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見泰國經濟文化代表團的談話》

《接見泰國經濟文化代表團的談話》

這是毛澤東於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接見泰國經濟文化代表團的談話內容。

相關背景

背景背景

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毛澤東主張發展中國與所有國家的合作關係。在眾多的合作領域,毛澤東多次強調了經濟領域的合作和交流。1955年12月,泰國派人來華訪問。毛澤東在接見泰國代表庵蓬等人時首先就提到了中泰之間的貿易合作問題。他說:“我們中國可以同泰國貿易。泰國要賣幾十萬噸大米給中國,我們是可以買的。我們還可以買一些橡膠。你們需要什麼呢?要鋼,要鐵,我們都有。要輕工業品我們也有。至於日用品,你們應該自己設廠生產。我們可以幫助你們設輕工業工廠。目前可以幫助你們設棉紡廠、造紙廠和糖廠。你們可以用大米、橡膠來換。如果你們需要,我們還可以派技術人員去幫助你們設計工廠,完工後他們就回來,把工廠全部交給你們。”
與此同時,毛澤東還明確提出了要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做生意,要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學習的思想。1955年10月,世界和平理事會副主席、義大利全國和平理事會主席、義大利社會黨總書記彼得羅·南尼來到中國。毛澤東對彼得羅·南尼說:“有些國家(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作者注)對中國人民並不友好,只要是建立了正常關係,我們也做生意。”1956年4月,丹麥駐華大使金·阿·格瑞傑生到華。毛澤東在接見格瑞傑生時說:“我們很願意向你們學習,我們願意向世界上所有國家學習。如果美國人願意的話,我們也願意向他們學習。每個國家都有值得學習的長處。”
新中國政權基本鞏固,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在即。同時,在國際上我們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迫使美帝國主義不得不與新中國坐在談判桌前談判,新中國的國際威望顯著提高。在這一背景下,毛澤東全面闡述了和平共處思想。那么我們應如何看待以上毛澤東所闡述的和平共處思想呢?

全文內容

接見泰國經濟文化代表團的談話接見泰國經濟文化代表團的談話

我們中國可以同泰國貿易。泰國要賣幾十萬噸大米給中國,我們是可以買的。我們還可以買一些橡膠。你們需要什麼呢?要鋼,要鐵,我們都有。要輕工業品我們也有。至於日用品,你們應該自己設廠生產。我們可以幫助你們設輕工、業工廠。目前可以幫助你們設棉紡廠、造紙廠和糖廠。你們可以用大米、橡膠來換。如果你們需要,我們還可以派技術人員去幫助你們設計工廠,完工後他們就回來,把工廠全部交給你們。

對鑾披汶總理、乃炮警察總監和乃練的致意,我表示感謝。我們希望大家合作團結起來,希望鑾披汶同乃炮團結起來。中國並沒有什麼秘密,我們不是當面一套,背後另一套,我們只有一套,沒有兩套。這一點你們到印度和緬甸去就可以向他們了解。你們和我們接觸再多一些,時間久些,也就可以了解到。

中國會不會侵略你們?你們可以看,看他十年八年。中國尊重不尊重你們,是不是把你們當做兄弟看待,你們也可以看。看他多少年,就可以看清楚了。還有一點,我們究竟講不講道理,你們也看吧。有人說共產黨是不講道理的,不講信義的,不好惹的,過去鬧過彆扭,就不好做朋友了,你們也可以看吧!美國同我們的彆扭鬧得最大,我們都還想同美國做朋友,就是美國它不乾。我們想乾,它不乾,那有什麼辦法呢?只好等吧。

你們的做法要慎重,美國是會下毒手的,要小心。你們當初提出要秘密地來,當我們了解你們的困難後,就同意了。我們要慢慢地、逐步地改進中泰關係。鑾披汶同乃炮應該團結,團結對泰國有利。美國希望你們不和,內部爭吵。它製造這派反對那派,那派反對這派,是為了乘機搗鬼。這次你們來很好,以後有機會再來。我們也可以派人去你們那邊訪問,只要你們願意,我們就可以去;如果你們不方便,我們也可以不去。如果我們去了,美國會同你們找麻煩,造成你們的困難,那我們也可以不去。我們也不在你們國家講共產主義,我們只講和平共處,講友好,講做生意。我們不挑起人家來反對他的政府。吳努總理害怕我們挑起緬甸共產黨來反對吳努政府,我們說,我們只承認你們一個政府,一個國家不能同時有兩個政府。你們國內也有共產黨,我們也不去挑起他們來反對你們的政府。

