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

廬山[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
廬山[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廬山市,隸屬於江西省九江市 ,是江西省第二個以景區命名的縣級市。地處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部。背倚廬山,面臨鄱陽湖,東與都昌縣隔水為鄰,西與九江縣、德安縣、共青城市接壤,北與濂溪區(原廬山區)相連,南與永修縣湖洲相接。境域東西寬35千米,南北長52千米,介於東經115°48′—116°10′、北緯29°8′—29°36′之間,市域總面積913平方千米,城區南康鎮系故南康軍、路、府治所在地。 廬山市原名星子縣,源於五代十國楊吳大和年間所設星子鎮,因鎮南湖中有“落星石”而得名。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階梯走勢。 截至2016年,廬山市轄7鎮、3鄉,人口27.6萬人 。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04億元,財政總收入14.62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1.8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6.6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58億元,金融機構貸款餘額57.75億元,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7994萬元和1.3036萬元。 2018年9月26日,廬山市榮獲2018年“中國天然氧吧”創建地區稱號。

歷史沿革

廬山市所屬地域在夏、商、周時,隸屬揚州。

陶淵明雕塑 陶淵明雕塑

春秋周景王九年(前536),星子逐漸為楚國所有。周敬王十年(前510年),吳王闔閭攻打楚國,地歸豫章郡,屬吳國(今吳障嶺,即吳國屏障之意)。

戰國周元王四年(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國,故又歸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楚威王熊商征討越國,殺越王無疆。次年,收回原被吳國占去的全部土地。

秦代,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廬山地屬九江郡。

漢代,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設淮南國豫章郡,廬山屬柴桑縣。

三國魏黃初三年(222年),東吳孫權設武昌郡,柴桑屬之。

西晉永興元年(304年),劃武昌郡柴桑縣、廬州郡尋陽縣,設尋陽郡。

南朝仍循舊制屬尋陽郡。

廬山市古城牆 廬山市古城牆

隋文帝平陳,廢尋陽郡設江州,廢汝南、柴桑二縣,設尋陽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更名彭蠡縣。隋大業三年(607年),廢江州,改為九江郡,彭蠡更名湓城。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設江州,立潯陽縣;八年(625年),湓城併入潯陽。

五代吳楊溥大和年間(929年—935年),於廬山之南立星子鎮,派兵駐守。因境內有石(即落星墩)浮於水面如星,故得其名。南康保大年間,潯陽改名德化,星子鎮歸屬德化縣。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升星子鎮為星子縣 ,屬江州。太平興國七年(982年),設南康軍,將洪州的建昌(明析安義縣)、江州的都昌、星子,統一管轄,以星子縣為軍治,張南為第一任知軍;隸屬江南路。天禧四年(1020年),江南路分東、西兩路,南康軍屬江南東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南康軍改名南康路,設總管府,隸屬江淮行省。不久改歸江西行中書省。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西征,進入江西,將南康路改為西寧府。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名南康府,隸屬江西布政司。

廬山市牯嶺鎮 廬山市牯嶺鎮

清雍正九年(1731年),南康府屬廣饒九南道。自宋至清,星子均屬南康。南康軍、路、府治均設在星子縣。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冬,廢除南康府,保留星子縣,隸屬江西省。民國三年(1914年),江西省劃為四道,星子隸屬潯陽道。民國十五年(1926年)廢道,星子直接隸屬江西省。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江西劃為十三個行政區,星子屬第三行政區(區駐瑞昌)。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劃歸第五行政區(區駐浮梁)。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江西省減至11個行政區,星子劃歸第九行政區(專署駐岷山);縣府一度駐波陽、都昌等地。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仍屬第九行政區(專署駐武寧)。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129師進駐星子縣城,星子縣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星子縣屬九江專區(後改稱九江地區)。

