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丹格言》

《格丹格言》是佛教界頗負盛名的班欽?索南扎巴在四百多年前所著。索南扎巴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宗教大師。《格言》自問世以來雖然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但仍然餘風不折,流傳甚廣,在廣大藏族民眾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主要原因不僅是因為格言在塑造智者和愚者這兩種不同人物形象時所提出的問題、闡述的道理等具有較強的說服力,而且在他的格言中所表現的藝術手法對藏族文學創作和研究有著十分寶貴的價值。

關於索南扎巴的出生年月和出生地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藏曆第八繞迥的土狗年(即公元一四七八年,明憲宗成化十四年戊戍)出生於西藏山南的澤當寺附近一個小山村里;另一種是公元一四八一年(即明憲宗成化十七年辛丑)出生於安多地區。關於這一問題還有待於今後進一步考證。
索南扎巴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宗教大師。他在幼年時代起就前往當時著名的澤當寺學習,後又在西藏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哲蚌寺繼續深造,攻讀經典。經過二十多年的辛勤苦學,精通了《波羅密多》、《釋量論》、《中觀論》、《具舍論》等經典,成績顯著,獲得 “格西” [1]學位、擁座“法台”[2]尊位,五十二歲時擔任了甘丹寺的“賽赤”。他通過對密宗教義的宣揚,弘揚佛法,闡述了人生哲理,這一特點十分鮮明。班欽?索南扎巴大師卒於公元一五五六年(也有一五五四年之說)。
《格丹格言》(以下簡稱《格言》)的全名為《智愚辨別論具善格言白蓮花束》是繼著名學者薩班?貢噶堅贊(1182-1251)[3]所著哲理格言詩集《薩迦格言》之後的又一部藏族文學名著。全書共一百二十五首,其中第二十八首為七言五句外,其它一百二十四首均為七言四句格律詩。一般前兩句是作者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現象的哲理性總結和本意的表達,後兩句則是借用廣泛流傳於藏區的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作為上句的譬喻,以使哲理更加形象化。
索南扎巴在他的詩集中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看,主要是論述什麼是智者,什麼是愚人。格言詩中作者為了教育人們正確區分什麼是智者,什麼是愚人,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進行了論述,我們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智者和愚者的區別
所謂智者必定是,精通佛法與世俗;
所謂愚者則必是,佛法世俗兩不通。
作者為了強調和突出文章的主旨,開卷第一首詩就描述了他心目中的智者和愚者的根本區別與界限。不過,作者在詩中把“精通佛法與世俗”作為區分智者和愚人的最高標準之一,以他的佛教觀點論事,認為凡是精通佛法與世俗的人都是至高無上的智者,反之都是卑賤的愚人。很顯然,這完全是宣揚佛教思想。我們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看,這種觀點顯現出一定的片面性,但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就是作者在當時的環境下就已明察秋毫,意識到了知識之重要,這種思想意識值得敬佩。
作者在《格言》中一再告誡人們要明辨智、愚:“智者具備一切功德,愚者只有缺點毛病;請看寶貝滿足眾望,毒蛇卻生一切罪行”;還有一首“因此對於智愚之別,需要加以認真區分;智者如寶需要珍取,愚者似草應該拋棄”。這類格言詩從總體上把智者和愚者分辨開來,這與作者開頭提出的觀點是相對應的,從根本上劃分了對智者和愚者的界限。教誨人們要親近和敬仰智者,遠離和揚棄愚者。
