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義2:隱公元年》

《春秋大義2:隱公元年》

《春秋大義2:隱公元年》是網路作家熊逸的作品,本書所作的是一種解剖跳蚤式的工作,試圖從《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記載出抽出一年,來作全景式的分析。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春秋大義(二:隱公元年)春秋大義(二:隱公元年)
《春秋》對於古人來講,長期都被尊為政治哲學的最高聖典,並被認為是所有儒學經典中唯一一部孔子親手編撰的作品,因此而受到了極高的重視,其地位長期凌駕於儒家所有經典之上。但《春秋》同時又是最費解的,甚至連遍注群經的朱熹都退避三合,孔子的微言大義在歷代經學家的解讀之下變得越來越蕪雜,越來越讓人看不清楚。
我們若想從《論語》《春秋》等經典的字面本身來了解儒家思想,這幾乎就是一種緣木求魚式的努力,因為真正在中國歷史上發生巨大影響的那些所謂儒家思想、孔子真義,其實和孔子本人並沒有太大關係,和我們所熟知的“四書五經”、“十三經”本身也沒有太大關係,而真正發生巨大影響的卻是何休版孔子、杜預版孔子、鄭玄版孔子、孔穎達版孔子、朱熹版孔子、王陽明版孔子……這是一個人們不斷地賦予經典以意義的過程,同時也是人們給自己所生活的世界賦予意義的過程,這些被人們所賦予的意義反過來又深刻影響著人們自身。
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對經典的種種所謂正解與誤讀不斷地衝突、互補、融合、滅亡、新生,許多由不靠譜的考據引申出來的“大義”真實地在現實社會政治思想中發揮著巨大影響,又不斷衍生出新的義理與新的政治思想。

本書目錄

自序
第一卷 隱公元年春
第一章 《春秋》第一義

一 始隱問題
1.諸侯之法與王者之義
2.《公羊傳》的樸素解釋與《論衡》的簡單算術
3.“尊王攘夷”和“借古喻今”:宋學主流
4.“惠公二年,平王東遷”:彌合經義的新版史料
5.始隱新義:《春秋》不始於隱公
6.以古史為時政作解:始隱而意在三桓
7.效法天數:最“不合理”的答案也許才是正解
8.另外的一種可能:從“二王並立”時代說起
9.經典的讀法
二 元年:字淺義深
1.諸侯之法與王者之義
2.元年大義
3.三種正確:事實、義理與政治
4.“元”之解:求義理,先求訓詁——何休的大義與蘇洵的詭辯
5.何休的反派——紀年的金文證據
第二章 春王正月
一 孔子特筆與公羊大義
1.王者孰謂
2.斷句疑題:“春,王,正月”與“春,王正月”
3.行夏之時:假天時以立義
二 公羊三統論
1.大一統:並非“大統一”
2.夏之忠,殷之質,周之文:天人合一的歷史循環論
3.通三統:明受之於天,不受之於人
4.春秋大義之名,何休大義之實:三科九旨
(1)三科九旨之一:新周,故宋,以《春秋》當新王
(2)三科九旨之二: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
(3)三科九旨之三: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
5.存三統
6.三統和三正的義理與史實
(1)從五德終始到三統循環
(2)對《春秋》曆法的考訂
三 “公即位”的缺書
1.公羊經解
(1)《公羊傳·隱公元年》“春王正月”解
(2)有關繼承法的春秋大義:立逋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3)光武詔書:對公羊經術的一次實際套用
(4)子以母貴,母以子貴:制度淵源與學術質疑
2.轂梁經解
(1)《轂梁傳·隱公元年》“春王正月”解
(2)對《春秋·隱公元年》不書“公即位”的義理之爭與考據之爭
3.左氏經解
(1)無經之傳,先經以始事
(2)釋“孟子”,略談春秋時期的女性稱謂
(3)釋“元妃”
(4)繼室與媵妾:媵妾婚的風俗與制度考辨
4.嫡長子繼承制
(1)一繼一及,非魯之常
 (2)漢景帝的繼承人問題:對“殷道親親,周道尊尊”的實際套用
(3)從親親到尊尊,從小社會到大社會
5.釋“聲子”
(1)諡法歧說
(2)諡法與禁忌
(3)諡號的合禮與非禮
6.釋“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日為魯夫人,故仲子歸於我”
7.釋“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隱公立而奉之”
8.釋“元年春,王周正月。不書即位,攝也”
(1)何休與鄭玄的論戰
(2)周公攝政與稱王之辯
(3)達例與特筆
9.五等爵
(1)五等爵之辯:是等級系統還是分類系統
(2)王爵與周班:是爵位等級還是被授予爵位的次序
第三章 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
一 附庸解
二 邾與邾婁
三 盟於蔑,地點書寫上的微言大義
四 會、及、暨
五 邾儀父:稱名與稱字的微言大義
1.文字傳抄的訛誤
2.名與字
六.地期與時間,小信與大信
七.《轂梁》經解: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
1.稱謂之辨
2.日期之辨
八.《左傳》經解: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
1.名、字之辨
2.釋“未王命,故不書爵”
九 會盟·歃血·信譽
1.從盟誓的社會淵源管窺社會結構的變遷與矛盾
2.信用從何而來與儀式力量
3.對盟約有效性的保障
4.利他和利己
5.社會進化與歷史進步
第四章 夏四月,費伯帥師城郎。不書,非公命也
一 《春秋》之“不書”
二 費與費有別
三 費伯·費■父
第二卷 隱公元年夏
第一章 《左傳》經解:鄭伯克段於鄢
一 鄭國的立國與遷徙·從鄭國東遷看古人的家國觀念
二 “寤生”舊解
三 制地·政治命題之恃德與恃險
四 京邑
五 錨定效應
六 京城太叔·對兩首《叔于田》的辨析
七 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1.禮制之下的城垣標準
2.並後、匹嫡、兩政、耦國,亂之本也
3.耦國源流
4.宗法制度與私產制度
八 克段事件的時間跨度與陰謀理論
九 《左傳》的“書日”和“君子日”
第二章 《公羊》克段解
第三章 《轂梁》克段解
第四章 “克”字諸家解
一 訓詁之爭與義理之爭
二 誅心之論與原心定罪·趙盾弒君
三 志同則書同·矯枉過正
四 經與權之一例·許穆夫人
五 晉人納接菑於邾婁,弗克納
六 誅殺親族的禮儀
七 鄭伯之弟段出奔共,秦伯之弟鍼出奔晉
第五章 克段的事件疑點與褒貶分歧
一 救時之弊,革禮之薄·啖助、陸淳、趙匡的學術革命
二 宋學管窺
1.孫復
2.劉敞
3.王安石
4.蘇軾與蘇轍
5.胡安國
6.真德秀
(1)淮南王劉長案例
(2)周公榜樣
(3)大舜榜樣
7.呂祖謙《東萊博議》:科舉範文
8.趙鵬飛《春秋經筌》·為叔段辯擴
9.經學理學化,孔子朱子化
三 宋、元之際:不仕二朝與華夷之辨
四 明代:靖難之變與克段新解
五 清代克段解三例
1.嚴啟隆
2.毛奇齡,萬斯大
3.李堞
六 結語
1.李贄問題
5.修昔底德的虛構與瑞格瑞格的故事
後記