1983年7月九江地、市合併,星子縣屬九江市。

廬山市區 廬山市區

20世紀80年代起,廬山風景區管理出現一山四治的局面,各自為政,管理混亂。2015年,九江市經過多方調查研究,正式向江西省政府呈報了廬山設市的申請。

2016年5月,根據《國務院關於同意江西省調整九江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江西省調整九江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星子縣,設立縣級廬山市,將九江市廬山區牯嶺鎮劃歸廬山市管轄,以原星子縣和九江市廬山區牯嶺鎮的行政區域為廬山市的行政區域。同時將駐九江市濂溪區賽陽鎮的廬山雲霧茶場(含剪刀峽景區入口)、廬山茶科所,駐蓮花鎮的蓮花林場,駐海會鎮廬山茶場管理範圍劃入廬山市牯嶺鎮管轄;將調整後的九江市濂溪區海會鎮劃歸廬山市管轄;將調整後的廬山市蓼花鎮更名為廬山市星子鎮。

行政區劃

2016年,廬山市轄9鎮:南康鎮、牯嶺鎮、海會鎮、白鹿鎮、溫泉鎮、星子鎮(原蓼花鎮)、華林鎮、蛟塘鎮、橫塘鎮;1鄉:蓼南鄉。廬山市政府駐南康鎮紫陽南路45號。

鄉、鎮下轄
南康鎮北門巷、黃泥嶺、廬陽、迎春橋、冰玉澗、坡頭、城區、城郊、大塘、蓼池
海會鎮海會、廬星、彭山、長嶺、五洲、光明
牯嶺鎮日照、正街、橄欖、朝陽、勝利、蘆林、花徑
白鹿鎮五里、玉京、交通、梅溪、萬衫、大嶺、四聯、河東、秀峰、波湖
溫泉鎮溫泉、新塘坂、東山、板橋山、錢湖、隘口、廬山壠、西洲、通書院
星子鎮(原蓼花鎮)蓼花、三角壠、幸福、翻身、仕林、勝利
華林鎮華林、橋北、共同、虎口沖、繁榮、花橋、桃林、吉山
蛟塘鎮蘆花塘、蛟塘、深耕、新亭、鐵門、芙蓉、槎壠、西廟、龍溪
橫塘鎮和平、西平、故里壠、紅星、聯盟
蓼南鄉和公塘、南陽坂、長西嶺、黃鳩壟、橋南、新池、新華、橫嶺、渚溪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廬山市地處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部。背倚廬山,面臨鄱陽湖,東與都昌縣隔水為鄰,西與九江縣、德安縣、共青城市接壤,北與濂溪區(原廬山區)相連,南與永修縣湖洲相接。介於東經115°48′—116°10′、北緯29°8′—29°36′之間,總面積91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廬山市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由高山向大湖傾斜,有山體、丘陵、平地、盆地。按成因有構造、侵蝕、堆積地貌,按動力性質有河湖、冰川地貌。地質學上命名的古元古界“星子群”,是25—18億年最古老地層,中元古界“雙橋山群”、新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的地層岩石,在境內均有出露。李四光發現和確定的廬山第四紀冰川遺蹟,包括冰斗、U谷、刃脊、角峰、冰坡、盤谷及羊背石,廣布在境內,並被列入廬山世界地質公園。除隘口、華林鄉,東牯山林場外,有13個鄉鎮濱臨鄱陽湖。

廬山市境內西北多山,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8座。其中漢陽峰最高,海拔1473.4米。以漢陽峰為中心,漢陽峰西南、北、東、南群峰環繞;中部為低山丘陵,以丫髻山為中心,丫髻山西北、東北、東南山丘環布;南部有沙湖山。

廬山市東南多丘陵、谷地,無萬畝平原大坂。濱湖區夏洪為湖,冬涸為洲的裸露洲地有12萬餘畝,均在海拔15—20米以下。

氣候特徵

廬山市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處東亞季風區,氣候兼受廬山與鄱陽湖影響。光照充足,常年平均日照總時數1931.7小時。廬山山南多雲霧,日照偏少,廬山壟里冬晴時,上午九時至下午四時,才有太陽照射。氣候溫和。常年平均氣溫15.3—17.3℃,廬山山地溫度較低,為15—16℃;濱湖區為17.1—17.3℃;西部丘陵為17℃左右。四季降水量不均勻,乾濕季明顯。廬山南坡降水量隨地勢增高而增加,年降水量大約為1900毫米;濱湖區年降水量為1360—1510毫米;西部丘陵地區,年降水量為1210—1360毫米。廬山南麓及鄱陽湖濱,易形成雲霧,有輻射霧、鋒面霧、蒸發霧、土坡霧四類。大風日數多,風速大。受廬山山體及鄱陽湖湖面影響,年平均風速為3.8/秒。八級大風日數平均3.3天,最大風力可達11至12級。冬季多北風、東北風、西北風;夏季常出現偏南風,有時出現龍捲風和龍捲重水。濱湖地區風沙嚴重。

