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革命論》

《文學革命論》

《文學革命論》,1917年2月發表於《新青年》,作者陳獨秀,表明了更堅定的文學革命的立場,明確提出“三大主義”作為新文學的征戰目標。

基本信息

《文學革命論》 作品簡介 1917年2月發表於《新青年》,作者陳獨秀,表明了更堅定的文學革命的立場,明確提出“三大主義”作為新文學的征戰目標。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從內容到形式對封建舊文學持批判否定態度,主張以革新文學作為革新政治、改造社會之途。

作者簡介

  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原名慶同,字仲甫。安徽懷寧人。早 年留學日本。1903年參加拒俄運動,鏇又助章士釗主編報紙,曾參加反對清王朝和反對袁世凱的鬥爭。1915年創辦《新青年》雜誌,舉起民主與科學的旗幟。1917年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1918年和李大釗,提倡新文化,宣傳馬克思主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20年,在共產國際幫助下,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國共產黨發起組,進行建黨活動。1921年7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 中央局書記。後被選為中共第二、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長,第四、第五屆中央委員會總書5年領導五卅運動。在國共合作的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後期,執行共產國際指示,放棄對於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中等資產階級的領導權,尤其是放棄對於武裝力量的領導權,對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的進攻採取退讓政策,犯了嚴重的右傾投降主義路線錯誤,使革命遭到失敗。1927年,在中共“八七”會議上被撤消總書記職務。其後,他堅持錯誤,對革命前途悲觀失望,接受國際托洛 茨基派的觀點,要求中共中央接受託派路線,即堅持城市為中心的國民會議運動和工人運動,反對農村武裝鬥爭,並在黨內進行分裂活動,組織托派組織。1929年11月,被開除出中國共產黨。12月,與彭述之等81人發表《我們的政治意見書》,攻擊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同時,在上海建立托派組織“無產者社”,出版《無產者》刊物,宣傳托派觀點。1932年,在上海淞滬會戰中,支持抗戰,譴責蔣介石賣國獨裁,被國民黨政府逮捕。1937年8月出獄,擁護國共合作和國民黨領導抗日,與托派中央決裂,在武漢聯絡民主人士和抗日軍隊,試圖組織“不擁國、不阿共”的第三勢 力。1938年,被王明康生誣陷為日本間諜,從此與中共徹底決裂。1942年5月,於四川江津病逝。主要著作收入《獨秀文存》、《陳獨秀文章選編》等。

作品賞析

今日莊嚴燦爛之歐洲,何自而來乎?曰,革命之賜也。歐語所謂革命者,為革故更新之 義,與中土所謂朝代鼎革,絕不相類;故自文藝復興以來,政治界有革命,宗教界亦有革命 ,倫理道德亦有革命,文學藝術,亦莫不有革命,莫不因革命而新興而進化。近代歐洲文明 史,宜可謂之革命史。故曰,今日莊嚴燦爛之歐洲,乃革命之賜也。

苟偷庸懦之國民,畏革命如蛇蠍,故政治界雖經三次革命,而黑暗末嘗稍減。其原因 之小部分,則為三次革命,皆虎頭蛇尾,未能充分以鮮血洗淨舊污;其大部分,則為盤踞吾 人精神界根深底固之倫理道德文學藝術

《文學革命論》《文學革命論》
諸端,莫不黑幕層張,垢污深積,並此虎頭蛇尾之革 命而未有焉。此單獨政治革命所以於吾之社會,不生若何變化,不收若何效果也。推其總因 ,乃在吾人疾視革命,不知其為開發文明之利器故。

孔教問題,方喧呶於國中,此倫理道德革命之先聲也。文學革命之氣運,醞釀已非一日 ,其首舉義旗之急先鋒,則為吾友胡適。余甘冒全國學究之敵,高張“文化革命軍”大旗, 以為吾友之聲援。旗上大書特書吾革命軍三大主義:曰,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 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曰,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曰 ,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

《國風》多里巷猥辭,《楚辭》盛用土語方物,非不斐然可觀。承其流者,兩漢賦家, 頌聲大作,雕琢阿諛,詞多而意寡,此貴族之文古典之文之始作俑也。魏、晉以下之五言, 抒情寫事,一變前代板滯堆砌之風,在當時可謂為文學一大革命,即文學一大進化;然希托 高古,言簡意晦,社會現象,非所取材,是猶貴族之風,未足以語通俗的國民文學也。齊、 梁以來,風尚對偶,演至有唐,遂成律體。無韻之文,亦尚對偶。《尚書》、《周易》以來 ,即是如此。(古人行文,不但風尚對偶,且多韻語,故駢文家頗主張駢體為中國文章正宗 之說。——亡友王無生即主張此說之一人——不知古書傳抄不易,韻與對偶,以利傳誦而已 ,後之作者,烏可泥此?)

