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小說]

《密室》[小說]
《密室》[小說]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密室》講述了一個二戰期間發生在荷蘭哈林市的真實故事。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作者柯麗·鄧·波姆(又譯彭柯麗)生活在一個平凡的鐘表匠家庭,這家人在納粹暴政統治下做了最不平凡的舉動:在自家古宅中,巧妙地辟出一間密室,以收容飽受迫害的猶太人。他們的好心,卻為自己帶來了悲慘的結局,除了作者本人外,年老的父親和姐姐都死在慘無人道的德國集中營里。
這個故事不僅關乎正義和幫助,更關乎愛和饒恕。戰後,柯麗四處演講,號召人們彼此寬恕接納,以修復因戰爭而受損的心靈。1975年,《密窒》被搬上了大熒幕。柯麗獲得了以色列授予的國家正義獎。

內容簡介

柯麗·鄧·波姆一家人的在二戰期間的真實經歷。1971年英文本問世後,遂和安妮·弗蘭克的《安妮日記》、托馬斯·肯尼利的《辛德勒方舟》(後改編為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一起,成為20世紀反映世界反法西斯運動的三本獨特的著作。
本書真實還原了淪陷中的荷蘭的城市風貌和市民生活,許多猶太人“失蹤”,繼而受到肆無忌憚的公開迫害、大規模抓捕、轉移直至屠殺。柯麗煥發了前所未有的勇氣、智慧與忍耐,與她的家人以及其他荷蘭地下工作者一起,收容、接濟、轉移這些猶太人。她因此被關入了集中營,而她的父親嘉士伯和大姐碧西也死在集中營里。
《密室》的故事不僅關乎正義和幫助,也關乎愛和饒恕。戰後的柯麗,廣泛傳講她在集中營里的經歷以及她從中學到的關於神的信息,她的故事撫慰了許多在戰爭中受創的荷蘭人、美國人甚至那些德國人。這不僅僅是柯麗一個人或她一家人的生命經歷,更是上帝在那個慘無人道的時代依然掌權的見證。因為柯麗在集中營里學到的最寶貴的信息正是:耶穌能將失敗轉變成榮耀。

作者簡介

柯麗·鄧·波姆(1892-1983年),生長於荷蘭的一個基督教家庭,是一名鐘錶匠。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她和她的家人幫助、收容了許多受到迫害的猶太人,並因此被送入了納粹的集中營。她的父親和大姐都死在集中營里,而倖存下來的柯麗則在戰後四處演講她在戰時的經歷以及上帝的恩典和引領。她的見證感動並安慰了許多人,也包括那些曾經迫害過她的德國人。1971年,由她與約翰·謝里爾、伊莉莎白·謝里爾合著的自傳《密室》問世;1975年同名的電影全球發行。
柯麗·鄧·波姆榮獲了荷蘭女王授予的爵士封號,並獲得了以色列授予的國家正義獎。1983年,在她91歲生日當天,在美國去世。

媒體評論

“史詩”二字最能代表這本書的內容。在這本書中我們看見英勇的美德被戲劇性地描述出來……這真是一場壯觀的、動人的、關於愛的描述——能為一個失落的世界重新帶來希望。
——葛培理
柯麗·鄧·波姆有著非凡的力量和個性,願意為她的信念和那些陌生人的安危冒任何危險。她付出了昂貴的代價,然而卻喚起了戰後歐洲廢墟上乃至全世界人類的希望。
——BBC節目評論
這是一本精彩至極的書!從未有人如此引起我的共鳴。作者的英勇傳奇,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荷蘭家庭難以置信的美麗心靈。
——亞馬遜書評