水文概況

廬山市的水系分兩大塊,一是廬山山南及中部丘陵的澗、港水流,二是鄱陽湖過境水流。境內長度在2千米以上的澗港有20條,總長178千米。贛江、撫河、饒河、信江、修河五大水系在南部的星子、都昌交界處-老爺廟水域歸宗東流。其贛江流經市境約70千米,饒河約8千米,修河及支流楊柳津河約15千米,博陽河自德安入境約18千米,總長111千米 。其中集水面積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港有:橫塘港、長虹港、流澌港、長壟港、壟中港、錢湖港、秀峰港、花橋港、陳家港、虎口沖港。

江西的贛江、撫河、饒河、信江、修河五大水系,在市境東南部的揚瀾水域交匯,古稱“江湖之會”。此外,還有博陽河、楊柳津河,分別從土牛嘴、沙湖山流經市內。廬山市主體湖泊為鄱陽湖的一部分,面積373.38平方千米。夏漲為湖,洪水一片;冬涸為河,枯水一線。星子水文站近百年最高水位吳淞高程22.52米(1998年8月2日);最低水位7.11米(2004年2月4日);最高水溫35.8攝氏度,最低水溫0攝氏度。

廬山市湖汊眾多,有牛軛湖、蚌湖、落星湖、寺下湖等,湖岸迂迴曲折,湖岸線長約200千米,還有內陸湖蓼花池。

土壤類型

廬山市自然土壤有山地草甸土、山地黃棕壤、山地黃壤、紅壤、黃棕壤、沙丘及草甸土等七種。農業水田土壤有馬肝土田、鱔泥土田、麻砂土田、砂丘土田、湖泥土田、黃泥土田等。農業旱地土壤有馬肝土、粉紅土、沙丘土、湖泥土、黃泥土和麻砂泥土等。

廬山市境內以紅壤為主,紅壤呈酸性或強酸性,PH值為4.5—5.5。黃棕壤分布在低殘丘陵地區。呈微酸性和酸性,pH值為5.5—6.5。肥力較高,生產性能較好。淺色草甸土,分布在海拔18米以下的湖灘草洲一帶。砂丘土,分布在沙山一帶,植被破壞,風蝕嚴重。廬山山區土壤以海拔高低依次分布紅壤,山地黃壤、山地棕壤。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廬山市有43萬畝鄱陽湖面和沿湖澤畔,湖岸線長220千米,山澗水系發達,廬山諸多峽谷,數十條港澗,總長200多千米,地表水年徑流量達5.25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為1.6萬千瓦。

廬山市年水資源量4.517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6452億立方米,地下水8591萬立方米,地熱水136萬立方米。此外有鄱陽湖年過境水量1494億立方米。

植物資源

廬山市有裸子植物9科34屬95種,被子植物154科864屬2015種。境內原始森林植被屬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類型。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水杉、南方紅豆杉、銀杏,二級保護植物有香樟、柏木、金錢松、連香樹、厚朴、廬山厚朴、鵝掌楸,三級保護植物有天竺蘭。掛牌保護的古樹名木191株,分屬22科30餘種 。藥材有丹參、乳黨、肉桂、烏藥、勾藤、伏苓等千餘種。東部盛產貴重藥材蔓荊子,東牯山林場的雲霧茶,早在宋代列為“貢茶”。

動物資源

陸地動物:有獸類14種、蛇類8種、昆蟲類16種、鳥類38種、家禽家畜類11種、兩棲動物11種。

水生動物:魚類25科118種,蝦類6種、蟹類2種、貝類9種。

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白鶴、中華鱘、雲豹;國家二類保護動物有穿山甲、江豚、水獺、小天鵝、白額雁、大靈貓、鴛鴦、貓頭鷹、啄木鳥;國家三類保護動物有黃鼬、豹貓、三寶雞、杜鵑、灰喜鵲、大山雀、燕子、小野雞、野豬、獾、斑鳩、石雞、大鯢。

