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迷蹤》

《末世迷蹤》

《末世迷蹤》完全有別於一般科幻與神話小說的無稽想像,科學、宗教與最暢銷元素的完美結合,令讀者愛不釋手。

基本信息

全系列中文書名

1.末世迷蹤 2.顛覆之神 3.終極魔王4.奪靈大戰
5.地獄軍團 6.奪命時刻 7.不死之謎8.獸印風暴
9.褻瀆神靈 10.劫後餘生 11.絕地反擊 12.榮耀再臨
13.敵基督出世 14.惡魔行動 15.歡天喜地 16.天國降臨

作品簡介

末世迷蹤

美國飛往英國的一架民航飛機上,突然發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恐怖事件:許多旅客在一瞬間突然消失,他們的衣服

鞋帽全部留在座位上,人卻不見了!頓時,引發了機內乘客的恐慌和混亂,航班被迫返回紐約。而更可怕的是,就在部分旅客神秘失蹤的同時,全球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口,也在同一時刻神秘消失。突如其來的“大失蹤”事件導致了全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究竟是外星人所為,或是一個巨大的陰謀正在展開?無論真相如何,末世序幕已經拉開……

末世迷蹤末世迷蹤

顛覆之神

大失蹤事件已過半年,人心慌亂,強人崛起,全球一體化勢不可擋。四位主角雷福德父女、巴克、巴恩斯成立了一個名為“災難之光”的地下組織,聯繫了兩位大有神力的猶太見證人,誓要滲入並顛覆邪惡的“世界共同體”,繼而投入了一場末世的正邪大決戰之中……

終級魔王

七年災難期已過去四分之一,在強人卡帕斯亞的領導下,世界共同體完成強制性全球裁軍。為了報復美英武裝的叛亂,卡帕斯亞下令對芝加哥等大城市進行大規模空襲。身為機長的雷福德雖然知道內情,但囿於在卡帕斯亞身邊,只能在電話中隻言片語提示女婿巴克與女兒切麗儘快離開。世界共同體元首卡帕斯亞下令去羅馬,接回首任“世界統一宗教”最高教首,在飛機上他醞釀著統一世界的更大陰謀。這時《啟示錄》上預言的大地震爆發了……

奪靈大戰

全球性大地震震碎了人類的心靈,幾位主角生死未卜。雷福德對愛妻的身份產生懷疑。卡帕斯亞龐大的巴比倫帝國絲毫未損,但他將目睹一次十幾萬人重生的大熱潮……

作者簡介

蒂姆·萊希(TimLaHaye)

蒂姆·萊希蒂姆·萊希

美國著名學者、家庭生活叢書作者和教育家。作品超過50本,已翻譯為33種語言,包括早已被翻譯為中文的《屬靈的氣質》。《屬靈的氣質》在出版首十年,已錄得銷售超過50萬冊的佳績(1994年出版更新版前銷量已突破一百萬冊)。
他和妻子蓓莉結婚,蓓莉是美國最大的婦女組織——美國關注婦女會的創建者。

傑里·詹金斯(Jerry)

傑里·詹金斯傑里·詹金斯

美國多產暢銷書作家,作品曾六度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短篇故事曾刊登於《讀者文摘》和《慕迪雜誌》等。
他是150多本書的作者,其中15本是《紐約時報》最暢銷的書。他創作的書中16本榮登《紐約時報》最暢銷排行榜(7本位居第一名)並同樣出現在《今日美國》,《出版人周刊》和《華爾街時報》的暢銷排行榜上。《末世狂魔》,《末世迷蹤》系列的第九本是2001年美國最暢銷的小說。

主要人物表

雷福德:
飛行員。駕駛技術超群,為人正直,頭腦敏捷。大失蹤事件中,他的妻子和兒子都神秘失蹤,與女兒相依為命。“災難之光”小組成員。後擔任“世界共同體一號”專機機長。
卡梅倫?威廉斯(巴克):
記者。曾任職於《環球周刊》,精明幹練,有正義感。寫過許多獲獎報導。“災難之光”小組成員。後在“世界共同體”傳媒中任要職。
切麗:
雷福德之女。“災難之光”小組成員。後與巴克相戀成婚。

末世迷蹤末世迷蹤

布魯斯:
牧師。“災難之光”小組發起人。大失蹤事件後,潛心鑽研《聖經》中的預言,到處傳講其所思所悟。他是雷福德、巴克、切麗的良師益友。
尼古拉.卡帕斯亞:
“世界共同體”元首。精明詭詐,極具魔力。他在極短的時間內,由東歐小國總統竄至世界首要人物,在全球範圍內,對軍事、政治、宗教、傳媒等領域推行大一統計畫。他是布魯斯所指稱的“敵基督”。
錢姆.羅森茨韋格:
以色列植物學家。巴克的好友。因發明使沙漠變為綠洲的方法而名聞天下,並因此使以色列成為經濟強國。他死心塌地支持卡帕斯亞的計畫,成為其主要顧問。
馬修斯:
紅衣主教,後當選教皇。尼古拉的盟友,“世界統一宗教”領導人。
史蒂夫.普蘭克
原《環球周刊》總編輯。曾為巴克的上司及好友。後擔任尼古拉的新聞秘書
本-朱達:
猶太拉比。因在電視直播節目上發表“彌賽亞預言研究計畫”而為世人矚目。

創作和出版背景

蒂姆.萊希(TimLaHaye)——“我在坐飛機時有了這個想法。我看見飛行員在和一個空中服務員調情。他戴著結婚戒指但空中服務員沒有。我想,如果末世現在發生,這個飛行員被留下來了,但他的妻子卻沒有被留下來,他會怎樣?這是我這個構思的第一個部分。
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小說從一個充滿玄疑的事件展開——在美國飛往英國的一架民航飛機上,突然發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恐怖事件:許多旅客在一瞬間突然消失,他們的衣服鞋帽全部留在座位上,人卻不見了!頓時,引發了機內乘客巨大的恐慌和混亂,航班被迫返回紐約。而更可怕的是,就在部分旅客神秘失蹤的同時,全球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口,也在同一時刻神秘消失。突如其來的“大失蹤”事件導致全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究竟是外星人所為?或是一個巨大的陰謀正在展開?無論真相如何,末世序幕已經拉開……一個記者開始像一個偵探一樣展開了深入調查,一個道貌岸然的政客開始登上世界舞台,一個飛機駕駛員的家庭和命運出現了逆轉。故事在不斷推進,不可思議的事情越來越多…
當1995年《末世迷蹤》第一次在美國發行時,作者希望它能賣10萬冊。美國丁道爾出版社(Tyndale出版社)的主席MarkTaylor覺得它能賣到50萬冊。實際上已經銷售了6500萬冊。