《格言》中也反映出智者處處受人崇敬,而對愚者往往會近而遠之的社會現象。“智者因為有知識,無論到哪都歡迎;千里駿馬與飾品,應到集市去出售”;“愚人周身是缺點,無論到哪都討厭;高掛鹿尾賣驢肉,[4]誰人還去光顧他”。語言淺顯,寓意深刻。
(二)提倡發奮學習,努力上進,反對懶惰行
學者讀書攻關時,縱然艱苦仍堅持;
浩翰大海雖難入,拿到珠寶心滿足。
愚者懶惰不學習,蒙昧只為貪安逸;
務農經商兩不通,十有九家都受窮。
這裡作者把“學習知識”比喻成“下海取寶”。教誨人們要想學到知識,就像下海取寶一樣,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只要克服阻力,知難而進,才能獲得成功。從正面論述了學習之艱難,勉勵人們勤學不倦,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堅持不懈的學習信心;要有刻苦鑽研,學而不厭的學習態度和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取得碩果,成為智者。這裡十分含蓄地闡明了“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有志者,事竟成”這一深遂道理。從另一方面批評了那些在學業上只圖安逸,不求上進,虛度年華,不肯吃苦的愚者的懶惰行為。通過恰當的比喻把智者和愚者這兩類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
(三)發揚友愛互助,反對恩將仇報
智者為人最親近, 始終如一不變更;
請看猴王對猴群,[5] 搶險拚命去救拯
愚人起初講和好,稍不如意便反目;
凶暴獅子不報恩,惡言毀謗啄木鳥。[6]
我們知道,大千世界美醜交錯、好壞難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是錯綜複雜。作者針對這樣的現實,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定要和睦相處、緊密團結、親如一家、和藹相待。讚美了那種受施不忘報、受益不忘恩、受欺不怒、公而忘私、平易近人的智者的高尚品德。作者以“猴王”比喻“智者”,更加突出了智者的那種德高望眾的高尚情操,提醒人們要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從中揭示了為人處世,以禮相待的道理。詩人還駁斥了那些言行不一、好壞不分、忘恩負義、居心叵測、卑鄙無恥的愚者的骯髒心靈。尤其是作者以“暴獅”比喻“愚人”,把愚人的那種反覆無常、不記恩德、恩將仇報的卑劣行為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作者描寫的這類無情無義、不講道德的偽君子與韓愈先生的《中山狼傳》中的“狼難改吃人的本性”是一脈相通的。告誡人們與惡人相處時,應當謹慎從事。
(四)主張珍惜榮譽,反對貪婪自私
智者鄙棄衣肴饌,格言美語銘心間;
歷來英雄與豪傑,降伏頑敵是本色。
愚者漠視好聲望,家道小康講排場;
打家劫舍亡命徒,盛裝艷抹無廉恥。
作者首先讚美了智者不貪圖享樂、不謀自己幸福、不計個人得失的遠大理想和抱負,也讚美了智者在金錢、財寶面前不動心的高尚品質,闡明了“富貴不能淫”的深刻哲理,教誨世人要懂得榮譽之偉大、金錢之渺小的道理。後一首詩尖銳地揭露了愚者的那種慾壑難填、貪得無厭、自私自利的行徑。告誡人們要培養高尚道德和健康情操,向智者學習。
(五)讚美謙虛謹慎,批判驕傲自滿
智者大度不喧鬧,心懷若谷不自傲;
大海靜謐不做聲,要測深淺談何易。
愚人把知嘴上掛,人淺博愛聒噪愚;
眾人遠離千里外,胸無點墨誠可笑。
作者用“大海不做聲”來比喻謙虛謹慎、胸懷大志、學識淵博的智者,並予以讚揚。接著又用“胸無點墨”來比喻在學習上驕傲自大、華而不實、脆而不堅愚者的虛偽本性,並予嘲諷。注意觀察現實生活,抓住生活中的細節特點,把智者和愚者刻畫得逼真逼切,栩栩如生,給人們講明了“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道理,忠告人們向智者那樣扎紮實實地學習知識,絕不能自欺欺人。
