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得青少年學習的100位中國名人》

《最值得青少年學習的100位中國名人》

雯莉暢銷書作者,北京某高校特聘講師,曾著有《一生的忠告》《美德家訓》《101位年輕人應知道的世界名人》等暢銷圖書,作者多部著作的著作權已輸往韓國,台灣等地,深受青少年讀者喜愛。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一部百味人生的成才記錄
一次影響深遠的精神洗禮
一扇啟迪成長的智慧之門
一份承載豐厚的深情饋贈

目錄

思想巨擘
道家始相——老子
儒學聖人——孔子
兵家始相——孫子
儒學亞聖——需子
逍遙大聖——莊子
主張兼愛的哲人——墨子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子
無神論的先驅——王充
佛教禪宗始祖——慧能
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
中國西學第一人——嚴復
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國英才
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
為家天下奠基的治洪鼻祖——大禹
後世臣子的典範——周公
銳意變法的改革家——商鞅
千古一帝——秦始皇
漢王朝的締造者——劉邦
漢初傑出的軍事家——韓信
蓋世奇才——諸葛亮
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
直言敢諫、一身正氣的楷模——包拯
偉大的改革家——王安石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大明王朝的創始人——失元璋
不辭辛苦,兩袖清風的名臣——于謙
清廉正直,世所罕有的清官——海瑞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志士——顧炎武
勵精圖治的英明君主——康熙大帝
中興名臣——曾國藩
文壇泰斗
偉大的詩人——屈原
中國正史之相——司馬遷
田園詩歌之相——陶淵明
詩仙——李白
詩聖——杜甫
憂國憂民的大文豪——范仲淹
史學大家——司馬光
豪放派大文豪——蘇軾
傑出的婉約派詞人——李清照
金戈鐵馬的詞豪——辛棄疾
中國戲曲的奠基人——關漢卿
古典小說巨匠——羅貫中
築起“紅樓”的才子——曹雪芹
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魯迅
通才式的文史大家——郭沫若
人民藝術家——老舍
近現代文學史上的才女——冰心
現代文豪——巴金
武俠小說家——金庸
科技先鋒
中國科技發明之父——魯班
造紙術的鼻相——蔡倫
漢代傑出的科學家——張衡
東方神醫——華佗
偉大的科學家——相衝之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畢昇
東方醫學的集大成者——李時珍
近代科技先驅一徐光啟
奇書奇人——徐霞客
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
……
藝術大師
商界名家
和平使者
英雄志士
一代楷模

精彩書摘

思想巨擘道家始相——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生於公元前571年的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老於是後人對他的尊稱。他出身於士大夫家庭,雖自幼失去雙親,受了不少苦,但他勤學好問,善動腦筋。同族人見他聰明好學,便為他請了一位精通殷商禮樂的老師商榮,教給他殷商禮制的知識。另外,李耳還十分善於從實際生活中感悟書本以外的東西,由此,他的學識和思想漸漸地成熟起來。
公元前551年,剛過20歲的李耳成為東周王室的守藏史,這使他有機會學到更多的知識。不久,李耳成為當時的飽學之士,雖然他刻意隱名為學,但淵博的知識還是使他名揚天下。在這之後,人們便開始尊稱他為老子。這時的老子一方面研究修養自身,一方面教誨別人,傳播道理,倒也自得其樂。
孔子年輕的時候也曾慕名而來,登門拜訪。老子曾這樣勸告孔子:“孔丘啊,你所要倡導的周禮,不過是先王時代的遺物,而原先發起它的人,如今恐怕骨頭都腐爛了,留下的只不過是他們的空言,已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如果講禮的君子遇到明君,倒可以推行自己的主張;倘若生不逢時,便如那飛蓬一樣,身不由己而流離失所啊!”就在孔子臨走前,老子還意味深長地說:“我聽說,高明的商人會深藏寶貨而不露;那些德高望重者,容貌多如同愚人。捨棄你身上過多的傲氣和欲望吧,也不要故作姿態或躊躇滿志,因為這些東西對你並沒有多少益處。哎!我只能說這么多了。”
據說,孔子從老子那裡回去後,二天沒有說話,弟子問他原因,他嘆口氣說:“、如果某人的思想如飛鳥一樣放達,我可以拿如弓箭般準確的論點來制服他;如果對方的思想像麋鹿一樣敏捷,我可以以獵犬般的敏銳來捕捉它;如果對方的思想像魚兒一般遨遊於深淵,我可以用魚鉤來誘捕它。但是如果對方的思想像蛟龍一般,可以騰雲駕霧,無影無蹤而捉摸不定,我就沒有辦法來對付它了。我所見到的老子,他的思想境界就像一隻遨遊於太虛幻境中的龍啊,令我困惑難解,把握不定,我都分不清他到底是人或是神啊!”
春秋末年,各諸侯國逐漸強大,相互征伐,而周王室內部把持政權的諸公卿士,也爭權奪利,明爭暗鬥,致使王室日漸衰微。老子因為得罪權貴,被革去了史官之職。作為精通周朝禮制的史官,老子早就聽說魯國是保留周禮最完備的國家,便徑直投奔而去。在齊魯大地顛沛流離了幾年後,老子的見識更多了。
公元前530年,由於周王室發動政變,原來的政敵倒台,老子又被召回重任周守藏史。
老子的思想主張都保存在他的《老子》一書中,該書分上下兩篇,共5000多字。因為本書所講的是有關道與德的問題,後人又稱它為《老子道德經》或《道德經》。
中國古代的人們認為是神在統治著宇宙間的萬物。神就是天,它是萬物的主宰,所以,人人都對天帝滿懷敬畏的心理。但老子卻否認天帝支配萬物的思想,他說:“天帝無情無義,對於萬物如同人們用草扎的狗一樣,玩過幾天之後就扔掉了,根本沒有什麼愛憎。”老子的這種看法和春秋時期人們已經了解的科學知識有密切關係,因為當時的歷學家已知道冬至、夏至的周期,也已發現了木星12年一循環的規律等。
老子最先推出用“道”來解釋萬物的本源。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老子看來,道是天地的原始,萬物的根本,它永遠不變地存在,不停地在天地萬物中運行著。為此,老子概括了一個最高實體“道”作為宇宙的本質,從總體上說明了世界的構成情況,在哲學的認識論上無疑是一大進步。即使與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相比,它也是進步的,因為它體現了人類認識能力的深化和拓展。由此可以看出.,古代中國人的抽象思維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老子學說的一大精髓,是他寶貴的辯證法思想。老子認識到世間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方面的對立和變化。他發現在自然或人類社會中,不僅存在著陰陽、有無、美醜、貴賤、難易等對立,就是這些對立面之間也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係。比如他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後人曾依此寫出《塞翁失馬》的故事,很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道理。
不僅如此,他還意識到了量的不斷積累可以引發事物發生質的變化。他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也就是說,細小的嫩芽,可以長成合抱的大樹;從一堆泥土築起,可壘成九層之台;從邁出一步開始可以達到步行千里。這都是一個由量變逐漸演變到質變的過程。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