奪靈大戰奪靈大戰

出版背景:
小說是由兩個創作者合作完成的,一個是蒂姆.萊希(TimLaHaye),一個是傑里.詹金斯(JerryB.Jenkins)。萊希博士是《聖經》的研究和闡釋專家、學者,而詹金斯是美國多產的暢銷書作家。創作這個系列是蒂姆.萊希的主意,他為每本書構造出一個詳細的輪廓,而詹金斯則把人物放到萊希構思的事件中。
馬克.泰勒回憶起1994年當《末世迷蹤》小說的第一章手稿遞到他手上的情景:“當時我們只是看了這本書的第一章,在這一章描述了一個非常令人驚奇的故事,數百萬人在一瞬間突然消失了,你可以想像一下身邊的人突然消失會是一個什麼情況?我看完這一章以後,感覺非常棒,我覺得這本書可能會很成功。然後就和兩位作者簽了契約,準備在下一年出版,契約上寫的是出版一本書。”
然而,在寫兩位作者第一本書的過程中,他們告訴泰勒,說這個故事恐怕一本書裝不下,還要繼續寫。泰勒說:“當時一本書還沒出,他們就告訴我打算寫3本。作為出版社,這樣會有更多的費用產生,我們該怎么辦呢?因為我們非常喜歡這本書,就說,好吧,你們接著寫吧。”
第一本書很快就出版了,幾乎沒有什麼小說出版經驗的丁道爾出版公司決定以精裝本的形式上市,沒想到一下子就銷售了10萬冊。緊接著出版的第二本《顛覆之神》,也是以精裝本的形式出版,銷售了20萬冊。第三本《終極魔王》銷售了40萬冊。當寫完第三本時,作者又跟泰勒說,他們打算讓故事繼續發展下去,可能要寫到6本。由於前面出版的這幾本書銷售情況都非常好,泰勒對他們欣然允諾“好,你們就接著寫吧。”當書出到五六本的時候,“末世迷蹤”系列小說在美國的各大圖書銷售排行榜上位居榜首了,而且從那時開始,就持續在榜上。這時候,作者又來說,這個故事6本書也裝不下,他們打算寫12本。泰勒說“當然可以接著寫”。於是這個故事,從1本發展到了15本,而寫作時間,也整整持續了10年。

作品賞析

迷人的迷蹤
——《末世迷蹤》序
今天耳熟能詳的暢銷書,恐怕要算《達文西密碼》了。但中國讀者可能不知道,在它之前早已有一部名為《末世迷蹤》的超級暢銷書橫掃全球,被海外媒體譽為繼《哈利波特》之後“全球第二大暢銷書”。
《末世迷蹤》是一套十五本的系列小說。自首部《末世迷蹤》1995年8月問世以來,總銷量已超過6500萬冊,令人瞠目結舌,只有《哈利波特》可與之媲美。《末世迷蹤》與《達文西密碼》均以宗教為題材,且以高度懸疑為特色,值得玩味的是:二者的宗教立場卻截然相反,好像一對鏡子互相較量。——也許這正是它們能突破一般暢銷法則而成為超級暢銷書的原因。《達文西密碼》的出版比《末世迷蹤》晚,更像是被前書的轟動效應引發的一次挑戰和對話。所以,喜歡《達文西密碼》的讀者如果不讀《末世迷蹤》的話,就好像只沉睡在黑夜而不知道白晝一樣,不能體驗完整的一天是何種景觀。

末日末日

《末世迷蹤》小說從一個充滿懸疑的事件展開——在美國飛往英國的一架民航飛機上,突然發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恐怖事件:許多旅客在一瞬間突然消失,他們的衣服鞋帽全部留在座位上,人卻不見了!頓時,引發了機內乘客的恐慌和混亂,航班被迫返回紐約。而更可怕的是,就在部分旅客神秘失蹤的同時,全球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口,也在同一時刻神秘消失。突如其來的“大失蹤”事件導致了全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究竟是外星人所為,或是一個巨大的陰謀正在展開?無論真相如何,末世序幕已經拉開……一個記者開始像偵探一樣展開了深入調查;一個道貌彼岸的政客開始登上了世界舞台;一個飛機駕駛員的家庭發生了變化,命運出現了逆轉。故事在不斷地推進,不可思議的事情越來越多……我相信這是超級暢銷書的開頭,其卓越之處是:它的懸疑不只指向一般事件,而與宇宙的未來相關。作為最大的公共事件的人類消失,奠定了本書成為超級暢銷書的人文基礎,由此展開針對科學的、道德的、人性的、靈性的、社會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各種巨大衝擊,便有了一個遊刃有餘的空間。可見,超級暢銷書需要一個巨大框架,才能征服最廣泛讀者的心靈。
在我讀過的暢銷書中,沒有比《末世迷蹤》更扣人心弦的了。由於開頭部分的懸疑達到了驚悚度,使得故事發展具有了強大的敘事動力線,我想這是它引人入勝並且能將曲折波譎的情節延展十五部之長的原因。在這個長篇巨製中,懸念和浪漫交織、幻想和現實層疊、預言與虛構互相滲透,以十五本的系列結構,成為集科幻小說、神話小說、懸疑小說特徵為一身的經久不衰的暢銷圖書。在其神話元素和龐大的規模上,它又與《指環王》有異曲同工之妙,二者在主題立場上也比較一致,由此形成比較於《達文西密碼》的二對一的陣勢。把這三部書進行比較閱讀,是一件非常過癮的事。其中,《末世迷蹤》規模最大,且完整地呈現了《啟示錄》的背景,而成為值得珍藏、推薦,閱讀價值極高的巨著。
身為預言家的蒂姆?萊希為本書的故事結構確立了豐厚的專業基礎,另一位作者傑里?詹金斯則有十六本著作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其中七本是第一名。這兩位作者是天作之合 ,他們聯手打造的《末世迷蹤》完全有別於一般科幻與神話小說的無稽想像,科學、宗教與最暢銷元素的完美結合,令讀者愛不釋手。
如果有一天你只能一本暢銷書只身前往小島,我強烈推薦《末世迷蹤》,因為它既能供你消遣,還能讓你思考生命與宇宙的意義。有幾本暢銷書能做到這一點呢?也許這就是寓教於樂的意義吧 。
是為序。
 北村
 二00六年八月三十日

