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人鴻爪》

一位文化曲人獨特的世紀回憶,記錄眾多曲人以曲會友的盛事,書苑才女張充和珍藏至今的紀念冊《曲人鴻爪》記錄從抗戰前到1966以後諸位曲壇名人的作品。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1
一位文化曲人獨特的世紀回憶, 穿越抗戰與內戰的烽火,浸潤她六十年來海外移居的生涯,記錄眾多曲人以曲會友的盛事,薈萃他們丹青墨韻的精華, 這就是曲壇名家、書苑才女張充和珍藏至今的紀念冊《曲人鴻爪》(三大集):第一集存藏抗戰前後吳梅杜岑路朝鑾龔聖俞陶光羅常培楊蔭瀏唐蘭等作品;第二集存藏1949年至1966年間,身在美國的李方桂胡適呂振原王季遷項馨吾及身在台灣的蔣復璁鄭騫焦承允汪經昌夏煥新毓子山等作品;第三集存藏1966年以後姚莘農林燾趙榮琛余英時吳曉鈴徐朔方胡忌洪惟助王令聞等作品。今依據近百歲高齡的張充和本人口述,孫康宜筆錄曲人本事,鉤沉演藝傳承,再現當年沙龍諸多令人神往的情景,並對《曲人鴻爪》各家題詞和畫幅做出畫龍點睛的詮釋和導讀。此外,附錄張家舊影、張充和事略年表及其題字存目。全書文字書畫,相得益彰,冀能留住張充和曲人生涯中那些不可磨滅的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以及許許多多的誰家庭院。

作者介紹

張充和(Ch’ung-ho Chang Frankel),祖籍合肥,1913年生於上海。“合肥四姊妹”之小妹。十歲時師從朱謨欽學古文及書法。十六歲從沈傳芷張傳芳李榮忻等學崑曲。1934年考入北大中文系。抗戰爆發,轉往重慶,研究古樂及曲譜,並從沈尹默習書法。勝利後,於北大講授崑曲及書法。1948年結縭傅漢思(Hans H. Frankel)。1949年移居美國,在耶魯大學教授書法二十多載,並於家中傳薪崑曲,得繼清芬。

孫康宜(Kang-i Sun Chang),祖籍天津,1944年生於北平。後遷往台灣。1968年移民美國。曾任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館長,耶魯大學東亞語文系系主任。今為耶魯大學首任M a l c o l m G.Chace ’56 東亞語言文學講座教授。

目錄

前言 張充和的《曲人鴻爪》 2
代序 我和張充和的曲緣 8
第一集 抗戰前後的曲人活動 10
一 吳梅 10
二 杜岑 12
三 周仲眉夫婦:周仲眉、陳戊雙 13
四 吳蔭南 14
五 王季烈 15
六 吳逸群 16
七 韋均一 16
第二集 1949-1966:曲人的懷舊與創新 17
上編 曲人在美國 17
八 胡適 17
九 項馨吾 18
下編 曲人在台灣 19
十 蔣復璁 19
十一 鄭騫 20
十二 毓子山 21
十三 吳子深 21

內容選讀

吳梅吳梅

1937年春,充和二十四歲。有一天她捧著那本全新的《曲人鴻爪》冊頁,獨自前往吳梅先生(1884-1939)在蘇州的家。吳梅先生是充和最欽佩的曲人前輩;他不僅能作曲譜曲、唱曲、吹笛,而且還是著作等身的崑曲教育家。充和一向喊吳梅先生為伯伯,因為她父親張冀牖是吳梅先生多年的好友,兩家的子女一直都很熟。尤其是,充和喊吳梅先生的四公子吳南青(1910-1970)為四兄。雖然充和沒正式做過吳梅先生的弟子(不像二姐允和曾在上海光華大學選過吳梅先生的崑曲課),但她個人經常向吳梅先生請教,也請他改過詞,所以一直尊稱他為老師(而且,充和所參加的幔亭曲社最初也是吳梅先生命名的)。總之,充和特別渴望這位"曲學大師"能在她的《曲人鴻爪》首頁上題字。
那天,吳梅先生就在充和的書畫冊上抄錄了他的自度曲,《北雙調o沉醉東風》: 展生綃,藝林人在。指煙嵐,畫本天開。重摹梅道人,依舊婁東派。是先生自寫胸懷。二老茅亭話劫灰,只滿目雲山未改。
吳梅先生這支曲子原為題清代畫家王蓬心(王宸)的山水小幅而作,旨在捕捉王氏的文人畫風格。蓋王蓬心在文人畫方面的成就甚高,不但是所謂的"四王"之一,也是婁東派的巨擘("依舊婁東派"),所以吳梅先生這首題畫曲子主要是對傳統文化的表揚,也可以說是和古代文人的一種對話。一般說來,文人畫的風格就是不媚俗,不為謀利而作,故吳梅先生曰:"是先生自寫胸懷。"由此可以引申到崑曲的基本文化特質:崑曲本來就應當與詩書畫的韻致有其共通之處。有趣的是,吳梅先生曲中"畫本天開"四字,正好說中了充和的《曲人鴻爪》書畫冊的用意,令人回味無窮。然而好景不長,在吳梅先生為充和題字後的幾個月里,盧溝橋事變突然爆發,抗日戰爭接著就開始了。當時許多知識分子都向四川、雲南的方向逃亡,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1937年秋,吳梅先生一家人從蘇州逃往武漢、桂林等處,再到昆明,後來由於日軍轟炸昆明日益猛烈,又在1939年元月逃往雲南大姚縣的鄉下李旗屯(即他的門生李一平的家鄉)避難。在這同時,充和已從蘇州到了成都,又輾轉到了昆明。(當時充和與沈從文、張兆和一家都在昆明;充和的工作是負責編選散曲,沈從文編選小說,朱自清則編選散文。)當初充和剛到昆明的時候(大約1938年間),她曾經去拜訪過吳梅先生,向他報告自己父親的死訊,"吳伯伯"為此十分傷心。不久吳梅先生就從昆明搬去鄉下,從此充和就沒再見到他了。