目錄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百年紀念會
第二章 往事
第三章 初戀
第四章 鐘錶鋪
第五章 入侵
第六章 密室
第七章 住客游西
第八章 陰雲密布
第九章 突襲
第十章 入獄
第十一章 藍斯中尉
第十二章 武德營
第十三章 賴文集中營
第十四章 藍色毛線衣
第十五章 三個異象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百年紀念會
清早起來,我心裡只記掛著今天究竟是晴是霧。荷蘭的一月濃霧多,氣候陰冷潮濕,天空也總呈一片灰黑色。然而僥倖的話,偶然也可看見一線淡弱的陽光,透過灰黑的濃霧照射下來。我站在臥室中唯一的視窗前,把上身儘量向前傾。在我們所住的貝雅古屋裡總是難見天日,對著視窗的乃是一大片平板的磚牆,這正是人煙稠密的舊哈林市古老建築物的背面。然而當我伸長頸項往上看時,在那些奇形怪狀的屋頂和煙囪上面,我卻看到一片灰白色的天空。相信今天天氣必然晴朗,正合適我們開慶祝會。
我從古舊的壁櫥內取出一套新衣,禁不住跳了一下迴旋舞。父親的臥室就在我臥室的下面,但他年高七十有七,一點迴旋舞不會把他鬧醒。我心想這也許是年老的福氣之一吧!我面對衣櫥的照身鏡把新衣穿上,雖然在1937年有些荷蘭女人已開始穿長及膝蓋的短裙,但我的新衣仍保持著離鞋面三英寸的長度。
我不禁對著穿衣鏡中的身影自憐起來:“你已經不年輕了!”也許那套新裝使我對自己的身材特別挑剔:四十五歲的老處女,腰圍的曲線早就沒有了!
我的姐姐碧茜雖然大我七歲,卻仍然身材窈窕,走在街上人們還會禁不住地向她回望,天曉得那並不是她身上的衣服吸引人,我們小小的鐘表鋪從來沒有賺過大錢。然而不管碧茜穿什麼,總是顯得那么合身、那么動人。
至於我,向來都是不大注重衣飾的,除非碧茜幫我,我總是任憑滾邊線口鬆弛,襪子破了也懶得縫補,領口皺了也懶得熨燙。然而今天的情形可有點特別,站在狹窄的臥室里,我對著鏡子儘量往後退,仔細審察我的新衣,心中暗喜這種深紅褐色還算挺襯我的。
樓下靠街巷的門的門鈴響了。是顧客嗎?但還沒到七點呢。怎么那么早?我打開臥室的門,沿著迴旋曲折的樓梯往下沖;這樓梯是後來補建的。貝雅古屋原是兩幢房子。前面那幢乃是典型的舊哈林市住屋,一共三層高,每層兩個房間,但只有一房那么寬。不曉得在哪一年後牆給打通了,與後面一幢更窄小的房子連了起來。那房子只有三個房間,每層一房,這個迴旋曲折的樓梯就這樣夾在這兩幢房子中間。
儘管我跑得快,碧茜還是先我而到。門一時全給鮮花掩住了。碧茜接過那一大束鮮花,一個身材矮小的送花童出現在眼前。他說:“小姐,今天可是開慶祝會的好天氣呢!”他邊說邊越過鮮花往室內瞄,想看看咖啡與蛋糕擺出來沒有。稍遲他也會來參加慶祝會,其實不只他來,全哈林市的人似乎都會來。
碧茜與我忙著在花束中搜尋送花人的卡片。“是畢克偉克送的!”我們異口同聲地叫了出來。
畢克偉克是個極有錢的顧客。他不僅買最好的鐘表,而且時常會到我們店鋪樓上的住家來聊天。他的真名是史洛林。“畢克偉克”是我和碧茜私下給他起的綽號,因他酷似狄更斯作品裡一張插圖中的人物。史洛林無疑的是全哈林市中最醜的一位先生,他身材矮胖,頭上光禿禿的好像我們荷蘭出名的乳酪。一對斜眼令人懷疑究竟他是在看你還是在看別人,然而儘管他面貌醜陋,但是他心地和善,為人慷慨。