礦產資源

廬山市境內有花崗石、青石、石英、型砂、高嶺土、鉀長石等6種非金屬礦產資源,其中優質花崗石儲量15億噸,型砂儲量2.8億噸 。瓷土開採歷史悠久,自清康熙年間始即為景德鎮瓷業主要原料。駝背嶺所產的金星石,用於製作金星硯,譽為“與端歙同輝”。青石儲量1.1575億噸,石英石1660萬噸,瓷土183萬噸,石灰石1萬噸,鉀長石集中儲藏量350萬噸。還有水晶、雲母、石煤等。

廬山富氡溫泉,水溫常年保持在68—72℃,含有3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廬山雲霧茶 廬山雲霧茶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6年末,廬山市總人口27.6萬,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97‰。

民族

廬山市民族以漢族為主,有滿族、回族、壯族等多個少數民族。

經濟

綜述

2015年,廬山市與“十一五”末相比,生產總值由33.44億元增加到68.45億元,年均增長11.9%;財政總收入由4.17億元增加到14.46億元,年均增長28.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44.24億元增加到76.25億元,年均增長1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8.89億元增加到18.7億元,年均增長16%;金融機構存款和貸款餘額分別由32.99億元、16.67億元增加到76.69億元、49.27億元;三次產業比例由12.2:38.9:48.9調整為7.6:47.4:45。

2016年,廬山市完成生產總值104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9.3%。財政總收入14.62億元,增長4.2%;地方財政收入11.86億元,增長4.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6.67億元,增長20.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58億元,增長14.8%;金融機構貸款餘額57.75億元,增長17.19%。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7994萬元和1.3036萬元,增長9%和9.4%。

第一產業

2015年,廬山市糧食實現“十二連豐”,農業總產值達12.4億元,年均增長6.2%。完成造林3萬畝。全面完成全國第二批小農水重點縣建設,改造灌區61座,改善灌溉面積13.83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7.3平方千米。建成千畝特色示範產業基地8個、百畝基地20個。創建省級以上農產品品牌15個,新增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3家。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337家、家庭農場33家。成功創建江西省休閒農業示範縣。

雲霧茶田 雲霧茶田

2016年,廬山市糧食總產量達到8.7萬噸,實現十三連豐,農業總產值達13.05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2.3%,托市收購糧食6531噸。完成了觀音塘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程,蛟塘鎮、橫塘鎮引調提水工程,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500畝;建成高標準農田1.62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平方千米;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68%。流轉農村土地2000畝;新增市級龍頭企業2家、專業合作社47家、家庭農場6家;成功創建全國標準化現代農業氣象服務示範縣,星子鎮榮獲全國氣象災害防禦標準化鄉鎮。

第二產業

2015年,廬山市工業企業從“十一五”末的260家增加到“十二五”末的560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791億元、工業增加值177.8億元、利稅103.9億元,分別是“十一五”的10.5倍、14.8倍、13倍,年均分別增長33.2%、32.9%、49.4%。累計投入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超24億元,綜合園區面積由2.8平方千米拓展到3.64平方千米。昌九返鄉創業園已有10家企業入園。

2015年,廬山市共引進項目378個,契約資金853億元,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19個、世界500強企業2家、國內500強企業2家;引進市外資金175.8億元,年均增長20%,實際利用外資3.23億美元,年均增長10.6%。新增省級著名商標5個、市級知名商標6個。

2016年,廬山市完成工業固投63.66億元,同比2015年增幅33.3%。新增規模以上企業4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210億,增長8%;工業增加值46億,增長8%;利稅總額29億,增長7.5%。三家企業被評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廬山市工業園 廬山市工業園

2016年,廬山市簽約投資50億元新型環保優質骨料項目、投資3.5億元石材物流產業園項目。全年新引進2000萬以上項目38個,實際引進市外資金91.2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12%,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4個;實際利用外資9115萬美元,增長7%;實現外貿出口2.33億美元。將環山公路沿線105家小型石材加工企業整合成31家規模企業,進駐環保石材產業園。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6年,廬山市電商創業園一期109家企業竣工投產,交易額突破50億元,其中“雙11”當天交易額達3.08億元,榮獲省、市創業孵化基地稱號,以綜合得分江西省第一的成績,入選2016年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名錄。

