良擔任總幹事及總編輯,以法人機構持續支援地方戲曲研究社學生至靈安社學習北管,到各地參與演出;並以《民俗曲藝》雜誌繼續報導各地民間曲藝活動,刊載學者專家的研究與評論,致力於民俗文化的保存、研究與發揚。

1989年,王秋桂教授擔任《民俗曲藝》總編輯。

1990年基金會及《民俗曲藝》舉辦創立十周年研討會,根據李亦園院士會中提出的建議,《民俗曲藝》的研究地域擴展到中國大陸,增加探討宗教、儀式與戲劇的關係,使研究視野拓展為跨領域、跨學科的文化現象研究。

1990年代到2000年代初期,王秋桂因個人研究計畫關係,促成基金會與其他學術機構合辦多場大型學術研討會。2002年3月起,《民俗曲藝》改為季刊,由不同領域的編輯委員輪流籌畫、主編專題,徵求國內外稿件,並以國際學術期刊標準建立嚴謹的編審流程,在傳統戲曲、曲藝、音樂、民俗、宗教、儀式等領域出版許多具有特色的專輯。

2005年,《民俗曲藝》通過國科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審查,收錄為“台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 (Taiwan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TSSCI)”期刊;

2009年獲得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審查通過,入選為“台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同年亦獲“國際音樂文獻資料大全”(Répertoire International de Littérature Musicale, RILM) 收錄。

總編

王秋桂王秋桂

王秋桂,台灣大學學士(1965),碩士(1969),英國劍橋大學博士(1978),歷任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主任,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人,普林斯頓大學東方圖書館中西文書目專家,清華大學(新竹)中文系及文學研究所教授、人文社會學院代理院長、歷史所及人類學所教授,墨爾本大學訪問研究員,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副執行長,玄奘大學宗教系講座講授。現任東吳大學端木愷講座教授,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總幹事,《民俗曲藝》總編輯。1991至2000年間主持中國地方戲與儀式之研究計畫」,2006年7月起主持“歷史視野中的中國地方社會比較研究”、“中國村落中的宗族、儀式、經濟和物質文化”計畫。著作包括《二郎神傳說補考》,《元宵節補考》,《元明戲曲中的呂蒙正》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