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生涯》

《文字生涯》

《文字生涯》是由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法國讓·保羅·薩特的作品。這是一本作者以敘述自己童年生活為主的小說,同時又是作者的自我剖析和自我批判。通過書中那些貌似平凡、瑣細的小故事,可以看出作者的存在主義思想的胚芽和他的學說的出發點。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文字生涯文字生涯
薩特這部自傳是別出心裁、洗舊翻新之作,不同於一般的自傳。作者獨闢蹊徑,不以敘述悲歡離合、時運興衰的經歷取勝,而把筆墨集中在自身內心的追求和心跡的剖白上,多層次地抒寫自己潛在的心聲。薩特的著作卷帙浩繁,內容龐雜參錯,博大精深,文字又艱深晦澀,令人望洋興嘆。但他的這部自傳卻表現出他還有纖細人微、玲瓏剔透的一面,且文字洗鍊,言簡意賅,新穎脫俗,不落窠臼。他在瑣碎的家常和世俗的應對中挑選一個片斷,一個見聞,一個情緒,一個印象,一個想像,一個幻覺,間或穿插英雄傳奇、歷史掌故甚至神魔靈異,寄託他的哲理,以小見大,化尋常為卓異,給人以透視感,甚至細枝末節也可用來揭示人生的重大問題,好像一切事情都包容在他的哲學之內。由於他對自己的童年和童年殘存的一切以及外祖父這一代“世紀末”的殘暉采取否定和批判的態度,全書瀰漫著反諷的基調和揶揄的筆觸。時而正面敘述,時而反面烘托;時而正話反說,時而反話正說;間或運用誇張甚至漫畫的手法,詼諧、俏皮而瀟灑、超脫,妙趣橫生地向讀者展示他自我發現,自我擴張,自我認識的過程,同時也向讀者展現當時的世態習俗,這也可說是刻畫頹俗的諷世之作。書中的絕大部分素材取自作者六歲至十一歲的經歷,但已足夠構成一部完整的內心生活自傳了。薩特認為在人生的長跑旅途中至關重要的是“起跑突破的能力”,“一旦衝破束縛,便能騰空而起”,然後就是“重複”,“不斷再生”,一直跑到終點。的確,我們細心閱讀,掩卷凝思:薩特的主要哲學思想和倫理觀仿佛都已歷歷在目。無怪乎,作者雖然不止一次說要續寫自傳,但始終未成其美。大概沒有必要了吧。

作者簡介

薩特(1905一1980),法國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存在主義代表人物、文學家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
插圖插圖
薩特一生著述甚多,哲學著作有《想像》(《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等;文學作品有長篇小說《自由之路》,中篇小說《噁心》,短篇小說集《牆》,劇本“蒼蠅》《恭順的妓女》等。1964年,由於自傳體小說《文字生涯》,瑞典文學院決定授予薩特諾貝爾文學獎,但他拒絕接受。
《文字生涯》是薩特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在這本書里,他別出心裁,不以敘述悲歡離合、時運興衰的經歷取勝,而把筆墨集中在自身內心的追求和心跡的剖自上,多層次地抒寫自己潛在的心聲,詼諧幽默、妙趣橫生地講述了其自我認識和自我實現的過程,解釋了存在主義思想和整個學說的出發點。

編輯推薦

《文字生涯》是一本作者以敘述自己童年生活為主的小說,同時又是作者的自我剖析和自我批判。通過這些貌似平凡、瑣細的小故事,可以看出作者的存在主義思想的胚芽和他的學說的出發點。總之,這既是一部令人興味盎然的、可以給人以美的享受的文學作品,又是了解薩特其人所不可缺少的第一手資料。
《文字生涯》詼諧俏皮、妙趣橫生地講述了作者本人自我認識和自我實現的過程,解釋存在主義思想和整個學說的出發點。

噹噹讀者評價一

據說《文字生涯》是法國哲學家兼文學家薩特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1964年還由於該書瑞典文學院決定授予薩特諾貝爾文學獎,只可惜(或許不應該用可惜二字)薩特拒絕接受這一官方所授予的獎項罷了。之所以在兒童節?薦此書,是因為該書的“大部分素材取自作者六歲至十一歲的經歷”(【法】薩特著沈志明譯《文字生涯》,人民文學出版社08年版,第7頁。),儼然是其童年時代的經歷。
細細讀過之後,你會發現薩特的童年,沒有旋轉木馬、沒有碰碰車、沒有變形金剛,有的只是在他眼前跳來跳去的文學藝術作品中的小人物。也正是因此,薩特童年時代就被稱為神童。但是在我看來,這個神童之特殊不在於其思想有多么的深邃,不在於其能寫出多么優秀的作品,而在於薩特變為神童的那么一個過程。他自小同其母親、外祖父和外祖母生活在一起,其外祖父是一個愛好並從事社會科學的紳士,有一個不大卻可以讓薩特童年時代遨遊書海的那種書房。在這個書房裡以及在其家庭環境的影響下,薩特自童年起就開始了暢遊書海的生涯,薩特文字生涯的開始,不是受其母親或者其外祖父的壓迫,而是發自其內心的喜愛。
與當前中國的家長相比,薩特的童年有許多東西值得其反思。我們現在的家長,孩子一下課一到周末就“逼迫”其上鋼琴班、英語班、書法班,並且絕大部分人是跟著那么一股風去讓孩子做違背其童年時代反感之事。或許從這本書中,你就可以收穫這么一個觀念,那就是發掘孩子的最大興趣並不斷培養,他會變成一個薩特式的天才!、
2010年六一兒童節溫芝元匆草於京

