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一切有諍無諍三昧》

《攝一切有諍無諍三昧》

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此行能息諸有情類煩惱諍故得無諍名。 此唯依止三洲人身,緣欲未來有事煩惱,勿他煩惱緣己生故。

謂菩薩住是三昧,則能於一切法中,通達無礙,不見是法如是相,不見是法不如是相;於眾生中亦無好醜諍論,但隨其心行
《攝一切有諍無諍三昧》《攝一切有諍無諍三昧
而攝受度脫之,是名攝一切有諍無諍三昧

詩詞解釋

謂菩薩住是三昧,則不樂...無諍三昧(wúzhèngsānmèi)
解釋:諍:直言勸人改正錯誤;三昧:佛教中定的別名,沒有什麼爭論,什麼都馬馬虎虎。出處:《金剛經》:“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宋·胡繼宗《書言故事·拾遺》:“無可無不可曰無諍三昧。”
示例:凌晨視之,殊有月夜之思,因此學畫而得其無諍三昧,名播於世。★元·王冕《竹齋集·梅譜》
俱舍論頌曰:
無諍世俗智後靜慮不動
三洲緣未生欲界有事惑
論曰。言無諍者。謂阿羅漢,觀有情苦由煩惱生。自知己身福田中勝,恐他煩惱復緣己生。故思引發如是相智,由此方便令他有情不緣己身生貪瞋等。此行能息諸有情類煩惱諍故得無諍名。此行但以俗智為性,第四靜慮為其所依,樂通行中最為勝故。不動應果(利根阿羅漢)能起非餘,餘尚不能自防起惑,況能止息他身煩惱。此唯依止三洲人身,緣欲未來有事煩惱,勿他煩惱緣己生故。諸無事惑不可遮防,內起隨應總緣境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