旅遊業

“十二五”期間,廬山市接待遊客6600萬人次,旅遊直接收入266.2億元,分別是“十一五”的4.5倍和5倍。成功創建全國旅遊標準化示範縣。先後獲得了中國生態旅遊大縣、美麗中國·十佳旅遊縣(區)等十餘項榮譽。溫泉旅遊度假區被評為省級旅遊度假區示範點。2015年,廬山市接待遊客突破2000萬人次,同比2014年增長59.3%,旅遊總收入突破百億大關,增長60.3%。實現外貿出口9.65億美元,年均增長17.8%。被列為江西省第二批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

沙湖山濕地 沙湖山濕地

2016年,廬山市接待遊客和旅遊總收入分別達到4235萬人次、292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15.3%和23.5%。廬山交通索道主體竣工,白鹿洞書院保護、小平舊居維修等工程完成;中航歸宗旅遊度假綜合體項目商業區建成開業,東林寺淨土苑中軸線對外開放。中華百家姓成功創建國家3A景區,1家飯店榮獲全國先進個體工商戶。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廬山白鹿外國語學校 廬山白鹿外國語學校

星子古稱“真儒過化”之地,歷代官員都比較重視教育。清光緒以前,學校有私塾、縣學、府學、書院幾種形式,白鹿洞書院在宋代被譽為全國“四大書院”之首。清光緒年間,廢科舉和府縣學,書院亦廢。南康府創辦府立中學堂。後設勸學所,為地方教育機構,這是近代教育的開端。

民國初年,開明紳士紛紛籌資興辦學校。當時撤銷勸學所,改設教育局。民國二十年(1931年),普及民眾教育,保學、夜校普遍開辦。抗日時,市境淪陷,教育衰落。抗戰後,創辦星子中學。

建國初,接管舊學校,同時開展掃盲運動,提倡民眾辦學,鞏固公立國小。1950年,成立文教科。1971年,學校有所發展,村辦國小、社辦中學仍大多數濫而無災。1990年,廬山有國小100所,教職工1333人,在校學生28123人,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5.6%。普通中學14所,其中國中11所,完全中學3所,教職工661人,在校學生數為9669人。農業和職業中學2所,教職工147人,在校學生數1122人。

2015年,廬山市投資1.23億元,新建、改建校舍面積9.06萬平米,為96所學校添置現代教育技術裝備。補充435名教師,新增公辦幼稚園7所;為6.95萬名學生髮放各類教育資助金764.4萬元。

截至2016年末,廬山市共有幼稚園10所 ,國小13所 ,國中12所 ,高中2所 ,特殊教育結構2所 。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驗收、省普通高中質量評估;投入7436萬元,新建、改建校舍面積2.5萬平方米,3所鄉鎮中心幼稚園及12所村級幼稚園投入使用;聯考一本上線124人,同比2015年增長125%。補充135名教師和10名衛計人員充實基層隊伍。

文化事業

2015年,廬山市建成開放農村書屋92個,送文藝下鄉367場,送電影下鄉5730場次。紫陽堤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河戲列入國家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金星寶硯齋榮獲2015東協博覽會工藝美術金獎。

2016年,廬山市金星硯作品《形影不離》《塘趣》分別榮獲“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銀獎”“中國(深圳)國際文化博覽會銅獎”。完成“戶戶通”工程4500戶,實現城鄉廣播電視全覆蓋。

醫療衛生

建國初,廬山僅有1所正規衛生院,鄉村有4處聯合診所。1952年,廬山每千人僅有0.5個衛生人員。1990年,有縣人民醫院等衛生單位29個(其中醫院15個)。有衛生人員734人,每千人擁有專業衛生人員3.47人。正規病床由1950的10張,增長至1990年的1129張,病床增長率由每千人的0.1張增至2.18張。

2015年,廬山市補充128名醫技人員,新建、改建醫療用房2.12萬平方米。啟動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現縣鄉村全覆蓋;救治兒童先心病、兒童白血病、尿毒症、晚血病等44例。

2016年,廬山市共有醫療結構6所 。免費救治貧困家庭重性精神病、晚血病人、兒童先天性心臟病1087例。

2016年廬山市醫療結構
單位 地址
星子縣人民醫院 星子縣南康大道153號
星子縣中醫院 星子縣南康大道2號
星子縣婦幼保健站 星子縣南康大道146號
星子縣血吸蟲病防治站 星子縣匡廬路9號
星子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星子縣環山公路新城區行政中心
星子縣衛生監督所 星子縣匡廬路21號

