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行即興》

《春行即興》是盛唐著名詩人李華所做的七言絕句之一。


作品信息

【名稱】《春行即興
【年代】盛唐
【作者】李華
【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春 行 即 興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注釋譯文

【注釋】

宜陽:縣名,在今河南省西部,洛河中游,即唐代福昌縣城。

【譯文】

站立城頭觀賞景致,只見大片土地荒蕪,處處長滿了茂盛的野草。 也曾看到農民利用澗水灌溉的萬頃良田,但現下,這裡清冷冷的山泉卻再沒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流逝了。經過安史之亂,再也無人來此觀賞爛漫的山花,花只好任其自開自落, 雖鳥語婉轉,但也是自鳴自聽,一切是那么的寂靜荒涼。

作品格律

宜陽城下草萋萋,
○○⊙●●○○
澗水東流復向西。
●●○○●●△
芳樹無人花自落,
⊙●○○○●●
春山一路鳥空啼。
○○●●●⊙△
(說明:○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此作的韻腳是:八齊;可“四支五微八齊十灰”通押)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景物小詩。作者春天經由宜陽時,因對眼前景物有所感觸,即興抒發了國破山河在、花落鳥空啼的愁緒。這首詩寫的是靜景,然而靜景偏於動處寫:水流、花落、鳥啼,無一不是變動的景象。
李華因在安祿山陷長安時受偽職,被貶為杭州司戶參軍。而此詩正寫於安史之亂平息後不久。當時宜陽位置很重要,唐代最大的行宮之一──連昌宮就坐落在這裡。境內女幾山是著名的風景區,山上古木流泉,鳥語花香,景色妍麗,是一座天然的大花園。它年年都吸引著皇室、貴族、墨客、遊人前來觀賞。然而,在安史之亂中,這裡卻遭到嚴重破壞,景象荒涼。詩人在安史之亂後經過此地,心情可想而知。
“宜陽城下草萋萋”,作者站立城頭觀賞景致,只見大片土地荒蕪,處處長滿了茂盛的野草。接著,一筆便把人們的視野帶到了連昌宮和女幾山一帶。
“澗水東流復向西。”太平時期,登上那武后、玄宗曾走過的“玉真路”,不僅可以觀看“鳴流走響韻,含笑樹頭花”的美景,而且也會看到農民利用澗水灌溉的萬頃良田,但此時,這裡清泠泠的山泉卻再沒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東流復向西”了。昔日,這裡的香竹、古柳、怪柏、蒼松,無處不吸引著眾多的遊客;而今,且莫說那些,就是紅顏吐芳的春花,也早已無人欣賞了。
“芳樹無人花自落”,這裡強調“無人”二字,便道出了詩人對時代的感慨,說明經過安史之亂,再也無人來此觀賞,只能任其自開自落了。
“春山一路鳥空啼”,春山一路,不僅使人想像到山花爛熳,鳥語宛轉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卻成了以樂寫哀,以鬧襯寂,充分顯示了山路的荒寞;這裡不僅再也見不到那么多的遊人墨客,而且連耕農、樵夫、村姑都不見了。“自落”、“空啼”相照應,寫出了詩人面對大好山河的多少寂寞之感。
李漁《窺詞管見》有云:“詞雖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為主,景是客。說景即是說情,非借物遣懷,即將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實句句是情、字字關情者。”詩和詞在表現手法上是一致的。這首詩雖然還不能說就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但句句寫景,句句含情,卻是比較突出的。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詩中雖然寫的是綠草、芳樹、山泉、鳥語,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這些景色都是為襯托詩人淒涼的心境服務的,它充分顯示了詩人對時代的深沉嘆惋。

作者簡介

李華 (715-766)唐代詩人。字遐叔,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人。開元中,第進士,擢宏辭科。累官監察御史,右補闕。因在安祿山陷長安時受偽職,被貶為杭州司戶參軍。上元中,召為左補闕、司封員外郎,稱疾不受。李峴領選江南,表置幕府,擢檢校吏部員外郎。後辭官,客隱山陽。大曆初卒。其詩辭采流麗。有《李遐叔文集》,今編詩一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