(六)提倡調查研究,反對盲目蠻幹
智者無論誰說什麼,先察道理然後取捨;
智者對危險之敵, 趁早即把他制伏。
愚者對事不細察,所以往往受人騙;
愚人對危險之敵,卻總是掉以輕心。
作者一方面通過一個十分簡單的例子讚賞了智者由於遇事冷靜、機智靈活、調查研究、明辨是非、深思熟慮、處事果斷,所以沒招來後患。另一方面批評了愚者由於遇事驚慌失措、愚昧無知、盲目從事,所以招來後患無窮。這句詩意告誡人們: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必須三思而後行,不可盲目行事,麻痹大意。
(七)讚揚臨危不懼,諷刺膽小怕事
智者遇到重要關頭, 對任何敵人都不懼愁;
請看帝釋天王一人,[7]打敗了非天全部隊伍。 [8]
愚者碰到重要關頭, 一點小事也要懼愁;
請看把人錯當“水漏”;[9]老虎嚇得心裂命休。
作者一方面讚揚了智者在緊急關頭挺身而出、臨危不懼、化險為夷、謹慎處事的超越本領。另一方面在後一首詩中借用一個家喻戶曉的“漏”的故事,諷刺了怯懦無能、聞風喪膽、愚蠢笨拙的愚人醜態。提醒人們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有膽量,膽量是成功的要素,膽大才能有所作為。其實也闡明了調查研究、深入實際之重要。
(八)提倡重視人才,拋棄愚昧無知
智者雖然處處有,仍感稀少而患憂;
珍寶雖然盈大海,商賈仍感寡而愁。
無知愚人雖然少,危害之大出人料;
病蛙一隻不算多,危害同類誰知曉。
作者把尋覓人才的艱難比喻成商人尋找珍寶一樣,困難重重,布滿荊棘。說明人才稀少,提醒人們器重人才、尊重人才的重要性。我們知道,自古至今,有數不勝數的學者為了國家的興旺發達、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發揮出了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作者把出類拔萃的智者比喻成“珍寶”,需要有人去尋找,這與韓愈先生所著的《馬說》中“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道理是一致的。另一方面,作者把愚人比成禍國殃民的“病蛙”。勸告人們要善於發現智者,並要尊敬和愛戴智者。 二
《格言》論理深刻,比喻形象,語句精練,我們今天值得學習和倡導。然而,任何一個時代的文學作品,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索南扎巴是一個五百餘年前的宗教上層人士,他的思想受佛教教義的薰陶很深,所以,在《格言》中宗教色彩顯得非常濃厚。
(一)過度宣揚佛教教義,把人生的幸福與否,歸結於是否遵佛與修佛之上。
對於今生來世幸福,智者重視來世幸福;
努力修持佛之苦行,請看得成法身幸福。
從這首格言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完全從佛教觀點出發,認為智者之所以成為聖人,是因為他們一生潛心修法的結果。教誨人們只有修習佛法,追求來生之幸福,才是人們最美好的歸宿,這樣的人才是智者。如前面已經提到的格言:所謂智者必定是精通佛法與世俗;所謂愚者則必是佛法世俗兩不通。作者把是否“精通佛法”作為區分智者和愚人的標準之一。這種看不到前途、悲觀厭世的觀點帶有其片面性,況且與前面提到的關於“學者讀書攻關時,縱然艱苦仍堅持;浩瀚大海雖難入,拿到珠寶心滿足”;“愚者懶惰不學習,蒙時只為貪安逸,務農經商兩不通,十有九家都受窮”的思想出現了矛盾現象。無數事實也證明:自古以來,很多著名的普通學者,他們一生同樣取得了輝煌的業績。因此,這種觀點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了時代的局限性。
(二)智者與愚者的區分觀點反映出作者只注重了對事物發展的必然性一面,而忽視了事物發展的偶然性一面。
智者與愚者之差, 如同大海與池塘;
如同須彌與微塵,[10]如同昊天與掌心。
何為智者與愚人,認真區分莫混同;
智者當作裝飾品,愚夫似草應拋棄。