媒體評論

出版“末世迷蹤”系列小說的六大理由

洽談了兩年,全球暢銷12年的“超級成人童話”——“末世迷蹤”系列終極幻想小說,終於與中國大陸的讀者見面了。就在兩個月前我們緊鑼密鼓地抓緊製作此系列的前兩部《末世迷蹤》、《顛覆之神》時,從美國方面傳來訊息:第15部《喜出望外》仍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而且系列叢書的收官之作第16部《天國降臨》將於2007年4月出版。這對“迷蹤”冬粉來說無疑是真正的好訊息。
一場由作家、讀者、出版人共同參與的馬拉松耐力賽,終將落下帷幕,這場心靈的盛宴,使三方都成為了贏家。而在此之前,這套以35種文字發行,以電影、廣播劇、遊戲、音樂等延伸產品影響了世界上數億人的“超級暢銷書航空母艦”,竟然與中國大陸的讀者無緣,不失為一種遺憾。於是,我們分析原因,調研市場後發現,早已有一大批中國大陸的迷蹤“冬粉”們通過各種途徑,先睹為快,並翹首企盼這套書能在中國大陸正式出版;還有一個值得研究的現象就是,在近幾年的世界暢銷書家族中,玄幻、宗教題材成為揮之不去的一種暢銷情節,成了炙手可熱的創作泉源:《魔戒》、《哈利·波特》、《達·芬奇密碼》、《納尼亞王國傳奇》,全都如此。200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我的名字叫紅》,將這一現象推向高潮。我們先按下宗教關懷為什麼會成為感動讀者、作家喜愛的原因不表,光是現象就值得我們研究。

第一本:末世迷蹤第一本:末世迷蹤

中國大陸的讀者不能沒有“末世迷蹤”系列。這套書所傳遞出的人文關懷、生命考問,中國大陸的讀者有權利分享,這就是我們研究後的結論。雖然我們清楚地知道,引進出版這樣一套巨著所面臨的市場風險和資金壓力有多大,但我們也明白風險與機會並存,市場與回報共生的道理。選題論證時,有人(甚至包括從事媒體工作的朋友)置疑它背後那些陌生的《聖經》故事及預言背景(也就是作品的創作背景)是否能引起中國大陸讀者的共鳴——畢竟中美的文化背景有著很大的差異。但是縱向、橫向稍加比較就可以看出,這種擔心是完全沒有必要的。該系列小說英文版出版方丁道爾出版社總裁馬克·泰勒的一番話也正是我們的共識:“我相信它會成為中國的暢銷書。雖然它確實以《聖經·啟示錄》和預言為基礎,但很多美國人對這些文本也不甚了了。”最重要的是,作品本身強烈的震撼力和藝術感染力給了我們強大的信心。
下面就是我們毅然決然引進出版“末世迷蹤”系列的六種理由。
一、夢幻式的宏大開篇埋下了欲罷不能的伏筆,奠定了暢銷的根基。
在一架美國飛往英國的班機上,突然發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恐怖事件:許多旅客瞬間蒸發,他們的衣服鞋帽全部留在座位上,人卻不見了!頓時,引發了機內乘客巨大的恐慌和混亂,航班被迫返回紐約。而更可怕的是,就在部分旅客神秘失蹤的同時,全球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口,也在同一時刻神秘消失。突如其來的“大失蹤”事件導致全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究竟是外星人所為,還是一個巨大的陰謀正在展開?記者開始深入調查,同時,不可思議的事情越來越多……
很少有人不被這樣的開篇吸引,很少有人捧起來還能放得下。一位讀者在來信中這樣形容自己的心情:自從我一口氣讀完《末世迷蹤》、《顛覆之神》後,我便翹首期盼出版社的工作效率能夠達到“大躍進”水平……
二、“末世迷蹤”系列創造了產品立體、品牌延伸、相互借力、推波助瀾的暢銷奇蹟。
該系列已被譯為英文、德文、法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中文等35種文字,在全球21個國家和地區發行。
目前在美國根據其改編的電影已拍到第4部。
電子遊戲將於2006年12月上市。
配樂廣播劇每套12個單元,每個單元30分鐘,在全美500家電台上覆蓋式播放。
出版商還製作了與末世有關的優美動人的基督教聖樂、歌曲CD,營造相應的文化氛圍。
開通末世迷蹤網站:www.leftbehind.com。為一本書建一個網站,在現在不算什麼,但在當時確是新鮮事。(前有車後有轍,我們於2006年9月底開通了“末世迷蹤”系列中文網站www.leftbehind.com.cn,中國的迷蹤“冬粉”們也有了自己的陣地和互動平台)。
在《末世迷蹤》第九章和第十章有這樣的情節:機長雷福德和女兒切麗去新希望之村取一盤記錄事實真相的錄像帶,晚上雷福德獨自觀看。聰明的美國出版界同行們靈機一動,將小說中始終沒透漏的虛構情節模擬製造成錄像帶發售,真是生花的妙筆,進一步擴大了影響。
美國的出版社還趁此書在全球熱銷之際,趁機推出青少年版。青少年版不是原著的簡單縮寫,而是根據青少年的閱讀欣賞習慣進行重新創作,計畫出版36本。此舉讓讀者群一下子成幾何倍數放大,這也是該系列小說持續熱銷的原因之一。
成立“末世迷蹤”系列小說讀者俱樂部。為一套書成立讀者俱樂部應該說又是一個首創,而且不同國家、地區都有這樣的讀者俱樂部。
推出漫畫版。漫畫版和青少版的推出,不僅僅是出版商簡單的促銷技巧,體現了市場區隔戰略的推進。
三、全球總發行量持續走高。英文原著及授權版本暢銷全球。如果加上青少年版及漫畫版,全品種總發行量逾6500萬冊。
四、《紐約時報》等暢銷書排行榜的常勝軍。
★從第一部《末世迷蹤》1995年8月上市到2001年,6年內銷售了100萬冊,第七部《不死之謎》,光亞馬遜書店預售就達120萬冊。
★第五部《地獄軍團》榮獲2001年最暢銷的精裝小說,擊敗了約翰·格里沙姆的《紅房子》。
★2000年5月出版的第七部《不死之謎》和2000年11月出版的第八部《獸印風暴》以及2001年10月出版的第九部《褻瀆神靈》,榮登《紐約時報》(NewYorkTimes)、《今日美國》(USAToday)、《華爾街日報》(WallStreetJournal)和《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Weekly)最暢銷排行榜第一名。
★2002年6月出版的第十部《劫後餘生》,連續四周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並連續10周位於前10名。
★第十一部《世界末日》同樣榮登《紐約時報》最暢銷排行榜第一名,並且在前15名保持了12周。2003年4月,《絕地反擊》位居《紐約時報》最暢銷排行榜的前20名。
★2004年春天,第十二部《榮耀再臨》出版,並且繼續這個系列巨大的成功,榮登《紐約時報》最暢銷排行榜的第一名。
《哈利·波特》、《魔戒》、《達·芬奇密碼》都是超級暢銷書,但綜上所述,如果說“末世迷蹤”系列是暢銷書的航空母艦,不論從作品的影響力、穿透力,還是從16部這一強大陣容來說,都不為過。如果說僅是一部兩部暢銷,通過成功的行銷運作還有可能,16部作品每一部都暢銷,對讀者的耐心和注意力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就不是包裝和促銷所能為之的了,絕對是作品本身強大的生命力使然。
五、恰到好處的著作權引進時機。
目前,在世界範圍內宗教玄幻題材仍牛勢不減。一本叫《最後的學徒》的魔幻小說掀起一股新的銷售熱潮。
六、與同類選題共同形成熱點話題。