本書看點

本書所作的是一種解剖跳蚤式的工作,試圖從《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記載出抽出一年,來作全景式的分析,梳理歷代學者對這一段被神聖化的文本的種種不同的定義、不同的信仰和不同的解讀以及他們互相之間無窮無盡的辯難,並展示這些定義、信仰、解讀與辯難是如何影響著不同時代中的政治理念與社會思潮的。

作者評論

一部經學史就是一部誤讀史。然而對於我們,探求經籍之正解雖屬理所當然,梳理歷代的誤讀卻也有著另外一番趣味。況且,誤讀對歷史的影響甚至還要遠遠大於正解,若要了解歷史,理解誤讀往往會比理解正解更為重要。經與史,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舉例來說,明代嘉靖朝囂囂多年的“大禮議”,在現代人看來,大家在頭破血流中爭論的問題實屬無聊——為什麼非要皇帝把父母當成叔叔和嬸嬸?但在經學背景下現察,就會知道那些“愚蠢無聊”的大臣們拼了性命所爭的東西確實是關係重大的。但是。大臣們誓死捍衛的那一則春秋大義,在現代史家的考據之下,卻有可能被證明為錯,甚至是從其理論源頭《公羊傳》本身就錯起的。 ——熊逸

本書前言

一部經學史就是一部誤讀史。 然而對於我們,探求經籍之正解雖屬理所當然,梳理歷代的誤讀卻也有著另外一番趣味。況且,誤讀對歷史的影響甚至還要遠遠大於正解,若要了解歷史,理解誤讀往往會比理解正解更為重要。
當初,一代代的經學家與政治家們不斷在以事實與虛構交織的歷史來影響時下的政治,他們對經籍的探微求玄往往求之越深則失之越遠。在“唯一正確”的意識形態指引之下去研究這種意識形態本身.這一工作在中國歷史上持續了兩千年之久,於是,一片片的玉石與金線在無數人的精心打磨與織造之下成就出一襲精美絕倫的金縷玉衣,誇張地包裹起了聖人的屍體——那是一具存在於所有人信念中的聖人的屍體。可以聯想一下實際發生的事情:我們對出土的那件金縷玉衣的關注和讚嘆不是大大超過了對中山靖王本人的熱情嗎?
所以,我這裡進入《春秋》一經三傳,既從經籍本身的求是人手,同時也會詳論經學史上的種種闡釋與紛爭。
本書所做的是一種解剖跳蚤式的工作,試圖從《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記載中抽出一年,來作全景式、歷時性的分析,梳理歷代學者對這一段被神聖化的文本的種種不同的定義、不同的信仰和不同的解讀,以及他們互相之間無窮無盡的辯難,並展示這些定義、信仰、解讀與辯難是如何影響著不同時代中的政治理念與社會。

作者簡介

熊逸,網名“好熊熊逸”,近年來活躍在網路上的作家。能逸的作品有《周易江湖》《孟子他說:用歷史擦亮思想》《孟子他說2:人民一思考,皇帝就緊張》《春秋大義:中國傳統語境下的皇權與學術》《春秋大義2:隱公元年》《八戒說禪:六祖壇經新釋》《李叔同《晚晴集》講記:百部佛經》名偵探離奇事件簿:《月謎蹤》葉子偵探離奇事件薄2:《隗家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