作者在分辨智者和愚者時,把智者捧上了天,把愚者放在了地下。他用大海對池塘、高山對微塵、昊天對掌心這些在一般情況下不可相比的事物來說明兩者的區別。顯然,只看到了事物發展變化的一面,而忽視了事物發展變化的另一面,這不符合實際
綜上所述,在當時的社會現實下,《格言》中能夠勸導人們勤奮學習、謙虛謹慎、保持立志事業的精神是十分可貴的,時至今日值得我們學習和倡導。這也是這部格言集的精華所在。通過歸納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格丹格言》在思想內容上與《薩迦格言》大致相似。今天我們要以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的觀點分析和學習這部《格言》詩,即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至於其中更深刻的道理、更含蓄的寓意待我們進一步去探討和挖掘。注釋:[1]“格西”:對精通佛教經典的僧人的敬稱。後來成為在僧眾大會中通過對佛教經籍的辯論而考取的寺院中的佛教學位名稱。[2] “法台”:法座、寶座。[3] 薩班?貢噶堅贊,是新興農奴主階級的代表,薩迦派首領。生於1182年,卒於1251年,享年六十九歲。十三世紀著《薩迦格言》。[4] 賀文宣:《藏族格言故事選》,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5頁。

盤點西藏人民出版社的書(二)

西藏人民出版社始建於1971年12月,是西藏自治區唯一的綜合性圖書出版社。承擔著政治、經濟、歷史、哲學、少兒美術、文化教育、醫藥衛生、文學藝術、自然科學、藏學研究、古籍整理、期刊等各類藏漢文圖書和全區中國小教材的出版任務。建社30多年來,西藏人民出版社的臧文版圖書突出“普及通俗”和古籍整理;漢文版圖書突出“宣傳西藏、介紹西藏”,尤其是藏學研究系列叢書頗受讀者歡迎。
《故鄉的藍天白雲》
《卡期帕魯》
《西藏志衛藏通志》
《民元藏事電稿藏亂始末見聞四種》
《對話集》
《竹巴袞烈傳記》
《直孔旅遊手冊》
《西藏酒歌集》
《西藏衛藏地區婚禮習俗》
《新民歌》
《松耳石頭飾》
《詩學概論》
《格薩爾王傳——白熱山羊宗》
《民歌集》
《格薩爾王傳——達色施財》
《災異志——雪災篇》
《雅礱新歌》
《格言故事選集》
《阿里寺廟歷史明鏡》
《覺巴·仁欽自傳》
《茶酒仙女》
《聶曲桑布的故事》
《小樹格言》
《猴鳥的故事》
《馭鷹神童》
《告親友勸誡書詮注》
《青頸鳥的故事》
《六青年的故事》
《藏醫精要飾花集》
《禪師與老鼠的故事》
《勛努達美的故事》
《蓮苑歌舞》
《災異志:地震篇》
《四大寺及上下密院史》
《天殉》
《雅隆史》
《格薩爾王傳——阿扎瑪瑙宗》
《頗羅鼐傳經要通俗讀本》
《格薩爾王傳——朗茹金子宗》
《仁增曲尼桑姆傳》
《噶當派源流》
《甲辰之戰》
《藏史明鏡》
《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秘傳》
《八十四位大成就師唐卡集》
《大昭寺簡介》
《拉薩市轄寺廟簡志》
《中國西藏錢幣圖錄》
《親近雪和陽光》
《洋人眼中的西藏譯叢》
《清代藏事輯要續編》
《天神之子達磨贊普及其後裔王統世系述略》
《西藏探險》
《崇尚科學破除迷信普及讀本》
《瑪爾巴譯師傳》
《噶倫傳》
《羅布林卡簡志》
《西藏自然保護區》
《納唐寺簡介》
《十年藏北》
《西藏審美文化》
《拉薩口語會話手冊》
《西藏佛法修證之王:熱羅大師傳》
《才旦卓瑪》
《昂仁縣文物志》
《西藏的地平線》
《西藏地方古代史》
《帕拉莊園》
《紀念江孜抗英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係史》
《西藏風土誌》
《川藏邊歷史資料彙編》
《西藏宗教藝術》
《西藏腳步聲》
《藏密瑜珈的奧秘與傳奇》
《清代駐藏大臣傳略》
《藏醫藥專家論文集》
《實用高原醫學》
《通鑑吐蕃史料》
《清代藏事輯要》
《佛教香客在聖地西藏》
《高原地區常見心律失常》
《甘露藏藥使用指南》
《西藏考古大綱》
《西藏農業病蟲及雜草》
《國王修身論》
《漢藏史集》
《密海燈塔》
《沙普隆寺簡介》
《雲乘王子》
《藥王山摩崖石刻》
《格丹格言》
《屍語故事》
《一千零一夜》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