1.PK《魔戒》

奪靈大戰奪靈大戰

“末世迷蹤”系列與《魔戒》同是玄幻小說,但作者的人文關懷又各有側重。著名作家北村說:“……我幾乎不讀虛擬小說……但《魔戒》徹底改變了我的想法:這部以聖經主要真理框架為動力線的作品,充滿了不可思議的細節……它的深刻主題和宏大敘事,使之可以堂而皇之地進入名著行列。”
的確,托爾金為我們構築了一個宏大的場面,他在小說中描寫了一場中土世界(一個充滿了魔力和傳說的世界)的神話戰爭:由眾多英雄組成的中土聯盟軍與邪惡之魔索隆的軍隊展開大戰。
“末世迷蹤”系列總體上被視為玄幻題材,它又是終極小說、超級成人童話,關心的是“人從哪裡來,最後又到哪裡去?”的終極思考。它考問的是生命存在的意義。不管你有沒有信仰,不管你相信不相信有天堂和地獄,你我都知道:人終歸一死。死後的生命是一種什麼狀態?我們摯愛的親人又會怎樣?這些問題當我們為生活忙碌的時候可能來不及細想,但當我們靜下來的時候,就會思考,就會去尋求。
“末世迷蹤”系列就是根據《聖經·啟示錄》回答了人類這樣的思考,但主題又不顯得沉重,有光明與黑暗、有邪惡與正義的較量,有情感有災難,有謀殺有戰爭,故事講得驚天動地,緊張激烈,扣人心弦。在亞馬遜網站上,一位讀者留言說,他用兩個月的時間讀完了全部系列作品,動力就是心裡那份割捨不下的情節。
這套書在美國剛剛上市時,讀者只是在家帶孩子、理財、管家的全職太太,但很快就傳給了丈夫,丈夫又傳給了同事、老闆,甚至傳給了孩子、老師,成了家喻戶曉的暢銷書。
2.《達·芬奇密碼》破解不了“末世迷蹤”系列
《達·芬奇密碼》與“末世迷蹤”系列的主題都與基督教有關,正如著名作家北村所說:正像一天的時間由晝、夜構成,前者只描寫了黑夜,而後者則講述了白天的美好。如果你讀了前者,就一定要讀後者,否則你就不能了解真正完整的一天。
《達·芬奇密碼》是從基督教的旁經野史出發,迎合了世俗文化中獵奇叛逆的閱讀傾向。對耶穌的生平做出了完全有悖於基督教正典《聖經》的描述。
“末世迷蹤”系列不是兩位作者的杜撰和想像,而是基於《聖經·啟示錄》中對於末日的預言寫成的。兩位作者,一位是研究聖經的專家,一位是暢銷書作家。
在國外,“末世迷蹤”系列要比《達·芬奇密碼》成名在先。丁道爾出版社因出版該系列小說而名聲鵲起。我們相信,丁道爾出版社全新的行銷理念對我們甚至國內的出版界同行來說都是一次碰撞和學習的機會。我們將在今後的三年內出齊這套叢書。
第一部《末世迷蹤》、第二部《顛覆之神》出版後,我們收到許多讀者的來信和郵件,不同程度地表達了他們對這套書的喜歡甚至是驚喜。讀者的認知就是對我們的最大褒獎和支持。在第三部《終極魔王》、第四部《奪靈大戰》即將付梓之際,我們衷心感謝那些用心去讀這套書的人,因為正是他們的期盼,促使我們在翻譯、編輯、印製等環節投入更大的精力,以精品服務讀者、以感恩回報讀者。
同時,我們也非常感謝國內媒體對這套書給予的關注和中肯的評價。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新華社、北京晚報、京華時報、新京報、北京娛樂信報、科學時報、中華讀書報、新浪網、搜狐網、新民晚報、羊城晚報、21世紀經濟報導在內的近80家報紙、廣播、雜誌、網站等進行了集中報導,北京晚報、中國書報刊博覽、新文化報、搜狐網等媒體進行了連載。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根據《末世迷蹤》改編的20集廣播劇,2007年1月將向全國播出,而且許多省級電台也將陸續播出。
我們深知,在三四年的時間裡出版16部系列著作,對讀者的耐力來說是一種考驗,對我們來說更是一種挑戰。我們堅信,我們將與讀者一道通過這次考驗,戰勝這場挑戰,因為我們對作品本身充滿信心。正像作者詹金斯所言:“人們沉溺於我們為將在世界歷史上發生的宇宙間最偉大的事件所創作的故事情節之中,而且現在他們告訴我們他們愛上了書中的人物。”
同時,我們也深知,讀者對這套小說必將有著不同的視角和解讀。可能有人對書中描寫的內容深信不疑,可能有人只把它看成一系列精彩的故事,還可能有人對這兩種觀點都不贊成。但不管你持何種態度和觀點,“末世迷蹤”系列啟示給你的都將是:正義必將戰勝邪惡,光明必將驅散黑暗。