勞動就業

2015年,廬山市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45億元,帶動1.068萬人就業。購買公益性崗位1990個。依法為7826名勞動者追討拖欠工資5164萬元。新增城鎮就業2470人,轉移農村勞動力3215人,城鎮就業率達99.6%;購買公益性崗位550個,零就業家庭安置率100%。為2665名農民工追討工資1796.7萬元。

2016年,廬山市購買公益性崗位1507個,安置就業困難人員232人,新增城鎮就業2472人。發放小額擔保貸款5370萬元。為1609名勞動者追討工資1057.04萬元。

社會保障

2015年,廬山社會福利中心一期投入使用;對11所農村敬老院進行了改(擴)建。扶貧移民搬遷1494人。啟動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生育保險,社會保險實現全覆蓋。發放各類養老金6.16億元;支付醫療保險金2.12億元。有3.24萬人次享受大病醫療救助。完成2635戶農村危房改造,建成各類保障性住房1.0176萬套,發放住房租賃補貼666萬元。市財政安排民生工程配套資金1.3億元,農村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1.0875萬元、2.2736萬元,同比2014年分別增長11.68%、11.03%。農村和城市低保人均保障標準分別提高到240元/月和450元/月,集中供養五保對象保障標準提高到305元/月。新農合參合率達98%,累計補償6670.64萬元。免費為48633戶農民住房、14.34萬畝商品林購買保險。發放救災資金345萬元。17個貧困村整村推進有序開展,惠及1.1748萬人。

2016年,廬山市1573戶5433人成功脫貧。新農合參合率達99%,為農民支付保險醫療費用1.15億元。城鄉居保參保率達88.3%,發放養老金2794.5萬元。對城鄉低保實行動態管理,發放城鄉低保金3711.5萬元。發放城鄉困難民眾醫療救助資金932.4萬元。完成918套棚戶區、269戶農村危舊房屋改造,分配公租房67套、廉租房108套,為332戶發放困難民眾住房補貼54.7萬元。出台了購買首套新建商品房獎勵政策,700餘戶購房家庭享受政策紅利,“去庫存”面積31萬平方米。為1336名殘疾人提供康復服務與救助,3340名殘疾人享受護理、生活補貼250.77萬元。發放燃油和農機補貼1154萬元。

基礎建設

2015年,廬山市投入城建資金135.8億元。中心城區規劃面積由10.8平方千米拓展到20.5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由6.5平方千米拓展到10.8平方千米,城鎮化率達到50%。綠地面積從273.7公頃上升到421.2公頃,年均增長10.78%;新建公園、廣場9個,公園綠地面積從42.45公頃上升到98.5公頃,年均增長26.4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8.2平方米上升到14.83平方米,年均增長16.17%。成功創建省級生態縣、園林城、生態宜居城、森林城、衛生城。完成公路建設總投資36.84億元,建成縣鄉道180千米、通組公路220千米,鄉鎮、行政村通油(水泥)路達100%。九江繞城高速正式通車。完成了105國道改造。蓼溫公路、南華公路、蘇共連線線、大蓼公路、神靈湖大橋等建成通車。取消了環山公路隘口收費站。開通了城區至東林佛教文化遊覽區公交。

2016年,廬山市平整土地2400餘畝,建成園區路網4.6千米;啟動了綜合園區污水處理廠建設;鄱湖高新科技項目區完成水、電、氣配套建設。開展了“降成本、優環境”專項行動,建立“財園信貸通”聯審聯批機制,為179家企業發放貸款6.66億元。完成了5.5平方千米老城區規劃、峰德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8個專項規劃、10箇中心村建設規劃編制工作。建設雨污管26.8千米。完成31個一般自然村新農村“七改三網”工作,惠及農戶2277戶;推進了海會李社裡、溫泉錢家墩、白鹿秀峰和萬杉等4箇中心村建設。完成40千米通組公路建設,沙湖山危橋改造主體竣工;都九二期(廬山市段)基本完工。

