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孩子》

《放下孩子》

《放下孩子:猶太人的家教制勝之道》以幽默生動的語言總結了猶太教在接納、尊敬、感恩、人格、家務、飲食、自律、時間管理八個方面的先進理念和方法,風格大膽且令人耳目一新,文筆優美且令人掩卷沉思。作者溫迪•莫格爾,2010年4月1日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封面封面
出版社: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第1版(2010年4月1日)
叢書名:中外育兒家教階梯叢書
平裝:208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780763457X,9787807634577
條形碼:9787807634577
產品尺寸及重量:22.8x16.6x1.8cm;322g
ASIN:B003F25VQI

內容簡介

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各行業的優秀人才,很大一部分出自猶太民族,如愛因斯坦洛克斐勒杜拉克弗羅伊德門德爾頌畢卡索……美國億萬富翁中有20%是猶太人諾貝爾獎得主中也有20%是猶太人。“
這不僅僅是一本育兒行動手冊,更向我們提供了如何看待世界、看待生活和家庭的全新思路和方法,《放下孩子:猶太人的家教制勝之道》在全球流傳甚廣,是影響全球百萬家庭、造就卓越人才的教育法之一。
原書名為《磨破膝蓋的福分》,據著名育兒專家小巫回憶,在海外工作時曾有朋友向她提及此書,在《放下孩子:猶太人的家教制勝之道》中文版出版之際,她欣然提筆代序,真誠向中國的父母推薦。

編輯推薦

《放下孩子:猶太人的家教制勝之道》:
1.中外育兒家教階梯叢書
2.著名親職教育專家小巫代序並審定
3.《出版者周刊》《圖書館雜誌》等國外媒體重磅推薦
4.影響全球百萬家庭的家教聖典
5.造就愛因斯坦、洛克斐勒、馬克思等卓越人才的教育法

媒體推薦

幾乎所有的孩子其實都會有所建樹。父母們需要的不過是放鬆一點,更有耐心一點。
 ———小巫
現代教育方法的一個致命缺陷是父母們過度重視自己孩子的成就感,而忽視了對孩子責任感的培養。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幫助父母們領悟到建立在精神基礎之上的教育哲學,協助他們來處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難題,而非孩子一遇到問題就去找專家諮詢。
 ——溫迪•莫格爾
溫迪•莫格爾精闢的洞見將一直熠熠生輝,並為我們提供指引。頗能激發你的熱情,字裡行間充滿了真情,非常實用,這本振奮人心的書真是一處寶藏。
 ———《出版者周刊》重點評論
對任何一個有孩子的人、正值童年或是關愛孩子的人而言,溫迪•莫格爾都能教會你怎樣把孩子培養成才,而非為了感覺良好才養育孩子。這本書對猶太教的父母適用,對長老會的父母適用,甚至對於無神論的父母也適用。
 ———影星卡里•費什爾
溫迪•莫格爾通過自己家庭和接觸過的病患的實例,用溫暖的文字和幽默的筆調寫成了此書。對於喜歡收集親子教育類書籍的朋友,這是不可錯過的一部作品。
 ———《圖書館雜誌》
溫迪•莫格爾讓我們受益匪淺,重新找到了對教育、為人父母和信仰的信心。她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稜鏡,通過這個稜鏡,我們可以看到父母和孩子心中的憂慮和渴望。
 ———《聖公會學校評論》

作者簡介

溫迪•莫格爾:博士,是全美國聞名的臨床心理學家、教育家和課堂團隊領導,擔任著具有百年歷史的靈性及倫理教育委員會的理事,多年來在美國的猶太移民區從事家長學校的親子教育培訓工作,給無數父母、教師、牧師和學校管理層進行過講座,探討當代生活給我們帶來的種種挑戰,為教育子女提供了新的路線圖。

