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邊緣》

《文化的邊緣》

本書力推中國傳統中蘊含的“神性智慧”、其核心是“對話精神”,認為這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堅,也是西方後現代文化的實質,因而是當前推動全人類文化乃至人類自身進步的根本精神。

基本信息

簡介

文化的邊緣文化的邊緣

藝術同自然一樣,都是人類本來意義上的家園……藝術絕對不是常人認為的玩物,而是和諧之源,從中流出的,是涌動不息的生命之泉,只要接觸藝術和欣賞藝術,這富有生命力的甘泉便會滋潤乾渴的嘴唇,使心田之苗茁壯成長。久而久之,這樣的人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和諧的和發展完美的人。如果一個社會由這樣的人組成,整個社會也就成為和諧的社會。……一個社會只有同藝術結婚,才能生出文化之子,如果與藝術離異,只能導致野蠻,這個社會隨之會變成文化的沙漠。

“對藝術的創造、接受和欣賞,是一種高級的文化素質,而獲取這種素質的重要捷徑,就是藝術教育。”

“當今方興未艾的綜合藝術教育或生態藝術教育……不僅注重各門藝術之間的對話、交叉和貫通,還注重藝術精神向其他學科的滲透。……實施綜合藝術教育,我國是最有優勢的。……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藝術教育傳統,完善和發展綜合藝術教育,造就高素質的人才,正是開發這一套《藝術教育前沿論叢》的宗旨。”


文章節選

為什麼會出現第一種情形?多半是由於對方或我們自己的那種高傲的、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和不合作的態度。這種態度單從說話時那不屑一顧的姿勢和傲慢的語調中就可看出。這種人顯然不願與人平等對話,更不懂得對話哲...


作者介紹

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特聘教授,美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中華美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委員,美育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藝術課程標準”研製組負責人,藝術課程國家實驗教材主編,《中國藝術教育》雜誌主編。曾任英國杜倫大學、德國明斯特大學客座教授。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要著作有《審美心理描述》、《中國懷疑論傳統》,《藝術與創生》等。主要譯著有《藝術與視知覺》、《視覺思維》等。主編《生態式藝術教育示範叢書》(共16種)等圖書。


目錄

自序
導言:對話·邊緣·審美文化
一什麼是“文化的邊緣”?
二作為一種“隱喻”的“對話”
三走向對話的後現代文化
四“對話”與當代“審美文化”
五“對話”作為一種宇宙意識
導引詞:初入“邊緣”
上篇對話的原理
第一章中國古代道家哲學中的對話意識
一對立兩極
二反向作用力
三兩極之間
四S形與扭曲
五道家哲學的對話性質
第二章西方現代對話哲學
一形上學的“本質一現象”分裂
二笛卡爾的“主一客”分裂
三胡塞爾:以“生活的世界”融合
四狄爾泰:對話與同情式理解
五梅洛·龐蒂:對話與“生命世界”
六現代解釋學:對話與自我發展
七西方現代美學中的對話意識
第三章女性主義與道家對話哲學
一男尊女卑的文化傳統
二追求翻身解放
三追求兩性間的對話和融合
四女性主義與中國道家
五現代生活中的男女融合趨勢
第四章對話的“邊緣”與“老子”之喻
下篇對話的實踐
第五章人與自然的對話
一原始天人合一
二工業時代人與自然的分裂
三後工業時代的天人對話
第六章人際對話
一壯士不能自舉其身
二對話——永遠是創新的溫床
三社會給對話造成的阻力
四“個人”給對話造成的阻力
五當務之急——防止自我的喪失
六與“另一個自我”對話
第七章“文本”與“文本”的遭遇
一基礎科學領域的發現
二人文科學領域中的“解釋學革命”
三後現代藝術與拼接
四拼接與中國語言藝術
五結語
第八章關於“文本”的對話
第九章對話的特殊形態:文化比較與比較文化
一比較與對話
二從“誤解”到“誤讀”
三“比較文化”與“邊緣地帶”
第十章迷人的“邊緣地帶”
一“邊緣地帶”與繪畫欣賞
二現代文化中廣泛存在的“邊緣地帶”
第十一章關於東西方對話的對話
第十二章對話、邊緣意識與教聲
一灌輸式教育
二園丁式教育
三對話式教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