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李世南所畫秋景》

詩中寫的畫景是一幅“水鄉秋色”,或可稱作“水鄉秋意”。 把“野水”和三四兩句聯繫來看,畫中的水面是很遠闊的。 這兩句展現的畫面是,一舟棹向遠方,盡處林木數點。

作者

蘇軾

詩詞正文

野水參差落漲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歸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
人間斤斧日創夷,誰見龍蛇百尺姿。
不是溪山曾獨往,何有解作掛猿枝。


注釋

⑴‍李世南:字唐臣,安肅人,工畫山水。

⑵落漲痕:漲水後水落留下的痕跡。

‍⑶欹倒:傾倒。

‍⑷‍棹:形狀如槳的划船用具。

作品鑑賞

這首詩作於1088年(宋哲宗元祐三年)前後,當時蘇軾作翰林學士,與宣德郎李世南同在汴京。李世南善畫,作“秋景平遠”圖,詩人為其畫題了二首七絕,這是第一首。詩題名其畫為“秋景”,有的記載稱這幅畫為“秋景平遠”,或作“秋山林木平遠”。綜合各種稱謂來看,“秋景”是對這幅畫的內容總的概括,而具體呈現秋景的則是山水及林木,所謂“平遠”即是指畫中遼闊的水面景象。這組詩的第二首有句說:“不是溪山成獨往,何人解作掛猿枝”,可知這幅畫內是有山的,是位於近處。這首題詠詩的著眼處在於水面及其近岸的林木,從而呈現出一片清疏曠遠之景。

詩中寫的畫景是一幅“水鄉秋色”,或可稱作“水鄉秋意”。首二句給讀者展示一片蕭疏的水鄉深秋景象。把“野水”和三四兩句聯繫來看,畫中的水面是很遠闊的。首二句所寫是近處的岸邊景象。“參差”是不整齊之意,這裡是形容水和岸相接處的形象。由於深秋水落,岸邊突出許多乾地,同時水也停留在一些曲折處,於是水岸邊呈現出參差之狀,夏季煙水瀰漫時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下面繼以“落漲痕”,表明秋水下落後舊日水漲淹沒的岸邊河床又都呈露出來了。這句展現出的是一派灣荒水涸的景象。次句寫岸邊景物。“疏林”點明秋景,與末句“黃葉村”前後相應,構成秋象。首句所寫的水岸也可認為是冬天的景象,而“疏林”既別於木葉盡脫,更不同於枝葉濃密,只能是裊裊秋風中的樹林。“疏林”下接以“欹倒”,使形象豐富多姿,更富畫意。“出霜根”生於“落漲痕”,漲痕退落後霜根露出,一“落”一“出”,上下相應。“落漲痕”與“出霜根”,在“疏林”的映照下,具有濃厚的深秋意味。

三四兩句,再在展向遠方的畫筆疏淡處著眼,逗出人情。這兩句展現的畫面是,一舟棹向遠方,盡處林木數點。面對這令人心神曠遠的自然境界,於是詩人問道:那條小舟一槳一槳地劃向何處啊?應是歸去江南的黃葉村吧!詩人發揮自己的想像,於景物中融入人情,如同幕後隱語,啟示讀者,賦予畫幅以悠然無盡的情味。

七絕的寫法,一般是前二句敘寫事物,後二句抒發情思。這首詩雖全章在題詠秋景畫,仍於前二句著重以濃筆勾勒景物,給人以親切的時節風物之感。後二句在用淡墨略加點染之際,憑虛發揮想像,表現出人的情感,畫景之外,情調悠揚,極耐人尋味。蘇軾才氣橫溢,情調高遠,其詩善於馳騁神思,翻空出奇。其題風景畫詩無論長篇短章,都能不停滯於物象,常從生活聯想中蔚發奇思,豐富了畫的意趣,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公元1079年(神宗元豐二年)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次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公元1094年(紹聖元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歸,次年卒於常州。蘇軾詩、詞、文、書、畫皆工,是繼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古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為傑出的詞人,開闢了豪放詞風,同辛棄疾並稱“蘇辛”;在詩歌上,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在書法方面,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今存《東坡全集》150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