目錄

一、尋找新的理念和方法
幾乎喪失信心
現代母親的悲傷
改變命運的一次邀請
循序漸進學習猶太理念
猶太哲學觀對親子的幫助
苦惱的父母和令人擔憂的孩子
猶太的中庸、慶祝、祝聖之道
猶太思想家的家教理念
在當下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
二、接納之道: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不必追求完美
對男孩不恰當的期待
壓在女孩身上的沉重標準
以平凡的神聖性克服優異觀念
與性別差異相協調
條件“差不多夠好”就行了
彆強迫自己成為優異的父母
把孩子的老師看成盟友
愛孩子本身
三、敬重之道:懂得尊重才有機會
做敬重長輩的典範
父母要樹立必要的權威
抱持平等理念的父母
要立哪些規矩
教育孩子尊重你的隱私
在家中餐桌上有固定位置
繼父繼母也要尊重
在外也要有禮貌
敬重客人
談論他人時要懷有敬意
最難的誡命
四、人格之道:別過度保護子女
培養堅強的孩子
請減少對孩子的控制權
克服內心的恐懼
消除憂慮的二十分鐘守則
把過分保護和適度關心加以區分
學習自己社區的風俗
通往堅強人格的五條途徑
讓孩子離開你的襁褓
五、感恩之道:學會滿足才能成長
想要好東西並沒有錯
重在行動,而非說動
敢於對孩子說“不”
培養感恩之心
學會留意已有的福分
給予也是一種擁有
等待也是一種福分
六、勞動之道:在家務事中碰撞出火花
在做中學
為小事出力
確信做家務對孩子的成長有益
不想放手讓孩子幹家務的根源
家務事是人生的基礎課程
讓家務活變得重要
激勵與紀律並行
停止嘮叨,重在執行
安排家務活的行動計畫
讓孩子在料理事務中成長
七、飲食之道:重視餐桌上的文化
飲食觀的衝突
食物誘惑力前的較量
好好享用食物
最吸引孩子的食物
在餐桌前你要樹立榜樣
用餐時所能做出的改變
消除餐桌上的對抗
品味主廚的辛勞和創意
猶太人的飲食教規
八、自律之道:讓自制力化解惡的衝動
正常的“壞”
極端的因子
把令人反感的特質看成最了不起的力量
善於引導惡的衝動
話不必多
用改過來修復世界
對品格的終身追求
九、時間之道:做好當下的價值
安息日:每周休息日的神秘力量
我家中的神聖休息時間
不在家裡忙碌
假日要減少與外界的聯絡
放慢我們的生存步調
別讓家庭作業成為時間的強盜
挽救時間的日常方法
婚姻優先,然後才是子女
在太遲之前

