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司勛》

《杜司勛》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作品之一。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杜司勛
【創作年代】晚唐
【作者姓名】李商隱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杜司勛⑴
高樓風雨感斯文⑵,短翼差池不及群⑶。
刻意傷春復傷別⑷,人間唯有杜司勛。

作品注釋

⑴杜司勛:即杜牧,曾於公元848年(大中二年)三月入朝為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見《樊川集》中《上周相公啟》及《宋州寧陵縣記》)。
⑵《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抒寫風雨懷人之情。此借意以懷杜牧,並以風雨迷茫之景象徵時局之昏暗。斯文:此文。即第三句所謂“刻意傷春復傷別”之作。王羲之《蘭亭集序》:“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⑶《詩經·邶風·燕燕》:“燕燕于飛,差池其羽。”此謂自己翅短力微,不能與眾鳥群飛比翼。此自謙才短,又自傷不能奮飛遠舉。
⑷刻意:有意為之,此指別有寄託。

作品鑑賞

公元849年(宣宗大中三年)春天,李商隱曾為當時同住長安、任司勛員外郎的詩人杜牧寫過兩首詩,表達自己對他的傾慕之情。這首七絕就是其一,稱讚杜牧詩歌高超的藝術水平。
首句“高樓風雨感斯文”,寫自己對杜牧詩歌獨特的感受。斯文,即此文,指他當時正在吟誦的杜牧詩作。這是一個風雨淒淒的春日。詩人登上高樓,憑欄四顧,只見整個長安城都沉浸在迷茫的雨霧中。這風雨如晦的景象,正好觸動胸中鬱積的傷世憂時之感。
正是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詩人對杜牧的詩作也就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因為後者就是“高樓風雨”的時代環境的產物。杜牧的“斯文”,不能確指,也不必確指,應是感傷時世、憂愁風雨之作。
次句“短翼差池不及群”,轉說自己,也暗含杜牧。差池,指燕飛時尾羽參差不齊。語出《詩·邶風·燕燕》:“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涕泣如雨。”這是一首送別詩。李商隱用“差池”暗寓“傷別”之情。這句是說,自己正如風雨中艱難行進的弱燕,翅短力微,趕不上同群。
這是自傷身世孤孑,不能奮飛遠飛,也是自謙才力淺短,不如杜牧。這後一層意思,正與末句“唯有”相呼應。上句因“高樓風雨”興感而兼寫雙方,這句表面上似專寫自己。其實,“短翼差池”之恨不獨李商隱。他另一首《贈杜十三司勛員外》曾深情勸勉杜牧:“心鐵已從乾鏌利,鬢絲休嘆雪霜垂。”正說明杜牧同樣有壯心不遂之恨。這裡只提自己,只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達方式。
“刻意傷春復傷別,人間唯有杜司勛。”三、四兩句極力推重杜牧的詩歌。傷春、傷別,即“高樓風雨”的憂時傷世之意與“短翼差池”的自慨身世之情,也就是這首詩的基本內容和主題。“傷春”、“傷別”,高度概括了杜牧詩歌的主要內容與基本主題,並揭示了帶有那個衰頹時代所特有的感傷情調的藝術風格。“刻意”二字,既強調其創作態度之嚴肅,又突出其運思寓意之深厚,暗示他所說的“傷春傷別”,並非尋常的男女相思離別,傷心人別有懷抱。末句“唯有”二字極高評價了杜牧在當時詩壇上的崇高地位。
這首詩之蘊含著豐富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詩人極力稱揚杜牧,實際上含有引杜牧為同調之意。既評杜,又屬自道。正如何焯所言:“高樓風雨,短翼差池,玉溪方自傷春傷別,乃彌有感於司勛之文也。”
同心相應,同氣相求,詩人在評杜、贊杜的同時,也就寄託了自己對時代和身世的深沉感慨,暗含著詩壇寂寞、知音稀少的弦外之音。

作者簡介

李商隱
(約812或813—約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生於河南滎陽(今河南滎陽市)。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滎陽。詩歌成就很高,與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裡排行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有22首被收錄,位列第四。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文學價值較高,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有些作品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崑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誚。有《李義山詩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