評論

幾年前我讀《合肥四姐妹》,即為中國傳統文化世家的香火綿延、以及舊時大家閨秀雍容大氣、富有才情的流風餘韻而深深著迷,對於她們底蘊深厚、超凡脫俗的人生境界雖身不能至,卻心嚮往之。最近,讀張充和先生的《曲人鴻爪》,見識到張先生曲人生涯中的那些不可磨滅的良辰美景與賞心樂事,進而真切感受到那個時代幾成絕響的文化氛圍。
張充和是“合肥四姊妹”之小妹。自幼研習古樂及曲譜,並從沈尹默習書法。曾於北大講授崑曲及書法。1948年結縭傅漢思,1949年移居美國,在耶魯大學教授書法二十多載,並於家中傳薪崑曲,得繼清芬。
《曲人鴻爪》是一部圖文書,但與速讀時代時尚、媚俗的圖文書絕然不同,它並不是當下快餐文化的產物,而是經歷了時間的沉澱與磨洗,且薈萃著一代曲人精湛的丹青技藝,濃縮著一代曲人複雜的心路歷程,毋寧說是一部真實記錄一代曲人人格情操與風雅生活的、可以稱得上是現代“曲史”的經典圖文書。所謂《曲人鴻爪》,原是崑曲名家、書苑才女張充和先生所珍藏的一部私人紀念冊,在長期的曲人生涯中,不管是戰火紛飛的年代,還是移居海外的歲月,張先生總是隨身攜帶著這部珍貴的私人紀念冊,只要條件允許,她也總會讓她遇到的曲人知己們,在這部紀念冊中留下他們親筆題贈的書跡畫痕。經過長達半個多世紀張先生眼中的“曲人”,原本即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而“曲人”們所執著的崑曲藝術,從本質上也顯然與傳統的文人文化息息相關――這就使得《曲人鴻爪》的文化內涵相對擴展了許多。事實上,我們從《曲人鴻爪》中所看到的,固然是一代曲人快意揮墨時酣暢淋漓的自由心境,以及他們彼此之間惺惺相惜的誠摯感情;與之同時,我們從《曲人鴻爪》中所聆聽到的,卻也未嘗不是這些德藝雙馨的曲人們,在中國傳統“雅文化”漸趨衰落的時代所共同演奏出的一曲最後的絕響。如果說《曲人鴻爪》中收錄的曲人書畫,展示出的是一代曲人高超的藝術境界,那么,孫宜康教授披露的文字細節,展示出的則無疑是一代曲人令人傾倒的人格魅力。比如,抗戰逃難期間,曲人們在張先生客居的“雲龍庵”中聚會,因陋就簡,用兩個汽油桶搭起長木板充當書案,寫字、作畫、彈琴、唱曲,即便在極端簡陋的生活條件下,卻依然“大有劉禹錫陋室接待鴻儒之樂”;比如,一次重慶勞軍時演出《刺虎》,四位曲人高官朋友主動出演劇中的“龍套”角色,以至被台下認識他們的觀眾鼓掌笑個不停――所謂“場頭第一吾儕事,龍套生涯本色多”。正是這些生動、有趣的細節,為我們真實還原了這些曲人藝術家們自甘於優雅淡泊的生活,富貴窮通均不改其志的本來面目。
當下,我們正處身於一個崇尚消費的物化時代,這個時代物質生活日趨豐富,精神生活逐漸萎縮。面對這樣的事實,張先生的《曲人鴻爪》雖然的確不能力挽狂瀾於既倒,卻能夠撫慰我們浸泡在物慾中的浮躁心靈,讓我們在寧靜、空靈的境界中停留片刻,去領會以崑曲和書畫為象徵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美質,重溫精緻、典麗的“雅文化”之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