終極問題”與人類文明

——趙曉
有一些問題會永久地縈繞人心,最根本的就是: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這三個問題是人生的“終極問題”。小時候,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問這些問題,大人們則往往面面相覷,因為大多數成年人並沒有關於這些問題的答案。小孩子找不到答案,慢慢就不再問了。但並不等於這些問題已經從我們心中消失,它只是沉入了我們的心靈深處。某一天,這些問題又會像水底的氣泡一樣再度浮起。
“末世迷蹤”系列是幻想小說,但不同於“科學幻想小說”,它是關於世界末日的“宗教幻想小說”,它要回答的就是“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人的意義究竟是什麼?”這樣的終極問題。
也許小說作者都沒有想到的是,小說在全世界大為流行,發行量高達5300萬冊,加上兒童版和漫畫版高達6500萬冊,打破了所有暢銷書的記錄。小說如此成功,當然就是因為它讓沉在人們心中的問題再度浮起。但是,小說能夠成功,還有更加重要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小說家並非坐在書齋里對未來憑空想像,而是根據《聖經·啟示錄》對人類未來的預言來構寫小說。而《聖經》的預言,據說是顛撲不破的。

顛覆之神顛覆之神

人類的未來會是怎樣的情景?小說從一起極其令人驚恐的事件展開:在一架從芝加哥飛往倫敦的飛機上,許多乘客突然間神秘地消失了,而他們的衣服鞋帽全部留在座位上。更加令人驚恐的是,這一現象並非只發生在這一架飛機上,而是在全球同時發生,數百萬人在同一時間從地球上消失了。小說的主人公雷福德在業已混亂一片的世界中開始尋找答案。他了解到這一事件既不是因為“外星人”,也不是所謂“宇宙進化的自我清洗”,而是《聖經》早就預言過的末世現象:在人類末世時期,基督要將那些真正信仰他的人提升天堂,其他的人卻要經歷“七年災難”時期。在這七年裡他們必須作出抉擇:是相信,還是繼續沉淪?這決擇決定著最後的救贖:升入天堂,或是墮入地獄。而故事最後的結局是,雷福德痛苦地反思了自己過去的信仰生活,果斷加入了信徒的陣營,並舍生忘死地參與到與“敵基督”卡帕斯亞的殊死搏鬥之中……
如此大膽而奇特的想像並非來自小說家的臆想,其創作靈感據說完全來自《聖經》中《啟示錄》這一卷書。《聖經》學者蒂姆·萊希同暢銷小說作家傑里·詹金斯聯手打造了“末世迷蹤”系列16部小說的龐大帝國,兩個人在這些書的創作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萊希博士為每本書構造出一個詳細的《聖經》輪廓;傑里·詹金斯負責所有的寫作,讓人物和故事鮮活起來。
來自美國巴諾書店的評論認為:“詹金斯和萊希智慧地想像了我們將要經歷和承受的苦難,並且完美地為我們呈現了基督再來的預言及將要發生的事情。”顯然,“君子善假於物也”,“末世迷蹤”系列的成功,正是借了《聖經》的光。《聖經》學者與小說家的珠聯璧合成為作品熱銷的竅門。
對於美國人(尤其是占美國社會主流的虔誠的基督徒們)來說,他們讀“末世迷蹤”系列時,並非僅僅將其當作一般的消遣小說來讀,更多是想藉助《聖經》學者的演繹來了解人類未來的命運。而對於其他非基督徒來說,他們當然也有興趣通過閱讀小說這樣的輕鬆方式來了解一下《聖經》究竟是怎么看世界以及人類未來的。這大概就是這套書能在世界幾十個國家暢銷的原因。
早在1990年,我就接觸並閱讀過《聖經》,但只是將其與中國古典著作(如《道德經》、《論語》乃至《山海經》)同等看待並閱讀。我曾充滿興趣地閱讀了其中充滿想像力和文學美感的《創世記》,又讀了摩西帶領眾人出埃及的神奇經歷,然後就跳過去讀大衛和所羅門王的故事,讀所羅門的《箴言》,讀耶穌在這個世界上的經歷、他的極其美好與智慧的教導。然而,舊約中優美的《詩篇》、新約中嚴謹的《羅馬書》以及末尾最難讀懂的《啟示錄》,我基本上沒有讀。讀完《聖經》,我的最初感覺是這書有點怪怪的:如果只是一部勸人向善的道德書,那么直接進行道德說教即可,為什麼還要放入那么多的歷史故事?如果是猶太歷史書,為什麼猶太人自己寫的書居然還暴露那么多猶太人的罪惡?而且這樣的歷史還與我們課堂上學的完全不一樣,難道真有其歷史價值嗎?
此後的12年中,我再沒有碰過《聖經》。直到2002年,我才再次拿起《聖經》,並開始逐字逐句、考問式的閱讀。這使得我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拜訪各個方面的學者、牧師並與好友們研討,去了解《聖經》這本書的獨特性。
我發現,《聖經》的獨特性之一,是它在世界所有出版物中具有獨一無二的連貫性。它的形成穿越了漫長的時空,先後由40多位不同職業的作者(包括君王、領袖、詩人、農夫、漁夫、牧羊人),歷時1500年寫成。《聖經》的另一獨特性是它的“常存性”,即其保持著人類歷史上最高的發行量和譯本數量。
