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葉歌》

桃葉歌,是樂府中的一個曲調名,屬吳聲歌曲。東晉書法家王獻之曾創作三首《桃葉歌》,是古代愛情詩的佳作。

詞語“桃葉歌”

【詞目】桃葉歌
【拼音】táo yè gē ㄊㄠˊ ㄧㄜˋ ㄍㄜ
【詞性】名詞
【詞義】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名。《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二·桃葉歌》郭茂倩解題引《古今樂錄》:“《桃葉歌》者,晉·王子敬所作也。 桃葉,子敬妾名,緣於篤愛,所以歌之。《隋書·五行志》曰: 陳時江南盛歌王獻之《桃葉》詩,云:‘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

作品《桃葉歌》

作品信息

【名稱】《桃葉歌》
【年代】東晉
【作者】王獻之
【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桃葉歌
桃葉映紅花,無風自婀娜。
春花映何限,感郎獨采我。

作品鑑賞

《桃葉歌》是東晉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中的一個曲調。據《樂府詩集》引《古今樂錄》,該曲調系東晉中期王獻之所作,有歌詞三首,此篇是其中之一。王獻之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也擅長書法,後世並稱“二王”。從《桃葉歌》看,王獻之的文才也不差。桃葉是王獻之的妾,獻之非常愛她,因此寫作此歌。
此篇以桃葉的口吻來抒寫桃葉對王獻之熱愛她的感激之情,篇中的郎即指獻之。此篇上兩句說:桃樹綠葉紅花互相映帶,它那輕盈嬌艷的體態,雖然沒有春風的吹拂,也仿佛在微微晃動,顯得婀娜多姿。這兩句表面上寫桃樹,實際是以桃花比喻桃葉妾的美麗。下兩句說:春天百花盛開,在明媚的陽光下,煥發光采的花木品種,真是數也數不清;可是郎君唯獨喜愛、採擷我(桃花),其情誼是多么令人感動啊!這兩句以桃葉的口吻,寫她受到王獻之熱愛的感激心情。全篇以桃花比桃葉妾,顯示出她的嬌艷美麗;以王獻之於春日百花中獨采桃花,表現出他對挑葉的深情和桃葉對他的感激。短短四句,通過生動的比喻,把桃葉的美麗、獻之和桃葉兩人間的情愛都表現出來了,語短情長,堪稱古代愛情詩中的一篇佳作。詩的語言樸素明朗,比喻生動,可以看出深受當時吳地民歌的影響。
《桃葉歌》抒寫對婢妾的情愛,除掉受民歌大膽表現愛情的影響外,還顯示出魏晉時代文人思想比較解放的特色。在漢代,儒家思想的統治相當強大。儒家提倡詩教,要求詩歌“發乎情,止乎禮義”,表現男女情愛而無關政治教化的作品,往往受到輕視,甚至被目為淫辭,限制很多。因此在漢詩中,讀者只能看到像秦嘉、徐淑夫妻贈答的詩篇(即使這樣的詩為數也很少),而不能看到像《桃葉歌》那樣的作品。到魏晉時期,儒家思想的統治大為削弱,道家的老莊思想抬頭。當時不少文人要求擺脫森嚴的禮法束縛,崇尚自然,主張順著人的自然感情行動。在處理男女關係上也是如此。《桃葉歌》敢於表現對社會地位低下的妾的情愛,可說正是這種時代新風氣下面的產物。與《桃葉歌》同時,樂府吳聲歌曲中的《碧玉歌》、《團扇歌》與之聲氣相通。《碧玉歌》寫晉汝南王司馬義的愛妾碧玉對汝南王的感激之情,《團扇歌》寫晉中書令王珉和嫂婢謝芳姿間的情愛,題材內容與《桃葉歌》非常接近,反映了一個時代貴族、文人在生活、創作方面的共同風尚。它們在表現魏晉人的任誕放盪、縱情享受方面,有其消極一面;但在反抗儒家禮法、大膽表現真情實意方面,又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作者簡介

王獻之
(344—386)東晉書法家、詩人。字子敬,小字官奴,東晉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人。他是王羲之第七子,做過州主簿、秘書郎、長史,累遷建武將軍、吳興太守,征拜中書令,故人稱“大令”。本性瀟灑,超然於世俗禮法之外,“風流為一時之冠”。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