序言

譯者序:不抱孩子的睿智父親
蔣旭峰
2009年10月底的一個艷陽天,我、太太和一個老友坐在家鄉杭州千島湖畔的一間茶室里。我和太太津津有味地品著翠綠如玉的千島銀針茶,老友則一邊聊家常一邊訴說著自己的苦衷,核心意思是她7歲的兒子云雲實在太調皮搗蛋了、不好管教。
老友正說著,云云就從桌子下爬到我腿上,把我嚇一跳後,又爬回自己媽媽所坐的沙發,接著又從沙發跳到地上。我們幾個好久沒見面的大人聊得正在興頭上,云云又把自己媽媽連拉帶扯地拽去廣場上給他買禮物了。臨走時,老友無奈地對我說了一句:“我實在管不了他的話,就只能把他送到少林寺了。”
我對老友說:“我越來越覺得教育孩子就像養盆景一樣,是一種藝術,不修剪不行,不蟠扎造型不行,矯枉過正也不行。現在手裡正在翻譯《放下孩子——猶太人的家教制勝之道》,對你、對我都會挺有啟發的,出版後馬上送你看。”
送走老友和云云,返回茶室坐定,太太有感而發地問我:“談起家教之道,你恨你爸爸嗎,你爸爸從小管你特別凶,不聽話的時候打你絕不會手下留情。”
“你這個問題很尖銳,答案不僅是否定的,我還很感謝爸爸的嚴格要求。玉不琢,不成器,只要我內化得好,效果還是好的。”我回答道。
改變我對父親嚴格家教方式看法的是七年前出現在韓國漢城的一個畫面。當時我參加一個大學生交流訪問項目在韓國學習,有一天和同學去公園,回程途中發現一個四五歲的女孩蹲在地上嚎啕大哭,站在一旁的大人嘴裡嘰里咕嚕地操著韓語在說話,但就是不去抱她、安慰她。孩子的哭聲越來越大,我們的腳步也都停住了,覺得這位看似父親模樣的男人怎么這么狠心。在中國,這種情況是少見的,孩子在公園摔倒了,哭心肝、哭寶貝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和爺爺奶奶。出於不解,我遂問身邊的韓國朋友。
韓國朋友說:“這個父親在說,你越是哭哭啼啼的,我越不抱你,你已經是這么大的人,應該堅強地自己走上斜坡去公園,你要學會自立。”
這番話讓我覺得醍醐灌頂。換位思考,這位韓國父親何嘗不心疼自己女兒會哭壞了嗓子呢?但是一種超越時空的前瞻性智慧指導著這位父親要硬下心腸、板起面孔。難怪幾位韓國朋友都跟我打過這樣一個比方“我們很多韓國人都像我們的國花木槿花一樣,堅韌無比,生機勃勃。”我想這和很多韓國家庭的教育理念大有關係。
記得讀國中時看過一篇文章,有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父母是睿智的”。我就是從漢城的那一天起,真正發現自己父親從小的嚴格家訓是睿智的:讓我從五歲堅持用毛筆小楷寫日記換來的是我現在一手工整的字跡,用這手毛筆字我交了很多中外朋友;從小做完作業才能吃飯的要求換回的是我至今做事有計畫、一絲不苟的習慣,當我面對多重壓力的時候,這種思維習慣讓我能臨危不亂;父親要求我去別人家必須拿禮物的家訓讓我至今養成了尊重別人、體貼別人的思維慣性,一些朋友說和我交友就是看重了我這一點;從小做家務活的經歷讓我打心底尊重每一位送奶工、公車司機等最普通的勞動者,我曾經走了北京七八個城區,和幾十位公廁保潔員促膝長談,去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和心情。
同樣,當我拿到《放下孩子——猶太人的家教制勝之道》一書的時候,我覺得也是如獲至寶,書中“培養感恩之心”“在餐桌前你要樹立榜樣”“善於引導惡的衝動”等章節想必會讓很多讀者豁然開朗。在翻譯的過程中,“讓家務活變得重要”“給予也是一種擁有”等章節我越讀越有滋味。“為了替孩子們著想,現代的父母們不僅在物質上溺愛孩子,而且在精神方面也寵著他們,”“儘管現代父母不想成為孩子眼中的集權者,卻並沒有讓孩子變得堅強起來,而是讓孩子心中多了一份不安全感,”“現代教育方法的一個致命缺陷是父母們過度重視自己孩子的成就感,而忽視了對孩子責任感的培養”等金玉良言讓人拍案叫好。
子女在人生的最初階段,需要父母來指引人生方向,但我們不能指望自己對感恩、責任感、餐桌禮儀等都看不清重要性的父母能教會孩子這些。
其實,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家教哲學博大精深,本書中的很多篇章都讓我想起中國的很多傳統習俗和古訓,很多理念都是中西共通的。例如,本書中“家務事是人生的基礎課程”“好好享用食物”“對品格的終身追求”“學習自己社區的風俗”“敬重客人”等章節,和曾國藩的八字家訓“書、蔬、魚、豬、早、掃、考、寶”是多么相近相通。不過,看透迷局往往需要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在通覽本書的過程中,大家不妨站在猶太人家教之道的角度,來反觀自家和中華民族的家教文化。
現代的一些父母似乎只知道把泊來的“家庭民主”“放任自由”等觀念作為教育孩子的唯一準繩,只把孩子學好英文、鋼琴當作家教的終極目標,過分滿足於給孩子創造自己童年沒有享受過的優越物質條件,而對於孩子成長和長遠發展更重要的品質則疏於引導和培養,更沒有想過子女哪些重要的生存和溝通能力需要充電……歸根結底,為人父母的我們,有很多功課要做,而且這門功課要一直做下去,因為父母的思想境界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子女的思想高度,父母的引導方法影響著子女通往這一高度的效率和“家庭融洽度”。
光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美好願望還不夠,關鍵在於“父母如何教子”的方法和執行力。如果借用本書中建議的一些家教之道並假以時日,或許這種願望能成為現實。
我父母對我說過一句話:“父母對孩子總是傾注了一百分的心血,可是孩子對待父母往往就沒有多少分了。”此話在理。天下最偉大的莫過父母,我由衷地希望各位父母通過良好的家教之道,讓自己傾注了“一百分”雕琢出人生傑作之後,發現這件作品不僅有其獨特風采,而且能用接近一百分的感恩心來回饋父母。
只要您有心,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您的子女某一天總會倏然察覺您是睿智的。