當然,最令我看重並驚奇的是《聖經》獨一無二的預言性。按《聖經》研究專家的說法:“無論在個人或集體創作當中,《聖經》是唯一一本論及預言最多的書。古時常用的預測未來之事的方法多是占卜。但在所有的希臘及拉丁文獻中,雖然也用到先知及預言等文字,卻找不到任何對未來將發生的真正重大史事的詳盡推測,也找不到有關人類救主的預言……”(麥道衛,《新鐵證待判》,第63頁)
作為一個經濟學者,我深知預測的困難。經濟學家可以談論各種觀點,但難的是預測,波普的證偽主義迄今仍是作為科學的經濟學難以下咽的一劑苦藥。我曾寫過一篇《讓人預測不如讓人跳河》的文章,專門談經濟預測的困難。通常,經濟學者一般只做短期(季度、半年和一年)預測,很少做中期(五年)和長期(十年)預測,即便這樣還要附加許多的預測條件,來說明自己的預測在什麼條件下不適用。至於更長的時期,無人敢預測。經濟學家凱恩斯說得好,長期只有一件事是確定的,那就是我們都會死,其他的事則是不確定的,更不可能預測。
然而,《聖經》的預測不僅高達2000多個,而且有些預測長達數千年,居然還能應驗,這真是讓我百思不得其解,只能稱之為“神奇”的一件事。比如,《聖經》曾準確地預言了巴比倫等許多城市的興衰結局,其中它所預言的永不能重建的城市至今仍是荒蕪一片。
在“末世迷蹤”系列中,著重講述的就是上帝(耶穌)再來的情景。按《聖經》的記載,人類是上帝創造的,但人類犯了罪,需要上帝的赦免和救贖,而耶穌的第一次來臨及其上十字架、復活,給人類帶來“十字架的救贖”及基督文明的興盛,與此同時,《聖經》還明確寫道,耶穌將再次降臨,施行審判和救贖。
“末世迷蹤”系列的兩位作者根據《啟示錄》的記載,將失蹤、災難、謀殺、愛情、戰爭、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屈服與抗爭等故事和情節寫得恢宏大氣、引人入勝,不愧為終極幻想!
然而,對於猶太教以及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基督徒來說,他們不僅視此為想像,更相信這將是一種漸近的真實。當然,對於像我這樣不可救藥的經濟學技術進步樂觀主義者來說,所謂末世是很難想像的。在我看來,全球化和市場化所導致的技術進步以及人類民主與法制意識的增強,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是繁榮與進步的前景,那么人類社會怎么會突然陷於末日呢?所以,我希望是《聖經》學者們搞錯了。
不過,我也很相信,無論末世是否真實,但是否相信“世界末日”肯定會對個人行為進而對人類文明產生重要影響。《基督教對文明的影響》一書的作者阿爾文·施密特(AlvinSchmidt)就講到,人類對世界的“信(信仰)”會影響對世界的“知(認識)”,因而對世界的“行(行為)”造成影響。譬如,基督教的時間觀與東方哲學及一些部落的時間觀大不相同,它是線性的。在它看來,人類從被創造那一刻起,就不可挽回地要走向末世,因此人類的時間是一去不復返的。正是這樣一種線性的時間觀帶來了猶太人和基督徒分秒必爭的時間觀。而相信人是輪迴的,世界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之類時間循環論的哲學,則更容易滋生出宿命與消極的思想。
大經濟學家羅伯特·J·巴羅(RobertJ.Barro)也指出,天堂和地獄,末日及末日審判,也許可以讓人更多地自律、反省自己的行為,可以讓世上最有財富的人不至於盲目自大……
羅伯特·J·巴羅(RobertJ.Barro)和雷切爾·M·麥克利里(RachelM.McCleary)還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人們的信仰(對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以及人生意義的看法)對經濟成長有重要影響。他們的研究結果發現,經濟成長與宗教信仰的程度成正相關,但與花在宗教信仰上的時間成負相關。他們的研究結論受到我國經濟學家楊小凱等人的高度重視並被廣泛引用。
中國人非常關注西方的科學與民主,楊小凱則不同尋常地提出要更多地關注西方的自由與共和,而與其晚年,他進一步發現了西方文明的宗教精神因素。很顯然,我們關注西方文明,不僅要關注西方的科學技術、市場經濟、民主自由、人權法制,還要關注其精神文明——特別是其宗教信仰,才有可能真正地認識西方人並吸收其一切優秀文明的成果。而這部“末世迷蹤”系列,足以讓我們浮想聯翩,讓我們加深對於西方文明的認識,看到西方人並不是“物質富足、精神空虛”的一群人,而是有著極強和精神追求,對人類的過去與未來都有十分了不起的想像力的人群。
當然,以上只是在下的一家之言。要了解小說,要了解《聖經》有關人類的未來,最重要的還是讀者朋友自己去欣賞,去思索。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博士,曾任國資委研究中心巨觀戰略部部長,中國大陸當前最活躍的青年經濟學家之一。)