花是從例門送來的,那扇門多半是家人用的,向著屋旁的一條小巷而開。碧茜和我把那束花拿進鋪子來。我們通過小甬道首先來到修理室。那裡面有一張很高的長台,那是父親經年累月辛勤工作的地方;父親是荷蘭最有名的鐘表修理匠。在修理室的正中則是我的工作長台,學徒漢斯的長台則在我的旁邊,靠牆的長台則屬於老克利斯朵夫。
修理室外面是顧客交易的地方,玻璃櫥裡面擺滿了形形色色各式各樣的鐘表,看來真是琳琅滿目。當我和碧茜拿花進去時,牆上的掛鍾都正敲七點。我們環顧四周,想物色最合適的地方來擺放鮮花。自孩提時起我便喜歡到這裡來,因我覺得有上百隻鐘錶滴答、滴答地在歡迎著我。
室內仍舊很暗,因為靠街的百葉窗還未打開。我打開店門上的鎖,門外就是那狹窄的百德街。這條街上其他的鋪子都還未開門,一切顯得極其寧靜。我們的隔鄰是家眼鏡鋪,再過去是服裝店和麵包坊,魏勒的皮貨鋪則在街的對面。
拉開百葉窗後,我默默站在窗前,欣賞著自己和碧茜合力布置好的櫥窗。為了這一小塊地方,我常和碧茜爭持不下。我認為我們應該在這櫥窗里擺滿各式各樣的貨色,但碧茜認為只要擺上兩三款漂亮的鐘表,下面墊上一塊絲巾或一幅錦緞,會顯得更為高雅、更有吸引力。但這一次我們兩人都很滿意,櫥窗里擺了許多百年以上的掛鍾與懷表,都是我們從朋友和全市的古董商那兒借來的,因為今天是我們鐘錶鋪的一百周年紀念日。在1837年1月的今天,祖父在這窗柜上掛上了我們自己的招牌:鄧·波姆鐘錶鋪。
哈林市教堂的鐘聲已經斷斷續續地響了將近十分鐘,報告市民已是早上七時。但離此不遠的市區廣場上聖柏和教堂的大鐘現在才莊嚴地響了七下。雖然正月清展的氣溫很低,但我仍禁不住逗留在街上數那大鐘的Ⅱ向聲。當然,現在哈林市的家家戶戶都有無線電收音機了,但我還記得早年這城裡的人都是按著聖柏和教堂的鐘聲作息的。只有火車站的人和其他需要準確時間的人,才到我們鋪子裡來校對“天文台鐘”的時間。父親每個星期都坐火車到阿姆斯特丹去,在海軍天文台校對時間。他常因他那隻“天文台鐘”每七天才差不到兩秒鐘而引以為榮。我踏回鋪子裡,望著水泥牆上的古老掛鍾,它仍舊那么光耀閃爍,只是好像沒有從前那么威風了。
側門的門鈴又響了,又有花送來,這樣的情形持續了一小時左右。大大小小的花球,有些是加工點綴好的,有些則是自栽的盆景。今天的慶祝會雖然是為我們的小小鐘錶鋪而開,但本市市民的情誼卻是衝著父親來的。他們都稱他作“哈林的老伯伯”,今天他們要以行動來表示對他的愛戴。當樓下的修理室及鋪面再容不下另一束花時,碧茜和我只好把花帶到樓上正對下面鋪子的兩個房間來。那是母親的姐姐貞蘇姨媽的房間。雖然她已去世二十年,但她的身影似乎仍隱約地留連在她所遺留下來深紅色的巨型家具里。碧茜把一盆在溫室里栽的鬱金香擺上,退後幾步細細欣賞,禁不住輕聲歡呼起來:
“柯麗,你看,這盆鮮花真使這房間生色不少!”
碧茜真可憐!每年春天,她總愛在窗欞上栽種各色的盆景,但是這座古屋與其他建築物過於毗鄰,缺乏陽光,因此所栽的盆景從來都不茁長、開花。
七點四十五分,學徒漢斯來了。八點整,女店員兼管簿記的杜絲也來了。杜絲貌不驚人,性情又乖僻、暴躁,因此一直找不到一份固定的職業。但十年前父親雇用了她,從那時起她便一直留在我們鋪子裡面工作。父親溫文儒雅的態度潛移默化了她,雖然她是寧死也不肯承認,但她熱愛父親的程度絕不亞於她對世上其他人厭惡的程度。我們讓漢斯和杜絲應門,隨即上樓去吃早餐。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