文摘

七、飲食之道:重視餐桌上的文化
起初上帝對亞當和夏娃相當熱情慷慨,對他們說:“歡迎來到伊甸園。我既給了你們旺盛的食慾,就知道你們很快就會餓了。不用客氣,想吃什麼就自己拿。只有一樣東西是我不希望你們吃的。看到園子中央那棵蘋果樹了吧?別靠近它。”然後,上帝也把不聽從規勸的後果講得非常清楚:“要是你們吃了那棵樹上的果子,就會死掉。”這句話阻止了亞當和夏娃嗎?當然沒有。禁果反倒成了他們第一個非吃不可的東西。
在我所了解的家庭當中,很多人所能回憶起的家庭關係都是靠感情、權利和食物來凝聚的。在美國,好心好意的猶太母親給已經吃飽的孩子再夾一塊雞胸肉的做法頗具代表性。有一篇文章曾指出:“對於子女的衣食問題,猶太母親顯示出了超乎尋常的關切。大多數猶太母親都應該不用太擔心子女吃了多少或是穿些什麼。”
猶太家長之所以這么重視飲食,或許是因為猶太教的一個核心理念就是重視餐飲。隨著古代聖殿的毀壞,每個家庭的餐桌便取代了原先的神壇,在猶太教人士看來,餐桌屬於我們和上天。最新的人口統計數據指出,在美國,只有不到一半的猶太人還堅持去教堂,但是超過九成的猶太人都會參加一年一度的猶太傳統用餐儀式,即逾越節的家宴。對許多猶太人而言,“廚房裡的猶太教”才是他們跟自己信仰最主要的聯繫。猶太教認為,食物可以成為神性和家庭結合的強有力載體。通過正確看待食物和選擇適宜的用餐環境,猶太教的精神理念就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中。
飲食觀的衝突
當家長為了子女的飲食問題來尋求幫助時,我的眼前不僅出現了他們家庭栩栩如生的畫面,更追溯到了一兩代人之前的景況。在現代父母跟子女就飲食發生衝突時,我看到了大蕭條以及二戰後物資缺乏在這些父母身上留下的印記。
有位母親瑪妮找到了我,因為她五歲的兒子亞舍患有某種飲食癖,他只吃白色的食物。我在給出建議之前,先詢問了瑪妮自己在飲食方面的家庭背景。我了解到,儘管瑪妮的父母比一般人在對待食物上更加在意,不過我所見過的很多病患的父母對於飲食都抱有類似態度。瑪妮告訴我她的父母是堅決不允許浪費食物的。
他們真的很可怕。這是我小時候最糟糕的事情。母親要我們吃完盤子上的所有食物,而且還要按照一定的順序來吃,蔬菜必須先吃。她是位聰明、能幹的女性,可以做生意或是當律師,樣樣都行。只不過她生活在五十年代,所以她待在了家裡相夫教子。我想她把自己的控制欲都灌輸到我們身上了。她會研究我們吃的或沒吃的每一口食物。
父親更糟糕。要是我們沒有吃完,他會叫母親把剩菜放進冰櫃,然後一次次弄熱,直到我們吃光為止。父親還遺留著大蕭條時期過來人絕不浪費任何食物的心態。我厭惡這種心態。
既然有這樣的背景,也就難怪瑪妮討厭為了食物而跟亞舍爭吵。有些家長由於想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因此對於尊重孩子拒絕食物的權利尤其敏感。另一方面,這些家長也有敏銳的健康意識,會關心子女的體重、身高和體力,有時還不自覺地跟其他家庭的孩子做比較。這些父母希望子女表現突出而且身體健康。不僅如此,他們希望孩子會偏愛健康食品,這樣自己就不必扮黑臉了。毋庸置疑,子女很少會迎合父母這種複雜心態。
“健康食品”的定義也在不斷變化,這使得整個營養文化變得更讓人感到懊惱。某一階段,人們主張喝含百分之二脂肪的牛奶有益健康;沒過多久,人們又覺得百分之二的脂肪含量過高;再過一陣,人們又主張兒童最好喝全脂牛奶,因為他們長身體需要脂肪,而脂肪成分有助於他們吸收更多的鈣質。和最近精心製作、需要牢記的營養含量攝取表相比,當年食物里有四種主要營養元素的觀點就好比古代的洞穴壁畫那樣原始。
比較起來,做當年的祖母和媽媽省心多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