小說評論

在第13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一套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和找到啦環球文化發展公司合作推出的“末世迷蹤”系列科幻小說進入了大家的視野。這部系列小說,在中國可能除了一批科幻小說迷以外,知道它的讀者並不是很多,然而在美國,它卻是家喻戶曉的超級暢銷小說。

欣賞圖2欣賞圖2

從首部《末世迷蹤》1995年問世以來,全套(15本)小說的寫作時間歷時十年之久,迄今為止,它在全球的銷售量已經超過6500萬冊,成為銷量僅次於《哈利·波特》的全球第二大暢銷書。2002年7月1日的《時代》周刊還針對“末世迷蹤”系列幻想小說持續旺銷作了重點評述。一部科幻小說何以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開頭
小說從一個充滿懸疑的事件展開——
在美國飛往英國的一架民航飛機上,突然發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恐怖事件:許多旅客在一瞬間突然消失,他們的衣服鞋帽全部留在座位上,人卻不見了!頓時引發了機內乘客巨大的恐慌和混亂,航班被迫返回紐約。而更可怕的是,就在部分旅客神秘失蹤的同時,全球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口,也在同一時刻神秘消失。突如其來的“大失蹤”事件導致全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究竟是外星人所為,或是一個巨大的陰謀正在展開?
一個記者開始像一個偵探一樣展開了深入調查,一個道貌岸然的政客開始登上世界舞台,一個飛機駕駛員的家庭和命運出現了逆轉。隨著故事的不斷推進,不可思議的事情越來越多……
從這樣的一個開頭中,讀者會期待一個怎樣的故事呢?愛看外星生物小說的人自然會聯想到外星人入侵的情節;科幻小說的“冬粉”,可能會想到奇特的宇宙暗物質;浪漫的女生可能希望能看到類似《鐵達尼號》那樣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喜歡看驚悚小說的讀者可能會猜想接下來還會有一系列的災難與謀殺;而熱衷於宗教小說的人可能會聯想到《聖經》上的某個預言……
著名作家北村介紹:“這部小說將西方最古老的寓言幻想和現代最新科學技術結合起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虛擬的卻非常逼真的未來世界的畫卷,對災難場景中人性的剖析絲絲入扣。故事以一個古老的寓言作為情節發展的脈絡,並結合文藝小說的浪漫、科幻小說的神秘、推理小說的懸疑和驚悚小說的張力,以其獨特的想像力,深刻地表現了人性的掙扎、心靈的提升、命運的追索,並且由此以超越社會歷史和現實文明的廣闊視野,刻意彰顯人類自身的意志力和超越苦難的堅韌精神。”
一部越寫越長的小說
這部小說的伯樂——美國丁道爾出版社的總裁馬克·泰勒專程從美國趕來參加“末世迷蹤”系列小說簡體中文版的發行儀式,他向記者介紹了他們發現、出版這個系列小說的過程。
小說是由兩個創作者合作完成的,一個是蒂姆·萊希,一個是傑里·詹金斯。萊希博士是《聖經》的研究和闡釋專家、學者,而詹金斯是美國多產的暢銷書作家。創作這個系列是蒂姆·萊希的主意,他為每本書構造出一個詳細的輪廓,而詹金斯則把人物放到萊希構思的事件中。
馬克·泰勒回憶起1994年當《末世迷蹤》小說的第一章手稿遞到他手上的情景:“當時我們只是看了這本書的第一章,在這一章描述了一個非常令人驚奇的故事,數百萬人在一瞬間突然消失了,你可以想像一下身邊的人突然消失會是一個什麼情況?我看完這一章以後,感覺非常棒,我覺得這本書可能會很成功。然後就和兩位作者簽了契約,準備在下一年出版,契約上寫的是出版一本書。”
然而,在寫兩位作者第一本書的過程中,他們告訴泰勒,說這個故事恐怕一本書裝不下,還要繼續寫。泰勒說:“當時一本書還沒出,他們就告訴我打算寫3本。作為出版社,這樣會有更多的費用產生,我們該怎么辦呢?因為我們非常喜歡這本書,就說,好吧,你們接著寫吧。”

敵基督敵基督

第一本書很快就出版了,幾乎沒有什麼小說出版經驗的丁道爾出版公司決定以精裝本的形式上市,沒想到一下子就銷售了10萬冊。緊接著出版的第二本《顛覆之神》,也是以精裝本的形式出版,銷售了20萬冊。第三本《終極魔王》銷售了40萬冊。當寫完第三本時,作者又跟泰勒說,他們打算讓故事繼續發展下去,可能要寫到6本。由於前面出版的這幾本書銷售情況都非常好,泰勒對他們欣然允諾“好,你們就接著寫吧。”當書出到五六本的時候,“末世迷蹤”系列小說在美國的各大圖書銷售排行榜上位居榜首了,而且從那時開始,就持續在榜上。這時候,作者又來說,這個故事6本書也裝不下,他們打算寫12本。泰勒說“當然可以接著寫”。於是這個故事,從1本發展到了15本,而寫作時間,也整整持續了10年。
一種想像力與文化的融合
著名圖書策劃人張慶棠還深深記得他第一次讀到“末世迷蹤”系列小說的激動心情,“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是2004年。我不是第一個看到這本書的人,但我是一口氣讀完的人。我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看完了兩本。第二天我把書拿到了辦公室,辦公室的同事看完以後,幾乎是異口同聲地說,一定要把這套書的著作權拿下。”
“想像力的豐富是這個系列小說獲得成功的重要元素之一。”科幻作家、兒童文學作家楊鵬說:“因為工作性質的原因,我可能思考的常常是青少年的、少兒的視角。現在我們家長非常重視技能的教育、知識的教育,但是對想像力的教育卻被忽視了。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想像力如果在童年缺失的話,成年以後想要彌補是很難的。幻想小說在中國是有傳統的,但是在近代以後,這種傳統漸漸缺失了。我向青少年推薦這套宏大的作品,因為這部小說能夠衝擊我國每個青少年的想像力,我相信,在我們的民族也一定有想像力在血液里奔騰。”
而北村則認為:“這部小說擁有與《達·芬奇密碼》一樣深厚的文化背景,也是它能橫掃全球、成為一本頂級暢銷書的奧秘。這本書在美國的出版是在《達·芬奇密碼》之前,《達·芬奇密碼》可以說在思想上是對這本書的一個挑戰和回應。它們的背景都是信仰和宗教,但是角度正好相反。所以,喜歡《達·芬奇密碼》的讀者,一定要看這套書,不然就像是欣賞一天的景色,只看到了黑夜的部分,而錯過了白天的部分。它不僅有一條巨大的情節動力線,而且,在裡面延展了各種關於道德、宗教、信仰、政治和文化的思考,把一套百科全書的知識藏在小說的敘事載體中。”
一趟令人期待的東方之旅
由中央編譯出版社選在這次的圖書博覽會上率先推出全套“末世迷蹤”系列小說的第一、第二本《末世迷蹤》和《顛覆之神》,計畫於今年12月推出第三、第四本,此後將陸續推出後續系列,逐步展開此系列的東方之旅。