維修人行道1550平方米、改造路面3000餘平方米,修復城市排澇設施1處、護岸及渠道91處;平毀圍堤2座,還湖1300畝,清耕1700畝。關停了環山公路沿線398個花崗石加工企業(點),並拆除134家,完成了近10萬件石雕工藝品和20萬立方米荒料搬遷;完成環山公路綠化提升一期工程,對溫泉高速出口、溫泉集鎮、105國道紅綠燈路口、白鹿集鎮、星子北高速出口等五個重要節點進行整體打造。實施濕地生態修復項目36個。完成造林綠化9569畝。

交通運輸

公路

環廬山一級公路穿越廬山市全境,與昌九高速公路、九景高速公路直統,九江繞城高速、都九高速公路、昌九發展大道貫穿境域,境內三個高速路口互通。

鐵路

京九鐵路穿越廬山市境。

水路

廬山市距九江港碼頭35千米,縣城有2000噸級貨運碼頭。

航空

廬山市距九江廬山機場28千米,距昌北國際機場92千米。

歷史文化

星子地名起源——落星墩 星子地名起源——落星墩

廬山歷史悠久,文化厚重,被稱為“人文聖山”。原星子縣相傳“有星墜湖(鄱陽湖落星墩)”而得縣名,設縣已有千餘年。千百年來,儒家、佛教、道教文化在此地水乳交融、相互影響,是影響中國思想文化近千年的理學和一千數百年的禪宗興盛區,是南天師道的發祥地,是世界上最早的高等學府、古代四大書院之首的白鹿洞書院所在地,是中國田園詩的搖籃,隱逸文化的典型區域。

廬山市還是古代經鄱陽湖水路登廬山的主要通道,在古代和近代所有的2500餘篇詠廬山詩文中有1800餘篇描寫星子,1300幀廬山摩崖石刻中有700幀留存星子。2010年,西河戲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尤其是世界文化名人陶淵明生於此、長於此、創作於此,他的《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和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周敦頤的《愛蓮說》、蘇軾的《題西林壁》、描寫放牛娃周桂花的《一張珍貴的照片》等被選入中國小教科書,一縣七篇,在江西省乃至全國獨此一家。

風景名勝

廬山市有一大瀑布(廬山瀑布)、兩大峽谷(桃花源、棲賢谷)、三大名泉(天下第一泉谷簾泉、天下第六泉招隱泉、秀峰聰明泉)、四大“國保”(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白鹿洞書院、觀音橋、秀峰摩崖石刻、紫陽堤)、五大叢林(秀峰寺、歸宗寺、棲賢寺、萬杉寺、海會寺)。