泰國有華僑,加入你們國籍的,就算泰國人了,沒有加入泰國籍的才是中國人。要不華僑很多,人家會害怕。我們國外華僑的共產黨組織也取消了,以消除華僑所在國政府的懷疑,使大家互相信任。我們究竟是否說的一套,做的一套,那你們也可以看。口說無憑,你們以後還可以看事實。看的時間久了,就看清楚了。

意義深遠

意義意義

毛澤東說,中國還很窮,如果能得到幾十年的和平就好了。我們之間可以訂一個幾十年不打仗的條約。誰要打仗,就反對他。中國和蘇聯主要依靠國內市場,而不是國外市場。這並不是說不要國外聯繫,不做生意。不,需要聯繫,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有兩個基本條件使我們完全可以合作:一、都要和平,不願打仗;二、各人搞自己的建設,因此也要做生意。和平、通商,這是可以取得共識的。這樣一個思想,毛澤東後來在接見印度、緬甸、泰國、寮國等國的領導人時也反覆進行了說明。由此可見,毛澤東闡述的和平共處思想反映了他對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性思考。

第一,毛澤東闡述的和平共處思想反映了他對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性思考。1953年,當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基本完成以後,新中國準備進行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要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沒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不行。當時的國際環境特點是,冷戰的態勢十分嚴峻,而新中國又剛剛結束全國規模的抗美援朝運動。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我們有沒有可能來爭取這個國際環境,我們如何去爭取這個國際環境?就第一個問題而言,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都在考慮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問題。通過分析、比較,毛澤東得出結論:危險依然存在,但爆發戰爭只會有利於世界人民(詳見拙文《淺析毛澤東關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思想》,《北京黨史》2000年增刊)。

所以,和平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至於第二個問題,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則從實際出發,首先致力於周邊環境的創造。毛澤東在同英國工黨代表團會談時明確指出:“中國是一個正在開始改變面貌的落後國家,經濟上、文化上都比西方國家落後。但是現在正在開始改變面貌,已經取得了改變的可能性。中國是農業國,要變為工業國需要幾十年,需要各方面幫助,首先需要和平環境。經常打仗不好辦事,養許多兵是會妨礙經濟建設的。如果諸位同意的話,我們要繼續創造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

第二,毛澤東闡述的和平共處思想向全世界表明了已經站起來的中國人民的新的國際形象。在不明真相的國家看來,中國剛剛結束三年國內戰爭,又全力以赴地進行了抗美援朝戰爭,中華民族肯定是一個好戰的民族。當毛澤東接見周邊國家的領導人時,它們都不同程度地表示了這個思想,有的國家的領導人還直言他們十分害怕中國。那么,站起來的中國人民是不是如他們所想,真的很可怕呢?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以怎樣的姿態站立在世界人民面前呢?1954年12月,毛澤東與緬甸總理吳努有過兩次談話。毛澤東說:“在歷史上,中國同緬甸打過仗嗎?恐怕次數很少吧!”吳努說:“打過兩次:……”毛澤東說:“兩次戰爭,都是中國人不對,中國侵略了你們。……以後我們兩國應該和平共處。”吳努說:“很坦率地說,我們對於大國是恐懼的。但是周恩來總理訪問緬甸以後,大大地消除了緬甸人的這種恐懼。”

毛澤東說:“我們往來多了,更熟悉了,就能更好相處。兩個國家在一個時期內互相不夠了解,這是很自然的,我們應該在合作中增進了解。”“我們國內的問題是應該而且也可以在國內解決的,我們所需要的就是國際合作和幫助。”三年後,毛澤東再次向緬甸方面表示:緬甸不必害怕中國,我們堅決反對侵略,對任何國家的侵略都是一樣反對。“中國國家大,事情多,連管自己都管不過來,怎么還會想到去侵略別人呢?……中國不會發生對外擴張的事”。可見,毛澤東在闡述新中國的對外政策--和平共處思想時,強調的是這樣一個思想:中國人民是熱愛和平的人民,中國不能也不會走殖民主義的老路去侵略別人,中國人民反對的只是任何形式的外來侵略和干涉。毫無疑問,這就是已經站起來的中國人民的新的國際形象。

第三,毛澤東闡述的和平共處思想對新中國的外交事業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奉行的外交原則是:“聯合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自由的國家和人民,首先是聯合蘇聯、各人民民主國家和各被壓迫民族,站在國際和平民主陣營方面,共同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這種”一邊倒“的政策,儘管使新中國渡過了誕生初期的最艱難歲月,但是,新中國所面臨的國際環境依然是比較嚴峻的。這主要現為:韓戰以後,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繼續受到威脅;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構築了遏制共產主義的防線,中國的周邊環境並不安全。所以,為了擺脫困境,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在著手改變與周邊民族國家的關係時,提出了和平共處的思想。事實證明,和平共處的思想是成功的。它標誌著新中國的外交事業又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