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是中國典故之一,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望梅止渴》《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解釋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望梅止渴》《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望梅止渴譯文

曹操中國歷史上以聰明奸詐而聞名的傑出人物。
一天,他在赤日下山區行軍,迷失了路徑,烈日當頭而路途又遙遠,士兵們在長時間的疲勞行軍後,口渴難耐。於是眾

《望梅止渴》《望梅止渴》
人都對曹操的領導表示不滿,士兵的反抗情緒異常緊張,即將形成背叛的狀態。下級官長不知如何應付這危機。曹操在這緊要關頭機敏下令:士兵行至前面的梅林休息。並且準許士兵儘量吃多汁的酸梅,不受約束。
士兵們想著酸梅的味道,口渴就立刻緩和下來,反抗情緒也安定了。
《望梅止渴》《望梅止渴》

三國名菜之望梅止渴

相傳,東漢建安初年的一個春、夏之交,曹操統率軍隊去打南陽軍閥張繡。由於久旱未雨,井河乾涸,走到半道,將士們渴得個個口乾舌燥,連路都走不動了。這時曹操急中生智,用鞭指向前方說:“快走啊,前面有梅林!”將士聞之發生條件反射,口皆生津,於是一鼓作氣,徑直打到南陽,取得了討伐張繡的勝利。曹操班師許都,向皇上交旨時述說瞭望梅止渴的趣事。皇上顏大悅,令御廚宴待群臣。御廚利用荔枝雞肉做成菜餚,寓意“望梅止渴”,曹營將士品嘗之後,美不可言,齊呼萬歲聖恩。從此,“望梅止渴”不僅成了一個成語典故,而且成了一道美饌,代代沿襲,流傳至今。

原料:荔枝400克,雞糊200克,荷蘭豆400克,蛋黃50克。

《望梅止渴》《望梅止渴》

調料:精鹽、味素各2克,料酒3克,濕澱粉25克,清湯100克,花生油50克。

製法:

1.將荷蘭豆去筋,用刀切去兩頭,放開水鍋中汆一下,炒好,整齊地擺放在圓盤中。

2.鮮荔枝剝殼去核,釀入雞糊,封口處沾上鴨蛋黃,上籠蒸5分鐘取出,擺放在荷蘭豆上面。

3.鍋上火,加清湯、料酒、精鹽、味素,汁沸後勾流水芡,澆在荔枝上。

《望梅止渴》《望梅止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