末日之光末日之光

談到這一系列小說的出版時機,張慶棠介紹:“到今天為止,這套書的運作整整經歷了兩年的時間,這兩年的時間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從市場調研,到最後能夠取得丁道爾出版公司的信任,以及之後的推廣都有一個長遠的計畫。”
一個系列15本小說如此宏大的篇幅,對於暢銷書來說,可稱得上是一大考驗,對此,張慶棠顯得胸有成竹:
“這么大的篇幅,對讀者的耐心是一個巨大的考驗,但是根據在美國的情況,它不僅經受住了這樣的考驗,而且一部部寫下來。不僅是作者的需要,而是讀者有閱讀的需要,這都是讀者的認可。讀者看的不僅僅是熱鬧的場面,而是這本書背後傳遞出來的一種思考、價值觀。”
“末世迷蹤”系列小說與《指環王》、《達·芬奇密碼》有一個相同點,就是西方博大的宗教文化背景。它在中國是否也能像另外兩部作品一樣獲得成功呢?馬克·泰勒的態度十分樂觀:“在小說中會有很多故事,其中有人與人之間的鬥爭,人與自然之間的鬥爭,還有善與惡之間的鬥爭。‘末世迷蹤’系列包括以上這些主題,當然,最主要的就是善與惡的鬥爭。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中,也承認萬物有始有終,‘末世迷蹤’系列小說就為大家描繪了一幅世界末日的場景,向大家展示了善與惡之間的鬥爭。我非常高興這本書以中文的形式在中國出版,我也希望這本書在中國能夠像在美國一樣受歡迎,或許在中國能夠銷售得更多。”
兩年前,根據《末世迷蹤》改編的電影已經在美國上映,而今年8月,以“末世迷蹤”系列小說為主題的網路遊戲也正式問世,張慶棠說:“這本書還有一個吸引我們的地方是它的延伸產品是非常豐富的,現在大家看到的只是一本出版的圖書,而在它背後有電影、遊戲,丁道爾出版公司開發出漫畫版、青少版,又開發出廣播劇,它是一個立體的產品。因此,我們感到幸運的是,丁道爾出版公司播下了這顆種子,而我們中國讀者看到它的時候,它已經是一棵參天大樹了。”

目錄

第一章 空中蒸發
第二章 極度恐慌
第三章 副手自殺了
第四章 人去樓空
第五章 “快來紐約!”
第六章 懊悔的父親
第七章 來到紐約
第八章 候女心切
第九章 父女重逢
第十章 殺人滅口
第十一章 沒有失蹤的牧師
第十二章 人生的轉折

欣賞圖3欣賞圖3

第十三章 尼古拉鏇風
第十四章 “和平使者”
第十五章 爭吵!決裂!
第十六章 會見尼古拉
第十七章 《啟示錄》之謎
第十八章 新任秘書
第十九章 誰是幕後人
第二十章 一見鍾情
第二十一章 採訪雷福德
第二十二章 切麗決定了
第二十三章 “災難之光”
第二十四章 巴克祈禱了
第二十五章 殺人會議

基本信息

· 開本: 16
· 出版日期: 2006-09
· 版次: 2006年9月第1版
· 頁數: 261

欣賞圖4欣賞圖4

· ISBN: 7801097890
· 國別: United States/美國
· 出版社: 中央編譯出版社
· 精簡裝: 平裝

改編電影

第一部《末世迷蹤I 末世迷蹤》

Left Behind
導演:
第一部電影第一部電影

VicSarin
主要演員:柯克·卡梅隆布拉德·詹森JanayaStephens
劇情簡介:在一架飛越大西洋的噴氣式飛機上,突然之間旅客都不見了,而在同一個混亂的時刻,地球上成百萬的人也神秘地消失無蹤,只留下衣服、眼鏡、結婚戒指和鞋散亂的堆在一起,其餘的人開始感到恐慌,他們拚命地試圖找出這一系列神秘事件背後的原因,而答案只有少數幾個人知曉……

第二部《末世迷蹤II 亂世奇兵》

tribulationForce
主要演員:
柯克·卡梅隆布拉德·詹森克拉倫斯·吉爾亞德克里斯·邦迪高頓·卡瑞
劇情簡介:在一次市民的狂歡中,數百萬人突然消失在稀薄的空氣里,只有扔在地上無數的衣物鞋子提醒人們這裡曾經有過那么一群人。許多天過去了,那些消失的人依然沒有任何的音迅,倖存下來的其他市民全都沉浸在恐慌之中,犯罪事件也突然飛升,商鋪被打劫,行人被搶劫,而自殺的人也越來越多,整個城市都籠罩在末日的陰影下。
恐慌在一步步地將城市陷入絕境,這時,聯合國秘書長尼科拉?卡帕斯亞(高頓?卡瑞飾)挺身出來,安撫市民,城市才稍微得到了一點安寧和希望。

第二部第二部

而實際上,卡帕斯亞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他才是一切災難的幕後製造者。首先發現真相併和卡帕斯亞作對的是由四個特殊的人組織的“災難之光”。他們認為卡帕斯亞,就是《聖經·啟示錄》里預言的那個耶穌基督的敵人,他終於從黑暗世界裡出來與基督對抗了,他要把整個城市、整個世界帶入死亡的黑暗勇敢的“災難之光”其實只是四個力量非常微波的人,一個牧師、一個電視記者,還有都是飛行員的父女。牧師布魯斯?巴恩斯(克拉倫斯·吉爾德飾),

對《聖經·啟示錄》理解得特別透徹,也正是他指出卡帕斯亞是基督的敵人,他還說在未來的幾年內,世界將在七年內承受從沒有過的災難。電視記者布克?威廉士(柯克·卡梅隆飾)直接採訪過卡帕斯亞,並且感覺到了他的力量和陰謀,所以也加入到反抗他的行列。飛行員雷福德·斯蒂爾(布拉德·詹森飾)因為他的妻子也在那次狂歡中失蹤了,所以他帶著女兒到處尋找,直到牧師布魯斯·巴恩斯的出現他才知道了事情的幕後真相。
他們四個人儘可能地向市民告訴真相,並號召大家起來和卡帕斯亞斗爭,另外卡帕斯亞破壞世界的陰謀計畫也越來越嚴密,他只要等待一個機會,把最後一個阻礙力量訊息就可以把世界掌握在自己手中了。於是,在這個未來的城市,正義和邪惡之間開始了一場力量懸殊的戰鬥,正義的人們能最終戰勝邪惡嗎?

第三部《末日大戰》

(LeftBehind:WorldatWar)
中文名稱:
末日大戰

末日大戰末日大戰

英文名稱:LeftBehind:WorldatWar
導演:克雷格·巴克斯利CraigR.Baxley
主演:路易斯·格賽特LouisGossettJr.查爾斯·馬丁·史密斯CharlesMartinSmithChristopherBondyKristaBridgesKirkCameronLeslieCarlsonLauraCatalanoNeilcrone
劇情簡介:真相就在眼前!尼可萊是全球172個國家領袖共同推選出來的世界領袖,其中當然也包括美國總統費茲修。不過有些人對魅力十足的尼可萊心存疑慮,他們認為他就是聖經中的假基督。費茲修遇刺但安然脫險,於是決定找巴克和卡洛琳來調查這起神秘的行刺事件。此時美國的地下教會卻爆發了瘟疫…

圖片欣賞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