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廬山五老峰》

《望廬山五老峰》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描寫了廬山五老峰的峭拔秀麗。詩人把連峰際天的五老峰,形容為“青天削出金芙蓉”,形象生動,別具一格。

作品信息

【名稱】望廬山五老峰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體裁】七言絕句

原文

望廬山五老峰⑴
廬山東南五老峰⑵,青天削出金芙蓉⑶。
九江秀色可攬結⑷,吾將此地巢雲松⑸。

注釋

⑴望廬山五老峰:詩題“望”一作“登”。
⑵五老峰:廬山東南部相連的五座山峰,形狀如五位老人並肩而立,是廬山勝景之一。李白曾在此地築舍讀書。
⑶《李太白詩醇》王云:“芙蓉,蓮花也。山峰秀麗可以比之。其色黃,故曰金芙蓉也。”
⑷攬結:採集。
⑸巢雲松:隱居。《方輿勝覽》卷十七引《圖經》:“李白性喜名山,飄然有物外志。以廬阜水石佳處,遂往游焉。卜築五老峰下。”

鑑賞

《望廬山五老峰》也是一首吟詠廬山美景的佳作。描寫廬山的另一個風景點——五老峰。它坐落在廬山的東南面,因山勢險峻,五峰相連,形似五位老人,而得名。
首句就是“廬山東南五老峰”,開門見山,緊扣詩題。交待了五老峰的地理位置,點明是在廬山的東南面。然而,第二句就出奇了。人們都說五老峰形似五老人,而在李白的眼裡,陽光照射下的五老峰,金碧輝煌,就如同盛開著的金色芙蓉花一般。而這種山勢形狀,原本是天工造化,自然形成的,但李白卻偏偏說它是由青山削成的。這一“削”字下得極妙,它不僅相當生動地刻畫出了五老峰的險峻陡直,同時也表明詩人是由下往上仰視五老峰的。《唐宋詩醇》云:“純用古調,次句亦秀削天成。”
廬山南鄰九江,如登上廬山小天池等景點向南遠眺,就可望見九江、長江一帶的秀麗景色。而五老峰本身就在廬山的東南面,靠得更近,也就更容易看清楚。原本是九江風光全在山下,盡收眼底之意,卻被詩人說成“可攬結”,似乎可以隨手採取到一樣。所以這“攬結”二字又顯得出奇了。倘若五老峰離九江不近,被其它山峰所擋,如果它不陡直,而是平坡斜面,也就無所謂“攬結”了。因此,首句所交待的“東南”方向和地理位置,次句以“削”摹寫五老峰的陡直山勢,是為伏筆一樣,與此句的“攬結”完全照應了起來。
五老峰地處廬山的東南面,風光優美,山勢又如此險峻,九江的秀麗風光又可盡收眼底,山上又有著白雲青松,這一切都觸動了詩人的出世思想,使他不忍離去,故而說:“吾將此地巢雲松。”後來,李白果然在五老峰的青松白雲之中隱居了一段時間。這首詩既反映了詩人對五老峰風光的熱愛,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的出世思想。而這出世的思想則全是由末句告訴讀者的,前面的三句全成了一種鋪寫。如果說次句是詩人由下往上仰視,那么第三句則是由上往下俯視,這一上一下,一仰一俯,正是寫法上的變換,從而將五老峰的山色特點也都寫活了。其中“削”、“攬結”等字詞的運用,不乏想像和誇張的趣味,體現了李白詩歌一貫所具的風格。

作者

李白像李白像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戶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詩歌以抒情為主。他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是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有《李太白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