廬山[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 廬山[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
仙人洞景區 是一個由砂崖構成的岩石洞。由於大自然的不斷風化和山水長期沖刷,慢慢形成天然洞窟。因其形似佛手,故名佛手岩。這裡的飛岩可棲身,清泉可以洗心,俯視山外,白雲茫茫,江流蒼蒼,頗有遠離塵世的感覺。這裡不僅是歷來最為遊人所喜愛的勝景,而且是道教的福地洞天。相傳唐代名道呂洞賓曾在此洞中修煉,直至成仙。後人為奉祠呂洞賓,將佛手岩更名為仙人洞。
廬山[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 廬山[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
含鄱口景區 廬山是神州九大觀日處之一。廬山觀日,位於江西省九江市的廬山東谷含鄱峰中段含鄱口,含鄱亭為最佳地點。清晨,只見鄱陽湖上晨光熹微,天水一色,一輪紅日射湖而出,金光萬道,霎時湖天盡赤,半壁河山成了一幅燦爛絢麗的畫卷。雄偉、瑰麗、雲濃霧密,莽莽蒼蒼,狀如魚脊的含鄱嶺,像一座屏界屹立在廬山的東南方。
廬山[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 廬山[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
錦繡谷景區 由大林峰與天池山交匯而成。因第四紀冰川作用,錦繡谷這塊面向西南的山間凹地,經過冰川的反覆刻切,形成了一個平底陡壁的山谷。“春時雜英百千種,燦爛如熾,至冬初蒼翠不剝,丹楓綴之,亦自滿眼雕繢。”四時紅紫匝地,花團錦簇,故名錦繡。
廬山[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 廬山[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
三疊泉景區 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經環廬山旅遊公路可達。距九江市區26千米。是集險峰怪石、飛瀑流泉為一體的山丘型旅遊地。宋紹熙二年(1191)始被樵者發現,故有“一朝何事失扃鑰,樵者得之人共傳”的詩句。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進行旅遊開發,2001年11月經國家林業局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
廬山[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 廬山[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
秀峰景區 秀峰泛指香爐、雙劍、文殊、鶴鳴、行龜諸峰。這裡山峰奇秀,風光旖旎,香爐峰雲煙繚繞,飛瀑如練;雙劍峰如劍插雲霄,凌厲壯觀;姐妹峰似姐妹比肩,意趣盎然;鶴鳴峰若仙鶴將鳴,其態栩栩。在“雙劍”和“鶴鳴”兩峰之間,開先瀑布共源分流,一為東瀑,形似馬尾,故名馬尾瀑;一為西瀑黃岩瀑,狀若銀河,從天而下。兩瀑又在青玉峽合流,瀉入龍潭。歷代有不少名人在這裡流連忘返,作詩題記。
廬山[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 廬山[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
東林大佛(東林寺下院景區) 東林大佛總投資超過10億元,整體造型吸收了龍門石窟等盛唐佛像優點,是代表當代高水平的宗教藝術精品。整個項目以阿彌陀佛銅像為核心,組成部分包括淨土文化區、新東林寺、比丘尼院、隱逸文化區、安養區、海會堂、大德精舍區等。建成後將是中國國內唯一一個集修行、弘法、教育、研究、慈善、安老與臨終關懷為一體的國際性宗教與文化交流平台。
廬山[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 廬山[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
觀音橋景區 景區以觀音橋為中心構成的一個風景區。觀音橋原稱棲賢橋,又稱三峽橋,為中國最古老的石拱橋之一。觀音橋於北宋祥符七年(1014年)由江洲匠陳氏三兄弟所建。長約24米,寬約4米,單孔橫跨於大漢陽峰和五老峰之間的深澗之上,以五排同型重各一噸多的花崗岩105塊扣砌而成,結構緊密、造型美觀,雖經千年、仍緊固如初,被譽為中國南方橋樑建築史上的一顆明珠。
廬山[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 廬山[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
白鹿洞書院景區 地處五老峰東南麓,距城區12千米。景區因書院而得名,白鹿洞書院,是中國史上著名的書院。它以悠久的歷史,幽靜的環境,寬敞的殿堂,嚴謹的教規而享譽天下,曾被祟為“海內書院第一”、“天下書院之首”。1959年,白鹿洞書院被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二級自然保護區。
廬山[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 廬山[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
太乙村景區 太乙村景區在含鄱口西太乙峰下,坐落於山南登山古道旁,相傳遠古道教宗師太乙真人在此修煉成仙。此處海拔在800米以上,有國民黨蔡庭楷、白崇禧、陳誠等十八位著名高級將領在此修建了大小不一、風格各異的十八幢別墅。境內主要由十八幢別墅遺址、九奇峰、第四紀冰川遺蹟、觀喜亭、息肩亭、泉槽瀑布、太乙索道等景點構成。
廬山[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 廬山[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
桃花源景區 坐落在廬山最高處的漢陽峰西,名康王谷,又俗稱廬山壟,為廬山三大峽谷之一。由觀口山門、回馬石、問津堂、忘路谷、桃花溪、吳官村、康王城、谷簾泉等景點組成。廬山桃花源風景名勝區是中國田園詩歌鼻祖、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傳世名作《桃花源記》創作原型地,是世界自然文化名山—廬山的重要組成部分。桃花源是廬山最大峽谷,全長約7.5千米。東西側山峰海拔900米以上,谷底緊鄰廬山主峰漢陽峰,總面積達1萬多畝;桃花源是戰國時期楚王宮後裔康王避秦亂而藏身寶地,又名康王谷。
廬山[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 廬山[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
溫泉景區 溫泉位於廬山南麓金輪峰下,因區內有廬山溫泉而得名,境內有陶淵明故里栗里陶村、溫泉療養院,歸田後醉臥松雲、把酒賞菊的醉石館;王羲之鵝池、墨池、玉簾聽瀑讀書的石屋;朱熹手書醉石;佛教勝地歸宗寺、道教勝地的簡寂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