東晉而後,即細事陳啟,亦尚駢麗。演至有唐,遂成駢體。詩之有律,文之有駢,皆發 源於南北朝,大成於唐代。更進而為排律,為四六。此等雕琢的阿諛的鋪張的空泛的貴族古 典文學,極其長技,不過如塗脂抹粉之泥塑美人,以視八股試帖之價值,未必能高几何,可 謂為文學之末運矣!韓、柳崛起,一洗前人纖巧堆朵之習,風會所趨,乃南北朝貴族古典文 學,變而為宋、元國民通俗文學之過渡時代。韓、柳、元、白,應運而出,為之中樞。俗論 謂昌黎文章起八代之衰,雖非確論,然變八代之法,開宋、元之先,自是文界豪傑之士。吾 人今日所不滿於昌黎者二事:

一曰,文猶師古。雖非典文,然不脫貴族氣派,尋其內容,遠不若唐代諸小說家之豐富 ,其結果乃造成一新貴族文學。

二曰,誤於“文以載道”之謬見。文學本非為載道而設,而自昌黎以訖曾國藩所謂載道 之文,不過抄襲孔、孟以來極膚淺極空泛之門面語而已。余嘗謂唐、宋八家文之所謂“文以 載道”,直與八股家之所謂“代聖賢立言”,同一鼻孔出氣。

以此二事推之,昌黎之變古,乃時代使然,於文學史上,其自身並無十分特色可觀也。 元、明劇本,明、清小說,乃近代文學之粲然可觀者。惜為妖魔所厄,未及出胎,竟而流產 ,以至今日中國之文學,委瑣陳腐,遠不能與歐洲比肩。此妖魔為何?即明之前後七子及八 家文派之歸、方、劉、姚是也。此十八妖魔輩,尊古蔑今,咬文嚼字,稱霸文壇。反使蓋代 文豪若馬東籬,若施耐庵,若曹雪芹諸人之姓名,幾不為國人所識。若夫七子之詩,刻意模 古,直謂之抄襲可也。歸、方、劉、姚之文,或希榮慕譽,或無病而呻,滿紙之乎者也矣焉 哉。每有長篇大作,搖頭擺尾,說來說去,不知道說些甚么。此等文學,作者既非創造才, 胸中又無物,其伎倆惟在仿古欺人,直無一字有存在之價值,雖著作等身,與其時之社會文 明進化無絲毫關係。

今日吾國文學,悉承前代之弊:所謂“桐城派”者,八家與八股之混合體也;所謂“駢 體文”者,思綺堂與隨園之四六也;所謂“江西派”者,山谷之偶像也。求夫目無古人,赤 裸裸地抒情寫世,所謂代表時代之文豪者,不獨全國無其人,而且舉世無此想。文學之文, 既不足觀,套用之文,益復怪誕:碑銘墓誌,極量稱揚,讀者決不見信,作者必照例為之。 尋常啟事,首尾恆有種種諛詞。居喪者即華居美食,而哀啟必欺人曰“苫塊昏迷”。贈醫生 以匾額,不曰“術邁歧、黃”,即曰“著手成春”。窮鄉僻壤極小之豆腐店,其春聯恆作“ 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此等國民套用之文學之醜陋,皆阿諛的虛偽的鋪張的 貴族古典文學階之厲耳。

際茲文學革新之時代,凡屬貴族文學,古典文學,山林文學,均在排斥之列。以何理由 而排斥此三種文學耶?曰:貴族文學,藻飾依他,失獨立自尊之氣象也;古典文學,鋪張堆 砌,失抒情寫實之旨也;山林文學,深晦艱澀,自以為名山著述,於其群之大多數無所裨益 也。其形體則陳陳相因,有肉無骨,有形無神,乃裝飾品而非實用品;其內容則目光不越帝 王權貴,神仙鬼怪,及其個人之窮通利達。所謂宇宙,所謂人生,所謂社會,舉非其構思所 及,此三種文學公同之缺點也。此種文學,蓋與吾阿諛誇張虛偽迂闊之國民性,互為因果。 今欲革新政治,勢不得不革新盤踞於運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學。使吾人不張目以觀世界社 會文學之趨勢,及時代之精神,日夜埋頭故紙堆中,所目注心營者,不越帝王,權貴,鬼怪 ,神仙,與夫個人之窮通利達,以此而求革新文學,革新政治,是縛手足而敵孟賁也。

歐洲文化,受賜於政治科學者固多,受賜於文學者亦不少。予愛盧梭、巴士特之法蘭西 ,予尤愛虞哥、左喇之法蘭西;予愛康德、赫克爾之德意志,予尤愛桂特郝、卜特曼之德意 志;予愛倍根、達爾文之英吉利,予尤愛狄鏗士、王爾德之英吉利。吾國文學豪傑之士,有 自負為中國之虞哥、左喇、桂特郝、卜特曼、狄鏗士、王爾德者乎?有不顧迂儒之毀譽,明 目張膽以與十八妖魔宣戰者乎?予願拖四十二生之大炮,為之前驅。 

作品影響

掀起文化革命改革大旗

作品評價

 全面地反映了“五四” 文學革命運動民主啟蒙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

作品現實意義

 標誌著現代中國文學革命的開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