噹噹讀者評價二

走近薩特
——讀薩特《文字生涯》
老實地說,筆者原本是一個對薩特有成見的人,總認為他的書艱深晦澀,即便是文學作品,也是在灌輸他的哲學。前幾天,我在書店偶然發現了一本薩特的自傳體小說——《文字生涯》(〔法〕薩特著,沈志明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打開幾頁,竟一下子被它吸引了,才知道這種認識其實大謬不然。原來薩特的內心世界竟是如此豐富,詼諧幽默、妙趣橫生的語言更是蘊含著無限的哲理,讓人揣摩、感嘆不已。
《文字生涯》是薩特童年的回憶錄,從中可窺薩特思想成長的艱辛歷程。弗洛伊德認為,童年的創傷性經驗對藝術家的日後創作起重要作用,這的確是切中藝術靜脈的精妙論斷。薩特1905年出生在巴黎一個海軍軍官家庭。第二年父親去世,在他三歲時右眼斜視失明。此後跟著母親回到外祖父家中。他寫道:“安娜•瑪麗既無金錢又無職業,決定回娘家生活。但我父親毫無道理的棄世使施韋澤一家憤憤不平,他簡直像是休妻。”“為了得到寬恕,她不遺餘力地埋頭苦幹,操持娘家的家務……可憐的安娜•瑪麗,要是消極被動,就說她是一個包袱;要是積極主動,就說她有意掌管門庭。為了繞過第一道暗礁,她必須鼓足勇氣;為了躲過第二道障礙,她必須含垢忍辱。”薩特從小就在這種寄人籬下的境遇中與母親一起感受和承擔著人生的無形重負。沒有驕傲也沒有歡樂,仿佛在生命一開始起他就被拋棄到一種孤立無援的絕望中——確切地說,這既有自己相貌醜陋而產生的自卑感,又有因外界的冷漠而產生的惶惑,那顆孤寂敏感的心弦在童年時期就已經被內在地撥響了。他寫道:“盧森堡公園的平台上,孩子們在玩,我走近他們,他們在我身邊擦過,卻對我視而不見。我可憐巴巴地望著他們……我靠在一棵樹上,期待著。只要這幫頑童的首領吼一聲:‘出來,帕達揚,你來扮演俘虜。’我將拋棄我的種種天賦,哪怕跑龍套也甘心情願,哪怕扮個躺在擔架上的傷員,甚至裝死人也樂意呀!可惜我沒有得到這種機會。面前這幫孩子是我真正的審判者,我的同代人,我的同輩人。他們的冷淡把我打入冷宮,我再也不求他們來發現我了,我既非奇蹟,也非怪物,一個引不起任何人興趣的矮小瘦弱的人而已。”外在生活的被棄和孤寂,內在生活確因之而豐盈和充實起來。外祖父的書齋中,他那顆幼小而敏感的心終於找到了朋友,找到了歡樂,找到了歸宿。在這個書的天地里,童年的薩特第一次在想像的虛幻中把現實世界置於自己不成熟的意志之下。第一次把體味的孤獨變成一種激烈的泄恨、把孱?變成強大、對世界實行否定的的自由。他的寫作生涯可以說從這時起就已經開始了,這就決定了他一生的選擇——寫作,“在書叢里出生成長”的薩特,肯定自己“也將在書叢里壽終正寢”。
《文字生涯》既是薩特童年的回憶錄,更是他的存在主義自由哲學的表達。當他“把文字看做是事物的精髓”,把想像中的事物寫在稿紙上的時候,“想像的事物成了現實”,這向他昭示了巨大的威力。他說:“我自認為用鋼筆尖把我的夢想銘刻在人間了”,於是詞語變成了絕對的永恆,這就是薩特說的“對我來說,寫作即存在”,我的存在只是為了寫作。他寫道:?我赤手空拳,身無分文,唯一感興趣的事是用勞動和信念拯救自己。這種純粹的自我選擇使我升華而不凌駕於他人之上。既無裝備,又無工具,我全心全意投身於使我徹底獲救的事業。如果我把不現實的救世觀念束之高閣,還剩什麼呢?赤條條的一個人,無別於任何人,具有任何人的價值,不比任何人高明。”當薩特用這種純粹的自我選擇使自己升華而不凌駕於他人之上,全心全意的投身於使自己獲得解放的事業時,他的生命就不再是虛無的了,也就是一個自為的充盈存在了。
薩特一生寫出了一大批震撼二十世紀心靈的著作,其作品包括小說、戲劇、文學、政論等各種形式。《文字生涯》是他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出版即風靡全歐,被公認為代表薩特最高藝術成就,瑞典文學院因此決定授予薩特諾貝爾文學獎,但他拒絕接受。1980年在他逝世後,有數以萬計的人為他送葬——一片汪洋般的淚水從四面八方紛飛而來,集涌在二十世紀人類良心的周圍。我想,他那顆在童年倍嘗孤寂的心一定不會再感到淒涼,我還想,無數顆為之慟哭的心、無數顆同樣倍感孤寂的心此刻不僅僅只會感到淒涼。因為薩特已經為自己和人類建造了一座存在主義的碑石。

讓·保羅·薩特作品

讓·保羅·薩特,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法國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也是優秀的文學家。戲劇家、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